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十五條

合同法十五條

發布時間: 2021-01-22 15:57:35

❶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全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一條規定為了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制定本法。

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第四條規定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第三條規定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第五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六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第七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第八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第九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應當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當事人依法可以委託代理人訂立合同。

第十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第十一條規定書面形式是指合同書、信件和數據電文(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

第十二條規定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以下條款:

(一)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標的;

(三)數量;

(四)質量;

(五)價款或者報酬;

(六)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

(七)違約責任;

(八)解決爭議的方法。

當事人可以參照各類合同的示範文本訂立合同。

第十三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採取要約、承諾方式。

第十四條規定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內容具體確定;

(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

(1)合同法十五條擴展閱讀:

第十五條規定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商業廣告的內容符合要約規定的,視為要約。

第十六條規定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

採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數據電文的,該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的時間,視為到達時間;未指定特定系統的,該數據電文進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統的首次時間,視為到達時間。

第十七條規定要約可以撤回。撤回要約的通知應當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或者與要約同時到達受要約人。

第十八條規定要約可以撤銷。撤銷要約的通知應當在受要約人發出承諾通知之前到達受要約人。

❷ 合同法第三百一十五條

第三百一十五條【運送物的留置】托運人或者收貨人不支付運費、保管費以及其他運輸費用的,承運人對相應的運輸貨物享有留置權,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❸ 《物權法》第15條與《合同法》第51條有沖突嗎

合同法第51條和物權法第106條在法律適用層面的關系,二者的關聯在於無權處分,合回同法第51條規定的是答無權處分場合合同效力問題,而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的是無權處分場合物權變動的問題。盡管如此,二者也不是沒有關聯,其間的關聯發生在善意取得場合是否要求合同有效。對此學學者之間存在較大爭議。
王利明教授為代表的學者堅持認為善意取得場合應當具備合同有效這一要件,當時物權法草案(三審稿)第111條也曾經規定要求轉讓合同有效這一要件。
比如,物權法(草案)三審稿
第一百一十一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但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即時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在受讓時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
(二)以合理的價格有償轉讓;
(三)轉讓的財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四)轉讓合同有效。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❹ 關於經濟合同法第15條

都要出,誰有誰先出,假如保證單位先承擔了賠償責任,可以訴訟被擔保人賠償其出的部分。

❺ 新勞動合同法 第十五條如何解讀

1、首先沒有這條規定。怎麼我手中的合同法和你的合同法不同?!應該你那內是草案的規定吧。呵容呵。

2、專項培訓在勞動合同法第22條中體現,並沒有對培訓時間有什麼法定要求。當然,如果你的第15條是你目前和單位新簽署的勞動合同,我個人認為,這種單位願意擴大其義務的做法並不會受到什麼法律限制的。

❻ 物權法 15條是否改變了 合同法 第52條的立法原意為什麼

您好:
物權法第15條和合同法第52條無沖突。
物權法第15條沒有改變其原意。
第52條是關於合同法定無效的規定。
首先您要知道:物權=合同+登記
第15條就是說這個意思了。

❼ 合同法解釋一第十五條的疑問

你好,你可能對復這兩個解釋沒看明白制
十五條有兩個部分:
債權人向人民法院起訴債務人以後,又向同一人民法院對次債務人提起代位權訴訟,符合本解釋第十三條的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立案受理
也就是說債務人不履行其對債權人的到期債務,又不以訴訟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其債務人主張其享有的具有金錢給付內容的到期債權,致使債權人的到期債權未能實現。這時可以由債權人把債務人和次債務人同時告上法庭。

第二部分:說不符合本解釋第十三條規定的,告知債權人向次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另行起訴。
也就是說(次債務人)不履行其對(債務人)的到期債務,但是(債務人)以訴訟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其(次債務人)主張其享有的具有金錢給付內容的到期債權了。告知另行起訴。
我理解的立法目的:不能讓案件重復管轄了,因為(債務人)以訴訟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其(次債務人)主張其享有的具有金錢給付內容的到期債權,說明其他法院已經審過,或者在審理,或者審過了,債權人起訴的法院如果再受理判決,那麼之前那個法院的文書到底有沒有效力呢?所以不能合並審理!

