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在封建社會的作用
A. 如何看待丞相制度在封建社會中發揮的作用
宰相制度的作用
古人給宰相的作用定了八個字,叫「坐而論道,協理陰陽」。也就是制訂方針政策,從宏觀上平衡各方面的關系。
宰相與皇帝的關系至關重要,與王朝的興衰存亡關系甚大,相權的消長可以說是觀察歷代政治得失的一個重要"指針"。政治的"秘訣"就是對權力進行互相制約,每一種權力都不能無限膨脹,皇權和相權什麼時候能夠實現平衡,什麼時候就能實現政治清明。在皇權國家裡,在某種程度上,宰相的作用甚至比天子更為重要,因為專制帝王雖然高高在上,大權在握,但宰相處在皇帝與各部門之間,在皇帝與各級官吏之間充當"橋梁";同時,宰相又是道德和忠誠的象徵,它是確保皇權不被濫用的一道防線、一種保證。
皇帝對宰相的不同看法,會致使他們採取不同的手段,從而使得宰相制度的功效在各朝各代也不同。
如唐太宗認為置丞相有利於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決策失誤而亡國;明太祖認為設置丞相是政治動亂的主要原因,應集中權力於皇帝一人。唐太宗讓丞相等先集體議政,皇帝最後決斷
明太祖取消丞相,中央各部分理政務,互不統屬,皇帝直接管理。最高決策權都在皇帝手中,相權的存廢都服從於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的需要。
唐太宗把君權與相權協調起來,皇帝注意發揮宰相參政輔佐的作用;明朝皇帝把君主專制與宰相制度對立看待,從制度上取消相權,從而保證君主的絕對權威。宰相制度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種分權色彩,適當地避免君主因專斷獨裁而使政治昏暗。尤其是歷史上那些「良相」在確保政治清明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初唐名時期的相房玄齡,他善用偉才、敏行慎吉、自甘卑下、常行讓賢。是大唐「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之一。「群星捧月月隱平,治世夜空燦月明」「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的贊言使他堪稱良相之代表,開國之功臣,百姓之福相。於此同時,各朝各代也總會出現一些奸相,他們糊弄君王,禍亂朝政,陷害忠良,使得政治黑暗,甚至是國家滅亡。如唐李林甫,如宋秦檜。
中國的宰相制度從萌發到確立到發展到衰敗以致最終的消亡,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無論是它的鼎盛時期還是衰敗時期,不能否認宰相制度對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的重大影響,它是考量帝制中國政權合法性以及君權合法性的一項重要因素。
B. 明代一條鞭法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有何歷史意義
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條鞭法的出現具有一定歷史意義。首先,明代中葉專後,由於屬官紳地主的劇烈兼並,各里之間的土地多寡日益懸殊,原以里甲為編審單位的徭役制使民戶的負擔越來越不平均,不少農民破產逃徙。改行一條鞭法後,役銀編審單位由里甲擴大為州縣,對里別之間民戶負擔畸輕畸重的現象有一定調節作用,使由賦役問題產生的階級矛盾暫時緩解,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其次,明初為保證賦役征發而制定的里長制和里甲制,對人戶實行嚴格控制,嚴重限制了人民的行動自由。一條鞭法的實行,使長期以來因徭役制對農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關系有所削弱,農民獲得較多的自由。另外,相對明初賦役制而言,一條鞭法較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商品生產的發展具有一定促進作用。賦役的貨幣化,使較多的農村產品投入市場,促使自然經濟進一步瓦解,為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有明一代,一條鞭法未能認真貫徹執行。在已實行的地區,有的地方官府仍逼使農民從事各種徭役;有的額外加賦,條鞭之外更立小條鞭,火耗之外復加秤頭;更嚴重的是借一條鞭法實行加賦,有的地區條鞭原額每畝稅銀五分,崇禎年間有的加至一錢以上。
C. 古代宰相在封建社會起到什麼作用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是國君之下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戰國以後是宰相。宰相,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泛指的職官稱號。宰是主宰,相是輔助之。
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
宰相的正式官名隨著朝代的更替,先後出現過:丞相、相國、大司徒、中書令、尚書令、參知政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多達幾十種官名。據記載,早在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這些官職雖有輔佐天子管理國家之意,但在當時尚不具備國家機器中幕僚長階性質。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相的名稱出現了。例如管仲為齊國相,藺相如為趙國相。由於當時養士之風盛行,不少有知識的人被各國招聘為相。
秦國由於變化徹底,發展迅速,是戰國時代第一個設立郡縣制的國家,並於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梧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宰相作為官制首次確定下來。在秦以前的殷周時代,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通過分封諸侯進行統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幹涉分封國的內政,又因分封國的國君由貴族世襲,所以天子無權解除他們在分封國的統治權力。
秦始皇之後,廢分封,設郡縣,廢諸侯,設官吏,皇帝不再通過宗法親緣關系進行統治,改為任命官僚向全國發號施令,因此有必要組織一套官僚機構,並藉助於宰相大臣輔佐政務。宰相就在這一歷史條件下產生了。隨著封建國家的發展,宰相制一直沿襲了兩千年。
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天子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後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正五品的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內閣職位漸重,但大學士有宰相之實,卻無宰相之名,權力受到一定限制,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清沿明制,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閑曹,軍機大臣行宰相職責。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明清以後的大學士及軍機大臣雖有宰相職責,輔助皇帝,但實際上只是皇權的執行者,沒有獨立決策權力。雖有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專權的情況發生,但他們的權力只是來自君主的信任,而非制度本身,相對下地位並不穩固。
