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計入營業稅金和成本的稅金有哪些
㈠ 中級《經濟法》知識點:企業所得稅與工資以及三項經費
一般來說,企業所得稅和工資三項經費的知識點都是在大題中連在一起考的,所以今天就拿一個大題來說說相關的知識點,和深空網一起來看看吧。
(一)企業所得稅、工資以及三項經費
大家看了應該會聯想到,這都是與稅相關的,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那麼就會涉及到稅前扣除的問題,有些公司還會涉及到公益性捐贈和國債這部分,三項經費的扣除限額一不一樣,這都是要經過仔細計算過的。
(二)案例分析
某企業年度的生產經營情況如下:銷售產品取得不含稅的收入為8000萬元,產品的銷售成本為3000萬元,營業稅金及附加為180萬元,銷售費用900萬元,財務費用為120萬元,管理費用為1100萬元,與銷售產品有關的營業外支出有700萬元,其中包括直接捐贈支出的80萬元,全年計入成本費用並實際支付工資的是900萬元,發生的工會經費16萬元,職工福利費70萬元,職工教育經費50萬元,經過了稅務機關的核定,該企業當年的合理支出的工資標准為780萬元,那麼,年度的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為多少?
解析:
1、這道題主要考察的是企業所得稅、工資以及三項經費知識點
2、直接捐贈支出的80萬元,不能扣除;
3、營業外支出可扣除的金額為=700—80=620萬元
4、工會經費限額=700*2%=14萬元,發生的工會經費16萬元,應該調增16—14=2萬元
5、職工福利經費=700*14%=98萬元,實際發生了70萬元,可以據實扣除
6、職工教育經費限額=700*2.5%=17.5萬元,應該調增50—17.5=32.5萬元
7、工資和三項經費調增=900—780+2+32.5=154.5萬元
8、應納稅所得額=8000—3000—180—900—120—1100—620+154.5=2234.5萬元
9、應繳納企業所得稅=2234.5*25%=558.625萬元
㈡ 會計一級科目、二級科目各有哪些
一級會計科目包括資產類、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成本類、損益類科目,是會計用語。如:銀行存款、存貨、短期借款、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生產成本等。二級會計科目,又稱明細分類科目或明細科目。是對一級會計科目所屬經濟內容作較詳細分類的科目。
其他貨幣資金二級科目:銀行匯票存款,銀行本票,信用卡存款,信用證保證金存款,外埠存款。
交易性金融資產二級科目:成本,公允價值變動。
利潤分配二級科目:提取法定盈餘公積,提取任意盈餘公積,提取法定公益金,應付普通股股利,轉作資本(或股本)的 普通股 股利,未分配利潤,盈餘公積補虧。
長期股權投資二級科目(權益法):投資成本,損益調整,其他綜合收益。
財務費用二級科目: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匯兌收益、匯兌損失、手續費,現金折扣。
銷售費用二級科目:運輸費、裝卸費、包裝費、保險費、展覽費、廣告費、工資、福利費、業務費等。
學習之前先來做一個小測試吧點擊測試我合不合適學會計
要了解更多財務操作可以找恆企教育,在恆企教育會計培訓班,幫助學員掌握初級會計實務、經濟法基礎重難點,提高會計實務處理能力,加強對會計、稅收等相關法律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提高會計職場晉升能力。
㈢ 助理會計師的《經濟法基礎》要怎麼復習
經濟法通常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個是經濟法規,另外就是稅法。
對於經濟法規應掌握如下方法:
第一,學習經濟法要懂會計。
因為經濟法裡面有會計法規,如果不懂會計,對經濟法的理解不是很透徹。
第二,學習經濟法需要記憶。
經濟法和會計法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它需要大量的記憶,而且對於這種記憶必須明確,應當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絕對不能死記硬背。
另外,對於經濟法中的關於稅法部分,首先要把稅目、稅率以及稅費的運算掌握好,只有這樣,在學習稅法的時候才能做到舉一反三。
總之,學習經濟法,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很多。有些同學有時候會覺得很枯燥,死記硬背,覺得難度很大,其實經濟法應該在比較的基礎上記憶。其他規定的條目,建議考生在記憶的時候進行對比分析,找出某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對於不同點的內容重點記憶。這樣通過對比學習的方法,可以加深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經濟法基礎》這本書中的術語以及表達都非常嚴密,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應當反復記憶,以達到在考試中游刃有餘。
㈣ 《經濟法基礎》考點: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以下內容是由我整理的初會《經濟法基礎》考點: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希望您喜歡!
