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會學的方法論六
1. 【社會學方法論問題】為何實驗法在研究變數關繫上有優勢
實驗法可控非常強,可以對變數進行非常精確的測量,另外又可以准確的區分自變數與因變數。
簡單實驗設計、無前測、所羅門三組四組一直到拉丁方格這些改良的實驗設計基本可以排除外在因素對實驗的干擾。
2. 社會學實證主義的方法論哲學基礎是什麼
社會學主要派別之一。由19世紀上半葉,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創始人A.孔德根據實證哲學思想體系建立,20世紀在世界廣泛流行。
理論和方法論特徵
實證主義社會學是在西歐啟蒙運動、英國經驗主義哲學、以物理學和生物學等重大科學發現為代表的發達的自然科學,以及法國的政治大革命和日益高漲的社會改良運動等背景下產生的。受19世紀初特殊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乃至宗教等氛圍的影響,實證主義社會學在理論和方法論上表現出如下特徵:①它明確地規定了社會學理論及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反對傳統的形而上學思辨的思維方式,使社會學擺脫了思辨哲學的羈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②它的理論原則具有強烈的本體論的自然主義傾向,堅持統一的科學觀,認為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之間沒有本質的差異,它們都是一種「物」,故而遵從同樣的科學法則。這樣便混淆了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區別。③在探討「物」的規律時,認為自然科學的方法完全適用於對人類社會的研究,特別是按照自然科學的模式應用了類比的法則後,產生了實證主義社會學知識體系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有機進化論和機械論。④重視經驗和感性資料在社會認識中的重要作用,在方法論上恪守經驗主義原則。⑤強調價值中立性,要求在社會學研究中不作任何個人的價值判斷,反對個人的情感介入,以保持嚴格的客觀性和科學性。⑥強調對現實社會生活進行干預,強調社會學理論研究的實踐功能,把社會學看作「社會工程學」或「社會醫學」,即強調社會學對現實社會的改造作用。⑦重視對社會秩序、社會平衡和社會穩定性的研究,在政治和意識形態畛域內具有相當保守的價值取向。
古典實證主義社會學 實證主義社會學的發展經歷了 3個時期。前兩個時期通常被看作是實證主義社會學發展的古典階段。第一個時期始自19世紀上半葉,與社會學的初創階段相吻合。其理論創始人是孔德、英國社會學家H.斯賓塞、比利時社會學家L.A.凱特萊和法國社會學家F.勒普累等。此階段雖然確立了實證主義社會學的一般宗旨,但還存在兩大缺陷:①社會學理論還殘存著思辨哲學的成分;②理論研究和經驗探討相互分離。孔德和斯賓塞致力於構築實證主義社會學的理論體系,凱特萊和勒普累等人則偏重於經驗研究的方法和具體的社會調查。
從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為實證主義社會學發展的第二個時期,也是實證主義社會學的鼎盛期。法國的□.迪爾凱姆和義大利的V.帕雷托對以往社會學進行了綜合,把實證主義社會學推向了高峰。迪爾凱姆在提出「社會事實」概念的同時,制定了一系列社會研究的實證規則。他把社會事實作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進而揭示了它們之間所存在的「形態學」(即結構)的、功能的和因果的關系,由此把社會學的唯實論發展成為把社會看作高於個人的社會決定論。迪爾凱姆還把實證主義社會學的基本理論與經驗研究密切結合起來。他運用統計方法對自殺現象的研究,用人種學資料對澳大利亞土著居民進行的宗教研究,是社會學的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相結合的範例。帕雷托對邏輯與非邏輯行動的分類,對動態平衡的闡述以及精英循環的看法,使實證主義社會學更加豐富和完善。
新實證主義社會學 繼帕雷托之後,實證主義社會學結束了古典階段,開始向新實證主義社會學階段演變。與古典實證主義社會學相比較,新實證主義社會學有以下特點:①新實證主義社會學摒棄了古典實證主義社會學的一些粗俗看法,不再把自然科學及其方法看作是社會學理論賴以存在的基礎,而把它們視為社會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②新實證主義社會學依然保持著自然主義的風格,但社會有機體論的基本觀點已逐漸演變成現代的結構功能主義,機械論則演變為行為主義的理論公設。③在強調經驗材料的重要性的基礎上,開始重視科學方法論的研究,力圖使社會學的研究通過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化等手段,達到精細化和准確化的水平,進而將社會學的理論概念同經驗的操作概念聯系在一起,實現理論知識體系和邏輯—方法論手段相統一的目的。
新實證主義社會學包括形形色色的實證主義潮流,如以L.F.沃德等人為代表的具有自然主義進化論傾向的實證主義和以P.A.索羅金為代表的文化實證主義等。到30年代,新實證主義社會學內部又發生了變化,功能主義的方法逐漸取代了新實證主義純經驗的方法。T.帕森斯以《社會行動的結構》(1937)為起點,開始構造系統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體系。帕森斯制定了「社會行動的唯意志論」模式,並重點分析行動者動機—目的的結構意義。他雖然承認社會的文化和規范的客觀性,並將行為主義、控制論和資訊理論納入自己的宏觀體系,但畢竟向理解的社會學作出了寬容的讓步,沖淡了結構功能主義的實證的自然主義實質。帕森斯的繼承人R.K.默頓則無視這種寬容精神,將文化規范等屬於人的客觀方面加以絕對化。
