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階級對立社會中法的本質是
⑴ 政策與法律的聯系與區別
一、政策與法律的區別:
1、意志屬性不同。
法律是由特定國家機關依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或認可,體現國家意志,具普遍約束力,向全社會公開;政黨政策是黨的領導機關依黨章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制定,其強制實施范圍僅限於黨的組織和成員,允許有不對社會公開的內容存在。
2、規范形式不同。
法表現為規范性法律文件或國家認可的其他淵源形式,以規則為主,具有嚴格的邏輯結構,權利義務的規定具體、明確。政黨政策則不具有法這種明確、具體的規范形式,表現為決議、決定、聲明、通知等,更多具綱領性、原則性和方向性。
3、實施方式不同。
法的實施與國家強制相關,且是有組織、專門化和程序化的。政黨政策以黨的紀律保障實施,其實施不與國家強制相關,除非它已轉化為法律。
4、調整范圍不盡相同。
法傾向於只調整可能且必須以法定權利義務來界定的,具有交涉性和可訴性的社會關系和行為領域。政黨政策調整的社會關系和領域比法律為廣,對黨的組織和黨的成員的要求也比法的要求為高。但這並不意味著政黨政策可涵蓋法的調整范圍,法也有其相對獨立的調整空間。
5、穩定性、程序化程度不同。
法具有較高的穩定性,但並不意味著法不能因時而變,只是法的任何變動都須遵循嚴格、固定且專業性很強的程序,程序性是法的重要特徵。政策可應形勢變化作出較為迅速的反應和調整,其程序性約束也不及法那樣嚴格和專門化。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政策可朝令夕改或無最基本的程序要求。
二、政策與法律的聯系:
1、雖然政策與法律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社會生活中能夠發生巨大的影響,但政策這種社會調整措施,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政策調整往往缺乏明確性和系統性。政策規范的內容傾向於原則、抽象,權利與義務的規定不明確、不具體,相比之下,法律則傾向於明確、具體、有保障,要求有嚴格的邏輯結構、統一的體系。
3、政策缺少法律規范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國家強制性,不能像法律直接憑借國家強制力來保障實行。
4、政策缺少法律規范所具有的穩定性。政策有很大的靈活性,它可以根據形勢的變化而改變。較之法律的修改,政策的文化所受的限制和約束要小得多。
⑵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徵是什麼2、為什麼說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一)辯證的唯物論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世界觀和哲學。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兩個方面。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及歷史形態。唯心主義的根源、基本觀點及主要形態。舊唯物主義的成就和缺陷。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把實踐作為考察精神和物質關系問題的基礎,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高度統一,是唯物主義發展的最高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哲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和多樣性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范疇及其意義。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物質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自然界的物質性與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
3.意識對物質的依賴關系和能動作用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客觀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的主觀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動。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社會歷史的產物。意識與人工智慧的關系。意識的能動性及其主要表現。發揮意識能動作用的途徑和條件。
(二)唯物的辯證法
1.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聯系和發展的科學。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從普遍聯系的總體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和功能。世界是永恆發展的過程。物質和運動的關系。運動和靜止的關系。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規律是客觀事物內部的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本質和現象、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的的辯證關系。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唯物辯證法,防止形而上學。
2.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矛盾的含義。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及其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關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3.量變質變規律
量變質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形式和狀態。
一切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質、量、度。掌握適度原則的重要意義。
量變和質變的含義及其基本形式。量變和質變的相互關系。
4.否定之否定規律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辯證的否定觀和形而上學的否定觀。否定之否定。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三)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1.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反映論
實踐的含義和基本形式。實踐的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
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的基本含義及其相互關系。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准以及認識的目的。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2.認識的辯證運動
認識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辯證關系。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理性認識到實踐。認識對實踐的能動作用。
認識運動的不斷反復和無限發展。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認識辯證運動的原理是無產階級政黨群眾路線的重要哲學基礎。
3.辯證思維方法
辯證思維的實質和意義。
