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分析法分析社會
A. 談談利益矛盾與利益分析法這一方法有何實踐意義
第一、矛盾分析法是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法
矛盾就是對立和統一,矛盾的對立屬性就是矛盾的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爭性是兩種基本屬性,二者相互聯系,不可分離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矛盾的斗爭性是以矛盾雙方具有內在的同一性為前提的.在採用矛盾分析方法進行公共政策分析中,必須把握好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必須將同一性與斗爭性有機的結合起來,要從多角度、多層次去認識和把握社會問題.
第二、矛盾分析方法是內外因分析法
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於矛盾,矛盾推動事物向前發展.事物的內部矛盾就是事物發展的內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就是事物發展的外因,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是第二的原因.它們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卻是不同的,不能相提並論,事物運動、發展的源泉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對立統一規律認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內因決定的.正因為這樣,事物才是自我運動,自我發展,把這一原則貫徹到方法論上,就是要堅持內因分析法.內因分析法要求我們在分析事物矛盾時,把立足點放在內因上,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源泉;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外因的作用,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堅決抵制忽視外因作用的錯誤思想.
第三、矛盾分析法又是矛盾共性與個性、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分析方法
矛盾普遍性是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的特殊性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矛盾的共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個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任何現實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沒有離開個性的共性,也沒有離開共性的個性.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道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正確理解矛盾學說的關鍵,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辯證法.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關系,既是客觀事物固有的辯證法,也是科學的認識方法.
第四、矛盾分析法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矛盾分析法之所以是認識事物的根該方法,這是由對立統一規律在客觀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在辯證法體系中的地位所決定的.矛盾分析方法是「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兩點論是一種辯證的思維方法.在研究復雜事物矛盾發展過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廢.即是說,要從矛盾雙方的對立與統一的關系分析問題,既要在諸多矛盾關系的對立中把握它們的統一、滲透、轉化,又要在復雜的矛盾群中把握二者的差異、排斥甚至對立,全面的研究矛盾雙方的復雜關系.同時,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不是均衡的兩點論,而是有重點的兩點論.它要求把握矛盾的不平衡性並把它貫穿於矛盾的分析之中,不能主次不分、輕重不分,採取折衷的、中庸的態度.重點論與兩點論是相統一的.在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間的辯證關系時,特別要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在堅持兩點論的前提下,堅持重點論.這是唯物辯證法必須牢固堅守的一個基本的理論陣地.
B. SWOT分析法的用途和好處
1、分析環境因素
運用各種調查研究方法,分析出公司所處的各種環境因素,即外部環境因素和內部能力因素。外部環境因素包括機會因素和威脅因素,它們是外部環境對公司的發展直接有影響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屬於客觀因素,內部環境因素包括優勢因素和弱點因素。
2、構造SWOT矩陣
將調查得出的各種因素根據輕重緩急或影響程度等排序方式,構造SWOT矩陣。在此過程中,將那些對公司發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久遠的影響因素優先排列出來,而將那些間接的、次要的、少許的、不急的、短暫的影響因素排列在後面。
3、制定行動計劃
在完成環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陣的構造後,便可以制定出相應的行動計劃。制定計劃的基本思路是:發揮優勢因素,克服弱點因素,利用機會因素,化解威脅因素。
(2)利益分析法分析社會擴展閱讀
應用SWOT分析法的簡單規則:
1、進行SWOT分析的時候必須對公司的優勢與劣勢有客觀的認識。
