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根本性違約合同法

根本性違約合同法

發布時間: 2021-01-20 08:49:35

㈠ 中華人民共合同合同法有根本違約的條款嗎

我國《合同法》第94條第4項規定:「當事人一方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完全實現合同目的」,此時合同相對人可行使法定解除權解除合同。
學理界對於此項規定有不同看法:有一種觀點認為,它是我國《合同法》對不完全履行以及因債務人的過錯造成合同不能履行作為解除條件的承認;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它實際上是對根本違約的明確規定,這一項規定實際上賦予了非違約方在對方的違約行為已構成根本違約的情況下享有解除合同的權利。筆者認為,這項規定賦予了債權人在債務人不完全履行以及因債務人的過錯造成合同不能履行並導致根本違約的條件下,行使合同解除權解除合同的權利。其中的原因,將於下文做出分析。
有學者認為,由於根本違約是從違約及其後果的嚴重程度方面對違約所作的分類,那麼它是可以與其他標准對違約行為所作的描述和分類並存的,比如根本違約可能與遲延履行、不履行並存以及不完全履行並存。但筆者認為此處學者所言「並存」的概念似乎並不明確,因為「根本違約」是根據違約結果嚴重程度對違約行為所做出的分類之一,其相對概念應該是一般違約或者普通違約。而遲延履行、不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履行不能等概念均是違約行為的某種具體方式,它們之間的區分標準是違約的方式不同。故而根本違約與遲延履行、不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履行不能是不同意義上的概念,它們之間的關系與其說是「並存」,莫如說是當合同當事人遲延履行、不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履行不能之結果達到一定嚴重程度時(如使合同相對人合同目的落空時),則其行為可被視為根本違約。
故而,有學者將根本違約分為四類,即「遲延履行場合的根本違約」、「不履行場合的根本違約」、「不完全履行場合的根本違約」、「履行不能的根本違約」。這樣的分類方式很好地詮釋了根本違約與遲延履行、不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履行不能之間的關系。

一、遲延履行場合的根本違約
在本文第二章第四節中,筆者曾對遲延履行做出過分析,認為遲延履行並不必然產生根本違約,如果債務人的遲延履行使債權人的合同目的落空,則債務人的行為可被視為根本違約,債權人可因此行使法定解除權解除合同。這種情況應由我國《合同法》第94條第3項、第4項的規定進行規制。

二、履行不能場合的根本違約
當事人履行不能使整個合同目的落空時,也可能陷於根本違約。
在不可歸責於當事人的履行不能場合,比如當事人不能履行若是因為不可抗力所致,則當事人可以行使法定解除權解除合同,這種情況應屬我國《合同法》第94條第1項規制。
在當事人的履行不能是由於可歸責於當事人的場合,法律應將其履行不能視為「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事由,屬《合同法》第94條第4項後段的規定。合同相對人可以行使合同解除權。

三、不完全履行場合的根本違約
不完全履行並不必然構成根本違約,但是如果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的主要債務(通常是給付義務)造成合同目的的落空,或當事人不履行附隨義務危及了作為合同關系基礎的信賴關系時,筆者認為該當事人的行為就應該被視為根本違約,屬於因「其他違約行為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由《合同法》第94條第4項後段的規定來規制。合同相對人可以解除合同。

四、預期違約場合的根本違約
預期違約的問題於本文第二章第三節已作專門討論。無論是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抑或是預期履行不能,如果嚴重地侵害了合同相對人的債權期待,可被視為 「根本違約」,合同相對人可以行使解除權解除合同。在我國適用《合同法》第94條第2項的規定。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合同法》第94條第4項規定的後半段雖然規制了根本違約的情形,但其並沒有規制全部的根本違約的類型,因為如遲延履行、先期違約及不可歸責於當事人的履行不能所造成的根本違約已由94條其他規定規制。就此看來,《合同法》第94條第4項後半段的規定所針對的具體情況是:可以歸責於當事人的履行不能及不完全履行所造成的根本違約。

㈡ 根本性違約的國際規定

所謂根本復性違約,按《聯合國制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25條的規定為: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以至於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性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的一方並不預知而且同樣一個通情達理的人處於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結果。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25條規定: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失,以致於實際上剝奪了他方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一方並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於相同的情況下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結果。根據該公約的規定,如果違約方存在違約行為,而且違約引起的嚴重程度「實際剝奪了相對方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我國《合同法》所稱的不能實現合同目的,即為根本違約。

㈢ 中華人民共合同合同法有根本違約的條款嗎

您好,我國《合同法》第94條第4項規定:「當事人一方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完全實現合同回目的」,此時合答同相對人可行使法定解除權解除合同。合同法》第94條第4項規定的後半段雖然規制了根本違約的情形,但其並沒有規制全部的根本違約的類型,因為如遲延履行、先期違約及不可歸責於當事人的履行不能所造成的根本違約已由94條其他規定規制。就此看來,《合同法》第94條第4項後半段的規定所針對的具體情況是:可以歸責於當事人的履行不能及不完全履行所造成的根本違約。

