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哪些合同要受到經濟法的規制

哪些合同要受到經濟法的規制

發布時間: 2021-01-21 17:53:54

經濟法與合同的關系是什麼

經濟法無抄論是與合同,還是襲與合同法都沒有關系。
經濟法是指國家關於宏觀經濟調控的一大類法律,主要包括企業法類、市場規製法類、宏觀調控法類及其他一些法律。
與合同最有關的當然是合同法,而合同法則是民法大類中債權類法里的一種法律。

❷ 我國法律賦予了經濟法主體哪些經濟權利,同時應當承擔哪些經濟義務

經濟法主體亦稱抄經濟法律關系的襲主體,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依法享受權利(權力)和承擔義務的社會實體。它是經濟法律關系構成的基本要素,是經濟法律關系的直接參與者,既是經濟權利(權力)的享有者,又是經濟義務的承擔者,是經濟法律關系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基本特徵范圍的廣泛性地位的層級性角色的變動性

❸ 經濟法中合同的具體分類包括哪些,經濟法中合同的具體

合同的基本分類
《合同法》分則部分將合同分為15類:買賣合同;供用電、水、氣、內熱力合同;容贈與合同;借款合同;租賃合同;融資租賃合同;承攬合同;建設工程合同;運輸合同;技術合同;保管合同;倉儲合同;委託合同;行紀合同;居間合同。

❹ 經濟法 什麼是法律規制,國家通過哪些方面對經濟活動主體加以法律規制的

法律規制是指運用法律對公民及其行為進行約束和限制。國家對經濟活動的主體通過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進行規制。

