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教會婚姻法初探
Ⅰ 給點資料關於西歐中世紀
1. 西歐封建制度:西歐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是:①封建主之間形成了特殊的封主封臣關系;②形成了與封主封臣制相適應的封土製度;③中央權力衰落,各封建主在其領地內有獨立的政治權力。
2. 封建社會:封建社會的特徵是封建的大土地所有制;農民的小生產;自然經濟。即大土地所有制與農民小生產相結合的自然經濟叫封建社會。
3. 封建化:即西歐封建社會形成的過程。其中包括自由民的農奴化過程和封主封臣與封土製有形成與發展。它的起點是《薩利克法典》。封建化完成的標志是:封臣制與封土製相結合,土地所有權與政治統治權相結合,大貴族在其世襲領地內具有獨立的政治經濟權力,而王權衰落。
4. 農村公社(馬爾克):是從氏族公社會發展而來的自由農民的社會組織。其特徵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認為,它是在中世紀地主庄園內重新形成的。
5. 《薩利克法典》:薩利克法典是薩利克人的習慣法匯編,形成於六世紀初,511 年前後.它反映了五、六世紀法蘭克人在進入高盧以後的社會生活狀況,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會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盧一羅馬人的社會因素.西歐社會的封建化過程,就以此為出發點。
6. 委身制(投托、庇護):是西歐封建化過程中,農民依附於貴族的一種形式。由於戰亂、社會動盪以及官府的勒索,使眾多農民無法進行正常的農業生產;同時,軍事制度由輕裝發展到重裝,農民不堪費用,便把自己的土地交給貴族,依附於貴族,從而減輕自己的負擔,這種形式叫做委身制。
7. 丕平獻土:751 年矮子丕平登上法蘭克王位,建加洛林王朝.為報答教皇對他的支持,754、756 年兩次進攻與教皇作對的倫巴德人,並把義大利中部的土地送給教皇,史稱丕平獻土,形成教皇國。
8. 凡爾登條約:查理帝國的皇帝虔誠者路易的三個兒子將查理帝國永久分裂的一個條約。簽定於843 年,具體內容有:日耳曼路易統治東法蘭克,禿頭查理分得西法蘭克,老大羅退爾保皇帝稱號,得到的是東、西法蘭克之間的領土,從義大利北部經勃艮第、阿爾薩斯、洛林到尼德蘭.這一條約是查理帝國永久分裂的標志,也是造成近代德法領土糾紛的根源。
第二單元
1. 卡諾薩覲見:11 世紀時,格利格里七世進行教會改革,禁止世俗授職,結果與德皇亨利四世發生沖突,亨利拒絕這一作法,於是格利哥里宣布開除亨利教籍,廢黜他的皇位.亨利面對國內諸侯和主教的趁機反叛,別無它法.1077 年1 月,他在寒冬越過阿爾陴斯山,到義大利北部的卡諾薩,身披罪衣,赤足立於雪地之中,請求教皇寬恕.此即為聞名於世的卡薩覲見.
2. 阿維農之囚:1308~1377 年,教廷長期遷於法國邊境阿維農,七十年間,教皇一直受法王控制,教皇稱之為「阿維農之囚」.這一事件充分說明了西歐政壇上教權與王權此消彼長的趨勢,從此教皇一蹶不振,羅馬教廷日益衰落。
3. 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是羅馬教廷、西歐騎士和義大利各城在宗教、戰爭狂熱、物質利益的驅使下對近東各國的侵略性遠征,時間從1096~ 1270 年.前後共八次.結果均以失敗告終,曾滅亡拜占廷帝國。十字軍東征雖對被侵略國家造成具大的災難,但卻對東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產生了巨大影響。
4. 沃姆斯宗教協定:1122 年德皇亨利五世與教皇簽訂的一個調和雙方矛盾的協定。它標志著教權與王權之爭趨於緩和。該協定規定:主教和修道院長由教士選舉,選舉時須有皇帝或其代表參加,教皇賜予主教代表教權的指環和權杖,德皇賜予主教代表世俗權力的權節.
5. 末日審判書:也叫「最終稅冊」。1086 年英國國王征服者威廉下令編制的全國土地調查清冊。目的是確定土地稅額和附庸對於國王的封建義務。調查時將部分自由農降為農奴,人們對於清查,如同面臨所說的「末日審判」 一樣。故有「末日審判書「之稱。
6. 自由大憲章:限制英國王權的一項封建契約。英國失地王約翰時,約翰對內無視封建契約,向附庸和城市徵收額外捐稅,對外則向教皇納貢稱臣,使他與社會各等級都處於對立地位。 1215 年6 月15 日,大封建主聯合騎士與城市上層以武力迫使約翰簽署 「自由大憲章」.大憲章共63 條,具有封建契約性質,主要是保證大封建主在經濟、司法、和政治上的特權,同時也涉及騎士和市民等級的權利.大憲章把王權放在封建契約約束之下,充分反映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特點.
7. 牛津條例:亨利三世時,王權與大貴族發生矛盾。1258 年,亨利於牛津召開討論征稅的大會議,貴族發動兵諫,迫使亨利簽訂限制王權的「牛津條例」。牛津條例規定,議會法是最高權威,一切法令不得與其相悖,並組成由15 名貴族參加的委員會與國王共同施政,國王採取的任何措施均得他們同意,方能實施.如此形成貴族寡頭政治.
