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光合同法
㈠ 國企請假不準曠工除名怎麼辦勞動法.
單位的做法是錯誤的、
1 你公司有調解委員會的話可以要求調解、 再者就是到勞動局申請版調解了、再就是申請仲權裁、還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話可以到法院提起訴訟。
2 賠償你多少錢在這個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我對情況不太了解、
『我簽的是正規的合同,3年現在還剩2年能不能要求單位支付我後兩年的工資損失?』 這個的話到是有跟這個差不多的案例..申請仲裁的時候你可以作為請求提出來。
3 按照勞動法能雙薪支付
4 要求正當權益的時候不要怕什麼潛規則等、
祝你維權成功
㈡ 買賣合同法是什麼最好是全文
法條原文:
第一百三十九條當事人沒有約定標的物的交付期限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第四項的規定。
法條文義解釋:本條是關於買賣合同未約定標的物交付期限或者約定不明確如何處理的規定。
從條文本身的內容以及合同法的體例安排和立法技術上看;這部法律中的第六十一條和第六十二條是兩個十分重要的條文,對於合同內容的確定和合同的履行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法分則各章中經常要引用總則的這兩條以確定各有關合同的約定不明時解置決的規則。
《合同法》第六十一條: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
第六十二條第四項規定:履行期限不明確的,債務人可以隨時履行,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履行,但應當給對方必要的准備時間。
按照本法第六十一條規定,首先,當事人可以協商達成補充協議;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如果這樣仍然不能確定;按照本法第六十二條的規定,出賣人就可以隨時履行,買受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出賣人履行,但應當給對方必要的准備時間。為了使買受人有一個合理的准備接收標的物的時間,如准備倉庫等,出賣人應當在交付之前通知買受人。即使法律對此不作規定,這也是出賣人按照誠實信用的合同原則應當履行的義務,因為通知一下對出賣人來說並不是多大的負擔,卻可以使買受人免受可能的損害。至於這段准備時間應當多長,則應當根據具體的情況合理的確定,難以一概而論。
本條和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是對合同內容進行補充和解釋的依據。其原則是盡量是不明確的合同能夠履行,而不應因某些內容的缺乏而認定合同無效,從而盡量保持交易的確定和穩定。
(根據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張新寶、龔賽紅編著《買賣合同 贈與合同》、李國光主編《中國合同法條文釋解》、奚曉明主編《合同法講座》和江平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精解》編著)
法條原文:
第一百四十條標的物在訂立合同之前已為買受人佔有的,合同生效的時間為交付時間。
法條文義解釋:本條是關於標的物簡易交付的規定。
在前面的釋義中,介紹了交付的含義以及現實交付與擬制交付的區分,提到了交付提取標的物的單證,就是一種擬制交付,可以稱為指示交付。本條規定則涉及到了擬制交付的另一種形式,可以稱為簡易交付。
「標的物在訂立合同之前已為買受人佔有」指的就是買賣合同訂立之前買受人已經實際佔有標下,合同一生效就視為標的物已交付。例如,在租賃期內,雙方達成買賣租賃物的合同,合同生效時承租人即取得租賃物的所有權,交付即告完成,無需再約定交付的時間。從有利於節省交易費用,有利於雙方當事人出發,規定買賣合同生效的時間即為標的物交付時間的規定是適宜的。由於本法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外,標的物的所有權自交付時起轉移。因此,對於本條所規定的情形,合同標的物的所有權也就從合同生效之時起,從出賣人轉移至買受人。
由於交付時風險即轉移,而不以支付價款為必要條件。假如在合同生效後,買方支付價款前標的物滅失或者毀損,風險應當由買方承擔,他不能以未支付價款所以未取得所有權為由將風險推給出賣人。
要注意的是,簡易交付只適用於無需辦理特定手續的動產,不動產一般不使用本條的規定。
(根據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張新寶、龔賽紅《買賣合同 贈與合同》、李國光主編《中國合同法條文釋解》、奚曉明主編《合同法講座》和江平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精解》編著)
法條原文:
第一百四十一條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的地點交付標的物。
當事人沒有約定交付地點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適用下列規定:
(一)標的物需要運輸的,出賣人應當將標的物交付給第一承運人以運交給買受人;
(二)標的物不需要運輸,出賣人和買受人訂立合同時知道標的物在某一地點的,出賣人應當在該地點交付標的物;不知道標的物在某一地點的,應當在出賣人訂立合同時的營業地交付標的物。
法條文義解釋:本條是關於標的物交付地點的規定。
