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婚姻法的評論
⑴ 從公序良俗,婚姻法和繼承法三點出發該案應該如何評論
我國婚姻法規定:第十七條 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資、獎金;
(二)生產、經營的收益;
(三)知識產權的收益;
(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
(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第十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
(一)一方的婚前財產;
(二)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
(三)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
(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第十九條 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定。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
甲乙作為合法夫妻,因履行婚姻法規定的義務: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甲與丙非法同居違反婚姻法規定的義務,其所立的遺囑違反公序良俗,依據憲法規定: 第五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第五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所以其所立遺囑無效,因有其妻子繼承。
⑵ 離婚事宜,請懂得人給予評論
對方同意離婚,會很快判決。
彩禮,結婚後如沒有共同生活,能拿回彩禮。
加電等恐怕要屬於共同財產了。
⑶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後社會各界人士的評價有哪些
1950年4月抄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反響。北京市人民法院院長王斐然說:隨著新《婚姻法》的頒布,解除了婦女們思想上的束縛,將要產生新型的女性。北京市總工會副主席蕭明說:美滿的家庭生活是會鼓舞生產熱情、提高生產積極性的,我們工人同志將用實際行動來擁護它。北京市農會籌委會主席柴澤民說:《婚姻法》公布後,我和農民們談話,他們都很擁護。婦女更是特別的興奮。使農民家庭的美滿生活更有保障了。
⑷ 如何評價婚姻法24條 夫債妻還,妻債夫償
基於夫妻關系的特殊的代理性質,夫妻任意一方對外均可以代表夫妻雙方,因此本條的立法本意是確保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以此確保交易安全、誠信經營。
⑸ 談談你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立法目的的理解,對此,你如何評價
以下回答,完全原創,必不詳盡,貴在精煉。
糾正些用語不當的錯誤,可見提問者不是專業
法律人士或學生。
解釋三,不是法律,是對法律的一種官方解釋。
就是司法權力機關,對已存在法律的一種詳細
解讀,而不是創設新的法律。因此,不能稱為
立法,也就談不到立法目的。
可稱為:該解釋的出台目的。
以下為這個問題的答案
調整婚姻相關法律的背景簡介:
1、《婚姻法》有一項觀點是夫妻的結合應當以感情為基礎。
因此明令禁止買賣婚姻或借婚姻索取財物。
這里也隱含著:不要以財物為主要結婚目的,而是
應以感情為主要結婚目的。
2、任何法律出台後,都不可能完全適應多年後的社會變革,
所以針對新出現的問題,要對法律本身進行調整,以適應現
在社會情況。
3、調整法律的方法之一,就是對已往的法律,針對現在社會
出現新的情況,進行解讀。讓人明確在新情況下,如何去適用
老的法條。
解釋三所處的時代背景簡介:
1、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
沒能完全及時的把精神文明也同步提高了,
導致一些丑惡現象的出現,並有越衍越烈的驅勢。
以婚姻改變命運的扭曲想法,因此有擴大的危險。
想著嫁豪門、傍大款、當二奶等嫁富不嫁窮的現象
此起彼浮。「寧坐寶馬哭、不坐自行車笑」這句話的
廣泛流傳,就是最生動的寫照。
2、社會在發展,改革在深化。許多新事物,在老
法律面前,是介定不清的。官方有必要把新事物履
順一下,讓它們在法律裡面,分門別類,以方便大家
能對號入坐。比如婚姻中的房產問題。
所以你要的答案是:解釋三的出台,就是針對上述在婚姻中,
新出現又比較突出的問題,對法律作了一次有選擇性的部分解讀。
我的評價:直接解決了新出現的問題,法律的指引作用,得到強化。
間接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觀,有助於社會回歸良性的
倫理道德范疇。 所以這是一部「雙贏」的司法解釋。
畢竟唯物主義跟拜金主義是兩回事。
這部解釋的隱性調整功能所產生的影響,要遠遠大於顯性調整功能。
⑹ 你如何評價新婚姻法出台
最好的結果,是女的都不用生孩子了,和男的平等,都只需要掙錢就好,這樣挺簡單的。
⑺ 對我國婚姻法規定的法院裁判離婚條件之評析
內容摘要: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以下簡稱婚姻法解釋三)的出台,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評論。其中,有關第十條的評論最多,爭議最激烈。藉此,本文將結合時代背景及法理基礎對該條規定進行具體的解析。
關鍵字:共同財產;按揭;法定分割