8. 模範國會:1295 年英王愛德華一世為解決各項重大問題召集國會.這次會議參加者的成分與1265 年西門國會相同,不但有大貴族參加而且也有城市和騎士代表參加後被稱為「模範國會」,並被認為是英國國會的開始.但這時的國會,在愛德華看來,只是作為政府機構的一部分,幫助國王治理國家,不是限制王權而是加強王權的工具。
9. 「君士但丁的贈與」:這個文件出現於8 世紀後期,說君士但丁在遷都東方時,把羅馬城和義大利所有的行省、城市都交給了當時的教皇西爾維斯特,歸他和他的繼承人永遠統治。不過這個文件在15 世紀被人文主義者、語言學家羅倫佐·瓦拉揭露為偽造的文件。
10. 「黃金詔書」:1356 年德皇查理四世為穩定德國政局,阻止教皇干涉皇位選舉而發布的詔書。它明確規定皇帝由七大選侯(三個主教選侯,四個世俗選侯)選舉產生,大諸侯在各自領地內有獨立的法律、稅收權和軍隊,而選侯則有絕對君主權力。「黃金詔書」的頒布更加清楚地表明德國的歷史已變為諸侯領地獨立發展的歷史。在這種情況下,帝國的瓦解過程開始。
11. 漢薩同盟:13 世紀末期形成於德意志北部的最強大、最重要的城市同盟。這主要是一個商業同盟,漢薩同盟的核心城市是呂貝克、漢堡、不來梅,後來加入的有科倫、普魯士的但澤(現波蘭的革但斯克)、哥尼斯堡。 14 世紀時漢薩同盟基本控制了北海、波羅的海的貿易。漢薩同盟的主要商業活動是中介貿易,漢薩同盟的盛期維持了一百多年,到16 世紀中期走向衰落。
Ⅱ 有沒有歐洲中世紀的婚姻財產制的資料
夫妻財產制 —— 從羅馬法到現代法
Marital Property System —— from Roman Law to Modern Law
王天輝
Wangtianhui
摘要 :本文通過對大陸法系國家民法典及婚姻家庭法的考察,研究了歷史上自羅馬法以來夫妻財產制度在典型大陸法系國家內容和形式上的變遷以及相互間的影響。在總結規律的基礎上,對我國未來民法典中制定新型夫妻財產製作出展望。
Abatract :By review the civil code and law of marriage from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country, the author investigate the change and interference of the marital property system in typical continental law system country in history, witch begin from Roman law. And on the basic of summing rules, show ideas about how to make up new system of the marital property system in our country.
關鍵詞 :夫妻財產制 羅馬法 民法典
Key words :marital property system ; Roman law ; civil code
引子
夫妻財產制度,又稱婚姻財產制度,是關於夫妻婚前和婚後所得財產的歸屬、管理、使用、收益、處分以及債務清償和婚姻解除時財產清算等法律制度 . [1] 婚姻家庭關系是身份關系與財產關系的有機統一,夫妻財產制是財產關系在法律上的反映,也是夫妻關系的核心。通常認為,夫妻財產制分為法定財產制和約定財產制。自中世紀後期資產階級契約論興起後,在不違背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允許夫妻以書面的形式約定夫妻財產關系的內容,此即所謂約定財產制。法定財產制是指夫妻在婚前或婚後沒有對其選擇適用的夫妻財產制進行約定或其約定無效時,依照法律規定所直接適用的夫妻財產制。設置法定夫妻財產制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在夫妻沒有對其選擇適用的夫妻財產制進行約定或約定無效等情況下的夫妻財產所有權的歸屬問題。
各國確認的法定夫妻財產制中,共同財產制和分別財產制構成了夫妻財產制度的基本形態。共同財產制是指夫妻雙方財產的一部分或全部合並為共有財產,夫妻雙方按共同共有原則行使權利,承擔義務。分別財產制是指夫妻婚前財產和婚後所得的財產均歸各自所有,雙方均獨立管理自己的財產,只有在取得對方同意的條件下,一方才能處分整個夫妻財產,婚姻關系終止時,對夫妻財產的增值或減少,應當通過結算予以分配或繼承。
夫妻財產制對夫妻雙方權益的分配直接決定了夫妻雙方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各國立法莫不予以重視。從羅馬法歷經 2000 多年到現代法,夫妻財產從古代社會的普遍不承認,到近代資產階級各國普遍確認夫妻財產制,從開始簡單的夫妻財產制到日趨完善的夫妻財產制立法,總而言之,夫妻財產制度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經歷了滄桑巨變。
大陸法系夫妻財產制度沿革
一、羅馬法時期:夫妻財產制的雛形
有學者認為,「羅馬法中根本沒有婚姻財產制度可言。」 [2] 夫妻財產制度的設立是羅馬法的繼承者們 在繼承羅馬法上的一大變革, 「一項更深刻、更重大的變化」 。 [3] 但是,雖然沒有成文化的夫妻財產制度,羅馬法中存在著鮮明特色的夫妻財產習慣法。這些習慣法與現代的夫妻財產制度相比有極大的區別,這在羅馬法諸制度中是罕見的。一般認為,羅馬法存在市民法上的夫妻財產制和萬民法上的夫妻財產制。 [4]
市民法時期。所謂市民法,是羅馬早期專門適用於羅馬市民的法律。在市民法時期實行的是有夫權婚姻,在該婚姻制度下,夫妻之間實行的是統一財產制。該時期妻子出嫁後與娘家脫離法律上的親屬關系,成為夫家的家子 , 處在夫家的家長權下。妻子婚前婚後的一切財產都歸丈夫所有,一切家庭費用由丈夫負擔。在離婚時,雖然具有繼承權(與其子女按照人數平均分配),但是喪失了對自己婚前財產的返還請求權。該時期的婚姻是宗教與世俗關系的結合。
萬民法時期。《十二表法》後,羅馬逐漸通行無夫權婚姻,該時期實行的是分別財產制。出嫁女子不再處於夫家的家長權之下,而仍和未結婚一樣,依舊處在其生父的家長權下。該時期妻子保持已有的財產權利,以及管理、處分財產的能力。在離婚時,對於其婚前財產,妻子可以要求返還。相比於市民法時期的婚姻是宗教與世俗的結合,萬民法時期的婚姻已經完全變成了人事。萬民法雖亦有流弊,但進步不小,妻子的財產權利增加,個人婚前財產得以保護,在家庭的地位得到了改善。但這還不夠,善於法律制度設計的古羅馬人以另外兩項制度來體現他們心中對夫妻財產制度的理念 [5] :
