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訴訟時效的適用對象
① 關於經濟法裡面訴訟時效的問題
一是權來利人在此時間內享有依訴源訟程序請求人民法院予以保護的權利;二是這一權利在此時間內連續不行使即歸於消滅。 《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的:「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表明,我國一般民事訴訟的一般訴訟時效為二年。
② 關於經濟法訴訟時效的問題
訴訟時效重新計算。
債務人同意償還已過訴訟時效的債務後,不能反版悔。因為欠條超過訴訟失效後權,該債權債務就成為自然債務,即債權人喪失依訴訟程序保護其權利的可能性,不再有勝訴的可能,更不能請求法院強制執行。在這個情況下,債務人作出同意償還的承諾或者履行償還義務,則意味著和債權人達成了一個新的協議,此時會重新開始計算訴訟時效,債務人仍負有還款義務。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八條 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自願履行的,不受訴訟時效限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二十二條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作出同意履行義務的意思表示或者自願履行義務後,又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③ 注會經濟法書中:在民法規定的最長訴訟時效期間內,訴訟時效中止的持續期間沒有限制
民法中最長訴訟時效的時間是20年,但是它不適用中止。一般訴訟時效(2年)以及特別訴訟時效是適用中止的,而且中止是在最後六個月之內才適用的。
④ CPA經濟法中的訴訟時效和保護時效
前者是指權利人來明知自己的權利自受到侵害,而超過2年或1年訴訟時效,仍然不行使法定權利,喪失勝訴權。
後者是指權利人在20年內還不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而超過20年訴訟時效,仍然不行使法定權利,喪失勝訴權。
因為,訴訟時效的起算時間是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自己權利受到侵害開始。
如:借條中規定了還款日,那麼,債權人的訴訟時效起算時間就是還款日,因為,這時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自己可以行使債權。如果超過2年沒有中斷訴訟時效,導致其債務變成自然債務,喪失勝訴權,債務人可以以債權人超過訴訟時效,要求判決債權人敗訴。
如果借條中沒有規定還款日,那麼,在20年內債權人隨時都可以向債務人要求償還債務,並受法律的保護,當然,債權人向債務人提出償還要求的時候,2年的訴訟時效就開始起算了。債權人20年內都沒有中斷訴訟時效,也導致債務變成自然債務。
⑤ 經濟法 導致訴訟時效中斷的情形有哪些 簡答題
訴訟時效的中斷是指在訴訟時效期間進行中,因發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經經過的時效期間統歸無效,待時效中斷的事由消除後,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起算。
根據民法通則第140條的規定,中斷訴訟時效的事由包括提起訴訟(起訴)、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請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承諾)。這些事由區別於中止訴訟時效的事由,都是依當事人主觀意志而實施的行為。
(一)訴訟時效中斷的概念
訴訟時效中斷是指已開始的訴訟時效因發生法定事由不再進行,並使已經經過的時效期間喪失效力。我國民法通則第140條確認了訴訟時效中斷的情況和事由,「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二)訴訟時效中斷的適用條件
1.引起訴訟時效中斷的事實是由法律直接規定的,其特點在於均是當事人有意識的行為,包括起訴、權利人主張權利或者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的行為。這些法定事由只要在訴訟時效進行中出現即引起時效的中斷(具體事由後述)。
2.中斷訴訟時效的法定事由發生在訴訟時效期間的任何階段均產生中斷的法律效力。而且訴訟時效中斷的次數不受法律限制,也就是說,訴訟時效因權利人主張權利或者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後,權利人在新的訴訟時效期間,再次主張權利或者義務人再次同意履行義務的,可以認定為訴訟時效再次中斷。
3.從訴訟時效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起算。從而法定事由發生之前已經經過的時效期間歸於無效,與重新計算的時效期間沒有關系,在此種意義上,民法學稱訴訟時效中斷為根本性障礙。
(三)訴訟時效中斷的法定事由
根據民法通則第140條的規定,中斷訴訟時效的事由包括提起訴訟(起訴)、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請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承諾)。這些事由區別於中止訴訟時效的事由,都是依當事人主觀意志而實施的行為。訴訟時效的目的是促使權利人行使請求權,消除權利義務關系的不穩定狀態,從而訴訟時效進行的條件是權利人不行使權利,如果當事人通過實施這些行為,使權利義務關系重新明確,則訴訟時效已無繼續計算的意義,當然應予以中斷。
(一)訴訟時效中斷的概念
訴訟時效中斷是指已開始的訴訟時效因發生法定事由不再進行,並使已經經過的時效期間喪失效力。我國民法通則第140條確認了訴訟時效中斷的情況和事由,「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二)訴訟時效中斷的適用條件
1.引起訴訟時效中斷的事實是由法律直接規定的,其特點在於均是當事人有意識的行為,包括起訴、權利人主張權利或者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的行為。這些法定事由只要在訴訟時效進行中出現即引起時效的中斷(具體事由後述)。
2.中斷訴訟時效的法定事由發生在訴訟時效期間的任何階段均產生中斷的法律效力。而且訴訟時效中斷的次數不受法律限制,也就是說,訴訟時效因權利人主張權利或者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後,權利人在新的訴訟時效期間,再次主張權利或者義務人再次同意履行義務的,可以認定為訴訟時效再次中斷。
3.從訴訟時效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起算。從而法定事由發生之前已經經過的時效期間歸於無效,與重新計算的時效期間沒有關系,在此種意義上,民法學稱訴訟時效中斷為根本性障礙。
(三)訴訟時效中斷的法定事由
根據民法通則第140條的規定,中斷訴訟時效的事由包括提起訴訟(起訴)、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請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承諾)。這些事由區別於中止訴訟時效的事由,都是依當事人主觀意志而實施的行為。訴訟時效的目的是促使權利人行使請求權,消除權利義務關系的不穩定狀態,從而訴訟時效進行的條件是權利人不行使權利,如果當事人通過實施這些行為,使權利義務關系重新明確,則訴訟時效已無繼續計算的意義,當然應予以中斷。
