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的分期法
❶ 世界歷史的分期是怎樣分的,分為哪幾個時期,分別是以
史前時期、 古代文明、帝國與征服、封建時期、中世紀、資本主義。
1、史前時期:500萬年前~公元前5000年
早期人類的進化
原始農業的出現、原始畜牧業的出現、父系氏族公社金石並用時代的來臨、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私有制的產生、軍事民主制國家產生、原始社會的文化、原始的宗教、原始繪畫、原始雕刻,原始音樂。
2、古代文明:公元前5000~前500年
(1)亞洲 (公元前5000~前500年)
四大吠陀婆羅門教的創立、列國時代的印度十六國的建立、中國第一王朝——夏朝、大禹治水、階級社會的產生、夏啟建國、少康中興、夏桀亡國、商朝的興衰、成湯建商商朝的滅亡、商朝的農業生產技術、神奇的甲骨文、發達的青銅文化、禮樂統治下的西周等級森嚴的分封制等。
(2)非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國家的產生和早期王朝時期前王朝文明、提尼斯王朝的建立、古王國時期的經濟社會、古王國的經濟、古王國的瓦解、法老和金字塔中王國時期、第一中間時期和人民起義、埃及的再度統一、中王國時期的對外戰爭、中王國時期的農業和手工業等。
(3)歐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愛琴文明、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邁錫尼的墓葬、特洛伊戰爭、古希臘城邦、國家的出現、城邦的形成、斯巴達城邦、國家的形成、雅典城邦國家形成、梭倫改革、希臘城邦的繁榮、希波戰爭戰後、希臘的城邦經濟、奴隸制度的發展等。
(4)美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美洲的早期文明、亞洲人的遷入、奧爾梅克文明、特奧蒂爾坎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
3、帝國與征服: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1)歐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馬其頓的興起、馬其頓王國的興盛、腓力二世統一希臘、亞歷山大東征、安提柯王朝的建立、斯巴達的社會改革、托勒密王朝的衰敗、塞琉古王國的專制統治、發達的塞琉古商業、塞琉古的手工業、塞琉古的衰亡等。
(2)亞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秦朝統一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建立、秦始皇萬里長城的修築、秦朝的覆亡、「世界第八大奇跡、」 西漢劉邦建西漢、漢武帝時代、漢匈和戰、司馬遷著《史記》、孔雀王朝時期的政治與軍事、森嚴的種姓制度、帝國時代的文化、孔雀帝國時代的建築藝術。
4、封建時期:公元元年~400年
(1)歐洲(公元元年~400年)
羅馬帝國的建立、奧古斯都建立元首政治、屋大維對內的政治制度、繁榮的「和平時代」、經濟的發展、城市的興盛、從黃金時代到三世紀危機、隸農制的盛行、皇權的進一步加強、羅馬的「黃金時代」等。
(2)亞洲(公元元年~400年)
東漢劉秀建東漢、外戚宦官專權、班固著《漢書》、蔡倫改進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三國鼎立時期的中國、亂世梟雄——曹操、建安文學、蜀國的建立、諸葛亮治蜀、孫權建吳、西晉和東晉的建立、「五胡十六國」興起、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兩晉的書畫藝術等。
美洲、非洲(公元元年~400年) 正在發展的美洲和非洲、瑪雅文明的興起、摩羯文化、印加文明興起、阿克蘇姆國統治,東非迦納王國的繁榮。
5、中世紀
(1)歐洲(公元400~1500年)
日耳曼王國的建立、古代日耳曼人的社會制度、西歐封建關系的萌芽、日耳曼諸王國的建立、倫巴德人入侵義大利、西歐封建制的產生、克洛維創建法蘭克王國等。
(2)亞洲(公元400~1500年)
北朝北魏的建立、孝文帝改革、賈思勰著《齊民要術》、北周立國、北朝開鑿石窟、南朝劉宋的建、立齊梁陳的更替、隋朝一統、隋朝的建立、隋朝改革官制和創設科舉、煬帝開修大運河等。
中前期的唐朝貞觀之治玄奘西遊與鑒真東渡武周革命開元盛世造紙術西傳僧一行實測子午線唐朝的衰敗安史之亂、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
(3)美洲(公元400-1500年)
中世紀時期的印第安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印加帝國的建立、印加文化、瑪雅貿易,瑪雅人的社會結構。
(4)非洲(公元400~1500年)
