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移情訓練法6
❶ 如何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習慣
一、優化家園環境,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
優美的環境可以使人心曠神怡,當一個人心情愉快的時候,更容易做出利他行為,幼兒在情緒良好的時候也更樂於做出友好舉動。因此,不管家庭、幼兒園或社會都應該給幼兒提供一個優美、清潔的環境,使幼兒感到舒適、愉悅,從而增強其親社會性。我們不但應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物質環境,鼓勵幼兒與環境積極互動,還應為幼兒創設一個接納、關愛和支持的精神環境。
1.豐富、多樣的物質環境。在外在環境的創設上,我們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設立開放、自主的活動空間。豐富的物質環境能充分支持幼兒的自由自主的活動,也可以避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相互爭執,這對於喜歡模仿同伴的幼兒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2.寬松、接納的精神環境。精神環境比外在的物質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更深刻和持久。首先,教師應與幼兒建立平等、民主的師幼關系。其次,家長與幼兒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最後,我們應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區資源,讓幼兒感受鄰里間的和睦、社區的精神文明、家鄉的文化等,激發幼兒愛家鄉、愛自然、愛社會的情感。寬松、接納的精神環境最直接和顯而易見的意義是能賦予幼兒一個良好的社會界定,給他們一個積極的「他人眼中的自我」,使幼兒積極、自信,有利於其親社會行為的形成和發展。
二、挖掘生活素材,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
生活教育,即生活與教育的結合,是生活對教育的影響。同認知教育相比,社會性教育更具有貼近生活的特徵,它不像認知教育那樣脫離生活進行。親社會教育需要教師在大量的生活細節中,將與某種生活內容或生活方式相應的社會性目標結合進去。
幼兒園是一個集體,細心的教師可以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值得我們挖掘的具有教育價值的生活素材。貼近幼兒生活的社會教育,能使幼兒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真正意識到生活中的好與壞、善與惡。同時,教師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高度關注,能使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響,在班級里形成積極的、良性的循環,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形成。
三、利用移情,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移情是兒童親社會行為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是一種旨在提高兒童善於體察他人情緒、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從而與之產生共鳴的訓練方法。這種方法主要培養幼兒理解和認識他人的情緒情感,引起幼兒情感上的共鳴,有利於幼兒自發做出親社會行為。教師應通過各種活動為幼兒提供移情線索和情感信息,使他們能站在他人立場上考慮問題,感受他人的願望,理解他人的處境,從而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和親社會行為。
四、利用榜樣,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學習和形成,主要是通過觀察性的學習和模仿達到的,所以,榜樣是很重要的。教師和家長應以身作則,注意自身的榜樣作用,以自己的言行舉止熏陶幼兒。我們可以在幼兒面前經常表示對長輩的關愛,對有困難的人提供盡可能的幫助等。成人行為的榜樣對幼兒的激勵作用遠大於言語指導的刺激,在榜樣的作用下,幼兒很容易產生親社會行為。當幼兒執行了利他行為,成人就應及時強化,使幼兒獲得積極反饋,從而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為,逐步內化為自身的意識,從而有效促進其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和鞏固。
五、利用游戲,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游戲是幼兒喜愛的一種活動,可以促進幼兒社會能力的發展,是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有效手段。幼兒在游戲中需要相互適應,服從共同的行為規則,從而逐漸擺脫自我中心意識,學會與別人交往的正確方式。游戲為幼兒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場所和機會,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表現有助於我們了解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指導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有效促進了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總之,當今社會是一個講究和諧的社會,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養成對其社會性的發展有關鍵性的作用。為了社會的文明與進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有責任讓幼兒學會愛、懂得愛、付出愛。讓我們為這個目標共同努力吧!
❷ 怎樣培養親社會行為
培養親社會行為方法:
學會謙讓、分享、助人。
努力為社會做貢獻。
積極參與與社會公益活動。
關心社會發展,關注國家大事。
服務社會,貢獻社會。
❸ 如何培養小班幼兒親社會行為
教學一節好的抄課其實就是各個教學環節的優化,如導入、目標、導讀、總結與作業等方面的優化.
1、導入的優化:導入課的方法很多,例如題目導入法
2、教學目標的優化:依據課文特點,依據文體特點學習品析語言的方法,教會方法,然後讓他用你教會的方法去學習.作為一個教師,心中特別應該有一個方法目標,同樣一個問題,不同年級是不一樣的.應該考慮七年級教會,八年級提升,九年級拔高.
3、導學過程的優化:導學思路藝術化,教材處理,導學方法科學化.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思路設計.
