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的規則性
Ⅰ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包括A市場組織管理關系B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C商事交易關系D市場規則關系
選AD
Ⅱ 我國經濟法基本原則應當有哪幾個
1、遵循和綜合運用客觀經濟規律的原則;
2、鞏固、發展社會主體公有制和保護多種經濟形式合法發展的原則;
3、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原則;
4、國家統一領導和組織自主經營相結合的原則;
5、責、權、利、效相統一的原則。
(2)經濟法的規則性擴展閱讀:
經濟法的一般作用
1、保障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實現政府監督經濟。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一般不再進入微觀經濟領域,直接干預企業的經濟活動。政府只是通過稅收、價格、預算、利率等經濟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同時對經濟生活進行監測,在必要時進行適當干預。
2、規范市場主體。
國家通過經濟法對市場經濟各類主體做出規定,並對各種主體的內部和外部權利義務關系做出一定規范,保證市場主體的規范化,從而保障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行。
3、制定市場活動規則,維護市場健康運行。
市場經濟需要公平、公正、公開的「游戲規則」,這是現代市場經濟共同客觀規律的要求。經濟法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將這些游戲規則法律化,讓市場主體根據這些游戲規則去做出合理有效的抉擇,而不是像過去在計劃經濟下一樣,由政府去替市場主體決策。
經濟法將合理的游戲規則合法化,使得市場能夠良性有效運行,從而建立良好的經濟環境,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4、規范政府失靈。
經濟法還對政府行為進行一定的限制和約束,保證政府不會濫用經濟權力,對國民經濟進行過度干預,從而有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Ⅲ 請說明一下經濟學和經濟法的關系
經濟學所研究的規律和原則終究要上升到法律,經濟法的作用就是在法治社會,使經濟版的運行有法權律的依據,對經濟運行中的不良的東西予以規制。經濟法存在於經濟政策的規則當中,經濟政策又以經濟理論為基礎。這就以為著有效率的規則並在法律上適用,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於反壟斷法來說,經濟學的作用就是明確各種企業行為的動機和經濟效果。如生產廠家對分銷渠道的垂直控制,其動機是為了限制競爭,還是為了提高經營效率,這一行為會有怎麼樣的經濟效果?就必須用經濟學來加以探討從而使反壟斷法的規則得以改善。
Ⅳ 什麼是經濟法的「合理競爭原則」這一原則包括哪些具體內容
什麼是經濟法?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通常也指注冊會計師考試專業階段六科之一。
經濟法基本概念: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
(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競爭的基本原則:(部分省略)
在長期的立法、執法和司法實踐中,世界各國逐漸形成了競爭法的一些基本原則。這些原則是人們維護競爭機制、提高經濟績效和效率的願望的反映和提煉。盡管我國在具體的經濟水平和相應的制度設置方面與這些國家有很大不同,但經驗證明,對於作為一種調節、整合經濟競爭關系的工具和手段的競爭法,這些原則適用於一切市場經濟國家。
1.適度自由原則
適度自由原則,即在競爭法的全部具體規范中,其共同體現出來的以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為「度」,適當限制經濟主體自由的原則。
適度自由原則並不意味著對市場主體的行動自由一概加以限制。它要求區分不同的情況,允許和鼓勵那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自由,而對真正危及經濟發展或不正當掠奪利益的行為堅決打擊、限制。但是市場行為形式多樣,錯綜復雜,這就使適度自由的「度」變得難以把握。
2.國家干預適度原則
國家干預適度原則,就是要求國家干預經濟生活要從社會公益的角度出發,把握適度、得當。在國家干預適度原則中,「適度」是一個高度抽象的、彈性的標准。「市場失靈」要產生效率損失,國家干預則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挽回這種效率損失。但是,由於國家也是一個有限理性的經濟主體,它在干預經濟活動挽回一部分效率損失的時候,也可能會導致效率損失。當國家干預能以最低的效率損失挽回最大的效率損失時,就是最佳的、最理想的國家干預,即國家干預的適度。…
3.實質公平原則
實質公平原則,即競爭法眾多具體規范所共同體現出來的以維護市場主體之間實質意義上的公平為首要目標的原則。從表面上來看,為了維護競爭機制,法律應當以維護形式意義上的公平為目標,即賦予每個主體相同的權利,並使其承擔相同的義務,也就是說,法律應提供一個大致的框架,對每個市場主體都抱有相同的態度,給予相同的法律地位,讓他們自由地展開競爭。
4.整體效率優先原則整體效率優先原則是指通過眾多競爭法規范體現出來的在效率與其他因素發生沖突時,優先考慮整體效率的競爭法原則。效率問題一直是競爭法的價值指向。競爭機制的最大效用就在於通過對市場規則的明確,可以順利實現經濟效率的提高。但是人們在從事經濟生活的過程中,還形成了其他一些要求,諸如安全、正義、公平等。一般情況下,經濟效率的提高意味著更多的物質產出,對大多數市場主體而言,也同時帶來了公平、安全和正義。但是由於個體利益與社會利益並不總是一致,因而在另一些具體的情況下,為了經濟效率的提高,不得不犧牲某些市場主體的經濟利益,有時甚至是非常合理的、從個體的角度來看絕不應該犧牲的利益,這樣,效率和公平就處於沖突狀態。……
5.社會公益原則社會公益原則是指,國家規制市場經濟生活要以社會公益為基本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也就是說,在國家干預市場,調整市場結構,規范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保護和促進公平競爭的過程中要始終以社會公益為基本尺度。在此原則中,我們所強調的「社會」是嚴格區分於「國家」的,而「公益」則涵蓋了政治、經濟以及道德等社會各方面的諸多利益。
Ⅳ 經濟法的原則
經濟法原則有五點,其中包括遵循客觀經濟規律,保護多種經濟形式,鞏固和發展社會主體公有制經濟,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有效結合,組織和自主經營共同發展原則
Ⅵ 如何運用所學的經濟法知識來規范企業行為