辯證思維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抽象和具體、邏輯和歷史的統一。
4.認識的真理性和檢驗真理的標准
真理及其客觀性。真理的絕對性、相對性及其辯證關系。真理問題上的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
真理是具體的。真理和價值的關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實踐檢驗與邏輯證明的關系。
5.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一致性。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歷程。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線是實際工作中的認識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四)歷史唯物論
1.社會的本質、結構和社會形態
勞動發展史是理解全部社會歷史的鑰匙。
自然環境和人口是人類歷史的自然前提,使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環境、人口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人類社會是一個由社會物質經濟結構、社會政治結構、社會意識結構構成的復雜的有機整體。
社會經濟結構即一定社會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生產力的要素和構成。生產關系的構成和類型。
所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生產關系與階級關系。
社會政治結構是指一定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築及其結合方式。
國家政權是社會政治結構的核心。國家的起源、本質和職能。國體和政體及其相互關系。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和基本職能。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實質及其兩重性。
社會意識結構是是由各種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按一定關系和方式組成的有機系統。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形態屬於思想上層建築,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歷史進步性和階級局限性。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社會的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社會形態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體。社會形態是具體的、歷史的。社會形態范疇的方法論意義。
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3.社會發展的動力與規律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一切社會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及其意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及其意義。
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決定著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標准及其意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代新科技革命對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和巨大的推動作用。
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
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階級社會形態更替的決定性環節。
改革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徑,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
4.人與社會發展
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社會規律的客觀性。社會規律實現的特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是客觀規律性同人的自覺活動的統一。社會歷史觀上的唯意志論和宿命論。
人民群眾是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傑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的重要表現。
人的價值及其實現。衡量人的價值的尺度。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群眾、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樹立集體主義觀點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發展。
對立統一規律之所以是唯物辯證法體系的實質和核心,是因為:
第一,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永恆發展的內在動力,從根本上回答了事物為什麼會發展的問題。
第二,對立統一規律是貫穿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唯物辯證法基本范疇的中心線索,也是理解這些規律和范疇「鑰匙」。
第三,對立統一規律提供了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⑶ 列寧是如何論證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的
第一,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列寧指出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對立統一規律既是普遍的客觀規律,也是認識規律;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是事物運動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承認矛盾是唯物辯證的發展觀與形而上學的發展觀根本對立的標志。
第二,辯證法就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首先,列寧指出,馬克思的方法既符合事物的辯證法,也符合人的認識的辯證性質,既是客觀辯證法,又是主觀辯證法。列寧指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認識辯證法是事物客觀辯證法的觀念形態,所以,認識論所揭示的認識的辯證法,與唯物辯證法所揭示的客觀事物的辯證法是一致的;辯證法既是揭示客觀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客觀辯證法,又是人的認識活動規律的主觀辯證法。因此,「辯證法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第三,認識過程是近似於一串圓圈或螺旋的曲線。
列寧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的認識圓圈的思想,並以此概括說明哲學發展的辯證性質。
第四,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和階級根源。