❽ 合同法解釋二15條的內容,舉例說明

勞動法司法解釋】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十五條解釋:【多重買賣合同的買受人(不能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的)違約責任請求權】
第十五條出賣人就同一標的物訂立多重買賣合同,合同均不具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無效情形,買受人因不能按照合同約定取得標的物所有權,請求追究出賣人違約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多重買賣合同的買受人(不能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的)違約責任請求權的解釋。
【條文理解】
多重買賣合同,又稱一物數賣合同,或者一物多賣合同,即出賣人就同一標的物訂立數個買賣合同,分別出售給數個買受人。在出賣人一物多賣時,不能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的買受人能否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這涉及一物多賣時多個買賣合同的效力和買受人的債法救濟等問題,這些問題又和物權變動模式的立法規定直接相關。掌握本條規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一、多重買賣合同的效力問題
在一物多賣時,只能有一個合同的當事人取得合同標的物的所有權。在此情形下,其他沒有達到物權變動效果的買賣合同的效力如何?這涉及物權變動模式的立法規定問題。大陸法系國家,比較有代表性的物權變動模式有三種: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債權意思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以《德國民法典》為代表的物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以《奧地利民法典》代表的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通說認為,根據《民法通則》第72條、《合同法》第133條、《物權法》第9條和第23條的規定,我國現行法律關於物權變動模式採取的是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即物權發生變動時,除了當事人之間簽訂債權合同之外,還需要履行登記或者交付的法定方式。該模式的特點為:第一,基於法律行為轉移物權,事先需要有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合意是依法律行為變動物權的基礎。但此種合意不是所謂的物權合同,而是債權合意,即當事人是否設定物權以及物權內容等方面達成的協議。第二,在合意基礎上,還需要履行一定的公示方法(登記或者交付)才能達到物權變動的效果。第三,該模式區分債權變動與物權變動的法律事實基礎,認為當事人之間生效的債權合同僅能引起債權變動的法律效果。生效的債權合同結合交付或者登記手續的辦理,方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因此,債權合同的效力是獨立的,是否登記或者交付,影響到物權變動的效果,但對債權合同的效力不產生影響,對債權合同效力的判斷法律依據是《合同法》第52條等相關規定。對此,《物權法》第15條規定:「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該原則統稱為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的區分原則。
在債權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之下,當出賣人與第一買受人訂立買賣合同後,如標的物未交付(動產)或未辦理過戶登記手續(不動產),標的物的所有權就不發生轉移。在此情形下,出賣人再與後續買受人訂立買賣合同,由於出賣人此時出賣的仍為其享有所有權的標的物,只要不具有《合同法》第52條規定的無效情形,出賣人此後所訂立的數個買賣合同應為有效的買賣合同。
假若出賣人與第一買受人訂立買賣合同後,即將標的物交付(動產)或為其辦理過戶登記手續,出賣人事後再與後續買受人訂立買賣合同,在此情形下,由於出賣人已非該標的物的所有權人,後續的買賣合同實為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對於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的效力,素有爭議:一為無效說。該說認為《合同法》第132條第1款「出賣的標的物,應當屬於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的規定屬強制性規定,依據《合同法》第52條第(5)項的規定,違反強制性規范的合同為無效合同。二為效力待定說。該說認為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即屬於《合同法》第51條所規定的無權處分合同,依據該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財產權利的,該合同有效。」三為有效說。該說認為在債權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之下,債權合同的效力是獨立存在的,物權沒有發生變動,並不影響債權合同的效力,只要不具有《合同法》第52條規定的無效情形,後續買賣合同應為有效。該說為通說。

❾ 《合同法》第14、15條是

第十四條 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回 符合下列規定: (一)答內容具體確定; (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 第十五條 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寄送的 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商 業廣告的內容符合要約規定的,視為要約。

熱點內容
國務院文件和地方規章 發布:2025-08-26 17:29:26 瀏覽:96
金融監管的道德風險 發布:2025-08-26 17:29:06 瀏覽:174
大成律師事務所創始人 發布:2025-08-26 17:06:02 瀏覽:983
中華人民共和國運輸管理條例 發布:2025-08-26 17:00:14 瀏覽:28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8-26 16:53:27 瀏覽:409
取消代理人資格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8-26 16:52:27 瀏覽:169
深圳大學2020法律碩士 發布:2025-08-26 16:51:36 瀏覽:321
基層黨組織完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6 16:49:24 瀏覽:279
怎麼法治機關 發布:2025-08-26 16:49:11 瀏覽:996
道德行為理論 發布:2025-08-26 16:35:54 瀏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