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會學的方法論
❶ 評述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社會學思想方法論。
超越主客觀二元對立--布迪厄社會學方法論及其「慣習」概念
摘要:本文對布迪厄旨在超越主客觀二元對立的理論性探索作了較為詳盡的考察。布迪厄指出,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的對立是社會科學領域內最根本、最具破壞作用的一對范疇。為了克服這一對立並實現其統一,他從認識論的層面對此進行批判性考察的基礎之上,提出一個可以同時彌補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不足的重要概念——慣習。他的社會學認識論,以及奠定其方法論基礎並以獨特方式融合了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優點的「慣習」概念,為我們打破社會學領域內所存在的各種對立,建立一種全新的社會學範式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關鍵詞:社會學理論、布迪厄、慣習、認識論
作者:日本名古屋大學社會學博士、復旦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後、同濟大學哲學與社會學系副教授
超越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的對立是當代思想、當代社會理論以及當代社會學的一個核心命題。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對西方中心主義的批判,社會學為超越存在於其自身領域內各種二元對立(個人與社會、主體與結構以及微觀與宏觀等)所做的種種有益嘗試等,都可以視為對這一問題所作出的理論反思。總之,超越主客觀二元對立並實現其統一成為當代思想界、當代社會科學界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性課題。
社會學對主客觀二元論的反思主要由歐洲大陸的社會學家們,如A.吉登斯(Giddens)、J.哈貝馬斯和P.布迪厄(Bourdieu)等所展開的。吉登斯指出,現代主義思想以及現代社會科學對人類社會的認識與理解主要建立在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的對立之上。主觀主義將「人」這一行為主體視為社會分析的核心命題,而另一方面,客觀主義則由於將「社會」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所以社會制度就成為其分析社會的中心主題。但是,由於主客觀雙方都處於一種相對獨立的狀態,因此我們很難用它們來理解社會與個體行為之間的關系。為了克服這一對立,吉登斯提出了以結構與主體的相互關系為認識對象的著名的「結構化理論」。
另一方面,布迪厄則將主客觀二元對立視為社會科學領域內最根本、最具破壞作用的一對范疇。他指出,社會科學領域內所存在的任何對立都是圍繞著主客觀二元對立而展開的。而且這一對立從根本上決定了社會科學的方法。因此,如何克服主客觀二元對立並實現它們的統一就成為布迪厄社會學一個重要的戰略性課題。「慣習」(habitus)是布迪厄為超越這一對立而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布迪厄認為,「慣習」是主體實踐性地認識社會的一種認知結構,而實踐(社會行動或稱慣習行動)則由結構和慣習這兩大部分組成。也就是說,社會行動並非直接取決於結構,結構通常都是通過慣習「這一被身體化的分類圖式」間接地支配著社會行動的,而且慣習這一「主體的契機」反過來又對結構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對結構的再生產做出貢獻。顯然,「慣習」成了一個可以同時把握主體與結構的重要概念。
吉登斯,尤其是布迪厄的旨在超越主客觀二元對立的理論性探索,為社會學開辟了新的境界。對於以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為主要考察對象的社會學來說,如何克服主觀主義,使從「個人」立場出發的社會學研究也能將「社會」列入其考察范圍,反之,如何擺脫客觀主義的束縛,使從「社會」出發的社會學研究也能夠將社會與個人的關系作為其研究對象,始終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而這兩位社會學家,特別是布迪厄從關系主義立場出發的社會學思考,則為我們解決這一問題並最終實現社會學範式的轉換,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❷ 杜爾科姆社會學方法論的基本特徵
社會學研究的對來象是社會事自實,要把社會事實當作物來考察,社會事實能夠而且只能用其他社會事實加以解釋。對社會事實的完整解釋必須包括因果考察和功能分析。其研究程序應該為:理論—假設—推論—檢驗。
總之,塗爾干(杜爾凱姆)的社會學方法論特點是實證主義,他開啟了社會學實證主義的傳統,將社會學確定為一門科學
❸ 社會學的理論視角是方法論還是世界觀呢
一、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及方法論
1、〖原理〗: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2、〖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二、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1)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它要求我們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這是我們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依據。(2)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既要反對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三、意識能動作用原理及方法論
1、〖原理〗(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人的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以認識之物。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1)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2)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鬥志。
2、〖方法論〗:要求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四、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1)〖原理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正確意識對事物發展促進作用,錯誤意識對事物發展起著阻礙作用。
