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提出了社會系統分析法
❶ 韋伯開創的社會分層理論中,三指標體系分析法是指哪幾個指標
除了馬克思的階級學說之外,韋伯的社會分層理論也普遍受到西方學者的重視。韋伯使版用三項指標來權劃分社會層次結構,即財富、權力和聲望。也就是說,韋伯把經濟、社會和政治三方面標准綜合起來劃分社會成員的社會地位。
❷ 韋伯是如何看待社會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關
在韋伯看來,社會學並不應該是像孔德、斯賓塞而言研究一切自然科學社會現象,韋伯的社會學被稱為理解社會學,將理解性研究社會現象,強調社會學是通過一定的方法、途徑,運用一定的分析工具來進行解釋、分析,這時,他對理解從確定性和操作性上做了不同的分類,從確定性上來看,可以將理解確定性的基礎看成理性方法和重新體驗的方法;從操作性上來看,可分為對主觀意義的直接觀察理解和解釋性理解。那麼,即使理解是再有邏輯性的,它依然是主觀的形式,而運用因果多元論去看待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時,是用一種具體的驗證尋找某一社會現象背後的具體因果關系,而不是探求具有普遍因果效力的規律。這里的因果說明是指具體的,個別事物現象因果關系問題,韋伯稱其為歸因問題。當然,在做出解釋找出因果的過程中,是不能有價值判斷的,研究者要保持價值中立。研究過程中如果有價值判斷,那麼就失去了科學的客觀性。韋伯又提出了「理解類型」這一概念,這個概念的作用就在於對社會現象的解釋盡可能在一個緊缺而嚴謹的概念體系內有規范,夠客觀地完成,避免發生主觀、隨意的現象,韋伯認為這樣才能使社會學成為真正的科學。 那麼,什麼樣的行為才是社會學所研究的即社會行動呢?韋伯在其後又談到社會行動與理性化過程,他認為社會行動是有兩個表徵,即「針對他人」、「主觀意義」,並將社會行動分為目的合理性、價值合理性、情感以及傳統行動。韋伯認為目的即工具合理性行動具有最高合理性,表現在行動者的認識和自覺選擇上。隨後,韋伯又將這兩種類型分為理性行動和非理性行動,其中理性行動包括目的和價值合理性兩類,當然在現實社會中,並非像韋伯的理想中那樣,而是多種類型的綜合出現,現代社會的本質特徵,社會歷史的運動方向正是目的合理性或形式合理性。 談到合法性統治時,韋伯假設從社會行動合理性為大前提,運用「理性類型」分析工具,將現存的具有合法性的統治類型分為了三類:傳統性統治、魅力性統治以及法理性統治,通過對這些合法性統治形式組織制度典型特徵的分析,韋伯揭示了西方社會組織制度的合理化趨勢。而後又對科層製作了分析研究,韋伯認為科層制是法理性統治中最特殊的形式,他對科層製做了系統的辨證的分析,一方面,他承認科層制是人類組織的合理形式,他看到科層制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中的深刻影響和促進作用,同時也看到了這一體制的發展中的弊端,這對後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社會制度的發展完善提供了充足的理論依據。
❸ 韋伯是怎樣論述社會行動的本質的
眾所周知,韋伯把自己的社會學叫做「理解的社會學」。他指出,社會學是「一門致力於解釋性地理解社會行動,並通過理解對社會行動的過程和影響作出因果說明的科學。」 根據韋伯的這個定義,我們認為,韋伯把「人類的社會行動」作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❹ 馬克斯韋伯對於理解社會學進行了怎樣明確的說明
在韋伯看來,社會學並不應該是像孔德、斯賓塞而言研究一切自然科學社會現象,韋伯的社會學被稱為理解社會學,將理解性研究社會現象,強調社會學是通過一定的方法、途徑,運用一定的分析工具來進行解釋、分析,這時,他對理解從確定性和操作性上做了不同的分類,從確定性上來看,可以將理解確定性的基礎看成理性方法和重新體驗的方法;從操作性上來看,可分為對主觀意義的直接觀察理解和解釋性理解。那麼,即使理解是再有邏輯性的,它依然是主觀的形式,而運用因果多元論去看待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時,是用一種具體的驗證尋找某一社會現象背後的具體因果關系,而不是探求具有普遍因果效力的規律。這里的因果說明是指具體的,個別事物現象因果關系問題,韋伯稱其為歸因問題。當然,在做出解釋找出因果的過程中,是不能有價值判斷的,研究者要保持價值中立。研究過程中如果有價值判斷,那麼就失去了科學的客觀性。韋伯又提出了「理解類型」這一概念,這個概念的作用就在於對社會現象的解釋盡可能在一個緊缺而嚴謹的概念體系內有規范,夠客觀地完成,避免發生主觀、隨意的現象,韋伯認為這樣才能使社會學成為真正的科學。
那麼,什麼樣的行為才是社會學所研究的即社會行動呢?韋伯在其後又談到社會行動與理性化過程,他認為社會行動是有兩個表徵,即「針對他人」、「主觀意義」,並將社會行動分為目的合理性、價值合理性、情感以及傳統行動。韋伯認為目的即工具合理性行動具有最高合理性,表現在行動者的認識和自覺選擇上。隨後,韋伯又將這兩種類型分為理性行動和非理性行動,其中理性行動包括目的和價值合理性兩類,當然在現實社會中,並非像韋伯的理想中那樣,而是多種類型的綜合出現,現代社會的本質特徵,社會歷史的運動方向正是目的合理性或形式合理性。