❺ 經濟法應當從哪些方面加強對特殊企業的立法規

呃呃呃額額的

❻ 經濟法對企業進行規制的目的何在

為了更好地規范企業發展,便於企業規范經營。

❼ 如何利用經濟法更好的規制市場主體求一篇2000字左右的論文 謝謝

一、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問題嚴重
一直以來,我國經濟金融的發展都深受城鄉金融發展失衡的影響,近年來,雖說有些緩解,但是仍未根本改善。這一現象主要表現在中、東部地區。在這些地區,小企業融資需求旺盛,其特點是「短、小、頻、急」,但是,目前,國有銀行的縣級區域網點和人員都在精簡,很多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業務也大多是集中在城市,因此,受限於體制因素,小企業的根本很難得到滿足;而對它們來說,僅憑自身力量尋求公開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也是不現實的。為了緩解這一矛盾,我國正在積極實行新型農村金融,金融機構也在逐漸興起中,但是同問題嚴重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相比,其作用微乎其微。
二、我國金融經濟發展的若干策略
1.促進轉變生產力。為根本改善現有居民,促進金融經濟的發展,筆者認為,金融業有必要積極調動要最優秀生產力的因素,並持續優化金融結構和資源配置。不妨在現有基礎上更加重視綜合素質高的金融人才的引進;繼續放開信貸政策,加大對創新企業以及創新人才的扶持和鼓勵;持續促進金融及其相關產業升級再造,積極拓展能源、環境戰略,促進國內經濟的有序發展。在此基礎上,加強金融產業政策支持、引導,使各地區的特有優勢發揮得更加充分,將知識技術充分融入其中,從而實現投資結構改善的根本目的。2.建立並完善金融宏觀審慎體系。首先,在金融領域中,央行的職責有很多,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一是維護宏觀經濟的協調發展,二是保持金融穩定。為促進經濟金融形勢的有序發展,應對央行的這一職能加以重申和強化,並特別強調其宏觀審慎作用。在加強宏觀審慎方面,歐盟就比較創新地成立了宏觀審慎管理委員會,其成員一是金融監管機構;二是財政部。我們也不妨對此進行效仿。可由央行扮演核心角色,下轄政、保、銀等監管機構,共同推進宏觀審慎體系的進程。其次,在充分選用審慎工具進行逆周期調控的同時,一是加強會計標准集中清算,二是加強會計衍生品交易集中清算。最好,該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強化監管核心金融機構,從而達到以點帶面,逐步加強金融監管的目的。3.逐步轉變宏觀金融管理模式。首先,平衡需求和供給二者之間的管理關系。未來,我國金融投入的核心將是生產力以及生活水平的持續提升。而解決我國經濟金融的瓶頸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而轉變宏觀金融管理模式。因此,有必要持續加強供給管理,以供給管理帶動信貸結構的優化,以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實現經濟發展的宏願。其次,提升金融資源利用率。實際上,我國貨幣信貸正逐漸實現宏觀調控,然而,經濟金融環境相對復雜,世界經濟尚未完全復甦。在此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問題也頗多。2013年1月,商業銀行信貸額為1.04萬億元;次月即下降5100萬億元,可見信貸明顯緊縮。但隨之而來的通貨膨脹問題仍不容忽視。未來,推進經濟結構戰略調整步伐勢在必行,其核心應是穩定價格總水平,信貸資金應更多地投向「三農」、中小企業等實體經濟中。4.緩解城鄉二元金融,弱化城鄉差距。首先,針對城鄉二元金融結構進行優化,使其制度環境更適合經濟金融的和諧發展。我國城鄉金融結構發展的最終目標應是一元化,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通過轉變戰略先緩解二元金融結構,力求縮短城鄉偏斜轉為城鄉統籌發展的進程,爭取早日抹去城鄉界限。為此,應給予科學發展觀,著眼於長期戰略並立足於客觀實際,增強認識,制定不違背我國基本國情的可行性策略,腳踏實地地像城鄉金融一元化邁進。切忌盲目照搬照抄,切忌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視當前的發展實際。正確的做法應是按部就班地規劃和計劃,認真細致地推進。其次,緩解城鄉金融二元結構,首要及核心的任務是夯實經濟基礎。任何時候,金融的生成及其發展都離不開經濟基石,作為城市經濟的有效補充,農村經濟的積極作用不可謂不重要。而農村金融的發展必須依靠堅實的農村經濟的發展,根本豐富農村金融資源必須首先完善農村市場經濟體制;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的合理化發展必須首先壯大農村經濟。只有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獲得了發展的有利條件,才能根本緩解並最終解決城鄉金融發展差距,以達成經濟金融發展的終極目標。
三、結語
縱觀當前國內外的經濟金融發展形勢,可以預言,只要我們在做好前景預測的基礎上,制定出符合我國根本國情的戰略規劃,加強實施過程中的宏觀調控管理,就能在緩解城鄉經濟金融差距的前提下,逐步實現經濟金融的飛躍發展。