㈣ 請問什麼是合同法規定的「實質性違約」的概念謝謝

實質性違約,也是根本性違約,即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以至於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性違約。

㈤ 根本性違約和非根本性違約的區別

區別如下:

1、根本違約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而非根本違約依然可以達成合同的主要目的。例如:雙方約定買賣汽車,賣方不交付汽車是根本違約,不交付汽車的說明書是非根本違約。

2、根本違約情況下,守約方可以解除合同;非根本違約情況下,守約方只能要求損害賠償,而不能宣告合同無效。

3、根本違約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行為,致使該合同的目的不能實現。根本違約的法律效果是當一方根本違約時,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並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4、非根本性違約是指違約的狀況尚未達到根本違反合同的程度,受損方只能要求損害賠償,而不能宣告合同無效。

拓展資料

1、所謂根本性違約,按《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25條的規定為: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以至於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性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的一方並不預知而且同樣一個通情達理的人處於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結果。

2、《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25條規定:

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失,以致於實際上剝奪了他方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一方並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於相同的情況下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結果。

根據該公約的規定,如果違約方存在違約行為,而且違約引起的嚴重程度「實際剝奪了相對方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我國《合同法》所稱的不能實現合同目的,即為根本違約。

㈥ 根本性違約違約都包括那些具體內容

一、《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25條規定: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失,以致於實際上剝奪了他方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一方並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於相同的情況下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結果。根據該公約的規定,如果違約方存在違約行為,而且違約引起的嚴重程度「實際剝奪了相對方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我國《合同法》所稱的不能實現合同目的,即為根本違約。
二、司法實踐中,判斷違約後果,實質上剝奪了受害人所期待的東西,必須接合具體案件的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很難找到一種劃一的,固定的標准,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秘書處對聯合國國際貿易銷售合同公約草案所作的評注中指出:「損害是否重大,應根據每一事件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例如合同的金額,違反合同造成的金額損失,或者違反合同對受害人其他活動的影響程度,」這一評注對於理解根本違約是有意義的,但卻過於簡單和抽象,很難為當事人或法院判定是否構成根本違約的標准,根據一些國家特別是英美國家法院的判例以及學者的觀點,判定違約後果是否重大一般可以考查以下因素:
1、 違約部分的價值或金額與整個合同之間的比例,如果賣方少交或交付與合同不符的部分貨物的價值佔全部合同金額的大部分,一般認為構成根本違約。
2、 違約部分對合同目標實現的 影響 程度,在某些案件中,盡管違約部分的價值並不高,但對合同的實現有著重大的影響,這種情況下,一般也可以認為構成根本違約。
3、 當遲延履行時,時間對合同目標實現的影響程度,對於一些具有時間性強的商品 ,交貨遲延往往使買方無法實現商業目標。
4、 違約的後果及損害能否得到修補,公約允許賣方在履行期到達之前或之後,自付費用對其違約行為進行修補,除非這種補救對買方是不合理的,因此,即使違約行為是 嚴重的,可能導致剝奪受害人所期待的東西,但如果這種違約是可以修補的,它並不構成根本違約。
5、 在分批交貨合同中,對一批交貨義務的違反對整個合同的影響程度,如果合同是可分的,則對某批交貨義務的違反一般不構成根本違約,如果該合同是不可分的,某批交貨與合同不符,就可能導致整個合同目標無法實現,一般構成根本違約。
6、 違約後果的可預見性,公約第25 條規定,構成根本違約,除了必須具備違約後果嚴重這一客觀條件外,還必須是違約人可以或應當預見的,這是根本違約的主觀要件 ,採用了一般違約相反的歸責原則,即過錯責任原則。在具體判斷方面,公約採取的是一個客觀的標准,即「合理第三人」的標准。
國際統一私法協會《國際商事合同通則》中也有關於根本違約的規定,其使用的概念是「根本不履行」,第7.3.1條(終止合同的權利):「(1)合同一方當事人可終止合同,如果一方當事人未履行其合同義務構成對合同的根本不履行;(2)在確定不履行義務是否構成根本不履行時,應特別考慮以下幾種情況(A)不履行是否實質性地剝奪了受損害方當事人根據合同有權期待的利益;(B)對未履行義務的嚴格遵守是否為合同項下的實質內容;(C)不履行是有意所致還是疏忽所致;(D)不履行是否使受損害方當事人有理由相信,他不能依賴另一方當事人未來的履行;(E)若合同終止不履行方當事人是否將因已准備或已履行而蒙受不相稱的損失;(3)在遲延履行的情況下,只要另一方當事人未在7.1.5條允許的額外期限屆滿前履行合同,受損害方當事人亦可終止合同。」
與公約相比,國際商務合同通則在根本違約的構成方面,強調條款性質與違約後果相結合考慮的標准,對合同當事人主觀過錯的考察也十分引人注目,另外,增加了信賴利益,即受損害方有理由相信,他不能信賴另一方當事人未來的履行,亦即如果該違約構成了對作為合同基礎的信賴關系的破壞,即使違反合同的性質、後果並不嚴重,或者可以通過修補得以完善,受損害方當事人仍然可以解除合同。
三、我國學者認為,合同的解除是在合同成立後基於一方或雙方的意志使合同歸於消失,它通常是合同不能正常履行時,當事人不得已採取的一種做法。合同解除關涉合同制度的嚴肅性,因此,法律對解除合同應採取慎重態度,對法定解除權的行使應作嚴格的限制。1993年修改的經濟合同法第26條規定法定解除權的原因為不可抗力致使經濟合同的全部義務不能履行和由於一方在合同約定的期限內沒有履行合同兩種情形,因其過於寬泛,引起理論界與司法界的一致詬病。現行合同法第90條來看,強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不履行主要任務」是適宜的,然而,司法實踐中的判斷標准仍有待有關司法解釋界定。

