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任意撤銷權合同法

任意撤銷權合同法

發布時間: 2021-01-15 01:49:22

① 在贈與合同中贈與人有任意撤銷權和法定撤銷權

贈與行為一旦做出就會生效。
對於一般的贈與合同,贈與實施之前,可以隨時撤銷(因為不影響受贈人利益),這些合同不屬於一般贈與:實施贈與後;公證的贈與;社會公益贈與。
以下情況是法定撤銷,不受到任何限制(只要發生就可以撤):
1 受贈人對贈與人打擊報復(包括親屬);
2 贈與人發生嚴重經濟困難。

② 贈與人行使任意撤銷權需要上法院

不需要。任意撤銷權的行使只需要不完成動產交付或不動產登記即可,法理在專於任意撤屬銷權就是為了保障贈與行為完成前的贈與人的反悔權,撤銷贈與之後受贈人喪失贈與請求權。當然想要去通知一下受贈人是可以的,通知不是義務,但如果不通知會給受贈人帶來信賴利益的損失,那麼還是及時通知一下最好。

③ 簡述贈與合同的任意撤銷有哪些方面的限制

贈與合同的任意撤銷有哪些方面的限制

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贈與合同的撤銷有兩種,即法定撤銷和任意撤銷。贈與的法定撤銷,是指在法定事由出現時享有撤銷權的人撤銷贈與。即只要具備了法定事由,不論贈與採用何種形式,是否交付或登記,撤銷權人均可撤銷贈與。這些法定事由有:(1)受贈人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贈與人的近親屬;(2)受贈人對贈與人負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3)受贈人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而贈與人的任意撤銷權,是指在贈與合同成立後,贈與物交付之前,贈與人基於自己的意思表示撤銷贈與的權利。
撤銷權是指對法律行為享有撤銷權的當事人,通過自己單方面的意思表示使法律行為的效力歸於消滅的權利,它是一種形成權。撤銷權在民法上大致有四種:(1)民事行為上的一般撤銷權;(2)破產法上的撤銷權;(3)在債的關系中存在的撤銷權;(4)贈與合同的撤銷權。除贈與合同的撤銷權外,其他形式的撤銷權都有除斥期間的限制,既然贈與合同的撤銷權同屬形成權,立法上為何沒有規定對其進行除斥期間的限制?
《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雖該條第二款對贈與人行使任意撤銷權作了一定限制,但存在很多問題。《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九條規定:「因贈與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贈與的財產毀損、滅失的,贈與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立法上的規定很模糊,如果是針對不可撤銷的贈與財產,若存在這種情形贈與人要承擔賠償責任尚可理解,但是若是不屬於不可撤銷的贈與,既然在贈與財產權利轉移之前存在可以撤銷贈與的可能性,那麼因贈與人故意或重大過失導致贈與財產毀損、滅失,是否意味著贈與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這顯然是與《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相沖突的。
贈與合同是一種契約,雙方達成合意後成立,屬於意思自治的結果。既然達成了協議,是當事人自願選擇的結果,因此一旦達成,對雙方就具有約束力。若贈與人之後行使了任意撤銷權,在受贈人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消除自己的責任,從而可能使受贈人承受本不該承擔的負擔,如為接受贈與所作的必要准備工作,或受贈人基於對贈與人的信賴,在贈與人不反對的情況下,以贈與物為基礎,與第三人訂立了其他形式的契約。這對受贈人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也不利於市場交易穩定。
因此,
贈與合同上的任意撤銷權
既然是形成權,就應規定相應的除斥期間加以限制,若在除斥期間內贈與人不行使撤銷權,期間一過其撤銷權就歸於消滅,除出現法定事由,否則贈與人必須履行贈與合同的義務。其次,引入締約過失制度。所謂締約過失,是指當事人於締約之際具有過失,從而導致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被撤銷,使他方當事人受到損害或者因當事人違反對他人的照顧和保護義務,使他方當事人受到人身或財產損害的情形。引入該制度使得贈與人行使任意撤銷權使贈與合同被撤銷後承擔締約過失責任,從而盡可能的使贈與人與受贈人之間的利益達到一個平衡。