實證主義社會學在當代的另一變形是行為主義社會學。它以美國心理學家B.F.斯金納和社會學家G.C.霍曼斯、P.M.布勞、R.埃默森為代表。斯金納把人的行為等同於動物對外界的刺激—反應的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社會交換論的基本出發點。他的操作主義和霍曼斯的心理還原主義,以適應新的自然科學方法論的姿態突出實證主義的實質。
具有實證主義傾向的經驗主義社會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它不再排斥理論的指導意義,並把科學方法論作為研究中心。美國的P.F.拉扎斯菲爾德、S.A.斯托福和H.M.布萊洛克等社會學家千方百計地尋找社會學理論概念和經驗現實之間的結合點,克服操作主義的局限性,重申實證主義曾一度輕視過的嚴格的邏輯程序的重要價值,把社會學實證研究的方法與科學哲學聯系起來。布萊洛克對變數間因果關系模型的論述,將默頓的中層理論概念具體化為可進行定量研究和分析的操作的經驗概念,這一趨向雖然符合社會學計量化和電子計算機化的潮流,但卻引起了人文主義者的不安和反感。
對實證主義社會學的批評 實證主義社會學產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一直受到來自社會學界其他學派的有力挑戰。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解的社會學、法蘭克福學派、現象學社會學、符號互動論和存在主義社會學等,從不同角度對實證主義社會學將人和人的活動還原為抽象的變數的非人本主義理論進行了批判。它們之間的長期論戰,揭示了實證主義社會學的致命弱點,也促進了各學派之間的相互借鑒和相互滲透。
3. 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有哪兩種
是:實證主義(自然主義),反實證主義(人文主義或主觀主義)
早期的方法論觀點 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K.馬克思
認為,對社會的研究可以成為科學,因為社會現象同自
然現象一樣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之間也同樣存在著
因果決定性,它們是可以被科學認識的,並且可由普遍
規律來說明。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第一次
使科學的社會學的出現成為可能」(列寧語),使社會
學與哲學和歷史學相分離,並且使社會研究擺脫了傳統
的思辨哲學方法。
另一創始人A.孔德主張,社會學應當是一門類似自
然科學的、以研究社會發展規律為目的的學科,這門學
科應當採用建立在觀察基礎之上的實證主義方法。他在
社會領域中引入了自然科學形成時建立的基本假設,即
知識的經驗性或實證性、研究的客觀性和世界的統一性。
孔德還具體論證了觀察方法、實驗方法、比較方法和歷
史方法對社會學的適用性。
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發展了孔德的實證主義,
他最先系統、詳細地論述了社會學方法論問題。在《社
會學方法的規則》(1894)一書中,他把社會現象界定為
普遍存在於群體間的、由外界的強制力施加於個人所引
起的社會行為、社會思想和社會感受。他認為社會現象
既不能歸結為個人行為,也不能歸結為生物現象和心理
現象。社會現象是一種集體的行為和觀念,它是可以觀
察的社會事實。通過這種界定,社會學就能夠採用自然
科學的方法研究社會現象。與實證主義觀點相對立的是
源於哲學、歷史傳統的人文主義思潮。19世紀末期,德
國曾發生一場關於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論戰,德國社會哲
學家W.狄爾泰指出,社會科學的性質及對象與自然科學
有本質的不同。他認為,對社會和人類行為的研究離不
開價值判斷,社會科學的任務不僅是客觀描述社會,還
必須涉及倫理、宗教、藝術等價值觀念。此外,人具有
自由意志,人類行為既沒有規律性也無法預測。社會歷
史現象都是獨特的、偶然的,對此無法採用自然科學的
「規范」方法加以研究,而只能用人文科學的方法加以
闡述和記錄。德國社會學家M.韋伯主張社會學研究的對
象是個人及其行為,而人的行為是受「合理化」的理性
支配的,與行為者的價值是相關的,但同時受環境的制
約,理性行為並不是絕對的意志自由,它受著具體的必
然因果律支配。因此,他建立的理解的社會學既反對人
文學派的主觀唯心論,也反對機械的實證論,主張「價
值相關」和「價值無涉」(見價值中立和價值參照)是
研究社會現象的兩條相互制約、相互補充的基本原則。
三大方法論傾向 現代西方社會學的各個流派及其
關於方法論的不同觀點,大體可以區分為實證主義(自
然主義),反實證主義(人文主義或主觀主義)兩大傾
向;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則獨樹一幟。
實證主義方法論 西方社會學家大多在某種程度上
堅持由孔德和迪爾凱姆所開創的實證主義方向,其中包
括各種理論流派。盡管各派的觀點不盡相同,但是他們
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張社會學應當成為一門科學。社會學