(2)〖方法論〗:一方面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
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五、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1、〖原理內容〗:所謂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
2、〖方法論〗: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客觀規律,人們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在客觀規律面前,人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六、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原理
(1)〖原理內容〗: 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但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2)〖方法論〗: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七、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1)〖原理內容〗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意識):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能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因而對於人們的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2)〖方法論〗:要求我們首先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還要堅持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做到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八、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
(1)〖原理內容〗: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但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方法論〗:(1)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我們,如果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過去的認識,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於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於另一條件之中,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2)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九、真理的反復性和無限性
(1)〖原理內容〗:認識具有反復性,由於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的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2)〖方法論〗:真理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十、聯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1)〖原理內容〗: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聯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是一幅由種種聯系交織起來的豐富多彩的畫面,其中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論〗:聯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既要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系,又要看到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聯系。
十一、聯系的客觀性原理及方法論
(1)〖原理內容〗: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方法論〗:
A、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B、聯系是客觀的,並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十二、聯系的多樣性原理及方法論
(1)〖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
(2)〖方法論〗: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因此,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總之。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十三、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的原理及方法論
(1)〖原理內容〗:整體和部分是相互區別的。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整體和部分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體居於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於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於整體。
整體和部分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2)〖方法論〗: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要求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於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十四、系統優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論