買賣合同對標的物的交付地點有約定的,出賣人就應當按照約定履行交付的義務。本條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合同對交付地點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時法律應當確定怎樣的規則。
在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時,一般依照以下原則確定:
(1)沒有約定交付地點或者約定得不明確的,首先仍然要適用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即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可以協商達成補充協議,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
(2)依上述方法仍然不能確定的:標的物需要運輸的,出賣人應當將標的物交付給第一承運人以運交給買受人。標的物不需要運輸,出賣人和買受人訂立合同時知道標的物在某一地點的,出賣人應當在該地點交付標的物;不知道標的物在某一地點的,應當在出賣人訂立合同時的營業地交付標的物。
與確定交付期限不同的是,如果依照第六十一條仍然不能確定交付地點,不是適用本法第六十二條的規定,即六十二條第三項所規定的,履行地點不明確,給付貨幣的,在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動產的,在不動產所在地履行;其他標的,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本條的規定,是在按照本法第六十一條不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提出了適用於買賣合同的特別規則。這些特別的規則與六十二條第三項的規定是不同的,對於買賣合同,首先要適用本條的規則。但不是說本條與第六十二條第三項是根本上沖突的,如本條也有在債務人所在地履行的內容。並且,對於本條所未規定的情形,由於第六十二條第三項屬於本法總則的內容,所以仍要適用總則這項條款的規定,如「交付不動產的,在不動產所在地履行」這一規定也適用於買賣合同。
《經濟合同法》和《涉外經濟合同法》對買賣合同中如何確定交貨地點沒有直接規定。本條規則的確立,在繼承了我國有關法律中較好的規定,如民法通則第八十八條的有關規定的同時,綜合參考了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有關規定,特別是《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規定。本條的規定與該公約第31條的所規定的含義基本上是相同的。本法買賣合同一章中有相當一部分規定是從借鑒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而來的,這主要是考慮到該公約的許多規定反映了市場經濟條件下貿易活動的特點和要求,符合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在過去的法律實踐中,對買賣合同標的物交付地點的問題,存在著這樣的一種處理辦法,即以當事人約定的一些交付的方式來確定交付地點。這些交付方式主要是自提方式、送貨方式、代辦托運方式等。合同法起草過程中,考慮到當事人約定的這些交付方式,有些本身就已經說明了標的物交付的地點。因此就摒棄了這種解決的辦法,並且認為此時合同對交付地點的約定是明確的,或者說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屬於通過對合同其他條款的解釋可以確定的情形。
(根據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張新寶、龔賽紅《買賣合同 贈與合同》、李國光主編《中國合同法條文釋解》、奚曉明主編《合同法講座》和江平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精解》編著)
法條原文:
第一百四十二條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法條文義解釋:本條是關於標的物毀損、滅失風險承擔問題的規定。
本條也是買賣合同一章最重要的條文之一。
本條明確規定了買賣雙方承擔風險的責任劃分界限。風險承擔是指買賣的標的物在合同生效後因不可歸責於當事人雙方的事由,如地震、火災、昭風等致使發生毀損、滅失時,該損失由哪方當事人承擔。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風險不是指由於當事人的故意或者過失造成的損失,而是由意外事件或自然災害造成的。
風險承擔的關鍵是風險轉移的問題,也就是說如何確定風險轉移的時間。轉移的時間確定了,風險由誰來承擔也就清楚了。由於它涉及到買賣雙方當事人最根本的利益,所以從來都是買賣合同法中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
首先,標的物風險轉移的時間可以由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作出約定。這也是合同自由的一個方面,法律是沒有理由干預的。
其次,法律確定了一個規則,以解決合同當事人對此問題未作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時,標的物的風險從何時起轉移。國外關於風險轉移的時間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種是「所有權原則」,英國法和法國法屬於此類。這種原則是說標的物的風險轉移的時間應當與所有權的轉移時間相一致,即所有權轉移給買受人時,風險也隨之移轉給買受人。