2、進行SWOT分析的時候必須區分公司的現狀與前景。
3、進行SWOT分析的時候必須考慮全面。
4、進行SWOT分析的時候必須與競爭對手進行比較,比如優於或是劣於你的競爭對手。
5、保持SWOT分析法的簡潔化,避免復雜化與過度分析。
C. PEST 分析法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PEST分析是指宏觀環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s),E是經濟(economy),S是社會(society),T是技術(technology)。在分析一個企業集團所處的背景的時候,通常是通過這四個因素來進行分析企業集團所面臨的狀況。
PEST缺點:
1、變化因素大。
2、企業決策需要考慮各種因素。pest之分析了宏觀市場因素,故不全面。
PEST優點:
1、外部因素主要包括p、e、s、t四個方面,作為戰略決策依據,pest可以從宏觀角度全面地分析外部環境。
2、利用不同的角度,從變動的因素上探求某個行業可能的發展潛能,對企業的發展前景有一個大的整體把握。
3、對於各方面的變動可以及時地作出反應,制定出對應的改變策略。
(3)利益分析法分析社會擴展閱讀:
PEST 分析法的影響因素:
1、P即Politics,政治要素,是指對組織經營活動具有實際與潛在影響的政治力量和有關的法律、法規等因素。當政治制度與體制、政府對組織所經營業務的態度發生變化時,當政府發布了對企業經營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法規時,企業的經營戰略必須隨之做出調整。
2、法律環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對企業經營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法規,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稅法、環境保護法以及外貿法規等,政治、法律環境實際上是和經濟環境密不可分的一組因素。
3、處於競爭中的企業必須仔細研究一個政府和商業有關的政策和思路,如研究國家的稅法、反壟斷法以及取消某些管制的趨勢,同時了解與企業相關的一些國際貿易規則、知識產權法規、勞動保護和社會保障等。這些相關的法律和政策能夠影響到各個行業的運作和利潤。
D. 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異同及優缺點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在不同領域的具體應用手段有所不同。
在分析化學中,分析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某個物體的信息,這樣的物體包括固體、液體、氣體以及生物大分子。而獲取的信息則包括物理化學方面的一些特徵,或者是蛋白質的序列,這也是分析化學的大概內容。
相信大家看出來了,定量分析是化繁為簡,我們從不同的量之間最終得到了一條簡單深刻的規律;而定性分析則恰恰相反,它揭示了世界的復雜性,所以這二者在方法論上有根本的區別,這也是為何稱其「三觀」不同的原因了。
E. 利益分析法
「利益分析法」是基於對中國目前社會現狀的清醒認識和認真分析而提出的,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 毋庸置疑,改革開放三十年徹底改變了中國的社會面貌。拋棄了以計劃經濟和平均主義為特點的毛式貧窮社會主義,逐漸引進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使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綜合國力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然而,中國人民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生態環境極度惡化,資源遭到毀滅性的掠奪。在政治層面上,鄧的繼承者們出於一種恐懼心理(特別是1989年後),拒絕任何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從而把國家引入歧途。社會分配嚴重不公,貧富差距超越了警戒線。國家百分之九十的財富被百分之十的極少數人侵吞。而這百分之十的極少數人,從中央到地方,結合成為大大小小的勢力強大的政經一體化的既得利益集團。現在的貧富差距,在某種程度上,正是由於既得利益集團藉助暢通無阻、獨享的利益訴求渠道,將自身利益無限擴大的必然結果。與此同時,百分之九十的民眾,大多數被逼到了最底層,淪為弱勢群體。他們就是往昔被稱為「國家主人」的工農大眾。而夾在既得利益集團和弱勢群體之間的就是所謂「中產階層」。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特別是在中國加入WTO以後,海外,主要是歐美國家的龐大的資本集團,昂首闊步地踏上了中國的土地,不僅使中國變成了由他們控制的「世界工廠」,而且也影響著中國經濟的運行,威脅著中國金融市場的安全。而且這些龐大的資本集團在其政府的支持下,越來越咄咄逼人,迫使中國一步步就範。除了上述各種利益集團外,中國還出現了一個已經利益化的知識精英群體。眾所周知,中國的知識分子從來就不是一個獨立的利益整體。毛澤東早就說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也就是說,知識分子不過是獸皮上的毛發而已。隨著我國近三十年間各種利益集團的產生和發展,知識精英們也隨之分化為類型不同的利益群體--政治智囊型,經濟商務型,洋務型和本土型。中國目前與決策圈接近或被海內外各種既得利益集團所收買的知識精英群有一個最突出的特點:他們混淆了「利益」與「學術」這兩大領域完全不相同的游戲規則。利益的游戲規則是不擇手段追求利益最大化,社會良心從來就不是利益集團考慮問題的出發點;而學術則以求真為目標,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善與美也自在其中。而中國已經利益化的知識精英群體的問題在於將兩套游戲規則混在一起,將一些利益訴求包裝為形形色色的「新理論」,對社會起著巨大的誤導和欺騙作用。 這就是目前中國的社會現狀。如果還有人把這種社會形態稱為社會主義的話,那隻能是現代版的天方夜譚了! 政府,尤其是冠以「人民」二字的政府,本應以公平和公正之原則,扮演市場化所不能扮演的角色,解決市場化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對社會財富進行調節。