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稅價分離
㈠ 急急急!某項工程,對建造合同的收入確認由完成合同法改為完工百分比法,兩種方法的稅前會計利潤分別為
正確的分錄如下:
借:工程施工 10
貸:以前年度損益專調屬整 10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2.5
貸:應繳稅費-應繳所得稅 2.5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7.5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我認為這里不存在所得稅的時間性差異,你這是應該調整所得說,而不是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情形.
㈡ 合同法是否規定稅費不能單方承擔
沒有特別約定,由當事人自行約定即可。還有,稅費由稅務機關來管理,不是當事人可以約定免責的,但是可以約定承擔方。
㈢ 勞務合同法規定繳稅的比例是多少 看清楚是勞務合同法 不是勞動合同法!
1、勞務報酬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對勞務報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實行加成徵收,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2、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勞務報酬稅率表 勞務報酬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20%。但對勞務報酬所得一次畸高的,實行加成徵收的辦法,勞務報酬所得實際上適用20%、30%、40%的三級超額累進稅率。
以上是勞務費稅率的問題,我想說的是,員工進入公司一般情況下不能建立勞務關系,除非是真正的勞務關系。真正的勞務關系只是以完成一定工作為前提,用人單位不得用公司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員工,即沒有遲到、曠工、請假之說,干多少活拿多少錢。
很多單位為了規避社會保險公積金、經濟補償之類的東西(勞務關系不存在社保、公積金以及離職經濟補償),和員工建立了勞務關系,其實還是按照勞動關系在管理員工,這屬於變相的勞動關系,如果員工提出異議並拿出存在勞動關系的證據,國家會認定為勞動關系的。
勞動關系的建立不應該以學歷為前提,除非國家對該崗位有學歷要求。用人單位用的是人的能力,而不是學歷。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只要是勞動關系,就該簽訂勞動合同,按照勞動關系處理雙方的關系。
所以,這樣的公司可以選擇不去。因為他一開始就這樣做,以後還能規范嗎?
㈣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國稅提高是否需要返還稅差
不需要。稅收法定,不是平等主體民事行為。除非稅務機關原因造成多徵收。
㈤ 合同法規定:在執行合同期間,因國家關稅調低,合同如何執行
沒有這么明確的規定。不過這種當事人不可抗力的事情發生,應該可以協商對合同做相應調整。
㈥ 保險不能避債和避稅。《合同法》第七十三條里的規定是代位求償權的規定,《司法解釋一》第十二條對《合同
正解。。。
合同法是基本法律,保險法是普通法律,裡面的條款解釋需要遵從基專本法。
「避稅避債」要求的條屬件是很嚴格的,並不是說所有保險都避稅避債。很看不慣保險業動不動就「避稅避債」,根本就是誤導客戶,雖然我也是保險代理人。。。
㈦ 交付發票是稅法上的義務還是合同法上的義務
交付發票既是當事人公法(稅法)上的義務,也是當事人私法上的法定義務,二者回並不相互矛盾。因答此,關於是否交付發票,即使合同沒有明確約定,一方當事人也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對方當事人交付發票。
關於發票問題,首先合同有約定從約定,沒有約定的話,許多問題也早已有定論,如:
(1)不開發票不能作為拒絕付款的抗辯理由;
(2)拒不開具發票導致對方當事人經濟損失的,可以起訴要求賠償損失。
當然,也有部分問題至今爭議頗大,如在合同中未約定交付發票事宜,在收款方拒絕交付發票的情況下,那麼付款方能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判令收款方交付發票。
㈧ 合同法和稅法那個責任效力更大
如果從雙方的權利義務來說,是可以按你這樣說的做。但是,如果出於行政管理的需要,稅務部門作出處理的情況,那就無法說了。
㈨ 增值稅稅率調整期內,哪些合同風險需要注意
1、即將簽署合同
如前述,增值稅稅率降低對於交易雙方都是有好處的,對於賣方,開票適用的稅率下降了,對於買方,則意味著支付較少的總價。因此,對於即將要簽署的合同,可以選擇放到5月1日以後簽署,更加有利。
2、合同已經簽訂,但是還沒生效
合同已經成立,但是還沒有生效(原因可能是需要特定審批、或附加條件還沒有實現等)。合同未生效,在合同法上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還沒有確立,因此,此類合同可以選擇在5月1日生效後,按照新的較低的稅率,付款開票即可。3、合同生效,沒有付款
合同生效是在從合同法的意義上確立了交易雙方的法律關系,並由此確定了權利義務關系,稅法上,納稅義務的產生,應遵從稅法的規定。
比如財稅〔2016〕36號規定,增值稅納稅義務時間為:納稅人發生應稅行為並收訖銷售款項或者取得索取銷售款項憑據的當天;先開具發票的,為開具發票的當天。
收訖銷售款項,是指納稅人銷售服務、無形資產、不動產過程中或者完成後收到款項。取得索取銷售款項憑據的當天,是指書面合同確定的付款日期;未簽訂書面合同或者書面合同未確定付款日期的,為服務、無形資產轉讓完成的當天或者不動產權屬變更的當天。
根據上述規定,合同已經生效,即使沒有付款,如果已經先開票了(實務中並不少見),也視為已經產生納稅義務,也即該交易已經被納入稅法的調控范圍內,需要按照現行的稅法履行納稅義務。但是,該條並沒有明確,「納稅人發生應稅行為」是否為前置條件,從稅法原理來看,發生應稅應為應是前提,但是從稅收征管來看,「以票控稅」,開票就意味著已經納入稅務監管范圍。
4、合同生效、付款,沒有開票
現實中的交易狀態是復雜萬變的,合同生效,也有可能還未實際履行,購買方就已經支付了價款(典型的如關聯方,或者供應方處於強勢的地位,供不應求),根據前述稅法有關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的規定,「納稅人發生應稅行為並收訖銷售款項或者取得索取銷售款項憑據的當天」,那麼,這種行為在稅法上是否屬於已經產生納稅義務?
從稅法的原理出發,合同生效後,僅僅支付了價款,不應認為已經發生納稅義務,也即在該種情形下,可以在5月1日後,按照新的稅率,履行納稅義務,這就涉及到已支付的價款的調整,需要供應方返還多出的一個點的金額。5、合同生效,且已經付款開票,但是還沒認證
該種情形,從稅法和稅收征管的角度,已經屬於「完成時」,需要按照交易發生時的稅法規定履行納稅申報義務,發票認證屬於購方後續的發票抵扣環節,當然,也不排除後續發布新的文件,對於此類情形做出特別規定。
此外,知睿財稅 提示,在增值稅稅率調整的前後,交易雙方也可以在合同中增加特別條款。就增值稅稅率下調事項進行明確,避免引發糾紛,當然這種民事約定不得違反稅收法律法規文件的規定。
此外,如果雙方協商一致,在不違反合同法、稅法的前提下,也可以通過簽署補充合同,延遲納稅義務發生時間,以享受增值稅率下降帶來的好處。
㈩ 請問稅法大還是合同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