從認識的結構上說,唯心主義是由於把認識的某一成分無限誇大而產生的;就認識過程說,唯心主義是由於把認識曲線上的某一片斷變成獨立完整的直線而產生的。唯心主義是對現實世界的歪曲反映,在階級社會里,它適應了反動統治階級的需要。由於反動統治階級的利益與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相違背,所以,它們歪曲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用唯心主義為其利益和地位作辯護,為其政權和社會制度作論證。因此,反動統治階級總是竭力宣揚、推崇唯心主義,把它法定為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這就是唯心主義長期存在的階級根源。
⑷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物質觀及其現代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物質觀:
1、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是標志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它不依賴於人的感覺而存在,通過人的感覺為人所感知、復寫、攝影和反映。
2、物質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物質的產物,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
3、物質世界是聯系的,發展的,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的內部矛盾。
4、時間與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5、不僅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也具有物質性,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二、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物質觀至今都具有豐富而深刻的理論指導意義。
馬克思主義物質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原則和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論。
馬克思主義物質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
我們通過實踐改造客觀物質世界,就要充分認識是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實踐活動依賴於客觀物質世界,而客觀世界的規律性更制約著人的實踐活動。
就要在馬克思主義物質觀指導下,正確認識和利用客觀實際的發展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更好地認識和改造客觀物質世界,以取得社會主義實踐和各項事業的勝利。
(4)在階級對立社會中法的本質是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物質觀,是認識社會的一個重要觀念,同時又是尋找社會本原的最有特性的見解。他認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是對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的抽象。因而物質既包括一切可以從感覺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活動。
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了新唯物主義正確地理解物質概念的方法論原則。
他指出:「從前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
意識對物質的作用
(1)意識是物質的最高產物 ,從人類意識的自然發生過程看,意識是物質普遍具有的反應特性長期演化的產物。從意識的真正發生過程來看,意識是社會的產物。馬克思說:「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還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
(2)意識是物質世界的主觀現象 馬克思說:「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就是說,意識的真正本質是對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這是馬克思對意識本質的科學理解和規定。
(3)意識的能動作用馬克思主義在堅持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的同時,又承認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是意識對物質的相對獨立性的最好體現。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它第一次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僅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指明正確的道路,而且為各門科學的發展提供銳利的武器。
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一百多年來,它指導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取得重大勝利,隨著社會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在進行深刻的科學研究工作的同時,親身參加和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建立無產階級的革命組織,指導國際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總結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歷史經驗,在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在運用中必須同各個時代、各個國家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俄國的領導者——列寧在世界歷史進入帝國主義的時代向前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歷史時期,各國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也在結合本國的革命與建設實踐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
⑸ 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法的本質屬性首先是指: A、法德客觀性 B、法的階級性 C、法的強制性 D、發的規范性
第二個 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也就是階級性
⑹ 如何理解階級對立社會中法的本質
階級斗爭的實質是經濟利益不同的各對抗階級或對抗勢力之間的斗爭。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集中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它突出地表現在兩種社會形態的更替過程中。
(1)到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出現了剩餘產品,勞動力有了價值,為階級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但是,要使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還需要經過社會分工以及隨著社會分工而產生的產品交換,出現生產資料私有制。
(2)恩格斯說:「分工的規律就是階級劃分的基礎」。首先,有分工就必然有產品交換,而有了產品交換,就會加劇財產的積聚和集中,使財富日益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從而促進私有制的形成和發展。有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就把社會成員一分為二,即分為佔有生產資料的剝削階級和不佔有生產資料的被剝削階級。其次,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和對立。由於這種分工,出現了只消費不生產、只享受不勞動的人。這些脫離生產勞動的人,專門從事生產的管理以及政務、司法等活動,成為剝削階級的組成部分。