但中國的各級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為了自身利益,為了「政績」,不惜以犧牲人的利益來保護資本的利益。結果,應該產業化的沒有產業化,應該推向市場的沒有真正推向市場(如股市),而應當由政府來承擔責任的各種服務如教育,醫療,住房等則被極端地市場化了。 最為可怕的是不受制約的權力和資本的聯姻。這也是貪污腐化之風越刮越猛的根本原因。事實證明,不受制約的絕對權力,必然產生絕對腐化。而「穩定壓倒一切」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反過來講,政府最怕的就是社會的不穩定,甚至動盪。因此,錢和穩定是決定政府行為的兩個重要因素。 如果我們站在政府的立場,設身處地地為他們的利益考慮一下的話,那麼我們就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最需要的是兩件東西。一是錢,二是穩定。事實上,中國的龐大行政開支所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這些錢從哪裡來?除了稅收之外(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他們還需要從別的地方獲得支撐。股市和樓市就是政府獲得巨大財源的兩個重要市場 。 中國正處於一個經濟超常發展、社會急劇轉型的重要歷史階段,資本的原始積累在短短的30年內就基本完了。上述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盤根錯節,往往使人眼花繚亂。他們要麼互相依存,構成新的、不斷變化的利益共同體;要麼明爭暗鬥,進行著生死博弈;要麼內外聯手,尋找獵物,形成內外勾結的龐大資本集團,企圖逐步擴大在中國的地盤,佔領一個個制高點。就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甚至不同部委之間也進行著利益博弈。這些利益的博弈正是中國目前出現的令人眼花繚亂的種種社會現象的根源。 對中國社會現狀的清醒認識和判斷,正是時寒冰先生提出和運用「利益分析法」的根本依據和出發點。 時寒冰的「利益分析法」猶如匕首,利劍和照妖鏡,在變幻莫測,令人眼花繚亂的股市和樓市,在與各種強勢利益集團及其代言人的論戰中,雖身為一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卻愈戰愈勇,取得驕人戰績。而在與中國平安這個龐然大物的較量中,更是表現出一個領軍人物的風采。
F. 我國應用利益分析方法的社會基礎
利益分析方法是從利益的角度,通過社會歷史現象把握其本質和根源,透過各種社會主體的言論和行為把握其動因的方法。它是我們把握國內國際利益格局,正確制定戰略的十分重要的工具。利益分析方法在社會領域和人類歷史長河中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和有效性。
一、利益分析方法的基本依據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認識世界主要不是為了解釋世界,而是改造世界,因此,馬克思主義非常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正因如此,馬克思主義不僅重視利益理論,也非常重視利益分析方法。在他們看來,利益分析方法是深入把握社會事件的本質及其根源的方法,在進行社會革命過程中只有自覺地運用它才能掌握主動並取得成功。
二、利益分析方法的內容
利益問題既是重大社會事件的導火線,又是它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把握重大社會事件的本質,除了了解事件形成和發展經過的事實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它的利益根源,這樣才能不被它的假像所迷惑,把握到其本質、動因和發展的趨勢。
三、利益分析方法的戰略地位和實踐價值
怎樣看待利益分析方法的戰略地位和實踐價值?如果用一句話來表述,就是:利益分析方法是社會領域中最基本的認識方法和分析方法之一,是任何社會主體要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實踐必須運用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綜上所述,利益分析方法在社會科學的方法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社會領域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在改革愈深入,開放愈擴大,國際上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趨勢頻繁,全球力量在不斷地分化和組合的今天,利益分析方法的重大作用就更加日益明顯了,因此更需要自覺地掌握它和運用它。供參考。
G. 所謂的"意識形態電影批評"方法是指去分析電影代表哪個社會階層的利益
意識形態電影理論強調,電影作為一種表達手段,屬於意識形態上層建築,無論回就電影的生產機答制、電影表現的內容和形式,以至電影的基本裝置而言,都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電影既受制於國家意識形態機器,也再生產這種意識形態。而《電影手冊》強調意識形態電影批評的任務,就是要破壞和反對電影與「主導意識形態」的「共謀」;同樣,批評電影所傳達的意識形態,就意味著否定影片所標榜的「真實性」。電影領域里的意識形態批評把後結構主義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傾向於掙脫作者論和類型電影研究的藩籬,力圖採取癥候閱讀的方式,從文本與政治、社會之間的動力關系中尋找顛覆電影與「現實」或「主導意識形態」的途徑。
H. 利用「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來分析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 謝謝大家
*國家是整體,個人是整體中的組成部分。
*國家整體性質與功能大於內下層部分(個人)容性質與功能的簡單相加之和。
*整體國家與個人(部分)的活動模式具有本質的區別,個人不具有整體性,因而個人利益依賴於
國家整體的性質。
*整體具有〝分形〞的活動模式,整體活動與局部活動模式相似,所以可以要通過人民(局部)的
意願來認識國家整體的活動模式。
*表現國家整體自組織秩序的前提是先組織好國家上層整體結構,然後才能夠保證人民(下層組
成)的良好生活質素。
*從人民局部的能力,不可預知國家整體的力量。