封建時期的埃及、埃及封建制度的形成、埃及國家的獨、「桑給帝國」時期、桑給帝國發達的對外貿易、西非和南非迦納王國的興衰、馬里王國的崛起、桑海王國的獨立、桑海王國的衰敗,大辛巴威。
5、資本主義:1300~1600年
歐洲(1300~1500年)
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但丁創作《神曲》、第一個人文主義者彼特拉克、薄伽丘與《十日談》、早期文藝復興的藝術、早期文藝復興的史學、義大利後期文藝復興、全才式人物達·芬奇等。
(1)原始社會的分期法擴展閱讀
世界歷史分期劃分及標志
從三四百萬年前人類的產生到 15-17 世紀為世界古代史,其中以公元 5 世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作為上古史和中古史的分界線,標志著西歐奴隸制的結束和封建制的開始。
從 15-17 世紀的文藝復興或地理大發現或英國革命開始到 20 世紀初的十月革命或一戰結束為近代史的時間斷限。
從 20 世紀初到現在為世界現代史。或再一分為二,以 1945 年二戰結束為界,現代史和當代史。
應當說明的是,西方的一些通史著作,不作近現代史的劃分,把 15 世紀以後到現在的歷史通稱「世界現代史」,意在突出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歷史地位。
1) 上古史自有人類以來至公元 5 、 6 世紀左右的民族大遷徙及其所引起的政治格局的巨變。
早期人類發明了現代三大基本技術(製作技術、能源轉化技術、信息技術)的雛形:石器製作技術、人工取火技術、有聲語言,建立了社會組織。
4000-2000 年形成了五大文明中心。這些文明中心通過戰爭、貿易等形式不斷將自己的文明成果向周邊地區輻射、擴散。
2) 中古史 公元 5 、 6 世紀至公元 1500 年。人類通過民族遷徙和大范圍的戰爭,世界逐漸向連成一體前進。
3) 世界近代史 1500 年的地理大發現至 1900 年帝國主義的形成 西方通過殖民征服,逐步把世界聯結為一個整體,到 19 世紀末,終於形成了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世界各地均被納入該體系之中。
4) 界現代史 1900 年至 20 世紀末 這一時期在時間上涵蓋了 20 世紀。該世紀既是千年之交的世紀,也是人類社會遭受前所未有的戰爭浩劫和取得空前發展的世紀。
在上半葉,人類在不到 50 年的時間里,兩次慘遭世界范圍戰禍的浩劫。其造成的災難和後果在人類數百萬年的歷史中是絕無僅有的。
在下半葉,是世界經濟迅速發展和一體化的時期,葉是世界全局處於相對和平的時期。這是人類聯系空前加強的 50 年,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對話體系得以建立完善,世界一體化進入了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 - 地球村。
❷ 原始社會分期有哪幾種
1、舊石器時代
(距今約250萬年-約1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經濟活動,主要是通過採摘果實、狩獵或捕撈獲取食物。
2、中石器時代
距今15000~10 000年至8000年,以石片石器和細石器為代表工具,石器已小型化。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間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過渡性階段。直接取之於自然的攫取性經濟高漲、並孕育向生產性經濟轉化的時期。
3、新石器時代
始於距今8 000年前的人類原始氏族的繁榮時期。以磨製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石鏟,琢制的磨盤和打制的石錘、石片、石器為主要工具。
4、解體
隨著生產的發展,產品出現了剩餘,集體勞動逐漸被個體勞動所取代,由此產生了私有制,隨之也出現了階級。氏族中出現了貴族階層和平民階層。
到了末期,以血緣關系結成的氏族開始破裂,一些氏族成員脫離自己的氏族,到別處和與他們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們雜居,同時氏族也不斷接納外來人,於是出現了按地域劃分的農村公社。
5、封建時期
兩極世界理論分析指出,戰國秦漢時期,中國南方是原始部落政治經濟形態。
(2)原始社會的分期法擴展閱讀:
象形文字
原始社會象形文字是指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產生的文字。
現時世上最廣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象形文字——聖書體,雖然如此,但更精確地說,聖書體應屬於一種意音文字。
此外,現時中國西南部納西族所採用的東巴文和水族的水書,是現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還有可能存在的第三種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達巴文(即將消失)。