❽ 經濟法如何保障交易公平——從功能視角研究市場規製法

摘要:合同法是規范交易的基本法,但不足以保障交易機會配置和交易過程及結果的公平。
經濟法中的市場規製法通過抑強扶弱等手段保障交易公平,從而促進交易。從交易促進的視角 研究 市場規製法,可以較好地構建市場規製法的內部結構,從而使市場規製法成為一個邏輯嚴密的經濟法子系統。
關鍵詞:交易公平合同法經濟法市場規製法縱觀經濟法學史,對市場規製法的研究很少從交易的視角展開。由此而產生的弊端主要有二:第一,市場規製法促進交易的功能得不到闡釋,其與合同法促進交易的功能得不到區分第二,由於缺乏一個正確的切入點對市場規製法進行研究,因此歸屬於市場規製法的各項 法律 似乎獨立存在,其內在的關聯卻沒有得到認識。這就阻礙了對經濟法的深入研究,使 目前 對經濟法較多 問題 的認識只停留在表層上,同時在研究路徑上使經濟法學與民法學相割裂,更給人一種經濟法雜亂無章的感覺。本文從功能的視角研究市場規製法如何在民法的基礎上促進公平交易,並基於這一功能研究市場規製法體系內在的邏輯聯系和各法律之間的關聯。
一、交易公平的障礙 分析
交易公平是指交易機會配置的公平和交易過程及結果的公平。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交易時時會發生,但交易公平並不會隨之而來。有諸多因素會 影響 交易公平的實現,如交易雙方地位、信息擁有量、討價還價能力、財產擁有量等的差異都會破壞交易公平的實現,成為公平交易實現的障礙。就其關聯而言,地位障礙是從交易主體的角度影響交易公平的實現,信息障礙是從交易標的的角度影響交易公平的實現,資源障礙則是從交易標的和交易糾紛處理能力的角度影響交易公平的實現。
(一)地位障礙
交易雙方的地位差異會直接導致交易的不公平。因為這種差異往往使處於弱勢地位者在交易決策時不敢討價還價,從而使其自身利益不能在交易中得到體現。如奴隸主與奴隸之間公權機關與私人主體之間,①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②均因地位差異而使弱勢方(奴隸、私人主體、勞動者)的利益受損。交易雙方的地位差異既可能是事實上形成的,也可能是法律造成的,因此需要研究法律如何減少這種差異,對要消除的差異如何運用法律的力量進行消除。
(二)信息障礙
對交易雙方而言,交易是一種決策,而決策需要充分、有效信息的支持,如果信息有錯誤或不足,決策往往也會錯誤或不當,從而導致交易的不公平。換言之,信息問題會直接影響到交易者的討價還價能力,而能力弱者的利益在交易中往往會受到損害。實踐中,影響交易公平的信息障礙主要有二:第一,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即信息在交易雙方之間的分布不均勻,其中一方處於信息優勢,另一方則處於信息劣勢。處於信息優勢的一方往往可以利用其優勢信息侵害信息劣勢者的利益,而信息劣勢一方則因為信息擁有量不足而無奈受害。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由於分工的普遍化,信息不對稱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因此,法律對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解決就顯得相當必要和迫切。第二,交易一方故意製造虛假信息。在交易過程中,交易雙方都有製造虛假信息的動機,如果沒有良好法律的抑制,則交易雙方製造虛假信息的行為也會普遍化,以通過這種虛假信息騙取交易對方的利益。
(三)資源障礙
從廣義上說,上述地位障礙和信息障礙都屬於資源障礙,但此處所說的資源僅指交易雙方擁有的財產。財產擁有量的差異導致不公平交易主要有兩條路徑:第一,財產擁有量的大小直接影響到交易者對交易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因而進一步影響到其交易決策。進言之,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財產擁有量小的主體所做出的交易決策要劣於財產擁有量大的主體做出的決策。第二,在信息充分的情形下,不公平交易往往在交易者之間產生糾紛,而糾紛的解決也需要耗費資源,所以財產擁有量的大小會直接影響到交易者對解決交易糾紛意願的強弱和能力的大小。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形之下,當交易雙方財產擁有量差異很大時,財產擁有量小的交易者在解決交易糾紛時會處於相對更為不利的地位,而這會導致後續的、更多的不公平交易。
由於眾多障礙因素的存在,公平交易並不是某一個部門法所能實現的,而需要藉助於整個法律體系的作用來實現交易公平。具體言之,公平交易的實現既需要作為交易基本法的合同法,又需要作為交易促進法的經濟法;既需要直接規范交易行為的法律,又需要優化交易環境的法律。
二、合同法規范公平交易的不足
合同法是有關交易的基本法,但作為一種私法,其對公平交易的貢獻主要在於確認形式公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 自然 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第3條規定:「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這里的「平等主體」和「法律地位平等」是一種典型的對形式公平的確認。形式公平是「人生而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理念在合同法中的具體化。它排斥了人在法律地位上的絕對差異。然而,在一個等級森嚴的身分社會