1 .嫁奩制,亦稱嫁資制。羅馬古代的嫁資是妻子或第三方對夫而為的贈與,既然是贈與,它的所有權就屬於丈夫,所以婚後丈夫不負有返還的義務 。共和國末年,「無夫權婚姻」通行,此時,嫁資已變成妻子帶到夫家補助家用的財產,不再和過去那樣是對夫的贈與,因此在婚姻關系解除後夫就負有返還嫁資的義務。女方在設定嫁資時常用要式口約訂明男方在夫妻離婚時應返還女方一定數額的嫁資,謂之「妻財保證」。至優士丁尼時期,採取一系列措施保證嫁資的返還,甚至規定妻子對丈夫在嫁資以外的全部財產有法定抵押權,嫁資無論是在婚前還是婚後設定,都視為是結婚之日設定,這一規定破壞了擔保債權不能優於被擔保債權而成立以及抵押權的受償規則。優士丁尼這些對妻子財產保護的措施,已經到了破壞男子信用的程度。
2 .婚娶贈與制度。共和國後期,無夫權婚姻盛行,如前所述,妻子不處在丈夫的夫權之下,因此在法律上跟丈夫沒有宗親關系,在丈夫死後,妻子沒有繼承權。婚娶贈與制度就是為了平衡夫妻財產關系,以彌補妻子交付嫁資而對丈夫卻沒有繼承權的不公平狀態。由丈夫或丈夫的家長設定,到優士丁尼時,明文規定,父母有為兒子設定「婚娶贈與」的義務,並且規定婚娶贈與必須與嫁資等額。也就是說,作為父母,你不僅要為女兒准備嫁妝,同時也要為兒媳准備同樣多的一份「見面禮」。
嫁資制和婚娶贈與制度分別從家長和夫家的角度出發對女方財產權利予以保護,這種對女方保護的傾向性在優士丁尼當政時期表現的最為明顯,如前所述,以至於到了破壞男子信用的程度。古羅馬人可以說是窮盡智慧,以他們天才的法律創制才能體現心中對夫妻財產關系的理念。
二、近現代夫妻財產制。
以公元 476 年西羅馬的滅亡作為奴隸社會的結束,歐洲進入了漫長的中世紀,羅馬法的火種也隨之漫漫熄滅。及至中世紀後期,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經濟在簡單商品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了。新興的階級興奮地發現,羅馬法的諸原則正是「在他們興起時所需要,而在當地的習慣法中找不到的」, [6] 羅馬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竟然比當時歐洲各國的經濟制度還要先進的多。羅馬法順應時代的呼喚得以涅磐重生。這就是歐洲史上著名的「羅馬法復興運動」。
法國:夫妻財產制的第一次立法
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盡管在政治上久已統一,但法律並沒做到統一。南部的成文法地區一直適用著《國法大全》;北部是習慣法地區,施行的是淵源於法國法律傳統而經官方文件予以記錄的一般習慣和地方習慣。 [7] 這種狀況極不適應大革命後產生的政治和經濟上的變革,因此,在拿破崙的直接影響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法典——《拿破崙法典》於 1804 年 3 月誕生。這是一部以蓋尤斯的《法學階梯》為藍本的民法典,體現了羅馬法和法國地方習慣法的融合。夫妻財產關系規定在該法典第三編第五章「夫妻財產契約與夫妻間的相互權利」中。該編分三節對夫妻財產作出了全面、系統的規定。第一節「通則」,規定了各種夫妻財產制下應遵循的一般性規則 ; 第二節「共同財產制」,是該章的中心章節,分為法定的共同財產制和約定的共同財產制,並分別對兩種財產制度下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雙方的權利義務及共同財產制的解除等問題作了規定。在第三節,規定了與共同財產制度並行的奩產制。
《拿破崙法典》在繼承和發展羅馬法的基礎上(如第三節奩產制即是對羅馬法嫁奩制的完全繼承),第一次以世俗契約的形式「為婚姻家庭立法」,實現了婚姻家庭關系的世俗化和法律化。在法典中,夫妻財產關系單獨成章,共 194 條,占據法典總法條近 9% 強,夫妻財產制度在立法者心目中的地位可見一斑。依照法典第 1391 條第一款 「夫與妻得籠統表示依照共同財產制或奩產制結婚」 的規定,《拿破崙法典》確立了以共同財產制為中心,奩產制度並行的夫妻財產制。再依第1401條規定,」夫妻於結婚時所有的財產及於婚姻關系存續中因任何名義歸屬於夫妻的財產所產生的財產」都屬於共同財產的范圍,《拿破崙法典》實行的是婚後共同財產制。
在形式和實質上,《拿破崙法典》並未做到夫妻平等。雖然規定了夫妻可以自由選擇夫妻財產制度,但又規定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就應當適用法定的夫妻財產共同制度。(第 1140 條之規定)而按照後一種制度,丈夫不僅有權管理共同財產,而且就對第三人而言,他還有權作為共同財產的所有人,出賣、讓與或抵押這些財產,而不以其妻作為當事人的一方。 [8] 並且對婦女權利有諸多限制。可以看出,《拿破崙法典》依舊確立了夫(父)作為一家之主的地位,妻子處於從屬地位。相比於羅馬法中的婚娶贈與制度、 嫁資制等制度對婚姻中夫妻財產權利的平衡, 《拿破崙法典》並未有更多制度上的進步。
德國:夫妻財產制的另一種立法選擇
以嚴謹而著稱的德意志民族自古以來就對形式上完備的羅馬法情有獨鍾,主張繼受羅馬法。比之於法國對羅馬法體系性、原則性的繼受方式,德國對羅馬法的繼受是整體性的。編排體例采優士丁尼《學說匯纂》模式。在《德國民法典》 [9] 中,有關夫妻財產制的內容規定在第四編「親屬法」的「婚姻」一章中,這一章在第六節設「婚姻財產制」一節,以 145 個條文三個小節對夫妻財產製作出了詳細的規定。重視程度不亞於《拿破崙法典》。其第一小節「法定婚姻財產制」,規定了在德國法定的財產制為婚姻財產增值共有制 ; 第二小節「合同婚姻財產制」,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般規定」,明確了婚姻雙方有自由選擇婚姻財產制的權利、限制 ; 第二部分是「婚姻財產分割」,規定開始分割婚姻財產的條件;第三部分是「婚姻財產共有制」,內容包括一般規定及夫妻對共有財產的權利和義務;第三小節「婚姻財產制登記簿」,規定了辦理財產登記的相關程序。
不同於《拿破崙法典》的是、《德國民法典》確立了以分別財產制為中心的夫妻財產制度。第1363條第(2)款規定:「丈夫的財產和妻子的財產不成為婚姻雙方的共同財產;此規定也適用於婚姻一方在結婚之後取得的財產。」第1364條規定:「婚姻的每一方獨立管理其財產;但是各方在管理其財產時依照下列規定受到限制。」條文中定義的婚姻財產增值制本質上即為與《拿破崙法典》迥異的分別財產制。《拿破崙法典》規定的婚後共同財產制中形式上男女不平等的弊端得以糾正,對婦女權利的限制也減少。分別財產制的優點之一,是充分肯定了已婚婦女的個人財產權利,就反對夫權而言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就實際情況而言,婦女的經濟收入大多低於男子,同時女方在家庭生活中往往承擔著較多的義務,而在法律上男方僅負扶養責任,這就可能造成實質上的不平等。所以說,《德國民法典》對夫妻財產制的規定尚未臻完善。
日本:東方特色的夫妻財產制