漢字雖然還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徵,但由於漢字除了象形以外,還有其他構成文字的方式,而且亦在某程度上表示語音;
而漢字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已跟原來的形象相去甚遠,所以不屬於象形文字,而屬於表意文字。然而,甲骨文和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此外,瑪雅文字的「頭字體」和「幾何體」亦是。
❸ 原始社會從社會形態上如何分期
目前國內史學界流行的是以階級來定義社會形態,並據此對歷史進行分期。
根據這一方法,人類歷史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而由於特殊性,中國歷史分又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五個階段。這個劃分是國內主流的分期方法,我們從小到大學的就是這種分期方法。
當然這個分期也並不是非常完美,無懈可擊的。
自80年代以來,史學界對此就有廣泛質疑,中國歷史具有特殊性,其發展脈絡、指導思想與西方完全不同,用西方的方式來劃分中國的歷史,難免就有生搬硬套之嫌。很明顯的,封建社會,中國在夏商周三代就是很明顯的分封制,諸侯與天子的關系,很明顯就是封建制的,而主流史學卻將夏商周劃分到了奴隸社會。
由於主流觀點存在不少缺陷,所以自改革開放解放思想以後,史學界對中國歷史分期的研究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這些分期方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有缺陷。
在1996年,晁福林提出「氏族封建——宗法封建——地主封建」的社會分期說,他認為中國由原始社會直接進入封建社會,夏商主要的組織形式是氏族,其社會經濟形態是封建制度,可稱氏族封建制,西周宗族是社會的基本組織形式,宗法觀念、宗法制度與封建緊密結合,可稱宗法封建制。東周時期則進入地主封建制時期。這一觀點將夏商到明清都視為封建社會,未能突出周秦之際的重大社會變革,有不足之處。
2000年,田昌五提出,將中國的全部歷史分為洪荒時代、族邦時代和封建帝制時代。但這一分期明顯迴避了近現代史,是不太完整的。
2000年,葉文憲提出,中國歷史分為酋邦時代(五帝時期)、封建王國時代(夏商西周)、轉型時期(春秋戰國)和專制帝國時代等幾個時代,其中專制帝國時代又可分為漢民族第一帝國時期(秦漢魏晉南北朝)、漢民族第二帝國時期(隋唐)和多民族帝國時期(宋元明清)三個時期。這一分期我比較認可,但將沒有獨立社會形態特徵的春秋戰國單獨列為一個歷史階段。
2003年,王震中提出「邦國——王國——帝國」的古史分期觀點,認為龍山時代的聚落群是體現貴族的支配權力的邦國形態,夏商周是王國形態,王權受到很多制約,是非專制的。秦漢及以後為帝國時代,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2003年,郭沂提出中國自有文明以來,經歷了聖權時代、王權時代、霸權時代、皇權時代和民權時代五種社會形態和發展階段。同時他還提出了「中國經濟形態及其演變可以分為三種形態和相應的三個階段,即農業社會、農商社會和工商社會」,「中國社會關系形態也可分為三種形態和相應的三個階段,即貴族社會、士人社會和公民社會」。中國社會意識形態演進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宗教時代、宗教人文一體時代、宗教人文獨立時代和科學時代,並即將進入第五種形態和相應的第五階段,即人文主義時代」。他的這一分期方法從多個角度來分析歷史,令人耳目一新,劃分也非常合理,就是概念太多,不好記。
2007年 ,馮天瑜提出將中國歷史時代劃分名目命名為「氏族時代」「封建時代」「皇權時代」「共和時代」,並細分為「原始群時代」、「氏族共同體時代(先夏及夏代)」、「 宗法封建時代(商代及西周)」、「宗法封建解體時代(春秋戰國)」 、「皇權時代前期(秦至中唐)」、「皇權時代後期(中唐至清)」、「共和時代(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2009年,焦培民提出中國歷史可分為游群、部落、封建、郡縣、共和五個時代。後三個時代都已經進入國家階段,因而也是三種國家形態。五個時代有四個人物及事件作為分期標志:有巢氏君主革命,黃帝封建式統一,秦始皇郡縣式統一,孫中山民主革命。
這一時代劃分主要形式來進行,簡單且全面,也是比較符合歷史實情的劃分方法。
❹ 原始社會的分期的三個學科觀點:歷史學觀點、考古學觀點、人類學觀點
其實原始社抄會分期有很多說法,即使歷史、考古和人類學三個學科內部也有不同的分法。
國內現在常見到的分期方法觀點有:母系、父系;舊石器、新石器;酋邦理論;蒙昧、野蠻這幾種,不過這幾種分法之間並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出發點不同。例如,新石器時代中有母系也有父系。
❺ 中國古代歷史分期