(1)〖原理內容〗: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徵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2)〖方法論〗: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既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從整體出發認識事物和系統,又要把事物和系統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進行考察,統籌考慮,優化組合,最終形成關於這一事物的完整准確的認識。
十五、發展的觀點及方法論
(1)〖原理內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地變化發展之中,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方法論〗:發展的觀點要求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去看問題。
十六、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前進性與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論
(1)〖原理內容〗: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這是一切事物發展的總趨勢。
(2)〖方法論〗:我們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積極鼓勵、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在曲折的道路上問鼎事業的輝煌。
十七、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的原理及方法論
(1)〖原理內容〗: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不斷前進。
(2)〖方法論〗:我們在任何事情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十八、矛盾(客觀性)的觀點及方法論
(1)〖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矛盾即對立統一。矛盾具有斗爭性和同一性兩種基本屬性。
(2)〖方法論〗:矛盾的觀點要求我們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促進矛盾雙方的相互轉變。
十九、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1)〖原理內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每一事物從產生到滅亡都存在著自始自終的矛盾運動,即時時有矛盾。
(2)〖方法論〗: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們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二十、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論
(1)〖原理內容〗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二是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論〗: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並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二十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及方法論
(1)〖原理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②由於事物范圍的極其廣大和發展的無限性,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場合是特殊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普遍性。
(2)〖方法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斷實現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二十二、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的原理及方法論
(1)〖原理內容〗: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決定或影響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這種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方法論〗:方法論要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點、抓中心、抓關鍵,又不忽視次要矛盾的解決,統籌兼顧。
❹ 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有哪兩種
是:實證主義(自然主義),反實證主義(人文主義或主觀主義)
早期的方法論觀點 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K.馬克思
認為,對社會的研究可以成為科學,因為社會現象同自
然現象一樣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之間也同樣存在著
因果決定性,它們是可以被科學認識的,並且可由普遍
規律來說明。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第一次
使科學的社會學的出現成為可能」(列寧語),使社會
學與哲學和歷史學相分離,並且使社會研究擺脫了傳統
的思辨哲學方法。
另一創始人A.孔德主張,社會學應當是一門類似自
然科學的、以研究社會發展規律為目的的學科,這門學
科應當採用建立在觀察基礎之上的實證主義方法。他在
社會領域中引入了自然科學形成時建立的基本假設,即
知識的經驗性或實證性、研究的客觀性和世界的統一性。
孔德還具體論證了觀察方法、實驗方法、比較方法和歷
史方法對社會學的適用性。
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發展了孔德的實證主義,
他最先系統、詳細地論述了社會學方法論問題。在《社
會學方法的規則》(1894)一書中,他把社會現象界定為
普遍存在於群體間的、由外界的強制力施加於個人所引
起的社會行為、社會思想和社會感受。他認為社會現象
既不能歸結為個人行為,也不能歸結為生物現象和心理
現象。社會現象是一種集體的行為和觀念,它是可以觀
察的社會事實。通過這種界定,社會學就能夠採用自然
科學的方法研究社會現象。與實證主義觀點相對立的是
源於哲學、歷史傳統的人文主義思潮。19世紀末期,德
國曾發生一場關於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論戰,德國社會哲