(3)階級是通過什麼樣的途徑或道路產生的呢?奴隸主階級是通過兩條道路產生的。第一條道路是氏族分社中社會職能的獨立化,氏族首領由社會公僕變成社會主人。第二條道路是氏族公社內部出現富裕家庭。
作為奴隸主剝削的對象——奴隸,也是通過兩條道路產生的。奴隸開始是由戰爭中的俘虜來充當的。
本氏族、本部落里的破產的窮苦人也逐漸淪為奴隸。
階級首先是一個經濟范疇,是一些經濟集團,劃分階級的唯一標準是經濟標准。
物質利益的對立是階級斗爭的根源。在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里,剝削階級利用他們佔有的生產資料,佔有被剝削階級的剩餘勞動,使被剝削階級處於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甚至過著極端貧困的生活;同時剝削階級為了維持他們的經濟地位,也必然要在政治上占統治地位,對被剝削階級實行政治壓迫。哪裡有剝削、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有斗爭。被剝削階級只有進行斗爭,才能改善自己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求得自身的解放。階級斗爭歸根結底是由於物質利益的對立引起的,而階級之間進行階級斗爭的目的,都是直接或間接為了某種物質利益。階級斗爭存在於一切階級社會之中,存在於每一個階級社會的各個領域之中。階級斗爭的具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歸結起來主要有三種形式:經濟斗爭、政治斗爭、思想斗爭。
首先,階級斗爭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最明顯地表現在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中。我們知道,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這些規律不能自發地實現,只有通過人的活動,在階級社會里只有通過階級斗爭,才能實現。就是說,在階級社會里,當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發展、上層建築阻礙經濟基礎變革時,必然引起革命階級和反動統治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尖銳化,直接爆發以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權為目標的政治革命,而政治革命一旦成功,就實現了社會形態的更替,把人類社會從一個較低的社會形態推進到一個較高的社會形態。
其次,階級斗爭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還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量變過程中。在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社會里,剝削階級出於它的本性,總是殘酷地剝削和壓迫勞動群眾,無償地佔有他們的剩餘勞動,有時甚至侵吞他們的必要勞動,使勞動群眾無法生活下去,社會再生產無法正常進行。在這種情況下,被剝削階級只有起來反抗,才能迫使剝削階級節制一下它的剝削欲,保證社會再生產正常進行,從而推動社會在各種不同程度上向前發展。
⑺ 中國禮儀的起源最早是什麼時候
禮儀最早起源於夏、商、西周(公元前21世紀~前771年),人類已經進入了奴隸版社會時代,統治階級為了權鞏固自己的地位,把宗教禮儀發展成禮制,這個時期的禮儀都是強制性的,而且尊卑分明,禮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
在這個階段,中國第一次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家禮儀與制度。古代的禮制典籍亦多撰修於這一時期,如周代的《周禮》《儀禮》《禮記》就是我國最早的禮儀學專著。在漢以後2000多年的歷史中,它們一直是國家制定禮儀制度的經典著作,被稱為禮經。
《周禮》中的「五禮」就是一整套涉及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禮儀規范和行為標准。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
⑻ 階級對立社會中,法的本質屬性首先是指什麼
是階級性。來
法的本自質屬性有:法律是一種國家意志;表現為法律的國家意志實際就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統治階級的意志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根源於現實的經濟關系。可以把它概括為三個層次的屬性,即國家意志性,是法的初級本質;階級意志性,是法的二級本質;物質制約性,是法的終極本質。
⑼ 1.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法的本質屬性首先是指
1.C 2.C
⑽ 人的全面發展的具體內涵有哪些
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內涵是指人的「完整發展」「和諧發展」「多方面發展」和「自由發展」。
1、所謂的「完整發展」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素質的整體發展。
我的理解就是「做人」和「做事」這兩個方面的完整發展。好比有的人人緣很好,順風順水,幾乎每個人對其都嘖嘖稱贊,有些人做事可以穩扎穩打、井井有條,我把它理解為「做人」和「做事」的完整發展;而有的人人緣卻很差,寸步難行,幾乎每個人對其都嗤之以鼻,有些人做事總是丟三落四、亂七八糟,那就只是片面發展而已。
2、所謂的「和諧發展」是指人的最基本素質的協調發展。
我所理解的「和諧發展」的重點在於它的協調性。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我們在學習上,一般會有擅長的科目,自然而然也會有蹩腳的科目,如果兩者相互協調,那麼就可以做到和諧發展,事半功倍,如果失去了協調性,就是我們常說的偏科,那就可能會導致畸形發展,事倍功半。
3、所謂的「多方面發展」就是指人的各素質要素在主客觀條件允許的范圍內的多樣化發展。
我的理解就是在發展過程中,盡量避免人的發展的單一和貧乏,追求個人素質的豐富多彩的發展。比如,有些人除了學習能力強之外,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參與課外活動的積極性也很高。但盲目地追求「多方面發展」,很可能會遠離它的本質。通俗地說,有些家長會打著「讓孩子多方面發展」的旗號,逼著孩子學習所謂的「才藝」,結果遠離了最初的目的和動機。有的孩子甚至會因此走上歧途,毀了孩子的一生。
4、所謂的「自由發展」就是指人的自主的、具有獨特性和富有個性的發展。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正如人的發展不可能都是千篇一律的一樣。追求獨特性和富有個性的發展,會讓人更加有信心。個性並不意味著奇裝異服,盲目從眾,而是在自己認識了自己的前提下,自由發展自己的特點。自由發展強調的是人的發展的自主性、獨特性和個別性。
(10)在階級對立社會中法的本質是擴展閱讀:
人的全面發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即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充分、統一的發展。同時,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質的多方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勞動能力,即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諧、充分 的發展,還包括人的道德的發展。
人的發展同其所處的社會生活條件是相聯系的,舊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發展,機器大工業生產提供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可能,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