談到合法性統治時,韋伯假設從社會行動合理性為大前提,運用「理性類型」分析工具,將現存的具有合法性的統治類型分為了三類:傳統性統治、魅力性統治以及法理性統治,通過對這些合法性統治形式組織制度典型特徵的分析,韋伯揭示了西方社會組織制度的合理化趨勢。而後又對科層製作了分析研究,韋伯認為科層制是法理性統治中最特殊的形式,他對科層製做了系統的辨證的分析,一方面,他承認科層制是人類組織的合理形式,他看到科層制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中的深刻影響和促進作用,同時也看到了這一體制的發展中的弊端,這對後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社會制度的發展完善提供了充足的理論依據。
❺ 韋伯的社會學方法論的主要觀點
馬克斯.韋伯關於社會學的方法論的主要觀點有四個:
一、理解與理解的社會學。韋伯認為社會學是一門致力於解釋性地理解社會行動並通過理解對社會行動的過程和影響作出因果說明的科學。韋伯把人類的社會行動作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並把社會行動的解釋性理解和因果性說明作為社會學的兩大任務。
二、因果多元論。韋伯指出對社會行動的理解必須伴有經驗上的驗證才是具有價值的,這種經驗上的驗證是要尋找某一社會現象背後的具體因果關系,而不是探求具有普遍因果效力的規律。韋伯將上述主觀解釋和具體的驗證概括為「主觀恰當性」和「因果恰當性」兩個命題。
三、價值中立。韋伯的價值中立是一種學術研究的規范原則。價值中立不要求學者沒有或不能有自己的價值判斷,而是要求他們應該弄清楚在什麼地方要訴諸於分析的理解,在什麼地方要訴諸於情感,即不要把關於事實的科學分析與關於事實的評論相混淆。如:講課是學術活動,是科學內的事情,不應有價值判斷;而演說時政治活動,是科學外的事情,可以且應該有價值判斷。
四、理想類型。理想類型是一個主觀思維建構,「理想」的意思是指現實中不存在的,而不是指最好的或者人們最希望的。但是理想類型不是隨心所欲的虛構,也不是一種概念游戲,它是社會學中理論構建的一種方法,它的建立必須有邏輯上的一致性,不能違反經驗的因果關系。韋伯主要是想通過建構一套精確而嚴謹的概念體系來增強社會學研究的客觀性,減少主觀隨意性,是社會學成為真正的科學。如:科層制、資本主義、社會行動的四種類型、合法統治的三種純粹類型等都是理想類型。
❻ 韋伯把社會行動分為四種類型:目標合理的行動、價值合理的行動、激情的行動和
傳統的行動。即通過習慣而進行的行動。
社會行動類型:① 目的合理的行動。把外專界對象以及他人行為作屬為達到目的的手段,並以最為有效的途徑達到目的和取得成效。
② 價值合理的行動。為了某種絕對價值或自覺信仰(真善美)採取的行動,這種行動並不考慮有無現實的成效。
③ 情感的或情緒的行動。即由於現實的感情沖動和感情狀態而引起的行動。
④ 傳統的行動。即通過習慣而進行的行動。
只有價值合理的和目的合理的行動才屬於合理的行動,也才是嚴格意義上的社會行動。傳統的和情感的行動,可以被看作是「理想類型」中的「合理」行動的「偏差」。
❼ 韋伯的社會學方法論的主要觀點有哪些
1.理解與理解的社會學.
2.因果多元論。
3.價值中立。
4.理想類型。
❽ 哪些標準是是韋伯提出的進行社會分層的
奧特曼
❾ 簡述韋伯理解社會學的主要內容及產生的時代背景(30分)
馬克斯.韋伯可能是社會學這門學科的發展產生了最大影響的古典社會學家。《經濟與社會(第1卷)》原著1921~1922年出版。韋伯在書中全面而系統地表述了他的社會學觀點和對現代文明本質的見解。首先對社會學的定義、對象、方法以及一些基本范疇和概念作了詳細闡釋,統稱為社會學的基礎。然後分別又互有交叉地闡發了他的經濟社會學、法律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和宗教社會學思想。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是德國的政治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他被公認是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韋伯最初在柏林大學開始教職生涯,並陸續於維也納大學、慕尼黑大學等大學任教。他對於當時德國的政界影響極大,曾前往凡爾賽會議代表德國進行談判,並且參與了魏瑪共和國憲法的起草設計。
韋伯主張社會科學必須運用「理解的方法」。社會學不應當僅僅局限於發觀支配社會行動的一般規則,它還應當試圖去理解行動者的主觀意向和動機。這些主觀動機在下一個階段可以被視為社會行動的原因,可以發展為一種因果性的社會說明。社會學(這個高度含混的詞在此意義上被使用)是這樣一種科學,它試圖對社會行動意義理解,以期由此達到一種關於它的過程和結果的因果說明」。
注意兩點:出發點就是通常所謂的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社會學關注的是有動機的行動,自然科學關注的無動機的事件(比如地球,星球的運動)人類行動的意義特徵在自然界沒有對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