另一種是所謂「交付原則」,即不把風險轉移問題與所有權轉移問題聯系在一起,而是以標的物的交付時間來確定風險轉移的時間。美國、德國以及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等都是採取的這種原則。
第三種是以合同成立的時間為風險轉移的時間,如瑞士。
合同法起草過程中參考比較了這幾種原則,最終確定採納第二種作為我國處理這一問題的辦法。但聯繫到《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三條「標的物所有權自交付時起轉移」的規定,所以《合同法》的態度也可以說是把風險的承擔與所有權的歸屬聯系在一起。但是因為所有權的歸屬問題比較抽象,所以大多數國家都沒有以所有權的歸屬來劃分風險。標的物的交付是一個事實問題,易於判斷,清楚明了,以它為標准有利於明確風險的轉移。因此,本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交付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後由買受人承擔。這里要注意一個問題。我國民法通則和本法都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以外,買賣標的物的所有權自交付時起轉移,而本條又規定標的物的風險自交付時起轉移。但不能認為這種情況下區分風險承擔的所有權原則與交付原則沒有意義。因為,本法所規定的所有權自交付時起轉移是在法律沒有另外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相關約定的情況下才發生效力的。比如,如果當事人約定自合同成立或者自標的物價款支付完畢時起所有權權轉移,那麼所有權的轉移就依當事人的約定,而對於標的物風險,如果當事人沒有專門約定,則要自交付時起轉移。對於法律規定須辦理一定手續標的物所有權才能轉移的情況,與此道理相同。
本條確立的規則屬於合同法的一般性規則,如果特別法另有專門的規定,則應當適用該特別法的規定,例如本法第一百四十三條和一百四十六條的規定。
(根據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張新寶、龔賽紅《買賣合同 贈與合同》、李國光主編《中國合同法條文釋解》、奚曉明主編《合同法講座》和江平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精解》編著)
法條原文:
第一百四十三條因買受人的原因致使標的物不能按照約定的期限交付的,買受人應當自違反約定之日起承擔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
法條文義解釋:本條是關於標的物因買受人過錯致使交付遲延情況下,風險轉移的規定。
一般情況下,標的物的風險自交付時起轉移。但是如果由於買方的原因致使交付遲延,風險仍然自交付時轉移則對出賣人顯然不公平。所以有了本條的規定。在交付遲延的情況下,雖然標的物仍然處於出賣人的支配之下,但是風險已經按照約定的交付時間轉移。
本條的規定並未出現「買受人有過錯」的字樣,所以買受人承擔風險並不以過錯為前提條件,只要是買受人的原因造成標的物不能按照約定的期限交付的,不管買受人有沒有過錯,都應當承受自違反約定之日起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
在本條的情況下出現風險轉移而所有權沒有轉移的情況。風險與所有權的關系可以這樣表述:所有權轉移,風險一定轉移;風險轉移,所有權未必轉移。
(根據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張新寶、龔賽紅《買賣合同 贈與合同》、李國光主編《中國合同法條文釋解》、奚曉明主編《合同法講座》和江平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精解》編著)
法條原文:
第一百四十四條出賣人出賣交由承運人運輸的在途標的物,除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毀損、滅失的風險自合同成立時起由買受人承擔。
法條文義解釋:本條是關於路貨買賣中的標的物風險轉移的規定。
一、路貨買賣的定義及其特殊性。路貨買賣是指標的物已在運輸途中,出賣人尋找買主,將該運輸途中的貨物出買給買受人。路貨買賣與普通買買的一個主要區別是標的物交付的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定。從貨物裝載上運輸工具至成交後卸貨的任何時間均可以理解為交付時間,從貨物的裝載地到卸貨地,運輸工具途經的任何地點都可以理解為交付地點。所以法律必須對路貨買賣標的物風險的承擔作出一些特殊的規定。
二、國際貿易法中關於路貨買賣合同的規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68條規定:「對於在運輸途中銷售的貨物,從訂立合同時起,風險就轉移到買方承擔。但是,如果情況表明有此需要,從貨物交付給簽發載有運輸合同單據的承運人時起,風險就由買方承擔。盡管如此,如果賣方在訂立合同時已知道或者理應知道貨物已遺失或者損壞,而他又不將這一事實告知買方,則這種遺失或者損壞應由賣方負責。」出賣在運輸途中的貨物,一般在合同訂立時,出賣人就應當有關貨物所有權的憑證或者提取貨物的單證等交付買方,貨物就處在了買方的支配之下。因此,一般說來,從訂立合同時起轉貨物的風險承擔也是合理的。但實際問題是,以合同訂立之時來分路貨買賣的風險承擔有時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在訂立買賣合時,貨物已經裝在運輸工具上處於運輸的途中,一旦發生標的物毀損、滅失,由於收集證據困難,難以搞清標的物毀損、滅失發生在運途中的哪一段,是在合同訂立之前還是在之後。