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22條女方不同意隨父姓
1. 婚姻法第幾條規定孩子可以隨父姓或母姓
1、婚姻法規抄定的孩子可以襲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包括離婚後。
2、孩子的姓氏,是父母根據法律規定共同協商確定的,既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不管是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還是離婚後,都是這樣,不因為離婚了就改變了孩子姓氏的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的原則。
3、離婚後給孩子改姓倒是一個必須一提的問題。一旦確定了隨父姓或母姓後,就不得隨意變更,如要變更,必須經過孩子的父母雙方共同協商確定。
因此,夫妻離婚後,如果一方要變更孩子原來的姓氏,那就必須與對方協商,未經協商達成一致,不得變更孩子原來的姓氏。最高人民法院([81]法民字第11號)《關於變更子女姓氏的復函》對此有明確規定,公安部(公治[2002]74號)《關於父母離婚後子女姓名變更有關問題的批復》也規定,離婚後雙方未經協商一致,一方單獨要求變更子女姓名的,公安機關可以不受理。
4、需要說明的是,離婚後未經雙方協商一致不能變更子女原來的姓氏,並沒有否認離婚後孩子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的原則。
2. 中國法律有規定孩子一定要隨父姓嗎如果有,請幫忙寫明是哪部法律的哪一條~~~謝謝
1、我國自從建國之後,就沒有哪條法律規定一定隨父姓;
2、法律依據:《婚姻法》(2001修正)第二十二條【子女的姓】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
3. 婚姻法規定的孩子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包括離婚後么
除了婚姻法來第二十二條「子女可以隨自父姓,可以隨母姓」的規定外,戶口登記條例第十八條規定:(一)未滿18周歲的人需要變更姓名的時候,由本人或者父母、收養人向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二)18周歲以上的人需要變更姓名的時候,由本人向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
這兩條規定是明確的,可以改。但對於婚姻法第二十二條「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的規定,有人有解釋為:隨著子女長大,子女有權選擇父母姓氏。但子女姓氏確定後,父母姓氏一般不得擅自更改子女的姓氏。這種解釋,不是司法解釋,沒有法律效力。
我認為,從法律角度說是可以改的。但是更改子女姓氏,也要考慮兩點:一是看是否需要更改:子女在升學、就業中,姓名有時很重要,更改不慎重的話會招致很大麻煩,一般不要隨意更改。二是照顧父母雙方的實際情況。畢竟在中國,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是存在的,如女方嫁男方,則子女隨父姓;男方上門到女方的,則子女隨母姓。如果徵求父方同意當然更「和諧」。但如果父方不同意,那麼「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規定這么明確,沒有什麼理由阻止更改。
4. 婚姻法第22條: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那麼可以跟第三人姓嗎
你的孩子想姓什麼就姓什麼,這是你的自由!
5. 非婚生子女隨母姓,但是父親不同意,可以堅持隨母姓嗎
可以。
一、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
二、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回的權答利。
三、非婚生子女由生父或生母一方撫養的,另一方應當承擔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
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二十二條、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
第二十五條、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
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當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
6. 請教,婚姻法22條子女可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是確定性規則還是任意性規則解釋原因。
是確定性規則,是確定子女的權利。
7. 婚姻法 規定子女必須跟親生父母姓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但是並沒有禁止姓父母姓之外的姓氏。關於這一點,我國法律沒有明確規定。
根據本條規定,子女可以隨其父親或母親的姓。隨父姓或隨母姓,就是指以其父母的姓作為自己的姓氏,也就是說子女的姓氏與其父親的姓或其母親的姓相同。父母在子女出生後,可以協商以誰的姓作為子女的姓氏。如夫姓王,妻姓李,其子女可以姓王,也可以姓李。目前,我國多數子女隨其父親的姓。
姓名是以確定和代表個體自然人並與其他自然人相區別的文字元號和標記。姓名是自然人人身性格特徵的重要標志,是自然人姓名權的客體。姓名的意義在於,姓名在法律上使一個自然人與其他自然人區別開來,以便於其參加社會活動,行使法律賦予的各種權利和承擔相應義務。姓名包括姓和名。其中姓是一定血緣遺傳關系的記號,標記著個體自然人從屬於哪個家族血緣系統,也可以說姓氏是表示個人同一性的稱呼。《辭海》中,「姓」是指「標志家族系統的稱號」,並舉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還有一個詞與「姓」相關,就是「姓氏」。姓氏是姓與氏的合稱。秦漢以前,姓和氏是不同的概念,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是用來區別貴賤,貴族有氏,不是貴族的只有名而無氏。姓是用來區別血統,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相同而姓不同的,可以通婚,姓相同而氏不同的,不可以通婚。秦漢以後,姓氏合一,不再區別。如《史記》中說,秦始皇:「姓趙氏」,漢高祖為「姓劉氏」。現在姓氏一般就是指姓,常見「按姓氏筆劃為序」等表述。
子女的姓是其身份的標志。在中國歷史上,一般子女隨父姓,女子婚後在自己的姓前冠夫姓。這與歷史上形成的繼承製度有關。在奴隸制社會就形成了父承子繼的繼承製度,在封建社會,土地和其他財產,都是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建立起來的嚴格的等級制度分配的,因此在奴隸制繼承製度的基礎上,形成了宗祧繼承,強調由嫡長子繼承,這實際上是按照封建血緣宗法制度建立的繼承製度,而且封建繼承還包括身份的繼承,如爵位繼承、官員襲蔭和食封繼承等。這些制度就嚴格要求了婚生子女必須隨父姓以證明其血統和血緣。這種封建性做法曾經受到當時許多國家的認可,有的還在法律中予以規定。如在英國,根據習慣,一個人如婚生的,則取父姓,如果是非婚生的,則取母姓。在十九世紀初,普魯士法、奧地利民法和薩克遜民法中規定,嫡生子冠父姓,私生子冠母姓,棄兒由官吏命名。在資本主義社會,廢除長子單獨繼承的制度,所有子女都是繼承人,繼承的主要是財產而不是身份,而且隨著遺囑繼承的發展、完善和親子關系制度的確立,法律上也不再強調子女只能隨父姓。如德國民法典規定,子女以其父母的婚姻姓氏為出生姓氏。如果是非婚生子女,生父母對其有共同的照顧權,可以確定父親或母親的姓氏為該子女的出生姓氏。如果父母在子女滿五周歲之後確定婚姻姓氏,則婚姻姓氏在子女同意接受此姓氏後方得成為該子女的出生姓氏。但在有些國家,還是以子女隨父姓為原則。
參考網址:http://china.findlaw.cn/info/hy/hunyinfagui/hyfsy/111727_2.html#p2
8. 我國婚姻法規定,孩子的姓氏原則上應當隨父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隨母姓
婚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