I. 利益分析法是什麼
新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要服從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大局,就要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建設的特徵,即從容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入手,分析人的思想、行為背後的利益動因,揭示各種社會現象和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和把握人的思想變化及行為產生的規律。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利益分析法。
J.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利益分析方法
利益分析方法是從利益的角度,社會歷史現象通過把握其本質和根源,透過各種社會主體的言論和行為把握其動因的方法。它是我們把握國內國際利益格局,正確制定戰略的十分重要的工具。利益分析方法在社會領域和人類歷史長河中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和有效性。
(一)要把握重大社會事件背後的階級和社會集團的利益根源。
利益問題既是重大社會事件的導火線,又是它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把握重大社會事件的本質,除了了解事件形成和發展經過的事實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它的利益根源,這樣才能不被它的假像所迷惑,把握到其本質、動因和發展的趨勢。二戰中,日本帝國主義企圖憑借其實力對亞洲國家實行殖民統治,因而出兵侵略中國和東南亞各國,但卻打著「東南亞共榮」的口號。西方某些勢力不願看到中國社會穩步前進,日趨強大,想把中國政局和中國社會搞亂,但卻打著關心中國人民的人權和民主權利的口號。所以通過社會事件把握其利益根源,就能揭示其動機、目的,揭示事件的本質。
(二)各個階級和社會集團的利益是它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決定的。
一切重大社會事件都可以歸結到一定的階級和社會集團的利益,那麼,其利益是由什麼決定的呢?是由其所處社會關系中的地位決定了的。任何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對當時各個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的利益並非是完全均等的,一般而言取得政治統治的階級和社會集團獲得的利益最大。各個階級和社會集團在社會中的不同地位決定了它的基本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力量出現了分化,形成了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格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為什麼認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即第三世界是反對世界霸權的主力呢?鄧小平同志對此作了精闢的分析:因為霸權主義的「直接受害的還是第三世界的國家和人民。這就決定了有切身利益的第三世界是真正維護和平、反對霸權主義的主力。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是第三世界所處的地位和切身利害關系決定的。」(註:《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416頁。)鄧小平同志分析得很透徹,他運用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利益分析方法。
(三)分析利益格局是制定戰略的依據。
既然重大的社會事件的產生根源於一定階級和社會集團的利益,而它的利益是由所處的社會關系中的地位決定的,那麼分析社會關系即整個利益格局是制定整個戰略的依據。
在30年代後期,由於抗日斗爭的需要,國共實現了第二次合作。然而1941年發生了皖南事變,國民黨部隊槍殺新四軍七千多人,許多人士都斷言,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就此完結。然而此時,中國共產黨人冷靜地分析當時國際國內的利益格局,認為蔣介石這種做法不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必將受到全體中國人民的反對,同時它也不符合美、英在華和在亞洲的利益,因而也受到美英的反對和制約,因此據理進行斗爭,就有可能使事情向著有利於中國人民利益的方向轉化。事實證明,中國共產黨人的判斷是正確的,皖南事變後,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努力,有效地壓制了國民黨的反共氣焰,維護了抗日統一戰線,從而維護了抗日大局,逐步實現了中共對抗日統一戰線的領導,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前提。
(四)要根據社會事件對誰有利有害的性質和程度,決定我們的政策和策略。
社會主體倡導和策劃,以及實施任何事情都出於一定的利益動因,因此必須根據社會事件對誰有利以及利害的性質和程度來決定我們的政策和策略。1956年朝鮮戰爭經過了幾年之後,雙方處於相持狀態,當時毛澤東同志分析敵我雙方的態勢,認為通過和談解決這場戰爭是可能的。因為美國在這場戰爭中已取勝無望,在整個戰局上我方略強於敵方,敵人集中兵力撼我整個防線不動,我沖擊敵方防線,其防線振動很大,而我國也不願意在這場戰爭中無休止地消耗下去。後來雖然經歷了談談打打的曲折過程,但最終美國的代表還是在停戰協議上簽了字。顯然毛澤東同志的估量是正確的。70年代初,中美建立外交關系,中美關系這二十多年來經歷了多次的波折,受時了幾次嚴重沖擊,在美國國會中經常有議員找中國的茬並提出種種的反華提案,然而中美關系總的來說是在發展著的。為什麼如此,究其原因就在於,美中有著巨大的共同利益。美中相互需要對方的巨大市場不說,在維護世界和平和發展尤其是亞洲的和平與發展上,以及在實現全球軍控、核技術不擴散上需要中國發揮建設性的作用。因為中國畢竟是有十二億人口的亞洲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