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遠合同法讀書筆記
『壹』 如何理解合同法第51條與物權法第106條之間的適用關系
閣下所提的問題說得細致了,完全可以做一篇很有水平的論文。
合同法第51條和物權法第106條在法律適用層面的關系,二者的關聯在於無權處分,合同法第51條規定的是無權處分場合合同效力問題,而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的是無權處分場合物權變動的問題。盡管如此,二者也不是沒有關聯,其間的關聯發生在善意取得場合是否要求合同有效。對此學學者之間存在較大爭議。
王利明教授為代表的學者堅持認為善意取得場合應當具備合同有效這一要件,當時物權法草案(三審稿)第111條也曾經規定要求轉讓合同有效這一要件。
比如,物權法(草案)三審稿
第一百一十一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但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即時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在受讓時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
(二)以合理的價格有償轉讓;
(三)轉讓的財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四)轉讓合同有效。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後來將這一要件刪去了,其中的一個理由即是,這一規定和合同法第51條相矛盾,將會製造碰撞式法律漏洞。
所以從維護合同法第51條的出發點來看,刪去這一要件是正確的。但是從法律優劣、比較法視野來看,這一立法並非無可挑剔。而問題的根源均源自合同法第51條。
韓世遠教授、王軼為代表的學者即倡導,可以採取物權法第15條的做法,區分合同效力和物權變動,合同效力本身不受無權處分的影響,除非存在法定無效、可撤銷的情形。但是這樣的做法勢必造成合同法第51條成為具文。
綜上所述,在不修改合同法第51條的背景下並且不修改對合同法第51條的解釋(合同效力待定而非物權合同效力待定)的情況下,將轉讓合同有效剔除出第106條是符合法學方法論的。也就是說不要求轉讓合同有效,物權法第106條的善意是指「對出讓人沒有處分權不知情」,對於是否需要區分不動產和動產採納不同的善意標准(吸收德國法的做法,對動產還需附加無重大過失的主觀要件),學者之間存在爭議,從物權法第106條文義來看,確實很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所以崔建遠教授認為,對於動產、不動產適用統一的善意標準是指「不知情且無重大過失」。但是程嘯、朱廣新等認為應當區分動產不動產分別採取善意取得和公信力制度。
代表性著述可參考崔建遠著:物權法(第二版);王利明、尹飛、程嘯著:中國物權法教程;王洪亮:登記公信力的相對化(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程嘯:動產善意取得和不動產公信力制度。
『貳』 全中國合同法誰寫的最好
合同法可以自己寫的嗎??說的是範本吧
『叄』 求崔建遠合同法
《合同法第六版.pdf》
https://tc5.us/file/16273814-415620204(選擇普通下載即可!)
1、先聲明找到的這個版本不版全,請熟知,介意勿下;權
2、文件有時效性,請及時下載;
『肆』 我國合同法確立的違約責任歸責原則是( )。
應該是嚴格責任來,不是過錯推自定。正如你所說的,我國合同法規定的違約責任是根本不考慮過錯問題,所以並不存在過錯推定的問題。有了違約行為就應承擔違約責任,除非存在免責事由,這顯然是嚴格責任。當然,嚴格責任是一般性原則,在合同法分則中諸如無償保管、無償委託仍然是以故意或重大過失等主觀過錯作為承擔責任的要件。
據我所知:如梁慧星(見《從過錯責任到嚴格責任》,載《民商法論叢》第8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頁)、韓世遠(見《合同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90頁)等國內主流合同法學者傾向於認為從法條解釋的角度來看,我國合同法的違約責任歸責原則應當是嚴格責任。至於學者有不同的看法這很正常,但這種爭論只是立法論上的爭論,即我國立法到底應將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確定為過錯責任還是嚴格責任,如崔建遠(《嚴格責任?過錯責任——中國合同法歸責原則的立法論》,載《民商法論叢》第1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頁以下),但這種爭論並不影響解釋論得出的結果。
『伍』 崔建遠的合同法還是合同法總論好
合同法方面首推 清華大學韓世遠教授的《合同法總論》
沒有比這本更好的合同法回教材了答! 沒有!是真的沒有!
學合同法就看這本書,一點錯都沒有。
其次 韓世遠教授與清華大學崔健遠教授在法律出版社 出版那本 黃皮的《合同法》 也很值得一讀。
畢竟韓教授的獨著沒有合同法分則的具體制度, 輔之這本《合同法》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合同法的法理基礎。
『陸』 誰能給我解釋一下合同法中的「先履行義務者的後期次履行」謝!!
比如說甲租乙的房子,乙提供房屋為先履行義務,甲支付租金為後履行義務版。先履行義務權中的後期次履行是指下一個月中乙為甲提供房屋的義務。
關於後履行義務者可否以本次給付的不安抗辯權對抗先履行義務者的後期次履行的問題,打個比方,就是指乙能否以甲下個月可能無法提供房屋為由要求甲對下個月的提供房屋提供一定擔保並拒絕支付這一個月的租金。
一般情況下是不能的,因為如果允許的話,很明顯是顯示公平。但如果相對人,即後履行義務者的後期次給付關繫到合同的整體,那麼在嚴格要求舉證責任的情況下就可以例外的承認本期次的後履行義務者享有不安抗辯權。
這是筆者自己的理解,具體請見崔建遠老師的《合同法》P111。
『柒』 合同法哪本教材好
我們現在用的都是合同法第五版崔建遠編的
『捌』 誰有崔建遠的《合同法》txt全文大神們幫幫忙
http://club.topsage.com/thread-16288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