先秦前170萬---前221
秦漢前221---公元220
三國兩晉南北朝220----589
隋唐589----907
五代遼宋夏金元907---1368
明清1368----1840
❻ 關於原始社會史的分期標准,學術界有哪些不同意見
中國古史分期問題,是中國古代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30年代為第一階段,討論的焦點是圍繞中國社會史論戰,探討馬克思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理論是否適用於中國歷史的問題。
40年代,是中國古史分期討論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討論焦點是具體劃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上限和下限問題。在這一時期,郭沫若從原先的東周封建論,轉變為西漢封建論;侯外廬和尹達卻進一步論證了殷商是原始社會末期說的問題;以呂振羽、範文瀾、翦伯贊為代表的西周封建論者,則建立了其學說體系,這些都為新中國建立後中國古史分期問題的討論作了准備。
新中國建立後,中國古史分期討論進入了第三個階段。
所謂「三論」,即在第二階段形成的,以呂振羽、範文瀾、翦伯贊為代表的西周封建論;以及以郭沫若、吳大琨、白壽彝、林甘泉為代表的戰國封建論(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發表後,改主戰國封建說);還有以尚鉞、王仲犖、日知(林志純)、何茲全為代表的魏晉封建論。以上三論,就是在中國古史分期討論中所形成的三大主要學派。此外還有五說,即以李亞農、唐蘭、祝瑞開為代表的春秋封建說;以黃子通、夏甄陶、金景芳為代表的秦統一封建說;以侯外廬、趙鍚元為代表的西漢封建說;以周谷城、鄭昌淦為代表的東漢封建說;以梁作干為代表的東晉封建說。此五說的前三說,即春秋說、秦統一說、西漢說,與戰國封建論相接近;後二說,即東漢說、東晉說,與魏晉封建論有相似之處,但他們都各執己見參加中國古史分期問題的討論。必須說明,在「三論」中,魏晉封建論由於與前蘇聯史學界有相同的認識,也由於王昌宜發表過類似的觀點,而被認為是蘇修觀點、托派觀點而受到壓抑。
即:三論:
學說 代表人物
西周封建論 範文瀾、呂振羽、翦伯贊
戰國封建論 郭沫若、楊寬、吳大琨、白壽彝、林甘泉
魏晉封建論 尚鉞、何茲全、王仲犖、林志純
五說:
學說 代表人物
春秋封建說 李亞農、唐蘭、祝瑞開
秦統一封建說 黃子通、夏甄陶、金景芳
西漢封建說 侯外廬、趙鍚元
東漢封建說 周谷城、鄭昌淦
東晉封建說 梁作干
❼ 世界歷史分期
史前時期、 古代文明、帝國與征服、封建時期、中世紀、資本主義。
1、史前時期:500萬年前~公元前5000年
早期人類的進化
原始農業的出現、原始畜牧業的出現、父系氏族公社金石並用時代的來臨、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私有制的產生、軍事民主制國家產生、原始社會的文化、原始的宗教、原始繪畫、原始雕刻,原始音樂。
2、古代文明:公元前5000~前500年
(1)亞洲 (公元前5000~前500年)
四大吠陀婆羅門教的創立、列國時代的印度十六國的建立、摩竭陀國稱霸城市的再度興起、沙門新思潮佛教的產生與釋迦牟尼、中國第一王朝——夏朝、大禹治水、階級社會的產生、夏啟建國、少康中興、夏桀亡國、商朝的興衰、成湯建商商朝的滅亡、商朝的農業生產技術、神奇的甲骨文、發達的青銅文化、禮樂統治下的西周等級森嚴的分封制等。
(2)非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國家的產生和早期王朝時期前王朝文明、提尼斯王朝的建立、古王國時期的經濟社會、古王國的經濟、古王國的瓦解、法老和金字塔中王國時期、第一中間時期和人民起義、埃及的再度統一、中王國時期的對外戰爭、中王國時期的農業和手工業等。
(3)歐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愛琴文明、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邁錫尼的墓葬、特洛伊戰爭、古希臘城邦、國家的出現、城邦的形成、斯巴達城邦、國家的形成、雅典城邦國家形成、梭倫改革、希臘城邦的繁榮、希波戰爭戰後、希臘的城邦經濟、奴隸制度的發展等。
(4)美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美洲的早期文明、亞洲人的遷入、奧爾梅克文明、特奧蒂爾坎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
3、帝國與征服: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1)歐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馬其頓的興起、馬其頓王國的興盛、腓力二世統一希臘、亞歷山大東征、安提柯王朝的建立、斯巴達的社會改革、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國、托勒密王朝的專制統治、托勒密王朝的衰敗、塞琉古王國的專制統治、發達的塞琉古商業、塞琉古的手工業、塞琉古的衰亡等。