④ 贈與人能任意撤銷贈與合同嗎

贈與人任意撤銷權是指未經公證的贈與、或非履行道德義務的贈與,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產轉移以前無需任何理由均可撤銷贈與的權利。《合同法》第186條規定了贈與人享有任意撤銷權,即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其目的就是賦予贈與人與受贈人達成合意後法定要件實現以前悔約權,使贈與人不致因情緒沖動,思慮欠周,貿然應允將不動產等價值貴重物品無償給與他人,既受法律上的約束,遭受財產上的不利。由於我國《合同法》把贈與合同的性質規定為諾成合同,即贈與人與受贈人一旦達成合議合同即告成立,對雙方具有約束力,贈與人對受贈人有要求其履行的權利。一般情況下,諾成合同不允許當事人享有任意撤銷權的,但由於贈與合同為無償單務合同,受贈人為純獲利益者,贈與人並不能從受贈人處取得任何財產代價(即使是附義務的贈與,所附的義務也不是贈與合同的對價義務),在贈與合同成立後,若不許贈與人撤銷贈與,則即使贈與人因一時沖動、思慮不周而為贈與的意思表示,也須負擔履行贈與合同的義務,這對於贈與人要求未免過於苛刻,有失公允。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

⑤ 贈與撤銷權的時效,贈與人有任意撤銷權嗎

現實問題
金某與黃家系鄰居,平時關系甚好。金某有一個上小學的女兒,就在金某女兒上小學這年,黃家的女兒黃某考上了本市一所重點大學計算機系。考慮到黃家的家境非常貧困,而黃某又是考進計算機系但買不起電腦,金某於是買來一台筆記本電腦送給黃某,但是同時要求,黃某必須每個星期為金某的女兒補課,並且連補一年,黃某爽快答應並主動提出可以簽訂贈與合同。
然而,黃某隻為金某的女兒補課兩次便開始長期住在學校,節假日也不回家,直至黃某大四畢業,也未再為金某的女兒補過一次課。黃某畢業後至某500強企業工作,月薪12000元,黃某的父母還因此得意地將該情況告知金某,金某越想越氣,遂找到黃某要求返還電腦,但遭到黃某的拒絕。於是,黃某至法院起訴要求撤銷對金某的贈與。那麼,法律對此是如何規定的呢?
律師解答
金某對黃某的贈與合同為附條件的贈與合同,雖然根據《合同法》的規定當附義務的贈與合同的受贈人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時,贈與人有權撤銷對受贈人的贈與,但是《合同法》同時規定,贈與人的撤銷權,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一年內行使。在知道黃某不履行自己的義務四年後,金某才想到撤銷贈與,已經超過法律所規定的撤銷贈與的期限。所以,金某訴至法院要求撤銷對黃某的贈與顯然不會被法院支持。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一百九十二條 受贈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
(1)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
(2)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
(3)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
贈與人的撤銷權,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一年內行使。

⑥ 任意撤銷權的行使,法定撤銷權有什麼不同

您好, 任意撤銷權與法定撤銷權的區別有以下三點:
一是兩者的法律依據不同。行使任意撤銷權的依據是《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而行使法定撤銷權的依據則是《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二條第一款。如果贈與人就贈與房產行使任意撤銷權,還應當適用《物權法》第九條的規定。
二是兩者適用的條件不同。行使任意撤銷權的條件包括:(1)贈與合同尚未履行,贈與物的物權尚未發生轉移。動產的物權轉移以交付為要件,不動產和特殊動產(如機動車、船舶、飛機)的物權轉移以登記為要件。因為贈與合同具有實踐合同的特點,物權轉移後,贈與人即喪失任意撤銷權;(2)贈與合同不具有社會公益和道德義務的性質;(3)贈與合同尚未經過公證。具備上述條件的,贈與人方可行使任意撤銷權。法定撤銷權是基於法定事由,由贈與人行使的撤銷贈與的權利。行使該項權利的要件是,無論贈與合同是否已經履行,受贈人只要符合下列一種情形即可行使撤銷權:(1)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2)對贈與人有撫養義務而不履行;(3)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只要具備前述三項事由,不論贈與合同是否經過公證證明,贈與的財產是否已交付,也不論是否屬於社會公益和道德義務性質,享有撤銷權的人均可以撤銷贈與。從這兩種撤銷權的條件可以看出,依法成立的法定撤銷權,可以包含任意撤銷權,而任意撤銷權則不包含法定撤銷權。
三是撤銷權人撤銷贈與的法律後果不同。行使任意撤銷權的後果是,生效的贈與合同從此失去效力(但已經履行部分有效),合同雙方的權利義務解除,贈與物的所有權不變,受贈人的履行請求權也隨之消滅。行使法定撤銷權的後果是,不僅尚未履行的贈與合同不再履行,而且已經履行的贈與合同也失效,在贈與物的物權發生轉移的情況下,贈與人可以受贈人不當得利為由要求返還贈與的財產。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⑦ 贈與人能任意撤銷贈與合同嗎