隨著房價的「堅挺」,越來越多的現代人選擇按揭購房,以緩解自身經濟壓力。與此同時,在當前社會「勞燕分飛」率居高不下之時,因離婚引起的財產糾紛日益增加。所謂「房子無小事」,婚前按揭買房、離婚時房屋所有權歸屬及補償標准理所當然地成為離婚財產分割的重點。2011年8月13日起生效的婚姻法解釋三,為該類案件的審理提供了統一的法律依據,提高了司法公信力。但是,因各地經濟水平不同、房價漲幅不一、法官的法理理解各異等因素,人們擔心各地法院對於該類案件作出的判決不統一,出現「同案不同判」現象,同時該司法解釋也給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婚姻家庭觀及現代擇偶標准帶來了極大地沖擊。
婚姻法解釋三第十條規定:「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並在銀行貸款,婚後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於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議處理。依前款規定不能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該不動產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雙方婚後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應根據婚姻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原則,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對於該條規定的正確理解應該理清以下幾方面法律關系:個人財產和共同財產,不動產買賣合同簽訂方、首付款支付方和個人債務方,財產約定分割與法定分割,獨立法條與整部法律。
一、以民事主體平等原則為基礎,包涵個人財產和共同財產兩概念
該條第一款規定,「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並在銀行貸款,婚後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於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其中,夫妻一方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發生於婚前,而不動產登記於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情形,可能發生於婚前,也可能發生於婚後。一般情況下,人們對於不動產在婚前登記於首付款支付方名下,該不動產於婚前屬於個人財產的情形無異議;而對於不動產在婚後登記於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情形異議較大,因為婚後房產登記於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可能事出有因,如受當地房產政策的影響或夫妻之間的協議等。對於夫妻共同財產,既有約定的夫妻共同財產,也有法定夫妻共同財產。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當前夫妻間約定共同財產的情形較少。對於法定夫妻共同財產,《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第十七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1)工資、獎金;(2)生產、經營的收益;(3)知識產權的收益;(4)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5)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實際生活中,婚後用於銀行還款的財產若無特別約定的即可推定為夫妻共同財產。事實上,該條規定與社會資源的分配原則是一致的,體現了法律的公平正義,即體現了婚期的個人財產,也注意到婚後的共同財產。
二、以權利義務對等為原則,並體現債權特性
第十條即規定了不動產歸屬的權利問題,也明確尚未歸還的貸款還款的義務問題,體現了法律規定中權利義務的對等。同時,債權具有特定性和對抗性,因此,理解此條文必須了解不動產買賣合同的簽訂方、首付款支付方、不動產登記方及其產生的背景。而釐清三者關系錢,必須先明白「按揭」的含義。香港法官李宗鍔先生認為,屬主、業主或歸屬主把自己的物業轉讓給按揭受益人後,產生的還款保證法律行為效果就是按揭,轉讓後,按揭受益人就成為了屬主、業主或歸屬主。[i]簡而言之,「按揭」是指購買者與開發商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的同時,向銀行申請抵押貸款,簽訂貸款合同,由銀行將款項一次性付給開發商,個人再按約定向銀行還款的購買方式。上文已提及,夫妻雙方可能因各種原因,而於不動產登記時只登記首付款支付方的名字,況且也可能出現首付款支付方並非婚前簽訂不動產購房合同的簽訂方。條文規定,「依前款規定不能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該不動產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可見,當事人在享受一定權利的同時,也承擔著一定的義務,只是房地產因其價值高、增值快才對婚姻家庭糾紛產生如此的影響。
三、以民事主體意思自治為原則,約定分割可排除法定分割