日本是亞洲第一個制定民法典的國家。《日本民法典》 [10] 以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 1888 年發表)為藍本而制定,於 1898 年 7 月 16 日 正式施行。有關夫妻財產制的內容規定在第四編「親屬」中。在該編第二章「婚姻」的第二節,以 8 個條文對夫妻財產製作了規定,相比於《拿破崙法典》、《德國民法典》關於夫妻財產制內容一百多條的規定,不能不說這是日本民法典的一大特點。該節分兩目,第一目對夫妻財產制的適用原則、財產關系的變更、夫妻財產契約的對抗要件等作了規定;第二目為「法定財產制」,規定了婚姻費用的負擔,日常家事債務的連帶責任,以及特有財產的相關內容。
1898 年的日本民法典具有大量的男女不平等條款,歧視女性傾向嚴重。當然,這與該國的歷史傳統、社會習俗緊密相關:當時的日本剛從封建國改制過來。因此,制定後經過 30 多次的修改,特別是經過二戰後 1947 年的修改,日本民法典煥然一新,男女兩性的民事權利義務實現了徹底的平等。 [11]
根據日本民法典第 762 條規定,法典規定的是以婚後共同財產制為中心的夫妻財產制度。該條規定:「(一)夫妻一方於婚前所有的財產及婚姻中以自己名義取得的財產,為其特有財產;(二)夫妻間歸屬不明的財產,推定為共有。」與法國法相近。對於婚姻費用的分擔,法典 760 條規定「夫妻應考慮各自的資產、收入及其他有關情事,分擔婚姻費用」。這是一條具有人文關懷的規定,是為實現夫妻財產關系從形式平等到實質平等的有益探索。因為在傳統上日本家庭是 「男主外、女主內」模式,如若要求夫妻平均分擔婚姻費用,對女方實為不公。
蘇聯及東歐地區:社會主義國家的立法
在十月革命後,蘇維埃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到 1926 年 11 月 19 日 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了《蘇俄婚姻、家庭和監護法典》。這是一部具有社會主義烙印的婚姻家庭法,擺脫了婚姻家庭法自《拿破崙法典》以來對民法的依附,開創了婚姻家庭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的歷史先河。且這一立法體例深深地影響了東歐以及蒙古、中國等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婚姻立法。
《蘇俄婚姻、家庭和監護法典》第十條規定:「結婚前屬於各配偶者的財產仍屬各自所有,結婚後經夫妻勞動所得的財產視為則視為夫妻的共同財產。如果對此一旦發生爭執時,可由法院決定之。」 [12] 由此可見,蘇俄確立了以婚後共同財產制為原則的夫妻財產制度。這一規定一直延續到 1969 年頒布施行的《蘇俄婚姻和家庭法典》 , 可見生命力之旺盛。《蘇俄婚姻和家庭法典》第二十條規定,「夫妻在婚姻期間獲得的財產,是他們共同共有的財產。對於這些財產,夫妻有平等的佔有、使用和處理的權利。」 [13] 烏克蘭亦以此為宗旨,規定「夫妻在婚姻期間經過共同勞動所得的財產,根據共有的原則認為屬於夫妻所有,其他財產則為配偶者各自財產。」 [14] 確立了勞動共同財產制為法定的夫妻財產制度。
如前所述,自德國法以來,夫妻財產制度開始對實質平等進行了探索。《蘇俄婚姻和家庭法典》在這方面有很好的說明,法典第 20 條第 2 款規定:「如果夫妻一方從事家務勞動,照顧子女,或因其他正當理由而沒有獨立的工資收入,對於上述財產,也同樣享有平等的權利。」 [15] 烏克蘭同樣規定:「妻擔當家務及照料子女的勞動,在有關財產的權利關繫上與丈夫取得生活資料的勞動同樣看待」。 [16] 這些規定都是夫妻財產關系從形式平等到實質平等的有益探索與嘗試。
中國:多種理念碰撞的結晶
我國的夫妻財產制度立法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初。清末 1911 年,《大清民律草案》起草完成。受鄰國日本影響,采德國例,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法典草案。草案尚未施行即夭折,但其立法體例卻對以後的北洋政府立法、中華民國立法奠定了基礎。 1930 年 12 月 6 日 ,國民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的基礎上,制定了《中華民國民法典》。該法典在夫妻財產關繫上規定,婦女沒有獨立財產,夫妻聯合財產和共同財產均由夫管理,由妻之原有財產所生之孳息,其所有權歸屬於夫。夫對於妻之原有財產,有使用、收益之權。妻在家庭財產方面只是一個「旁觀者」的角色,丈夫對家庭財產擁有絕對所有權。
新中國成立後, 1950 年 4 月 13 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受蘇聯影響,我國將婚姻法單獨作為一個部門法(當前中國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民法典的編撰,各小組提交的草案中無一例外地為婚姻法留有位置,可以預見的是,新制定的民法典將正式標志著婚姻家庭法向民法的回歸)。隨著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該法已經不適應現實狀況,我國遂於 1980 年 9 月通過和頒布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並於 2001 年 4 月 28 日 根據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 <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 的決定》修正。婚姻法共分為六章,共 51 條,有關夫妻財產的內容主要規定在第三章「家庭關系」中,主要集中在條文的 17 、 18 、 19 條。第 17 條規定了婚後財產共同制,明確哪些財產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18 條羅列了共同財產的例外,明確規定某些財產歸夫妻個人所有; 19 條規定了約定財產制度,允許夫妻雙方以書面的形式對財產關系予以約定。可見我國實行的是以婚後共同財產制度為主的夫妻財產制,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我國之所以選擇婚後共同財產制為法定財產制,跟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沿革息息相關。幾千年的「男尊女卑」的觀念決定了女方在家庭中無財產權利可言,因此,共同財產製成為不二選擇。並且,分別財產制劃分夫妻各自財產的做法與東方文化中「家」之強調統一之觀念格格不入。
小結
一、考察夫妻財產制歷史沿革的結論。