不是探討「應該如何」,而只是客觀地闡明社會「究竟
是如何」,它不關注於獨特的歷史事件,而主要關注於社
會現象的原因和規律。他們堅持認為社會研究的邏輯方
法是假設演繹法,科學假說的陳述必須由經驗事實來檢
驗,理論僅當它得到經驗證據的完備支持時才是可接受
的。獲取經驗證據需要採用實驗、系統觀察、調查、訪
問、文獻考察等方法。雖然社會科學在方法、技術的運
用上有其特點,但它在理論構建、證據搜集、證據分析
與評判、理論檢驗等方面所運用的方法,與自然科學方
法並無本質區別。實證主義者把自然科學方法論作為自
己的基本原則,把自然科學當作科學的範例,在他們看
來,社會學是符合科學的邏輯的。
在實證主義方法論流派中,較極端的派別是定量主
義和數理社會學派。定量主義受心理學的操作主義和生
物測量學的影響,強調在任何科學中都必須使用測量和
計量的方法。定量主義的倡導者、美國社會學家G.A.倫
德伯格主張,任何概念都可以測量,由於定義不明確而
無法測量的概念在科學研究中是沒有用處的。20世紀40
4. 韋伯的社會學方法論的主要觀點
馬克斯.韋伯關於社會學的方法論的主要觀點有四個:
一、理解與理解的社會學。韋伯認為社會學是一門致力於解釋性地理解社會行動並通過理解對社會行動的過程和影響作出因果說明的科學。韋伯把人類的社會行動作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並把社會行動的解釋性理解和因果性說明作為社會學的兩大任務。
二、因果多元論。韋伯指出對社會行動的理解必須伴有經驗上的驗證才是具有價值的,這種經驗上的驗證是要尋找某一社會現象背後的具體因果關系,而不是探求具有普遍因果效力的規律。韋伯將上述主觀解釋和具體的驗證概括為「主觀恰當性」和「因果恰當性」兩個命題。
三、價值中立。韋伯的價值中立是一種學術研究的規范原則。價值中立不要求學者沒有或不能有自己的價值判斷,而是要求他們應該弄清楚在什麼地方要訴諸於分析的理解,在什麼地方要訴諸於情感,即不要把關於事實的科學分析與關於事實的評論相混淆。如:講課是學術活動,是科學內的事情,不應有價值判斷;而演說時政治活動,是科學外的事情,可以且應該有價值判斷。
四、理想類型。理想類型是一個主觀思維建構,「理想」的意思是指現實中不存在的,而不是指最好的或者人們最希望的。但是理想類型不是隨心所欲的虛構,也不是一種概念游戲,它是社會學中理論構建的一種方法,它的建立必須有邏輯上的一致性,不能違反經驗的因果關系。韋伯主要是想通過建構一套精確而嚴謹的概念體系來增強社會學研究的客觀性,減少主觀隨意性,是社會學成為真正的科學。如:科層制、資本主義、社會行動的四種類型、合法統治的三種純粹類型等都是理想類型。
5. 社會學的科學方法論是什麼
實證主義方法論是基礎,但不忽視人文主義方法論,現在一般把兩者看做一個連續統,中間有許多節點,都是有意義的。
6. 如何理解評價塗爾干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原則(是一道論述題)
塗爾干關於社會學方法的論述是他整個理論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主要談及三個問題:一內是什容么是社會事實;二是社會事實的特性如何;三是如何研究社會事實。塗爾干認為社會事實是由外在於個人但又具有控制個人的強制力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感覺方式構成。社會事實的特性:(1)社會事實對個人來說是外在的、客觀的;(2)社會事實具有強制性的力量;(3)普遍性,他們廣泛地存在於一個社會之中。社會事實的研究策略,最基本的准則是,社會事實必須根據社會事實來解釋。准則二:一種社會現象的起源和它的功能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對社會現象進行充分的解釋,歷史分析和功能分析缺一不可。還要運用比較的方法來求證。
7. 評述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社會學思想方法論。
超越主客觀二元對立--布迪厄社會學方法論及其「慣習」概念
摘要:本文對布迪厄旨在超越主客觀二元對立的理論性探索作了較為詳盡的考察。布迪厄指出,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的對立是社會科學領域內最根本、最具破壞作用的一對范疇。為了克服這一對立並實現其統一,他從認識論的層面對此進行批判性考察的基礎之上,提出一個可以同時彌補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不足的重要概念——慣習。他的社會學認識論,以及奠定其方法論基礎並以獨特方式融合了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優點的「慣習」概念,為我們打破社會學領域內所存在的各種對立,建立一種全新的社會學範式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關鍵詞:社會學理論、布迪厄、慣習、認識論
作者:日本名古屋大學社會學博士、復旦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後、同濟大學哲學與社會學系副教授
超越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的對立是當代思想、當代社會理論以及當代社會學的一個核心命題。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對西方中心主義的批判,社會學為超越存在於其自身領域內各種二元對立(個人與社會、主體與結構以及微觀與宏觀等)所做的種種有益嘗試等,都可以視為對這一問題所作出的理論反思。總之,超越主客觀二元對立並實現其統一成為當代思想界、當代社會科學界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性課題。