http://www.5alw.com/Article/Print.asp?ArticleID=2135

㈦ 違背合同法第167條是不是根本性違約

不屬於,因為你們雙方都履行了合同的主要義務,即交付完成。
合同要求你內交付資產的函不是容主要義務只是根據合同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應當履行的後合同義務。
你發出解除合同的函件沒有解除合同效力,因為合同已基本履行。所有不構成根本違約,但是對方有權要求你履行後合同義務(通知,協助,保密義務)。

㈧ 一般違約與根本違約的區別

根本違約和一般違約的區別如下:

1、根本違約,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致使該合同的目的不能實現的行為;

2、一般違約僅指合同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但並不導致該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行為。

3、、違約發生是否導致合同無法進行,對於一般違約,守約方沒有單方面解除合同的權利,否則,守約方就造成了根本違約。

4、當事人一方出現根本違約時,合同相對方獲得合同解除權,而當一方僅僅出現一般違約時,合同相對方並不獲得合同解除權只可以要求違約方承擔一般違約的違約責任。

5、根本違約的構成要件是一般違約的構成要件,加上因違約行為導致的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其法律效果是當一方根本違約時,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並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8)根本性違約合同法擴展閱讀

1、根本違約

根本違約,是指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其他違約行為將導致合同相對方合同目的落空的違約方的嚴重違約行為。根據《合同法》第94條之規定可以看出,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其主要債務,還不能稱之為根本違約,只有當其遲延履行行為致使相對方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時,才可將之稱為根本違約。

2、一般違約

一般違約是指債務人無正當理由,在合同規定的履行期屆滿時,仍未履行合同債務。合同中未約定履行期限的,在債權人提出履行催告後仍未履行債務,就是遲延履行。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網路—根本違約、網路—違約

㈨ 什麼叫「合同根本性違約」,什麼是「不影響合同目的實現」,

您好。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叫「合同根本性違約」。合同根本性違約,簡單點說,就是因為合同一方違約,造成了合同的根本目的無法實現,導致合同無再存續的意義,此時合同雙方可以提出解除合同,並退還相應的貨物或資金;
其次,根據您所描述的情形。其實,開放商違約已經造成了您方的實際損失。建議您可以和開放商協商解決,一般情況開放商會提出一些補償以延長交房期限。但是,若開放商遲遲(經催告,三個月內)無法交付,您其實完全有權利提出解除合同,並要求開放商承擔違約責任,退還購房款。因開放商違約,您單方提出解除合同無果的,您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通過法律途徑維權。
其中,催告行為,建議通過書面催告,這樣方便留存證據用於訴訟。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參考: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五條根據《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的規定,出賣人遲延交付房屋或者買受人遲延支付購房款,經催告後在三個月的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當事人一方請求解除合同的,應予支持,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經對方當事人催告後,解除權行使的合理期限為三個月。對方當事人沒有催告的,解除權應當在解除權發生之日起一年內行使;逾期不行使的,解除權消滅。
第十七條商品房買賣合同沒有約定違約金數額或者損失賠償額計算方法,違約金數額或者損失賠償額可以參照以下標准確定:
逾期付款的,按照未付購房款總額,參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金融機構計收逾期貸款利息的標准計算。
逾期交付使用房屋的,按照逾期交付使用房屋期間有關主管部門公布或者有資格的房地產評估機構評定的同地段同類房屋租金標准確定。

熱點內容
台州市司法網 發布:2025-08-23 12:57:52 瀏覽:35
行政法的溯及效力 發布:2025-08-23 12:28:36 瀏覽:204
民事訴訟法的具體研究方法 發布:2025-08-23 12:27:49 瀏覽:649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公開課 發布:2025-08-23 12:13:27 瀏覽:556
法律碩士交換生 發布:2025-08-23 12:02:44 瀏覽:543
產前診斷技術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3 12:02:35 瀏覽:833
稅收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發布:2025-08-23 11:51:54 瀏覽:535
法院告女兒 發布:2025-08-23 11:51:14 瀏覽:200
永州司法局局長 發布:2025-08-23 11:51:02 瀏覽:114
貴州省員額法官 發布:2025-08-23 11:50:07 瀏覽: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