所以公約規定,如果情況表明有此需要,從貨物交付給簽發載有運合同單據的承運人時起,風險就由買方承擔。這就把風險轉移的問提到了貨物交付承運人之時,也就是說從貨物交付運輸之時起貨物風險就由買受人承擔了。之所以這么處理是因為在路貨買中一股出賣人要轉移貨物有關單證給買受人,而貨物的保險單般也是同時轉讓的,當貨物發生風險時,買受人就可以憑保險單保險公司索賠。這樣就不會因此規定造成對買受人的不公平。以在適用「如果情況表明有此需要」的條件時,就要綜合考慮上的情況,即是否難以確定風險發生的時間,以及買受人是否享有險利益等。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出賣人在訂立合同時已知道或應當知道貨物已經滅失或者損壞,而他又隱瞞這一事實不告知買方,則這種滅失或者損壞應由出賣人負責,這是很合理的。
三、本條對《聯合國國際銷售合同公約》第六十八條的規定的借鑒。本條規定實際上是移植了《聯合國國際銷售合同公約》第六十八條的規定的第一項原則,沒有移植其他兩條原則。應當指出這一原則與《聯合國國際銷售合同公約》第六十八條的規定並不完全相同,因此其適用范圍應僅僅限於國內路貨買賣,而國際路貨買賣仍然要適用《聯合國國際銷售合同公約》第六十八條的規定。
(根據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張新寶、龔賽紅《買賣合同 贈與合同》、李國光主編《中國合同法條文釋解》、奚曉明主編《合同法講座》和江平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精解》編著)
㈢ 合同法對借款利息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1、第二百條借款的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應當按照實際借款數額返還借款並計算利息。
2、第二百零一條貸款人未按照約定的日期、數額提供借款,造成借款人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借款人未按照約定的日期、數額收取借款的,應當按照約定的日期、數額支付利息。
3、第二百零四條辦理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貸款的利率,應當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貸款利率的上下限確定。
4、第二百零七條借款人未按照約定的期限返還借款的,應當按照約定或者國家有關規定支付逾期利息。
5、第二百零八條借款人提前償還借款的,除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應當按照實際借款的期間計算利息。
6、第二百一十一條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
(3)李國光合同法擴展閱讀:
民間借貸利息
民間借貸可以是有償(有息借款)也可以是無償(無息借款)的,是否有償(有息)由借貸雙方約定,年息36%內受國家法律保護,超過36%無效。
在有息借貸中,利率可適當高於銀行利率,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借貸雙方約定了利率標准後又發生爭議的,可以在最高不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的標准內確定其利率標准。 對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
參考資料來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網路-民間借貸利息
㈣ 簡訴合同無效的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內同,損害國家利容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4)李國光合同法擴展閱讀
一是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一般情況下,只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規的合同才會產生一定的法律效力,而對於違法的合同則不會產生法律效力。合同違法可以分為目的違法、標的違法、條件違法和方式違法等。例如,行為人旨在從事走私的委託行為,以禁止流通物為標的物的合同行為,附加不法條件的贈與行為,行為方式將產生違法後果的合同等等。
二是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這方面有的屬於法律未作出強制性規定,有的是不宜由法律作出強制性規定。然而,在合同法制度中,為了保障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不被破壞,依然要針對這類情形作出合同無效的處理。
此外,如果合同的條款免除了一方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責任或者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責任,這樣的條款是無效的,盡管它在形式上表現為是經過當事人雙方同意的。因為這些合同條款明顯有失公平,嚴重損害一方當事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