(2)亞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秦朝統一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建立、秦始皇萬里長城的修築、秦朝的覆亡、「世界第八大奇跡、」 西漢劉邦建西漢、漢武帝時代、漢匈和戰、司馬遷著《史記》、孔雀帝國被佔領的時代、旃陀羅笈多創立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征伐、孔雀王朝時期的政治與軍事、森嚴的種姓制度、孔雀王朝後的印度、帝國時代的文化、印度的史詩《佛本生經》、孔雀帝國時代的建築藝術。
4、封建時期:公元元年~400年
(1)歐洲(公元元年~400年)
羅馬帝國的建立、奧古斯都建立元首政治、屋大維對內的政治制度、繁榮的「和平時代」、經濟的發展、城市的興盛、從黃金時代到三世紀危機、隸農制的盛行、皇權的進一步加強、羅馬的「黃金時代」等。
(2)亞洲(公元元年~400年)
東漢劉秀建東漢、外戚宦官專權、班固著《漢書》、蔡倫改進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三國鼎立時期的中國、亂世梟雄——曹操、建安文學、蜀國的建立、諸葛亮治蜀、孫權建吳、西晉和東晉的建立、「五胡十六國」興起、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兩晉的書畫藝術等。
美洲、非洲(公元元年~400年) 正在發展的美洲和非洲、瑪雅文明的興起、摩羯文化、印加文明興起、阿克蘇姆國統治,東非迦納王國的繁榮。
5、中世紀
(1)歐洲(公元400~1500年)
日耳曼王國的建立、古代日耳曼人的社會制度、西歐封建關系的萌芽、日耳曼諸王國的建立、倫巴德人入侵義大利、西歐封建制的產生、克洛維創建法蘭克王國等。
(2亞洲(公元400~1500年)
北朝北魏的建立、孝文帝改革、賈思勰著《齊民要術》、北周立國、北朝開鑿石窟、南朝劉宋的建、立齊梁陳的更替、祖沖之求圓周率、山水詩勃興、劉勰著《文心雕龍》、隋朝一統、隋朝的建立、隋朝改革官制和創設科舉、煬帝開修大運河、李春建趙州橋隋朝的滅亡中前期的唐朝貞觀之治玄奘西遊與鑒真東渡武周革命開元盛世造紙術西傳僧一行實測子午線唐朝的衰敗安史之亂、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
(3)美洲(公元400-1500年)
中世紀時期的印第安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印加帝國的建立、印加文化、瑪雅貿易,瑪雅人的社會結構。
(4)非洲(公元400~1500年)
封建時期的埃及、埃及封建制度的形成、埃及國家的獨、立反抗十字軍的斗爭、阻止蒙古帝國西進、土耳其統治下的埃及、中世紀時期埃及的文化、北非和東非馬格裡布的獨立、阿爾摩哈德朝的統一、東蘇丹諸國、衣索比亞王國 、「桑給帝國」時期、桑給帝國發達的對外貿易、西非和南非迦納王國的興衰、馬里王國的崛起、桑海王國的獨立、桑海王國的衰敗,大辛巴威。
5、資本主義:1300~1600年
歐洲(1300~1500年)
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但丁創作《神曲》、第一個人文主義者彼特拉克、薄伽丘與《十日談》、早期文藝復興的藝術、早期文藝復興的史學、義大利後期文藝復興、全才式人物達·芬奇等。
❽ 中國古代歷史分期有幾個階段
中國古代史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原始社會(170萬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會。其中封建社會可分為五個階段:東周、秦、漢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階段。隋唐五代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遼、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階段。明、清,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階段。——常識歷史篇。
❾ 世界歷史詳細的分期
世界歷史的分期問題
對研究對象進行分類,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對世界歷史的學習研究同樣也要使用這一方法。對世界歷史進行分類的方法之一就是對歷史過程進行時序上的劃分即分期。劃分的標準是:以那些對世界歷史發展有重大意義並導致世界歷史出現質變的事件為界,把人類的歷史發展過程劃分為若干彼此銜接但又不同的段落,藉以說明歷史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階段性和連續性,以深化人們對漫長歷史過程的認識。