本文對大陸法系夫妻財產制度的研究,主要以羅馬法—法國民法典 - 受法國民法典影響地區;羅馬法 - 德國民法典 - 受德國民法典影響地區為兩條主線;以民法典及其他婚姻家庭立法為載體。雖然作為現代法學基礎的羅馬法沒有直接關於夫妻財產制度的法律規定,但無可否認的是,當今的夫妻財產制度以羅馬法為濫觴。市民法時期的統一財產制,萬民法時期的分別財產制是當今共同財產制、分別財產制的雛形, 嫁奩制更為法國民法典直接繼承。伴隨著法德民法典的傳播,其制定的夫妻財產制影響范圍及至包括我國在內的歐洲、拉美、非洲以及亞洲的眾多國家。羅馬法的傳播過程也就是法律的理性化過程,而法律理性化的成果之一,就是表現在形式理性上的法典化。 [17] 法典這一載體使各國夫妻財產制立法自羅馬法以來都內在地保持著共同性。當然,民法作為調整市民社會的法,具有強烈的「土著屬性」。民法是特定的歷史文化傳統而逐漸形成的價值理性與形式理性的統一。婚姻家庭法更是一個地區家庭倫理道德取向的集中反映,受自身立法傳統、風俗習慣以及其他思想、文化因素的影響,各國在婚姻財產立法內容和形式上表現出差異。
無論從世界范圍還是一個國家內部的夫妻財產制的演變來看,夫妻財產制的演變過程,都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過程。婚姻最初是一種被理解為神事與人事結合的制度,丈夫在家庭中擁有絕對的地位和權力;法國大革命時期,契約論的興起促使夫妻財產制度從身份到契約的轉變:契約內在包含的「平等、意思自治」等因素反映在夫妻財產制度上,就是婚姻的逐漸世俗化,民事婚姻開始成為主流。在契約論下,夫妻之間作為平等的主體自然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夫妻財產制的演變是夫妻之間關系從不平等 - 形式平等 - 實質平等的過程。女方在家庭中的地位經歷了基本無權利 - 形式上的平等權利 - 實質上的平等權利的變遷。拿破崙法典雖然將婚姻視為契約,實現了婚姻的世俗化,但男女在形式和實質上都未做到平等。一個世紀後的《德國民法典》確立了分別財產制度並在形式上規定了夫妻之間具有平等的地位,糾正了拿破崙法典的缺陷,但實際情況而言,並未做到實質的平等。及至晚近,世界人權運動的蓬勃發展和婦女的覺醒極大地推動了夫妻財產制度從形式平等到實質平等的過渡。立法者嘗試以人文關懷的制度設計體現對夫妻財產的平衡,進一步實現夫妻之間的實質平等。而且這種嘗試商在進行下去。如我國於 2001 年在新修訂婚姻法時,增加了離婚過錯方須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便是其中之一。
二.夫妻財產制的發展展望。 世界各國確認的法定夫妻 財產制中,以共同財產制和分別財產制度最為普遍。國情不同,歷史傳統不同,兩者孰優孰劣,難以區分。共同財產制度體現了家庭作為一個整體的特點,符合婚姻生活共同體的本質特徵,有利於保障夫妻中經濟能力較弱一方(往往是妻方)的權益,實現夫妻家庭地位事實上的平等。但是,夫妻之間的一切財產都歸共同所有這種一刀切的做法抹殺了夫妻財產來源的多 途徑性,以及某些財產的人身屬性,對極端平等的追求可能導致的卻是實質上的不平等。分別財產制是夫妻別產主義的產物,夫妻各自擁有財產,共同承擔家庭生活的費用。是歷史上婦女地位上升的一個里程碑標志。但是,在大陸法系許多國家特別是東方國家看來,分別財產制違背了婚姻成立的宗旨,夫妻關系被物質化。遠離了傳統觀念上的夫妻道德標准。
鑒於以上原因,各國在確定各自的法定夫妻財產制度時,已拋棄了單純確立共同財產制或分別財產制的做法,而是使兩者互相交叉,吸收,融合,夫妻財產制呈現類型多樣化的趨勢。如 1999 年制定的《澳門民法典》 [18] 確立了取得財產分享製作為法定的夫妻財產制度。所謂取得財產分享制,即是在承認夫妻雙方對現在及將來之一切財產都保留有所有權及收益權,即在承認個人財產的基礎上,拋棄了分別財產制下夫妻財產之「井水不犯河水」的弊端,加入共同財產制的因素,對在適用該制度期間所增加財產的所有權予以限制,賦予了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財產增加較少的一方擁有差額請求權。作為一部於 21 世紀之交制定的民法典,澳門民法典中的某些制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世紀的發展動態,夫妻財產制度的設計就是其中之一。再如台灣地區 2002 年「修法」的主要內容之一,即為以「所得分配製」為法定財產制,取代以前的聯合財產制。「所謂所得分配製,是以分別財產制為基礎,但為了克服分別財產制帶來的不能兼顧婚姻共同生活之本質與和諧、保護家庭主婦不同的缺陷,又有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的規定,因而又稱為改良式分別財產制或限制式分別財產制。」 [19]
夫妻財產制度應該體現平衡利益的功能,實現制度上的創新。筆者認為,在我國,受歷史傳統、民眾接受程度等因素的影響,應確立婚後所得共同財產制為法定的夫妻財產制度,因為該制度在我國行之有效並被廣泛接受;另外,對分別屬夫妻各自所有的財產做出例外規定;同時,規定盡可能多的夫妻財產制類型,在當事人未選用一般共同財產制時,作為供當事人選擇適用的導向性的制度類型,如勞動所得共同財產制、分別財產制、財產增值制、限定財產制、財產分享制等夫妻財產制度, [20] 為當事人意思自治提供盡可能多的選擇機會。
參考文獻:
[1] 楊大文著 《親屬法》 [M] 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41 頁。
[2] 美 艾倫 沃森 著 李靜冰 姚新華譯 《民法法系的演變及形成》 [M]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3 頁。
[3] 同上,第 246 頁。
[4] 謝邦宇著 《羅馬法自學考試大綱》 [M]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 34 頁
[5] 參見 : 周枏 著 《羅馬法原論 上》 [M] 商務印書館 2004 年版 第 202-220 頁
[6] 馬克思恩格斯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 第 36 卷第 169 頁
[7] 李浩培等譯 《拿破崙法典》 [M] 商務印書館 1997 年版 第 1 頁
[8] 同上,第 6 頁
[9] 參見:鄭沖 賈紅梅 譯 《德國民法典》 [M] 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10] 參見:王書江譯 《日本民法典》 [M]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
[11] 同上 第 5 頁