❹ 怎樣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論文
一、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 家長要理智地施愛。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父母的愛,使孩子感到溫暖和幸福,獲得安全感,增強自信心和上進心。但是,家長的愛應是理智的,是愛和嚴相輔相成的,正如古人所說的「愛之深,責之切」。家長不僅在生活上、學習上要關心幼兒,更重要的是要愛護孩子幼小的心靈,給他們更多的尊要和信任,讓他從小懂得平等友愛。這種愛是充滿親情的、理智的,而不是偏愛、溺愛,盲目的愛。現在的家庭結構有核心家庭(兩代人)和三代人或四代共居的大家庭。幼兒(一般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是父母的唯一寶貝,他們整天與父輩、祖輩交往、只有親子、親孫的縱向關系,而無兄弟姐妹的橫向關系。在這種家庭結構里,極易造成幼兒形成「自我中心」 的意識,養成「小霸王」、「小公主」的嬌縱性格。
家長應該改變教育觀念,選擇一種正確的教育類型,如:民主型,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權,並適當地教育引導幼兒更好地發展其親社會行為。另外,一些家長不了解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更沒有樹立正確的兒童教育觀。他們關心的是幼兒的智力,忽略了非智力的因素,沒有關心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關心身體健康多於關心心理健康,重視為幼兒創造優越的物質條件,而忽視為幼兒樹立榜樣等等。所以,有些幼兒出現的一些反社會行為(也叫消極的社會行為)。幼兒與同伴之間表現以自我為中心,沒有寬容、分享、合作、助人等意識,甚至有一些家長教育幼兒:「別人打了你一定要還給他」,存在「打要還手,罵要還口」。在這些幼兒和家長的意識和思維中,幾乎從來沒有想到要去「合作、分享、助人、寬容」等。
二、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 教師變工作中偏重關注幼兒的反社會為為重視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引導。
長期的工作過程中,我們對幼兒社會行為關注的重點多集中在攻擊性,撒謊等方面,這些反社會行為比親社會行為更加醒目,更容易引起教師的關注。因此我們在工作中扎實細致地研究每個問題,對於這些看似是年齡小,不會判斷的問題不能忽視,如果是「利己」的思想佔主導,幼兒是不會表現出親社會行為。幼兒關心、幫助、支持、同情的親社會行為更應逐漸受到了我們的關注,因為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有助於他們更好的適應社會,為幼兒成長奠定扎實的情商基礎,也有利於素質教育實踐的深入發展。 對幼兒進行親社會行為的教育,學會怎樣進行社會交往,使自己適應別人和在群體活動中與人合作。促進幼兒合作、幫助、共享、禮貌、謙讓、同情的親社會行為的養成。使幼兒學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從而得以識別並體驗他人的情緒情感,培養良好的品德行為。我認為,幼兒親社會性的發展需要我們為幼兒的交往創設有益的周圍生活環境,並進行有意識的訓練培養。
(一)開展豐富的主題游戲活動,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1、在欣賞文稿學作品,引發幼兒情感共鳴。欣賞文學作品主要包括聽故事、散文、詩歌、觀看木偶劇、動畫片等。這些活動都是幼兒喜歡參與、積極性較高的活動。在欣賞這些文學作品時,幼兒往往把自己的情感溶入到有情節的情境中去,比較容易引發情感共鳴。
2、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討論活動,以一個中心內容開展討論。將關愛、情感內化為自身的情感認識結合關愛他人的教育。例如開展了「誰對誰不對」、「我們都是好朋友」、「學會禮貌朋友多」、「假如我是他」、「關心朋友好事多」、「他怎麼了」、「齊心合作力量大」、「誰有困難我來幫」等主題活動。通過不同的主題,培養幼兒關愛他人的不同情感達到各項目標。
3、為幼兒提供關愛他人的交往機會。例如:每周五定為玩具分享日,孩子自由帶玩具來,大家一起分享。定期的舉行「關愛日」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更多的體驗關愛比自己小的夥伴的情感,學會關心照顧別人;例如給小班的孩子送禮物等,請他們分享自製的水果沙拉等。
(二)應為幼兒提供良好的示範和榜樣
年齡較小的幼兒經常因為成人的獎勵親社會行為而學會分享和幫助他人,所以在親社會行為的社會化過程中,成人的直接教育與榜樣示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成人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發展。當年齡最小的幼兒觀察慈善或助人的榜樣時,他們自己一般會有更多的親社會行為,尤其這個榜樣是他認識的尊敬的親密的父母、老師時。如在使用一些物品時,成人要意識地將這些物品的使用過程以分享的形式來進行,待幼兒體驗到分享帶來的樂趣後,幼兒更會自覺產生分享的動機,模仿成人做出類似的行為。榜樣即是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後果而習得某種行為。幼兒喜歡模仿、辨認教師的行為,以適應社會生活。因此,教師的榜樣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與幼兒交往中時時表現出教師的關心。對有開心的事和幼兒一起分享,對有痛病的幼兒的關心,愛撫,做游戲時與幼兒友好協商共同合作,禮貌的對待每一名幼兒,教師自身的品德修養和個人素質的表現成為幼兒社會交往的直接表率。幼兒的思想很單純,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所以對於自己啟蒙老師的言行舉止尤為上心,教師不雅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可能誤導幼兒。但如果教師平時能夠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就往往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就突顯了教師言傳身教的重要性,我在這方面的感受甚深。有一次,我看到書架旁掉了很多書,就對正在玩耍的小朋友們說:「你們看,書本都掉在地上了,你們以後是想看干凈的書呢還是不幹凈的書呀?