,法律地位差異的現象相當普遍,其直接後果是社會交易范圍的縮小以及交易公平的喪失。法律確認形式公平,就意味著取消身分限制,使身分社會走向契約社會。同時,這種形式公平也使任何人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不受其他任何人的強制。這就是合同法對交易公平的貢獻。但這種形式公平並沒有徹底解決人類社會中的不公平問題,對事實上存在的不公平問題通過法律宣稱公平的方式是解決不了的。也就是說,形式公平只是公平交易的前提,沒有形式公平,根本不可能有交易公平可言,但只有形式公平也並不表明一定會有交易公平。雖然法律可以宣稱交易雙方地位平等,但交易雙方的地位差異往往是一種事實。這種事實是合同法很難甚至不能改變的。雖然《合同法》第5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但事實上,只依據法律地位的平等是很難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權利和義務的,因為交易各方之間的、實質上的不平等往往使其權利和義務的確定出現不公平。正由於合同立法只重視形式公平而不考慮實質不公平的現實,故其實現公平交易的能力十分有限。對此,我們還可以從交易資格與交易能力的角度進行分析。交易資格是一個法律問題,合同法上的形式公平只是使盡可能多的主體都擁有交易資格,亦即只解決交易資格問題;而交易能力則不是一個法律問題,而是一個純粹的事實問題。不同的交易能力導致在交易中做出不同的交易決策,從而使交易主體對自身利益的維護程度也會不同。交易各方的交易能力差異越大,交易不公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一般而言,交易能力的改變主要通過對強者的抑制或對弱者的扶助等方式實現,但這是作為私法的合同法力所不及的,不能要求《合同法》必須在確認形式公平的基礎上創造各種實質公平,實質公平環境的創建應該是經濟法的功能。但《合同法》可以對因實質不平等而導致交易不公平的這種結果設定相應的矯正制度,如無效合同和可撤銷合同制度。《合同法》第52條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合同無效。第54條規定,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或合同因重大誤解訂立的,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這種制度確實有助於促進實現交易的公平,但這種公平的實現是事後的,是一種對已然的不公平交易的事後解決。如果進行經濟分析就會發現,相對於經濟法構建交易前公平交易環境的制度設計,這種制度的成本是很高的,並且其對不公平交易的減少或消除是間接的,其功能也不在於對不公平交易的預防。因此,無效合同和可撤銷合同制度不應該成為應對實質不公平的惟一制度。對由實質不公平導致不公平交易的問題,更應該考慮一種事前的預防機制,在這種機制之下,不公平交易的數量會大大減少。
《合同法》作為 現代 法對實質公平所給予的應有關注,還突出地表現在附隨義務的法定化上,即將以往僅以判例、學說、習慣為依據的附隨義務,在《合同法》中予以明確肯定,使之轉化為法定義務。如「總則」中第42條關於締約責任的規定,第43條關於先合同義務中保密義務的規定,第60條關於合同履行中的通知、協作、保密等義務的規定,第92條關於後合同義務的規定:「分則」中也有許多條款,根據合同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分別對若干種合同的重要附隨義務做出規定。這些規定對於附隨義務的形態變遷具有劃 時代 的意義,有助於交易中實質公平的實現。但是,合同法的私法本質決定了其對實質公平的追求仍存在局限。這主要表現在:附隨義務的法定化並未改變其在合同當事人義務體系中的附隨地位,並且其 內容 在《合同法》中仍不夠明確和具體;法定化的附隨義務僅有違約責任制度一般保障,《合同法》並未給予特別保障。因此,不能期望僅靠《合同法》將附隨義務法定化就能達到理想的實質公平目標。③三、經濟法對公平交易的貢獻及市場規製法的內在結構
合同法直接規范交易,
經濟法則並不直接規范交易,而旨在促進交易,其在交易公平促進問題上的主要貢獻在於對交易前公平的構造。作為公平交易促進法的經濟法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其體系中的市場規製法。它構造公平交易環境的主要路徑有二:第一,禁止人為製造不公平交易環境的行為,如對製造虛假信息行為的禁止。這種禁止性的工作必須由經濟法完成,作為私法的合同法由於缺乏公權的支持和法律責任形式的不足往往不能勝任。第二,抑強扶弱以在一定程度內實現實質公平,如對壟斷力量的抑制和對信息劣勢者直接提供交易信息等。需要指出的是,《合同法》中存在兩處類似抑強扶弱的條款。《合同法》第9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應當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該條款對民事行為能力的規定,事實上剝奪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締約權,這主要是為了排除出現過多的不公平交易現象。在這種權利剝奪的背後更主要的是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保護,是對弱者的扶助。《合同法》第39-41條對有關格式合同做了詳盡規定:「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採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做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這些規定採取了與一般合同法完全不同的一邊倒的做法,使格式合同提供方承擔了更多的義務,同時也給予了格式合同接受方更多的利益。與市場規製法中的促進公平交易的制度一樣,這種類似抑強扶弱的規定的功能之一也在於促進交易的公平,從這里可以看到民法和經濟法在功能上的銜接,但其中還是有區別的,《合同法》中的制度僅限於對交易一方的權利限制,沒有涉及公權的成分。鑒於《合同法》不可能運用公權進行大范圍的限權,所以大規模的抑強扶弱工作還是需要由經濟法中的市場規製法來完成。