1.起訴。即權利人依訴訟程序主張權利,請求人民法院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起訴行為是權利人通過人民法院向義務人行使權利的方式。故訴訟時效因此而中斷,並從人民法院裁判生效之時重新起算。
2.請求。這里指權利人直接向義務人作出請求履行義務的意思表示。這一行為是權利人在訴訟程序外向義務人行使請求權。改變了不行使請求權的狀態,故應中斷訴訟時效。
3.認諾。即義務人在訴訟時效進行中直接向權利人作出同意履行義務的意思表示。基於義務人認諾所承擔的義務,使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重新得以明確,訴訟時效自此中斷,並即時重新起算。認諾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包括部分清償、請求延期給付、支付利息、提供履行擔保等。
⑥ 《經濟法基礎》全真模擬測試題試卷(一)一,名詞解釋 1訴訟時效2合夥協議
訴訟時來效是指民事權利源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債務人獲得訴訟時效抗辯權。在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內,權利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就強制義務人履行所承擔的義務。而在法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之後,權利人行使請求權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護。值得注意的是,訴訟時效屆滿後,義務人雖可拒絕履行其義務,權利人請求權的行使僅發生障礙,權利本身及請求權並不消滅。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後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理後,如另一方當事人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且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如果另一方當事人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則視為其自動放棄該權利,法院不得依照職權主動適用訴訟時效,應當受理支持其訴訟請求。
⑦ 經濟法訴訟時效為一年的情形有哪些
下列事項的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
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沒聲明版的
延付或者拒付權租金的
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
從權力人知道權利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20年的,法院不予保護。
⑧ 經濟法中,「最長訴訟時效可以適用訴訟時效的延長,但不適用訴訟時效期間的中斷、中止等規定」。但在訴訟
這二段話是復從二方面表制達在「訴訟時效期間出現中止情況,實際的訴訟時效允許超過最長訴訟時效,」並不矛盾.
1「最長訴訟時效可以適用訴訟時效的延長,但不適用訴訟時效期間的中斷、中止等規定」中「最長訴訟時效不適用訴訟時效期間的中斷、中止」,說明在訴訟時效期間出現中斷、中止情況,實際的訴訟時效允許超過最長訴訟時效。
2「在民法規定的最長訴訟時效期間內,訴訟時效中止的持續時間沒有限制」表示在最長訴訟時效期間內,出現中止情況,訴訟時效就延續到中止情況結束後,補足規定的訴訟時效為止。也就是表示在訴訟時效期間出現中止情況,實際的訴訟時效允許超過最長訴訟時效。
⑨ CPA經濟法里的「訴訟法」和「除斥期間」的區別
你的問題應該有誤。我想你要問的是CPA經濟法里的「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的區別吧!
CPA考試需要細心,考試通過以後做財務工作更是應該認真謹慎,這樣的錯誤是不應該出現。
答復如下:
訴訟時效,是指權利人不行使權利的事實狀態,持續經過法定期間屆滿,喪失其請求法院依訴訟程序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的權利的失效制度。除斥期間,是指法定的權利的存續期間,因該期間的經過發生權利消滅的法律效果。我們要注意:首先,適用對象不同。訴訟時效適用於請求權,除斥期間適用於形成權。
其次,期間性質不同。訴訟時效的法定失效期間是可變期間,可以中止、中斷、延長,除斥期間為不變期間,不能中止、中斷、延長。
最後,法律後果不同。訴訟時效是請求權(勝訴權)存續期間,訴訟時效消滅不行使的權利的勝訴權,即實體意義上的訴權,而不消滅不行使的實體權利本身,除斥期間乃在維持繼續存在的原秩序;除斥期間是實體權利的存續期間,除斥期間則消滅實體權利本身,消滅時效乃在於維持新建立的秩序。
還有一個回答是吾本漁樵給出的附錄如下:
1.兩者的法律後果不同,雖然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的法律後果都表現為某種權利的消滅,但是,訴訟時效所消滅的是權利人享有的勝訴權,而除斥期間則消滅的是權利人享有的實體民事權利本身,如追認權、撤銷權、解除權等。
2.兩者的期間不同,雖然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都以一定事實狀態存續一定時間為內容。但是,訴訟時效是可變期間,適用中止、中斷或延長的規定,而除斥期間則一般是不變期間。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斷或者延長。
3.兩者的適用依據不同,訴訟時效規定的是權利受害人請求法律保護的期限,僅適用於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不行使請求權的情況,而除斥期間規定的是權利人行使某項權利的期限,以權利人不行使該實體民事權利作為適用依據。
4.兩者的適用條件不同。訴訟時效是在當事人主張時,人民法院予以援用,而除斥期間則是由人民法院依職權予以援用,不論當事人是否主張。
5.兩者的起算時間不同。訴訟時效的起算始自權利人能夠行使請求權(請求權產生之時),我國《民法通則》從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時起算。而除斥期間則是自相應的實體權利成立之時起算。
⑩ 經濟法(訴訟時效)
正確答案應是a。
最高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條版明確規定,當事人未提權出訴訟時效抗辯,人民法院不應對訴訟時效問題進行釋明及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進行裁判。
甲僅說沒有能力償還債務,沒有提出超過訴訟時效問題。
而其他三個答案都涉及訴訟時效問題,包括釋明和裁判。
所以,答案a是正確的,其他三個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