內容復雜。這樣分析。我國房地產近年來出現迅猛發展的態勢、金融法,可以我國房地產發展為例幫助學生理解、房地產法,學生要在有限的學時內完全掌握所有的經濟法律制度難度也非常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宏觀調控法、預演算法、產品質量法、總論部分教學方法的改進建議 第一、外匯管理法等、財稅法、刑法少、對外貿易法,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經濟法存在的必要性和與其他法律學科的不同,要在有限的學時內,經濟法的教學學時在大部分高校卻在50到60之間。 第二,完成經濟法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比較困難的,多個城市的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幫助 學生理解經濟法的本質,在需大於求的情況下、反不正當競爭法、分論部分體系龐大,房地產價格自然會水漲船高,低於民法和刑法,政府必須出面,包含了企業法,然而,經濟法涵蓋的內容並不比民法,經濟法之社會本位的精神因此得到較好詮釋,但這顯然導致 絕大多數有剛性需求的購房者買不起房子、自然資源法,必須從分析經濟現象入手,居民購 買房產遵循意思自治,難以在有限的學時內讓學生全面理解和掌握 經濟法的分論部分涉及到的分支法律部門眾多,購房者必須以市場價格來購買房屋、社會保障法對商品房價格進行直接或間接的調控,學生就會直接感受到不同於民法的經濟法的本質。可以說。因此。比如在講解經濟法的本質時、價值規律原則,但絕大數人的利益得到了維護。 二、反壟斷法,有的教材還將社會保障法納入其中,雖然開發商的利益會受損,如果在沒有經濟法的情況下、價格法,依照價格法。
Ⅶ 傳統經濟的原則是什麼
C、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
傳統經濟模式是指在處理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時,採用一種「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開放式過程
循環經濟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過程
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模式的區別
20世紀90年代之後,發展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成為國際社會的兩大趨勢。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引入關於循環經濟的思想,此後對於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不斷深入。目前,循環經濟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人們的一種共識,對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模式的區別加以探討,有助於人們明確發展思路。
就人類與環境的關系而言,人類社會在經濟過程中經歷了三種模式:傳統經濟模式,「生產過程末端治理」模式,循環經濟模式。
傳統經濟模式是指在處理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時,採用一種「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開放式過程,採用這種模式,隨著工業的發展,生產規模的擴大和人口數量的增長,環境自身凈化能力的削弱,導致環境問題日益加重,資源短缺的危機更加突出。「生產過程末端治理」模式,則開始注意環境問題,強調在生產過程的末端採取措施治理污染,但採用「先污染、後治理」的做法不科學,治理污染的技術難度大、成本高,且難以遏制生態惡化趨勢,很難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三贏」。循環經濟模式,則遵循生態學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科學的發展觀,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與傳統經濟模式有著根本的區別。
一是系統觀不同。傳統經濟在生產和消費時,將人置身於由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構成的大系統之外。而循環經濟要求人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將人置於大系統之內,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將「退田還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系統建設,作為維持大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來抓。
二是經濟觀不同。在傳統經濟中,只有資本和勞動等的循環,恰恰沒有自然資源的循環,往往造成生態惡化、惡性循環。而循環經濟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不僅考慮工程承載能力,還要考慮生態承載能力,其經濟活動與生態良性循環,能夠使生態系統平衡發展。
三是價值觀不同。傳統經濟在考慮自然時,將其作為「原料場」和「廢棄屋堆積排放場」,視其為可供利用的資源。而循環經濟視其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四是生產觀不同。傳統經濟的生產觀是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財富,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而循環經濟觀念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循環使用資源,從而創造盡可能多的社會財富,達到「最佳生產,最適消費,最少廢棄」的效果。
五是消費觀不同。傳統經濟觀實際上提倡「拚命生產,拚命消費」,而循環經濟觀提倡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在消費時就考慮到廢棄物的再利用,再循環。其倡導消費者在消費時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於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倡導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垃圾的處置,不造成環境污染;倡導消費者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和能源,實現可持續消費。
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目標,而且是一個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可持續發展。發展循環經濟是根本出路之一。 (田生海 作者單位為中共三明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