目前,國內外史學界還不能在世界歷史的分期問題上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不過,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種有代表性的觀點。
• 以社會形態演進為依據的歷史分期法
這種分期法把社會形態的更迭作為歷史分期的主要依據,即把人類歷史的發展分為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其中,古代史又分為上古史和中古史。上古史以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為主要內容;中古史以封建社會為主要內容;近代史以資本主義社會的確立和發展為主要內容;現代史則以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的平行發展為主要內容。採用這種分期法的代表論著有:前蘇聯的 10卷本《世界通史》、日本岩波講座之《世界歷史》、人民出版社99年版 《世界通史》 。這些通史著作都以社會形態的變更為分期的主要依據。但對標志性的歷史事件卻有不同主張。所以分期的具體時間有所不同。但大體可作如下劃分。
從三四百萬年前人類的產生到15-17世紀為世界古代史,其中以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作為上古史和中古史的分界線,標志著西歐奴隸制的結束和封建制的開始。
從15-17世紀的文藝復興或地理大發現或英國革命開始到20世紀初的十月革命或一戰結束為近代史的時間斷限。
從20世紀初到現在為世界現代史。或再一分為二,以1945年二戰結束為界,現代史和當代史。
應當說明的是,西方的一些通史著作,不作近現代史的劃分,把15世紀以後到現在的歷史通稱「世界現代史」,意在突出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歷史地位。
• 以人類文明形態的演變作為分期的主要依據
採用這種分期方法的歷史學家,一般把人類歷史劃分為採集文明、狩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工業文明。也就是說他們把人類謀取生產、生活資料的具體方式的變化,或人類在物質文明上的飛躍作為劃分人類社會歷史階段的主要依據。這種分期法的代表性論著有,英國的劍橋古代史、劍橋中世紀史,威爾斯的 《世界史綱》 、海斯的《世界史》、伯恩斯的《世界文明史》。
以全人類一體化歷史發展過程的階段性作為分期標准
提倡和採用這種分期法的學者的共同點是,強調以全人類的歷史發展作為考察對象,著重研究各個地區、國家、民族和文明類型之間的聯系、交流與碰撞,而反對用地區國別史的拼湊來充當世界歷史。提倡站在月球上,把地球上的人類歷史 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擺脫地區、國別、種族的偏見。其代表性著作有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吳於廑、齊世榮的《世界史》。這種分期法代表了國際史學界的新趨勢。吳齊的具體分期如下:
• 世界古代史:自遠古有人類以來至公元 1500年
此期人類各地基本處在相互隔絕和孤立分散狀態,但也通過戰爭、貿易等途徑建立了初步的聯系,為人類打破隔離狀態准備了必要的條件。
1) 上古史自有人類以來至公元5、6世紀左右的民族大遷徙及其所引起的政治格局的巨變。早期人類發明了現代三大基本技術(製作技術、能源轉化技術、信息技術)的雛形:石器製作技術、人工取火技術、有聲語言,建立了社會組織。4000-2000年形成了五大文明中心。這些文明中心通過戰爭、貿易等形式不斷將自己的文明成果向周邊地區輻射、擴散。
2) 中古史 公元5、6世紀至公元1500年。人類通過民族遷徙和大范圍的戰爭,世界逐漸向連成一體前進。
3)世界近代史1500年的地理大發現至1900年帝國主義的形成 西方通過殖民征服,逐步把世界聯結為一個整體,到19世紀末,終於形成了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世界各地均被納入該體系之中。
4) 世界現代史 1900年至20世紀末 這一時期在時間上涵蓋了20世紀。該世紀既是千年之交的世紀,也是人類社會遭受前所未有的戰爭浩劫和取得空前發展的世紀。在上半葉,人類在不到50年的時間里,兩次慘遭世界范圍戰禍的浩劫。其造成的災難和後果在人類數百萬年的歷史中是絕無僅有的。在下半葉,是世界經濟迅速發展和一體化的時期,葉是世界全局處於相對和平的時期。這是人類聯系空前加強的50年,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對話體系得以建立完善,世界一體化進入了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地球村。
這一分期方法代表著我國史學界對世界歷史分期的最新研究成果。新教材即基本採用這一分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