❺ 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培養模式有哪些
1)角色扮演法;(2)移情訓練;(3)榜樣示範法;(4)善用精神獎勵。
❻ 如何培養幼兒遵守社會中基本的行為規范,促進其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一、優化家園環境,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
二、挖掘生活素材,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
三、利用移情,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四、利用榜樣,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五、利用游戲,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❼ 親社會行為的培養
1、要學會謙讓;
2、要學會分享;
3、要幫助他人;
4、要關心社會發展。 1、提供親社會行為的榜樣。
父母的教養方式影響著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採用民主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多採用較為溫和的、非強制性的說理方式來教育幼兒,幼兒也從父母的教育、教養行為中習得了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人。同時,家長應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自己的行為,注意與周圍的人和睦相處、積極合作,並熱心為他人排憂解難等,優化幼兒的生活環境,讓幼兒從中找到學習、模仿的良好榜樣。
2、移情訓練。
移情訓練是指引導幼兒體驗在某些情境下他人的心理感受,進而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類似情況時能作出恰當的反應。利用移情來教育幼兒,使其具有內在的自我調節能力,比一味地限制、要求等外部約束要有效得多。幼兒遇到類似情境時,在作出消極行為前,便會回憶起以往的體驗,浮現出受害同伴痛苦的表情,於是便會抑制自己的消極行為,而做出互助、分享等積極行為。
3、表揚和獎勵
幼兒親社會行為無論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都需要得到群體的認可。因此,精神獎勵對鞏固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幼兒一旦出現了親社會行為,家長要及時強化,如表揚、獎勵等,使幼兒獲得積極反饋,達到逐漸鞏固的目的。反之,習得的親社會行為可能會消退。恰當地運用表揚、獎勵,能有效地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親社會行為是個體社會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親社會行為已引起發展心理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的重視,成為教育心理學家研究領域中的重要課題。促使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將有助於兒童更好的適應社會,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也有利於學校素質教育實踐的深入發展。
親社會行為是人與人之間形成和維持良好關系的重要基礎,是一種積極的社會行為。它受到人類社會的肯定和鼓勵。獨生子女親社會行為的產生和發展是同他們的道德行為的產生和發展相一致的。
親社會行為發展成為獨生子女的心理品質的過程,就是兒童道德認識水平提高,道德情感日益豐富,在活動中有效地掌握幫助別人的知識、技能及鍛煉意志的過程。這些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計劃生育政策下產生的獨生子在社會交往中謙讓、幫助、合作和共享等利於別人和社會的親社會行為的培養具有尤為重要的意義。
這些親社會行為受生物因素、認知因素、自我概念、性格因素等主題因素及家庭、社會、學校等主體外因素的影響,因此,通過學校、家庭等途徑對兒童親社會行為進行培養,具體來講,可以用角色扮演法、榜樣示範法、移情訓練、組織游戲等方法進行。親社會行為是幼兒社會性發展和個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在生命早期即已出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呈逐漸增加的趨勢。然而,隨著家庭生活環境的日益優裕,幼兒倍受家人的厚愛與照顧,其親社會行為卻明顯減少。因此,從幼兒1~2歲開始,家長就應注意其親社會行為的培養。這不僅能夠加快幼兒的社會化進程,也是幼兒成年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及心理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
因此,探討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❽ 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的培養:
1、移情: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夫曼對兒童移情及行為版的關系進行了多權年的實驗研究。他指出,移情在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產生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是兒童親社會行為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2、榜樣: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學習和形成,主要是通過觀察性的學習和模仿達到的。榜樣在兒童親社會行為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兒童置身於社會之中,無論是周圍的人們,還是電影、電視、小說中的主人公,都是兒童學習模仿的對象。兒童具有很強的模仿性。
3、利用歸因原理:使兒童有機會把自己的東西分給需要的人。一種情況是利用觀念強化形成自我歸因,告訴兒童他們分出自己東西的行為是因為他們有助人的精神。第二種情況是他們分出自己東西的行為受到表揚強化。
4、表揚、獎勵:兒童親社會行為無論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都需要得到群體的認可。兒童一旦做出了利他行為,成人和教師及時強化,如表揚、獎勵等,使兒童獲得積極反饋,達到逐漸鞏固的目的。
5、組織游戲活動:游戲是培養兒童親社會行為最好的方法之一。游戲中兒童要進行交往,不肯謙讓,交往就不能繼續進行;進行游戲要配合,合作的能力就得到鍛煉;大家-起游戲,玩具、物品就要求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