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精神與婚姻法
⑴ 《梁祝》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
《梁祝》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梁祝》聽後感
在本學期,我選取了《音樂鑒賞》課作為選修課。起初我選修這門課,也僅僅是因為覺得鑒賞音樂時上課時會很簡單,不用動腦子,不用寫字,只要用耳朵去聽就行。我的樂感很差,也不太懂得欣賞,能夠說我對音樂是僅限於聆聽而已。但是不得不承認有時候當心煩意亂的時候,靜靜的聆聽音樂,情緒就會好很多。我想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帶給人的有時候不僅僅僅是美感,還有精神的吧。在《音樂鑒賞》課上,我們是以「聆聽」的方式進行學習的,聆聽是溝通的開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覺得老師就像是一個導游,一向引導著我們直接應對音樂,體驗音樂,同時也給我們留有想像的空間,這使我們能夠很好的感受音樂、欣賞音樂。課上欣賞了幾部很著名很優美的歌舞劇,像《貓》、《歌劇魅影》、《媽媽咪呀》,既欣賞了搞笑的故事情節,又欣賞到了優美動人的音樂。
在課後的時光,我自我查找了一些經典優美的音樂存儲在手機里,沒事的時候就拿出來聽聽,音樂真的是個很神奇的東西,因為你的情緒會跟著它而起伏。歡快的音樂會令你很輕快愉悅,悲傷的曲調會讓你忍不住陷入淡淡的憂傷。激揚的音樂會讓你充滿奮斗的力量。在我所聽的音樂中,經常縈繞在我腦海中,最扣我心弦的還是經典的名曲——《梁祝》。
《梁祝》是一個美麗、凄婉、動人的感情故事,在我國能夠說是家喻戶曉。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也正是以其為創作背景。這首曲子是由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學生何占豪和陳剛於1959年寫成並首演的。隨後人們根據需要將它改成了古箏協奏曲、古箏獨奏曲或者二胡獨奏曲等版本。梁祝作為中國民族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的完美結合,不僅僅運用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而且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使之既有交響性又有民族特色。。
在眾多的演繹版本中,我更偏愛小提琴版本的《梁祝》。二胡版本的《梁祝》總是使我的情緒籠罩在無邊無盡的哀怨、凄楚、悲涼的氛圍當中。也許是因著演奏樂器本身製作材料的緣故,又也許是受到想到二胡就會聯繫到《二泉映月》的心理作用的影響。我覺得《梁祝》雖然是杯具,但這個故事以及演繹這個故事的曲子的本意與其說是在表達它的凄婉悲情,不如說是在表達人們對忠貞於感情的贊美以及對完美感情的希冀和追求。
細聽《梁祝》能夠感受到,根據故事的發展,樂曲能夠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優美的旋律從小提琴中流淌而出,讓你覺得彷彿置身於初春雨後藍天白雲,青草綠樹,鳥語花香的美景當中。一切都顯得恬靜而完美,這預示著梁祝二人即將開始的快樂生活。
⑵ 疑惑:《梁祝是為了宣傳《婚姻法》嗎
有種玩笑說法,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老版《梁祝》,是為了配合宣傳《婚姻法》拍攝的,專其主題屬是反封建。但在今天,反封建已經不是時代的主題了。
新版越劇《梁祝》,其中有一場戲,那就是在萬松書院里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高山流水」戲,即描繪他們的相見相識,非常詳細地把兩人怎樣來電的感覺,一五一十講清楚。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祝英台愛上樑山伯很正常,但梁山伯喜歡上「男」同學祝英台,豈不成了中國《斷背山》了嗎?
對此問題,主演茅威濤解釋說,新版越劇《梁祝》肯定不是中國古代版《斷背山》。梁祝相識相近,其實是源於兩人性格的互補——梁山伯是把學而優則仕當作使命的一個謙謙君子,甚至有些迂腐;而祝英台去讀書其實是去玩的,她把嫁人的事丟在腦後,是個極有現代精神的人。梁山伯看見祝英台,就會感覺這是他心底所嚮往的自由的生命形態。這就是產生這段偉大愛情的原因。茅威濤表示,新版越劇《梁祝》如果能把這些說清楚,相信現在的年輕人也一定會被感動的。
⑶ 《梁祝》體現了我國婚姻法的哪項基本制度
婚姻自由·
⑷ 《梁祝》反應我國婚姻法什麼基本制度
C,婚姻自由
⑸ 民間故事梁祝和婚姻法有什麼相同之處
婚姻自由
⑹ 梁祝表現了人們什麼樣的精神
聽後感:
1,這個音樂讓我從聲音上已經感受到了梁祝凄美的愛情故事,對祝英台敢於打破封建禮專教屬去追尋真愛的精神而感動.同時對封建禮教充滿了憤恨.
2.中國民間故事通過西方交響樂和中國戲劇手法的方式綜合演繹,這增添了我對古典音樂的熱愛,加深了對戲曲的了解.中國民間故事和中國戲劇以及西方交響樂的綜合使用,讓我看到了中國音樂發展的希望.
3.讓我了解了協奏曲的知識,從而使我熟悉了小提琴的的表現力,也讓我知道了交響詩的魅力,第一次讓我知道:原來,音樂也是可以表現畫面感很強的東西的.
記得滿意的話,就加分吧!!我是音樂老師哦
⑺ 問題:民間故事《梁祝》突出反映了我國現行《婚姻法》的哪項基本制度
答案:婚姻自由
⑻ 梁祝的意義
梁祝傳說在現代甚至當下,依然被廣泛傳誦,顯然並不完全因為其所爭取的諸多權利,譬如女子受教育的權利,女子與男子同學的權利等,依然沒有得到法律之保護。事實是如今現實生活中,早已實現了祝英台當初歷經艱難曲折才爭取到的諸多權利。既然如此,那麼,梁祝傳說還有什麼現代意義呢?或者說,梁祝傳說這樣一個具有高度中國古代文化特色的民間傳說,又具有怎樣的普世價值呢?
其實,早在明代馮夢龍的《情史》中,已經宣示出一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長期為封建正統道統思想所忽視壓抑甚至異化的思想,那就是「情愛」在個人生活、社會生活以及人類生活中的極端重要性。馮夢龍甚至將「情感」上升到情感哲學或者情感宗教的高度,從理論上闡述情感對於人生、社會以及生活的意義,認為真正發自肺腑的情感與情愛,是克服人性與現實生活中功利主義思想與利己主義思想的關鍵。一個失去了對於人的情愛意願、能力和實際行動的人,是一個被嚴重扭曲異化的人,無異於行屍走肉。這樣的人生,也是沒有什麼真正意義的人生。
梁祝傳說以一個男女愛情的現實故事形式,傳達了一個亘古不變的主題思想,那就是人對於自由與解放的渴望與追求。在梁祝故事中,最終甚至不惜以自我犧牲的極端形式,來捍衛並實現一種信念,那就是對「自由」與「解放」的信念,當然這種信念是以男女之間「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具體訴求表現出來的。
梁祝傳說本身定型之後,其故事強烈的戲劇性、內在的矛盾沖突、鮮明的人物性格特色、充滿感情的藝術表現形式,以及故事最終令人感動的悲劇結局,都讓這個傳說獲得了遠遠超出於同類型一般民間傳說的情感和藝術感染力。
這是一個真實地產生於民間又深深地獲得民眾喜愛的愛情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