社會學對主客觀二元論的反思主要由歐洲大陸的社會學家們,如A.吉登斯(Giddens)、J.哈貝馬斯和P.布迪厄(Bourdieu)等所展開的。吉登斯指出,現代主義思想以及現代社會科學對人類社會的認識與理解主要建立在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的對立之上。主觀主義將「人」這一行為主體視為社會分析的核心命題,而另一方面,客觀主義則由於將「社會」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所以社會制度就成為其分析社會的中心主題。但是,由於主客觀雙方都處於一種相對獨立的狀態,因此我們很難用它們來理解社會與個體行為之間的關系。為了克服這一對立,吉登斯提出了以結構與主體的相互關系為認識對象的著名的「結構化理論」。
另一方面,布迪厄則將主客觀二元對立視為社會科學領域內最根本、最具破壞作用的一對范疇。他指出,社會科學領域內所存在的任何對立都是圍繞著主客觀二元對立而展開的。而且這一對立從根本上決定了社會科學的方法。因此,如何克服主客觀二元對立並實現它們的統一就成為布迪厄社會學一個重要的戰略性課題。「慣習」(habitus)是布迪厄為超越這一對立而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布迪厄認為,「慣習」是主體實踐性地認識社會的一種認知結構,而實踐(社會行動或稱慣習行動)則由結構和慣習這兩大部分組成。也就是說,社會行動並非直接取決於結構,結構通常都是通過慣習「這一被身體化的分類圖式」間接地支配著社會行動的,而且慣習這一「主體的契機」反過來又對結構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對結構的再生產做出貢獻。顯然,「慣習」成了一個可以同時把握主體與結構的重要概念。
吉登斯,尤其是布迪厄的旨在超越主客觀二元對立的理論性探索,為社會學開辟了新的境界。對於以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為主要考察對象的社會學來說,如何克服主觀主義,使從「個人」立場出發的社會學研究也能將「社會」列入其考察范圍,反之,如何擺脫客觀主義的束縛,使從「社會」出發的社會學研究也能夠將社會與個人的關系作為其研究對象,始終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而這兩位社會學家,特別是布迪厄從關系主義立場出發的社會學思考,則為我們解決這一問題並最終實現社會學範式的轉換,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8. 社會學概論 什麼是反實證主義方法論 名詞解釋
實證主義強調以自然科學為科學的模範和准則,因此在方法上強調定義的精確性,量化,回價值中立,研答究過程的控制,研究論文的客觀性、非個人性。
反實證主義方法論則突出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對立,顛覆了自然科學的主導性,強調研究中的價值和意識形態因素,偏重質性研究,重視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平等關系,知識的地方性,闡釋的循環,多重聲音等。
9.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方法論的主要原則
貫徹在馬克來思主義社會科自學方法論中的基本原則包括如下幾點:
1)客觀性原則。按照人類社會的本來面目來認識和理解人類歷史,這是任何社會科學方法論的首要的前提。
2)主體性原則要注重從主體的維度去觀察社會客體;注重把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結合起來。注重堅持群眾史觀,反對英雄史觀。
3)整體性原則要求我們從系統的觀點來觀察並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待人個與社會的關系,堅持集體主義的精神,注意局部和整體的關系,樹立全局性的觀念。
4)具體性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這是因為,真理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離開了一定的時空條件,我們就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
5)發展性原則。這就要求我們用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觀點,而不是靜止和孤立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問題。要善於從合理性中發現不合理性,從不合理性發現合理性。
10. 杜爾科姆社會學方法論的基本特徵
社會學研究的對來象是社會事自實,要把社會事實當作物來考察,社會事實能夠而且只能用其他社會事實加以解釋。對社會事實的完整解釋必須包括因果考察和功能分析。其研究程序應該為:理論—假設—推論—檢驗。
總之,塗爾干(杜爾凱姆)的社會學方法論特點是實證主義,他開啟了社會學實證主義的傳統,將社會學確定為一門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