第十條規定,「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議處理。依前款規定不能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該不動產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由此可見,現行法律遵從民事主體「意思自治」原則,只要夫妻雙方事先達成協議,就完全可以按照雙方事先的約定處分財產進而排除或部分排除法律的適用。[ii]換言之,離婚分割財產時,夫妻雙方之間有約定從約定,無約定從法定。自古以來,既有法不入家門之說,法律對婚姻家庭糾紛的化解只是確保底線,並止於最低道德底線范圍內。
四、以照顧婦女和兒童等弱勢群體為原則,體現人文關懷
該條款受質疑的原因還包括,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模式,而且相關組織的調研也發現,女性無論學歷高低都是家務的主力,[iii]承擔較多的隱性付出。因此,人們認為該條規定未盡到照顧婦女和兒童的原則。事實上,條文規定,「雙方婚後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應根據婚姻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原則,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婚姻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第四十條規定,「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予以補償。」第四十二條規定,「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另一方應從其住房等個人財產中給予適當幫助。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第四十一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從《婚姻法》及司法解釋的條文中可以看出,法律並不刻意地偏袒夫妻雙方中的任何一方,當一方主體為享受不動產所有權的同時,也排除了其承擔還貸的義務,同時還照顧到女方和子女的權益,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文關懷。
五、結語
社會各界對婚姻法解釋三第十條爭論最多的是,認為該條規定使得強制更強,弱者更弱,甚至可能出現「凈身出戶」。猶如前文提及的,該條規定過多關注法律的形式公平,忽略了男女性別差異對婚姻的影響。例如,在傳統婚嫁過程中,一般為男方提供住房(購房)、女方購買易消耗的生活用品(如車等),婚後一起裝修或女性裝修。同時,婚後女性還可能因生育、家庭瑣事而放棄個人事業,人們生怕自身在婚姻中的隱性付出得不到體現,進而改變傳統婚姻家庭觀念、擇偶標准以及重新思考婚姻基礎的本質,特別是女性同胞。事實上,第十條未對明確規定不動產補償標准,給以法官自由裁量權,更有利於發揮法律效用,彌補法律的疏忽。不過,法官在審理此類案件時應同時把握宏、微觀因素,了解不動產財產特性、市場經濟變化、雙方的經濟能力以及首付款和共同還貸佔全部不動產金額的比例等各種因素,本著照顧婦女及兒童的原則,進行合理及時的分割,不能進從條文字面進行簡單、機械的理解。
總而言之,法律不是婚姻生活中的情感防腐劑,但法律法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法治意識和社會價值觀,第十條規定有利於形成獨立婚姻觀,即夫妻財產獨立、經濟自由,進一步實現法律實質精神和現實生活差異間的平衡。
注釋
[i] 高富平,黃武雙:《房地產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三版,第209頁。
[ii] 單國軍:《婚姻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運用﹒典型案例裁判理由》,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40頁。
[iii] 《調查顯示:佛山妻子無論學歷高低都是做家務主力》
請採納,謝謝
⑻ 新婚姻法和開放二孩有什麼關系如何評價這些政策
開放二孩來了…… 開放二孩我本身不是那麼悲觀,因為很多人不會生第二個,但是很可能公司就默認女性會生兩個,這樣,僱傭成本又上去了……一樣情況下,就更加不想要女性員工了…… 難以找到工作的女性,就會更加依附於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結婚家庭,這種時候,如果男方要離婚,於是女方得帶著2個小孩,獨自求生活……
⑼ 談談你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立法的目的對此你有何評價,請說明理由。
立法的目的是明確權利義務,通過這種方式對婚姻進行有效的干預,從而更好地保護回婚姻雙方的利答益。是婚姻雙方的,而不是其他的什麼人,包括未婚的,二奶,小三,或者以結婚為名牟取財物的,都不受保護,讓婚姻中感情和財產得到有效的保護。
⑽ 請簡述2001年修改後的婚姻法關於無效婚姻制度的主要內容,並加以評價
我國現行《婚姻法》第十條規定了無效婚姻的四種情形:
第十條有下列情形之版一的,婚姻無效:權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
(三)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
(四)未到法定婚齡的。
此外,按照本法的規定,無效或被婚姻登記機關、人民法院撤銷的婚姻自始無效。
另:「自始無效」,是指婚姻關系自始不受法律保護,即從當事人結婚之時,所成立的婚姻關系就沒有法律效力,不受法律保護,並不是從有權機關宣告無效或撤銷之時起不具有法律效力,「自始無效」只是具備無效或可撤銷婚姻的法定情形,不是當然無效,並且須由有權機關經法定程序確認,當事人不能自行主張其婚姻關系無效或自行撤銷其婚姻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