[12] 北京政法學院民法教研室編《外國婚姻家庭法典選編》 [M]1981 版 第 255 頁
[13] 同上 第 209 頁
[14] 法學教材編輯部「婚姻法」編寫組編 《婚姻立法資料選編》 [M] 法律出版社 1985 年版 第 298 頁
[15] 同 [13]
[16] 同 [14]
[17] 同 [2] 第 262 頁
[18] 參見:趙秉志 總編 《澳門民法典》 [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 年版
[19] 許莉著 「兩性平等的新里程碑 - 我國台灣地區新修正夫妻財產制度述評」
《華東政法學院學報》 [J] 2005 年第一期 第 35 頁
[20] 徐國棟 主編 《綠色民法典》 [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193-199 頁
Ⅲ 婚姻法讀書筆記
這學期利用公選課時間我學習了《婚姻與家庭法》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我了解到婚姻與家庭制度產生與發展的社會歷史原因正確理解了我國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包括婚姻、家庭、婚姻家庭法、親屬關系、結婚、離婚、家庭關系、收養關系、夫妻關系等基本概念及相關法律規定。通過系統的學習我能夠運用婚姻法的理論知識分析實際案例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婚姻法的基本原則是婚姻法的立法指導思想也是婚姻法的基本精神、婚姻法操作、運行的基本原則。它貫穿婚姻家庭法的始終集中體現了以婚姻家庭為主要內容的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質和特徵。婚姻從表現上看是男女兩性的生理結合從本質上看是男女的一種特點的社會結合。 毛主席曾經說過「婚姻法是有關一切關於利害的、普遍性僅次於憲法的國家根本大法。」這句話真是一語道破婚姻法的玄機。 婚姻家庭關系與其他社會關系不同有其本身的自然屬性。男女性別的差異和人類所固有的性的本能是婚姻成立的生理基礎。種的繁衍及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之間血緣上的聯系是家庭的生物學上的功能。所以婚姻家庭這種社會關系是以兩性結合和血緣聯系為其自然條件的如果沒有這種自然條件也就無所謂婚姻和家庭。正因為如此不論任何時代、任何國家的婚姻家庭制度和婚姻家庭立法都不能無視這種自然屬性。 婚姻家庭制度是基於一定經濟結構的上層建築是由有關婚姻家庭的各種行為規范構成的制度它屬於社會上層建築的范疇正體現了一定經濟基礎對婚姻家庭關系的要求。 婚姻是為當時社會制度所確認的男女兩性的結合。婚姻家庭法又稱「婚姻法學」是規定婚姻家庭關系的發生和終止以及基於這些關系而產生的權利和義務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在我國習慣上稱為「婚姻法」。 婚姻法其內容主要包括關於婚姻的成立和解除婚姻的效力特別是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等。我國的《婚姻法》是調整人們婚姻、家庭關系的法規是人們正確處理婚姻家庭關系的行動指南。它確定婚姻的原則、結婚的條件、夫妻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以及父母子女之間、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等親屬之間的關系以及離婚及離婚後子女撫養等規則。我國婚姻法的基本原則是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的社會主義婚姻制度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實行計劃生育。這是處理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婚姻法是適用於一切公民是關繫到千家萬戶、男女老少社會家庭生活的重要法律。 從現代文明發展的歷史演變看婚姻自由是各國婚姻法律制度的一個核心立足點。如何才能尋找到最合適的定位和標尺讓法律與道德攜手合作在各自的職責許可權范圍內各司其職、互動融合優勢互補這不僅是一門立法技術更是一項社會管理的綜合藝術。 俗話說「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既然法律是一張網而不是一堵牆法律有網可以讓人來鑽而眾人推牆牆必定要倒。婚姻法這張網的網眼究竟多大才能有其度而立之恆這真不是惟法是舉才能解決的。我個人認為道德自律的加強與公民整體人文素質的提高才是我國法制現代化的正途所在。婚姻法的立法一定要考慮給道德預設一定的空間度只有這樣才能「導之以德、齊之以法」婚姻法的法律制度才會在道德正義的輔佐下發揮其更大的行為規制功能和作用。 婚姻自主權是一種事實是法律所賦予公民的一種權利。婚姻自由卻是婚姻內在價值的體現是婚姻的題中之義和價值評判。有了婚姻自主權並不等於婚姻自由婚姻自由是對婚姻自主權的肯定和界定即就其性質來說婚姻自由是對婚姻自主權的肯定就其范圍來說則是對婚姻自主權的界定。 婚姻既是一種契約當然應該建立在真實合意的基礎之上。婚姻作為一種權利所以應該可以自由地行使或不行使只要符合法律規范的允許性規定而不違反其禁止性規定。我們說自由是做法律所不禁止的一切事情婚姻自由也應如此。 總之婚姻具有契約的本質特點它是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協議這種協議在雙方間產生了婚姻關系當事人也可以通過協議解除婚姻關系因此婚姻是種契約。婚姻契約不僅有利於維護婚姻關系而且也有利於維護社會關系的穩定不僅有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且有利於市民社會的發展與完善。
1.(一般概念)婚姻:是為當時社會制度所確認的,男女兩性互為配偶的結合(婚姻是男女兩性的結合,婚姻制度的確定,是出於維護兩性關系社會秩序的客觀需要;婚姻是男女雙方具有配偶身份的結合;婚姻是家庭產生的前提);家庭:是以婚姻、血緣關系和共同經濟紐帶而組成的親屬團體(家庭是一個親屬團體,同一家庭的成員是被婚姻和血緣紐帶聯結在一起的;家庭須有共同經濟,具體情況因不同的社會經濟結構而異)。
2. 法律概念)婚姻:是男女雙方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以夫妻的權利義務為內容的合法結合;家庭:是共同生活的,其成員間互享法定權利、互負法定義務的親屬團體。(婚姻的長期性、穩定性和合法性;婚姻雙方與其他家庭成員間權利義務的一致性,這種權利義務是以個人為本位的)