核心內容:?下面,法律快車房地產小編為您詳細介紹有關撤銷贈與合同的法律知識內容。
《合同法》第186 條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由於贈與人任意撤銷權的行使范圍、期間等均無限制,致使除《合同法》第186條第2款以外的贈與合同,不問情由均可被任意撤銷,從而使受贈人對贈與財產因贈與人之故意或重大過失而到毀損、滅失時,實際上無法請求損害賠償,使其在大多數情況下成為一紙空文。贈與人的任意撤銷權
《合同法》第186 條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 《合同法》第189 條規定:因贈與人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使贈與的財產毀損、滅失的,贈與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如依條文之文意而為體系解釋,則僅第186 條第2款可適用於第186條規定的情形,其他的贈與在實際上恐怕將無適用該條的可能,即第189條在許多情況下將成為一紙空文。 此一問題可從以下幾種情況來分析。第一種情形,
假設在贈與人尚未將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贈與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使贈與物毀損、滅失的, 如依《合同法》第189條規定,贈與人似應就此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然而在受贈人依此請求贈與人承擔損害贈償責任時,由於依《合同法》第186條第1款的規定,在將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因此贈與人此時完全可以以此條規定為依據撤銷原有之贈與。而合同一經撤銷,受贈人之合同上請求權即不復存在,因此無法請求贈與財產毀損、滅失之損害賠償。而在贈與人撤銷贈與之前,該財產為贈與人自己的財產;在其撤銷贈與之後,由於贈與財產之權利並未轉移,因此已毀損之財產仍為其自己之財產。贈與人對自己的財產有處分權,因此如因自己之故意、過失致其毀損的,自然不必向他人承擔責任。受贈人此時仍無損害賠償請求權。所以,在實際上只有贈與人自己在此情況下不行使撤銷權的,受贈人才有可能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但也不過為一種可能性而已,因為贈與人任意撤銷權之行使並無時間上的限制,仍可隨時行使之。因此在第一種情形下,第189條將在實際上落空。
第二種情形,
假設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後,始因贈與人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使贈與財產毀損滅失。此時贈與財產之權利已經轉移,贈與人之合同義務亦隨之消滅,該財產已歸受贈人,成為受贈人之財產,如此時因贈與人之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使該財產毀損、滅失的,屬於故意或重大過失損害他人財產,屬於侵權無疑。然而衡諸立法本意,並無在此規定贈與人侵權責任的意圖和必要。因為對於他人財產之侵犯非但故意及重大過失,即一般過失亦構成侵權行為,得向受侵害人負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而侵權責任應依《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作為其請求權之規范基礎,而不應在《合同法》,尤其是其中的贈與合同一章中作特別規定。而且此處要求贈與人僅應就其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之損害負責,而未說明對一般過失造成的損害負責,可見並無適用一般侵權行為法的意圖。因此,《合同法》第189 條的立法意圖應當不是在此處規定贈與人的侵權責任,故此時無第189條的適用餘地。第三種情形,