❾ 自考答疑:如何理解經濟法的經濟性和規制性

【問題】如何理解經濟法的經濟性和規制性? 【解答】經濟法的經濟性與規制性,是與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中的兩種社會關系(即宏觀調控關系和市場規制關系)、兩種調整手段(即宏觀調控手段和市場規制手段)直接相聯系、相對應的。 (1)兩大特徵的含義與表現 經濟法具有經濟性,這是不言而喻的,因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調整目的、調整手段具有突出的經濟性。經濟法的經濟性至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經濟法作用於市場經濟,直接調整特定的經濟關系;調整的目標是節約交易成本提高市場運行的效率。 ②經濟法要反映經濟規律。 ③經濟法是經濟政策的法律化。 ④經濟法運用的是法律化的經濟手段。 ⑤經濟法追求的是總體上的經濟效益。 經濟法的規制性,是指在調整的目標和手段方面,經濟法所具有的把積極的鼓勵、促進與消極的限制、禁止相結合的特性。它體現的是一種高層次的綜合,並非只是狹義上的「管制」。如同經濟性一樣,規制性在宏觀調控法和市場規製法方面體現的都很明顯。 (2)兩大特徵的內在聯系 ①在經濟法的制度中,大量的都是法律化的經濟政策。法律化的經濟政策當然要力求反映經濟規律,因而它必然具有突出的經濟性。 ②而具有經濟性的這些法律化的政策,必須通過積極的鼓勵、促進和消極的限制來體現或實現,因而它本身就具有規制性。 ③所以,兩大特徵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並共同存在予經濟法制度之中,體現在經濟法的各個部門法之中: (3)兩大特徵的提煉價值 ①經濟性的特徵與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調整目標、調整手段等都關聯密切,反映了經濟法的性質和時代特徵。 ②規制性不僅包括了消極的限制和禁止,也包括了積極的鼓勵和促進,從而不僅可以揭示一般的市場規制的特徵,而且也可以說明調控的特徵。

熱點內容
經濟法與民商法學的區別與聯系 發布:2025-08-25 12:12:32 瀏覽:232
部隊學法規守法規心得 發布:2025-08-25 12:02:09 瀏覽:74
法治在線論文 發布:2025-08-25 11:47:44 瀏覽:122
北京明正司法鑒定 發布:2025-08-25 11:46:51 瀏覽:264
在法院撒謊 發布:2025-08-25 11:41:53 瀏覽:969
法院獨立與法官獨立 發布:2025-08-25 11:29:03 瀏覽:390
本科是自考研究生是法律碩士司考 發布:2025-08-25 11:27:31 瀏覽:502
農用車交通法規問題 發布:2025-08-25 11:20:12 瀏覽:637
陸中寶2018經濟法 發布:2025-08-25 11:19:37 瀏覽:719
經濟法計入營業稅金和成本的稅金有哪些 發布:2025-08-25 11:19:34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