3. 婚姻家庭的社會職能:實現人口再生產的職能、組織經濟生活的職能、教育職能(鄧小平:革命的理想,共產主義的品德,要從小開始培養)
4. 婚姻家庭制度與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經濟基礎對婚姻家庭制度的決定作用、上層建築包括意識形態對婚姻家庭制度的制約和影響(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學藝術等等)
5. 婚姻家庭制度的歷史類型:廣義說――群婚制、對偶婚制、一夫一妻制;狹義說――奴隸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婚姻家庭制度
6. 奴隸制時代的婚姻家庭制度完全依附於宗法制度;與婚姻家庭有關的成文法源自戰國時代;中國封建時代的婚姻家庭法至唐代進入了全盛時期
7. 外國古代的婚姻家庭法:羅馬親屬法(強烈的宗法性質、人身依附關系十分突出、實行婚約制度:共食婚;買賣婚;時效婚、家父權和夫權突出、婚姻終止的原因有三:配偶死亡;自由權或市民權的喪失;離婚)、歐洲中世紀習慣法、寺院法(亦稱宗規法或天主教教會法)
8.1804年《法國民法典》(拿破崙法典)中的親屬制度,在資本主義國家早期的婚姻家庭立法中是很有代表性的。
9. 自中世紀以來,英國親屬法在很長的時期中以不成文法為其主要形式。普通法和衡平法在調整婚姻家庭關系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英國法原來是不承認收養制度的。
10. 在美國,合法的婚姻有三種形式:依各州立法而成立的法律婚(民事婚)、依習慣法而成立的習慣婚、依宗教儀式而成立的宗教婚
11. 在蘇聯的法學理論和立法體制中,婚姻家庭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不被認為是民法的組成部分,婚姻家庭法典和民法典同時並存。
12. 封建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特徵:封建的包辦強迫婚姻;剝削階級的多妻制;男尊女卑,夫權統治;家長專制,漠視子女利益;女子的「從一而終」和男子的出妻、休妻
13. 中國近代的婚姻家庭立法活動發端於清朝末年。1911年8月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是舊中國第一部獨立的民法草案
14.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自同年5月1日起公布施行。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一項極為重要的立法,是國家為全面改革婚姻家庭制度而採取的重大立法舉措
15.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於 1980年9月10日通過了第二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該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16. 婚姻家庭法是指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發生和終止,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特定范圍的親屬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總和:我國婚姻家庭法中既包括婚姻法規范,又包括家庭法規范,還包括有關其他親屬的法律規范;我國婚姻家庭法是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所有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在法律特性上,婚姻家庭法屬於部門法、實體法和國內法
17. 婚姻家庭法的調整對象可概括為婚姻家庭關系:從調整對象的范圍來看,婚姻家庭法既調整婚姻關系,又調整家庭關系,既包括婚姻家庭關系發生、變更和終止的動態進行的全過程,又包括由該動態運行所形成的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從婚姻家庭法調整對象的性質來看,既有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關系,由有婚姻家庭方面的財產關系。
18. 婚姻家庭法調整的財產關系與其他民事法律調整的財務關系的區別:基本原則不同(前者以男女平等、保護弱者為原則;後者以等價有償、公平、自願等為原則)、目的不同(前者以服務於家庭共同生活、實現家庭職能為目的;後者以服務於商品經濟關系或市場經濟關系為目的)、主體不同(前者以具有特定身份關系的自然人為主體;後者以一切具有平等屬性的自然人、法人為主體)、產生根據不同(前者以引起特定身份關系的法律事實為根據;後者以各種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事件、行為或事實構成為根據)、性質不同(前者大多數帶有強制性;後者帶有任意性,具有「意思自治」的特點)
19. 婚姻家庭法的特點:適用范圍的廣泛性、強烈的倫理性、鮮明的強制性
20. 婚姻家庭法的淵源(婚姻家庭法藉以表現和存在的形式):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所屬部門制定的有關規章、地方性法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有關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司法解釋及援用、認可的有關判例
21. 婚姻家庭法的地位:婚姻家庭法在立法體例上的發展(諸法合體的古代婚姻家庭法、附屬於民法的近代婚姻家庭法、形成獨立法律部門的社會主義婚姻家庭法)、婚姻家庭法與其他法律的關系(與憲法――「母法」和「子法」的關系;與民法通則――婚姻家庭法屬於民法的組成部分,同一法律部門中的內部關系;與行政法――《婚姻登記條例》屬於行政法范疇;與民事訴訟法――實體法與程序法的關系;與刑法――婚姻家庭法的強力後盾