贈與財產的權利在轉移過程中。因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均可行使任意撤銷權,因此,只要贈與財產的權利尚未轉移,應認為贈與人仍可撤銷之。故此時如因贈與人之故意、重大過失造成贈與財產毀損、滅失的,與第一種情形無異,難適用第189條。由此可見,前述立法在如下兩方面存在不符合立法意圖之處:
其一,由於贈與人任意撤銷權的行使范圍、期間等均無限制,致使除《合同法》第186條第2款以外的贈與合同,不問情由均可被任意撤銷,從而使受贈人對贈與財產因贈與人之故意或重大過失而到毀損、滅失時,實際上無法請求損害賠償,使其在大多數情況下成為一紙空文。
其二,由於贈與人任意撤銷權的行使毫無限制,使得受贈人不僅在前述情況下無損害賠償請求權,而且使得受贈人在為接受贈與而作了准備之後,因贈與人撤銷贈與而使其遭受的損失,由於贈與人行使任意撤銷權為行使法律賦予之權利,其行為可以排除違法性,從而使得受贈人的這種損失無從得到補償。如受贈人為接受贈與人贈與之汽車,修建了一座車庫,其後贈與人撤銷贈與使受贈人徒耗金錢、時間和人力,從而遭受損失的,如僅對合同法前述條文作純粹之文意解釋,則受贈人的損失將無從得到補償。
由此可見,《合同法》第186條第1款規定的贈與人任意撤銷權之范圍失之過寬。實際上《合同法》關於贈與人任意撤銷權之規范目的,無非是考慮因受贈人系純獲得利益,因此需要適當減輕贈與人之合同義務,故此賦予贈與人法定撤銷權(《合同法》第192、193條)、贈與履行拒絕權(《合同法》第 196條)及贈與人之任意撤銷權等。 但規范之目的又並不在於使受贈人之期待和信賴因此而毫無保障,而僅是相對平衡雙方利益。故此前述二種贈與人任意撤銷權之行使毫無限制的情形,可以認為是在法體繫上存在影響法律功能,且違反立法意圖之不完全性,即有法律漏洞存在(註:參見梁慧星:《民法解釋學》,251頁,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另參見楊仁壽前引書142頁以下。)。 為補充這一法律漏洞,在此需要對第186條第1款作目的性限縮之解釋,將前述兩種不宜於賦予贈與人任意撤銷權的情形,排除於該條款文意之外。依《合同法》第6條:當事人行使權利、 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在第一種情形中,贈與人在贈與財產毀損、滅失之前,未行使其任意撤銷權,於損害發生之後方才行使的,可以認為是專以逃避損害賠償責任為目的之權利濫用。此權利之濫用有悖於前述誠實信用原則,故應排除於法條文意之外,使贈與人在此時不得行使這一權利。在第二情形中,贈與人之任意撤銷權既然為法律所賦予,其行使即為符合法律要求之權利行使,可以排除違法性,故而其行使一般無須負擔責任。然而在受贈人出於誠實信用而作了接受贈與之准備之後,贈與人如任意撤銷合同,則必將使受贈人之信賴受到損害,如前述汽車贈與之例。在此情況下贈與人撤銷合同將給受贈人造成損失,顯然不符合誠實信用原則,有背於立法之規范意圖。因此,在此應對贈與人撤銷權行使之效力加以限制,即贈與人在此時原則上雖亦可行使其撤銷權,但此權利之行使不能完全排除其責任,對因行使任意撤銷權而給受贈人造成的損失,依締約上過失責任為基礎,贈與人仍應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

熱點內容
找新勞動法 發布:2025-08-16 20:16:31 瀏覽:428
一帶一路法規建設 發布:2025-08-16 20:14:37 瀏覽:908
法國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16 20:11:49 瀏覽:361
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 發布:2025-08-16 19:59:16 瀏覽:254
2008前勞動法 發布:2025-08-16 19:48:14 瀏覽:549
房產過戶律師 發布:2025-08-16 19:48:08 瀏覽:411
勞動法出離職證明 發布:2025-08-16 19:34:33 瀏覽:297
城陽法律顧問律師 發布:2025-08-16 19:34:26 瀏覽:143
法的社會作用概念 發布:2025-08-16 19:33:07 瀏覽:551
行政訴訟法的舉證責任倒置 發布:2025-08-16 19:23:38 瀏覽: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