學家W.狄爾泰指出,社會科學的性質及對象與自然科學
有本質的不同。他認為,對社會和人類行為的研究離不
開價值判斷,社會科學的任務不僅是客觀描述社會,還
必須涉及倫理、宗教、藝術等價值觀念。此外,人具有
自由意志,人類行為既沒有規律性也無法預測。社會歷
史現象都是獨特的、偶然的,對此無法採用自然科學的
「規范」方法加以研究,而只能用人文科學的方法加以
闡述和記錄。德國社會學家M.韋伯主張社會學研究的對
象是個人及其行為,而人的行為是受「合理化」的理性
支配的,與行為者的價值是相關的,但同時受環境的制
約,理性行為並不是絕對的意志自由,它受著具體的必
然因果律支配。因此,他建立的理解的社會學既反對人
文學派的主觀唯心論,也反對機械的實證論,主張「價
值相關」和「價值無涉」(見價值中立和價值參照)是
研究社會現象的兩條相互制約、相互補充的基本原則。
三大方法論傾向 現代西方社會學的各個流派及其
關於方法論的不同觀點,大體可以區分為實證主義(自
然主義),反實證主義(人文主義或主觀主義)兩大傾
向;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則獨樹一幟。
實證主義方法論 西方社會學家大多在某種程度上
堅持由孔德和迪爾凱姆所開創的實證主義方向,其中包
括各種理論流派。盡管各派的觀點不盡相同,但是他們
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張社會學應當成為一門科學。社會學
不是探討「應該如何」,而只是客觀地闡明社會「究竟
是如何」,它不關注於獨特的歷史事件,而主要關注於社
會現象的原因和規律。他們堅持認為社會研究的邏輯方
法是假設演繹法,科學假說的陳述必須由經驗事實來檢
驗,理論僅當它得到經驗證據的完備支持時才是可接受
的。獲取經驗證據需要採用實驗、系統觀察、調查、訪
問、文獻考察等方法。雖然社會科學在方法、技術的運
用上有其特點,但它在理論構建、證據搜集、證據分析
與評判、理論檢驗等方面所運用的方法,與自然科學方
法並無本質區別。實證主義者把自然科學方法論作為自
己的基本原則,把自然科學當作科學的範例,在他們看
來,社會學是符合科學的邏輯的。
在實證主義方法論流派中,較極端的派別是定量主
義和數理社會學派。定量主義受心理學的操作主義和生
物測量學的影響,強調在任何科學中都必須使用測量和
計量的方法。定量主義的倡導者、美國社會學家G.A.倫
德伯格主張,任何概念都可以測量,由於定義不明確而
無法測量的概念在科學研究中是沒有用處的。20世紀40
❺ 社會學的科學方法論是什麼
實證主義方法論是基礎,但不忽視人文主義方法論,現在一般把兩者看做一個連續統,中間有許多節點,都是有意義的。
❻ 韋伯的社會學方法論的主要觀點
馬克斯.韋伯關於社會學的方法論的主要觀點有四個:
一、理解與理解的社會學。韋伯認為社會學是一門致力於解釋性地理解社會行動並通過理解對社會行動的過程和影響作出因果說明的科學。韋伯把人類的社會行動作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並把社會行動的解釋性理解和因果性說明作為社會學的兩大任務。
二、因果多元論。韋伯指出對社會行動的理解必須伴有經驗上的驗證才是具有價值的,這種經驗上的驗證是要尋找某一社會現象背後的具體因果關系,而不是探求具有普遍因果效力的規律。韋伯將上述主觀解釋和具體的驗證概括為「主觀恰當性」和「因果恰當性」兩個命題。
三、價值中立。韋伯的價值中立是一種學術研究的規范原則。價值中立不要求學者沒有或不能有自己的價值判斷,而是要求他們應該弄清楚在什麼地方要訴諸於分析的理解,在什麼地方要訴諸於情感,即不要把關於事實的科學分析與關於事實的評論相混淆。如:講課是學術活動,是科學內的事情,不應有價值判斷;而演說時政治活動,是科學外的事情,可以且應該有價值判斷。
四、理想類型。理想類型是一個主觀思維建構,「理想」的意思是指現實中不存在的,而不是指最好的或者人們最希望的。但是理想類型不是隨心所欲的虛構,也不是一種概念游戲,它是社會學中理論構建的一種方法,它的建立必須有邏輯上的一致性,不能違反經驗的因果關系。韋伯主要是想通過建構一套精確而嚴謹的概念體系來增強社會學研究的客觀性,減少主觀隨意性,是社會學成為真正的科學。如:科層制、資本主義、社會行動的四種類型、合法統治的三種純粹類型等都是理想類型。
❼ 實證主義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論
實證哲學,實證顧名思義就是凡事都要有個證據,都要證明一下,光說不行還得有實踐的基礎。所以他的哲學基礎就是經驗主義。
❽ 【社會學方法論問題】為何實驗法在研究變數關繫上有優勢
實驗法可控非常強,可以對變數進行非常精確的測量,另外又可以准確的區分自變數與因變數。
簡單實驗設計、無前測、所羅門三組四組一直到拉丁方格這些改良的實驗設計基本可以排除外在因素對實驗的干擾。
❾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方法論的主要原則
貫徹在馬克來思主義社會科自學方法論中的基本原則包括如下幾點:
1)客觀性原則。按照人類社會的本來面目來認識和理解人類歷史,這是任何社會科學方法論的首要的前提。
2)主體性原則要注重從主體的維度去觀察社會客體;注重把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結合起來。注重堅持群眾史觀,反對英雄史觀。
3)整體性原則要求我們從系統的觀點來觀察並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待人個與社會的關系,堅持集體主義的精神,注意局部和整體的關系,樹立全局性的觀念。
4)具體性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這是因為,真理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離開了一定的時空條件,我們就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
5)發展性原則。這就要求我們用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觀點,而不是靜止和孤立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問題。要善於從合理性中發現不合理性,從不合理性發現合理性。
❿ 如何理解評價塗爾干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原則(是一道論述題)
塗爾干關於社會學方法的論述是他整個理論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主要談及三個問題:一內是什容么是社會事實;二是社會事實的特性如何;三是如何研究社會事實。塗爾干認為社會事實是由外在於個人但又具有控制個人的強制力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感覺方式構成。社會事實的特性:(1)社會事實對個人來說是外在的、客觀的;(2)社會事實具有強制性的力量;(3)普遍性,他們廣泛地存在於一個社會之中。社會事實的研究策略,最基本的准則是,社會事實必須根據社會事實來解釋。准則二:一種社會現象的起源和它的功能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對社會現象進行充分的解釋,歷史分析和功能分析缺一不可。還要運用比較的方法來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