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應納稅所得額,即指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人總額,減除不征稅收人、免稅收人、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後的余額。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 - 不征稅收入 - 免稅收入 - 各項扣除 - 以前年度虧損
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
(一)收人總額
企業收入總額是指以貨幣形式和非貨幣形式從各種來源取得的收人。包括:銷售貨物收人,提供勞務收人,轉讓財產收人,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利息收人,租金收入,特許權使用費收人,接受捐贈收人以及其他收入。
(二)不征稅收人
1.財政撥款。
2.依法收取並納人財政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
3.國務院規定的其他不征稅收人。
(三)稅前扣除項目
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人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四)扣除標准
1.工資、薪金支出。
企業發生的合理的工資薪金支出,准予扣除。
2.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
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按標准扣除。未超過標準的按實際發生數額扣除,超過扣除標準的只能按標准扣除。
3.社會保險費。
4.借款費用。
5.利息費用。
6.匯兌損失。
7.公益性捐贈。
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8.業務招待費。
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業務招待費支出,按照發生額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人的的5‰。
9.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
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不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部分,准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10.環境保護專項資金。
企業依照法律、行政法規有關規定提取的用於環境保護、生態恢復等方面的專項資金,准予扣除。上述專項資金提取後改變用途的,不得扣除。
11.保險費。
企業參加財產保險,按照規定繳納的保險費,准予扣除。
12.租賃費。
13.勞動保護費。
企業發生的合理的勞動保護支出,准予扣除。
14.有關資產的費用。
企業轉讓各類固定資產發生的費用,允許扣除。企業按規定計算的固定資產折舊費、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的攤銷費,准予扣除。
15.總機構分攤的費用。
16.資產損失。
17.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稅法規定準予扣除的其他項目。如會員費、合理的會議費、差旅費、違約金、訴訟費用等。
(五)不得扣除項目
1.向投資者支付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款項。
2.企業所得稅稅款。
3.稅收滯納金。
4.罰金、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
5.超過規定標準的捐贈支出。
6.贊助支出。
7.未經核定的准備金支出。
8.企業之間支付的管理費、企業內營業機構之間支付的租金和特許權使用費,以及非銀行企業內營業機構之間支付的利息。
9.與取得收人無關的其他支出。
(六)虧損彌補
企業某一納稅年度發生的虧損可以用下一年度的所得彌補,下一年度的所得不足以彌補的,可以逐年延續彌補,但最長不得超過5年。而且,企業在匯總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時,其境外營業機構的虧損不得抵減境內營業機構的盈利。
(七)非居民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
取得的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按照下列方法計算其應納稅所得額:
(1)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全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2)轉讓財產所得,以收入全額減除財產凈值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財產凈值,是指有關資產、財產的計稅基礎減除已經按照規定扣除的折舊、折耗、攤銷、准備金等後的余額。
(3)其他所得,參照前兩項規定的方法計算應納稅所得額。
㈤ 初級經濟法稅法怎麼記
含稅來金額折算為不含稅源金額公式=含稅價/(1+稅率)
例如:含稅金額為1170,那麼折為不含稅為:1170/(1+17%)=1000
不含稅金額折算為含稅金額公式=不含稅價*(1+稅率)
例如:不含稅金額為1000,那麼折為含稅為:1000*(1+17%)=1170
其實兩者道理都是一樣的。
不懂再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