很少大有為的皇帝能長期忍受權力過大的相權。因此相權在中國歷史中不斷的被裁減。其中較顯著的變革有三個時期:
- 漢武帝設內廷作為政務中心。
- 隋代正式確立三省制;三公取消開府,成為徹底榮譽頭銜。
-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借胡惟庸案廢相,集君權與相權於一身。
D. 在古代人治社會中,法律起什麼作用
不管在什麼時代,法律很大的職能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在古代人治社會,法律的作用還是為人治服務。將人治上升到法律途徑。
E. 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條鞭法的出現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條鞭法的出現具有一定歷史意義。首先,明代中葉後,由於官紳地主的專劇烈兼並,屬各里之間的土地多寡日益懸殊,原以里甲為編審單位的徭役制使民戶的負擔越來越不平均,不少農民破產逃徙。改行一條鞭法後,役銀編審單位由里甲擴大為州縣,對里別之間民戶負擔畸輕畸重的現象有一定調節作用,使由賦役問題產生的階級矛盾暫時緩解,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其次,明初為保證賦役征發而制定的里長制和里甲制,對人戶實行嚴格控制,嚴重限制了人民的行動自由。一條鞭法的實行,使長期以來因徭役制對農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關系有所削弱,農民獲得較多的自由。另外,相對明初賦役制而言,一條鞭法較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商品生產的發展具有一定促進作用。賦役的貨幣化,使較多的農村產品投入市場,促使自然經濟進一步瓦解,為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有明一代,一條鞭法未能認真貫徹執行。在已實行的地區,有的地方官府仍逼使農民從事各種徭役;有的額外加賦,條鞭之外更立小條鞭,火耗之外復加秤頭;更嚴重的是借一條鞭法實行加賦,有的地區條鞭原額每畝稅銀五分,崇禎年間有的加至一錢以上。
F. 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條鞭法的出現具有什麼歷史意義
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條鞭法的出現具有一定歷史意義。首先,明代中葉內後,由於官紳地容主的劇烈兼並,各里之間的土地多寡日益懸殊,原以里甲為編審單位的徭役制使民戶的負擔越來越不平均,不少農民破產逃徙。改行一條鞭法後,役銀編審單位由里甲擴大為州縣,對里別之間民戶負擔畸輕畸重的現象有一定調節作用,使由賦役問題產生的階級矛盾暫時緩解,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其次,明初為保證賦役征發而制定的里長制和里甲制,對人戶實行嚴格控制,嚴重限制了人民的行動自由。一條鞭法的實行,使長期以來因徭役制對農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關系有所削弱,農民獲得較多的自由。另外,相對明初賦役制而言,一條鞭法較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商品生產的發展具有一定促進作用。賦役的貨幣化,使較多的農村產品投入市場,促使自然經濟進一步瓦解,為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有明一代,一條鞭法未能認真貫徹執行。在已實行的地區,有的地方官府仍逼使農民從事各種徭役;有的額外加賦,條鞭之外更立小條鞭,火耗之外復加秤頭;更嚴重的是借一條鞭法實行加賦,有的地區條鞭原額每畝稅銀五分,崇禎年間有的加至一錢以上。
G. 西周宗法制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影響
宗法制是按復照血統遠近以區別制親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時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為一種維系貴族間關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現,則是周朝的事情(周公制禮作樂)。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左傳》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統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關鍵在於定人倫,別尊卑。
儒家創始人孔子特別推崇周公,把周禮作為儒家的核心內容。故在儒家大興後的歷朝歷代,宗法制亦隨儒學大興而得以發展,因為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宗法制在此後的長時間里,在廣大范圍內對中國社會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直至今日,其內涵仍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觀念中。
H. 封建社會法律的作用
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I. 弟子規在封建社會起到的作用
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內接物容的禮貌常識等等。《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弟,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弟子規》明確強調了做人的各項准則,首先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繼而教育我們把對父兄的孝敬擴大到社會,「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我們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通篇講的是愛心。父母對子女傾注了無私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
J. 宗法制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影響
1.決定了封建統治者繼承人的范圍(避免了很多血腥的奪位之爭,同時也限制了原統治者的選擇餘地)
2.鞏固了封建政權(在宗法制基礎上產生的君權神授等思想鞏固了統治者的統治地位)
3.影響了民間的繼承方式
(宗法制是按照血統遠近以區別親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時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為一種維系貴族間關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現,則是周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