22. 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則:婚姻自由〔(首項原則,包括結婚自由和離婚自由);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包辦婚姻――婚姻關系以外的第三人{包括父母}違反婚姻自由原則,在完全違背婚姻當事人意願的情況下,強迫其締結的婚姻;買賣婚姻――婚姻關系以外的第三人{包括父母}以索取大量財物為目的,包辦、強迫他人締結的婚姻。包辦婚姻不一定是買賣婚姻,而買賣婚姻必然是包辦婚姻;包辦婚姻不是出於索取大量財物的目的,如果包辦者從中索取大量財物,則應以買賣婚姻論處)〕;一夫一妻(必然性:符合婚姻的本質;反映了男女性別比例的自然要求;從形式上看,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普遍實行的婚姻原則;是男女平等的要求,又是實現男女平等的保障,對提高婦女社會地位、家庭地位,保護婦女合法權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利於婚姻的穩定和婚姻質量的提高,有利於家庭的和睦、團結、穩固和家庭職能的實現,有利於子女的健康成長);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泛指保護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的一切合法權利和利益;保護老人的合法權益;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實行計劃生育(少生、優生、優育和適當地晚婚晚育);婚姻雙方和家庭成員的共同責任(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23. 親屬:得到法律確認、受到法律調整、具有一定法律效力。作為法律意義的親屬,首先是指因婚姻、血緣和法律擬制而產生的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其次是指這種社會關系經過法律的確認和調整,則在特定的主體之間形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權利義務。特性有:親屬不僅是一種社會關系,而且是一種法律關系,這種法律關系兼具身份和財產雙重性,但身份性是前提和基礎,財產性則是身份性的結果和表現;作為法律關系,必然有賴以產生的法律事實,而且這種法律事實與一般民事法律關系不同;親屬具有嚴格的法律內涵,具體表現為主體身份上和財產上的權利義務;親屬作為人際互動關系,具有特定的組織形式或共同體結構。
24. 親屬的分類:按親屬間的聯系中介,分男系親與女系親、父系親與母系親、直系親與旁系親;按親屬關系的親疏遠近,分近親屬和一般親屬;按親屬的輩分,分長輩親、晚輩親與同輩親;按親屬關系的發生原因,分配偶、血親(自然血親、擬制血親)和姻親(以婚姻為中介而產生的親屬,分血親的配偶、配偶的血親、配偶的血親的配偶)――我國的立法模式是采分別限定的立法模式
25. 親系:親屬間的聯絡系統:直系親(直系血親和直系姻親)與旁系親(旁系血親和旁系姻親)、父系親與母系親、男系親與女系親、長輩親同輩親與晚輩親
26. 親等:計算親屬關系親疏遠近的基本單位:親等數小的,表示親屬關系親近;親等數大的,表示親屬關系疏遠:羅馬法計演算法――(直系血親親等的計算:從己身往上或往下數但不算己身,以一世代為一親等);(旁系血親親等的計算:首先找出同源直系血親,即己身與對方的最近的共同長輩直系血親,再按直系血親親等的計算方法從己身往上數至同源直系血親,記下世代數;再從同源直系血親往下數至要計算的旁系血親,記下世代數;最後將兩邊的世代數相加所得之和,就是旁系血親的親等數)、寺院法計演算法――(直系血親親等的計算與羅馬法完全相同);(旁系血親親等的計算:從己身往上數(不算己身)至同源直系血親,記下世代數;再從同源直系血親往下數至要計算親等的旁系血親,記下世代數,如果兩邊的世代數相同,即以此數為旁系血親親等數;如果兩邊的世代數不同,則取數大的一邊世代數為旁系血親的親等數)―――我國:代,即指世輩,一輩為一代;(直系血親:從己身開始,己身為一代,往上或往下數)、(旁系血親:找同源,往上數至要計算的旁系,記下代數;往下數至要計算的旁系,記下代數,如果兩邊的代數相同,即以此數定其代數。如兩邊的代數不同,則取世代數大的一邊定代數)
27. 親屬關系的重復:又稱親屬關系的並存,指有親屬關系的兩人之間,同時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親屬關系。
Ⅳ 歐洲中世紀的教會法對離婚持什麼主義
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基督教迅速發展,教會擁有至高無上的地回位和權力,後形成教會法。答關於婚姻問題,教會法堅持一夫一妻制和婚姻不解除主義兩大原則。禁止離婚。而現實生活中,難以確保一切婚姻均幸福美滿,教會法創設出婚姻無效宣告、未完成婚、別居制度等,以救濟不幸的夫妻。
16世紀,教會內部已掀起宗教改革運動,新教義主張應以通姦、惡意遺棄等為離婚理由 。在教會外部 ,又有婚姻還俗運動,1792年,法國法律廣泛承認離婚。19世紀,英、德等都確立了有責主義的近代離婚制度。
Ⅳ 亨利八世的六次婚姻看中世紀教會法的基本制度和發展趨勢
從亨利八世的六次婚姻看教會法的基本特徵及發展趨勢
摘要:亨利八世(1491年6月日—1547年1月28日)是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亨利七世次子。他自1509年4月22日在位,以六次婚姻聞名。他在位期間,通過了一些重要的法案,使英國教會脫離了羅馬教廷,國王成為了最高宗教領袖,英國皇室的權力達到頂峰。同時,也完善了教會法的基本特徵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宗教改革 基本特徵 發展趨勢
第一次婚姻
當時的英國已經逐漸從一個歐洲偏遠蠻荒的小國發展成為有影響的大國,亨利七世在位時,執行睦鄰友好政策,將兩個女兒分別嫁給蘇格蘭和法國的王儲,為自己長子亞瑟迎娶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凱瑟琳(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之女)為妻。亞瑟因病去世後,當時西班牙和法國不和,亨利七世為了維持中立不得罪西班牙王室,力圖挽留長媳,想將她嫁給自己的次子亨利。
然而到了1505年,國王對與西班牙的聯盟失去了興趣,亨利隨即宣布他並未同意這一婚約。之後的外交斡旋一直持續到1509年亨利七世去世。十七歲的亨利八世於1509年6月11日正式迎娶了寡嫂凱瑟琳,兩人於同年6月24日在西敏寺加冕。
第二次婚姻
1533年1月,亨利八世與安妮•博林秘密結婚,隨即操縱英國國會通過法案宣布脫離羅馬教廷,大主教克蘭麥宣布亨利與凱瑟琳的婚姻無效,而與安妮的婚姻是合法的。6月1日,安妮加冕為英格蘭王後。三個月後,生下了女兒伊麗莎白(後即位為伊麗莎白一世)。
雖然為了迎娶新王後,亨利進行了激進的宗教改革,但很快他與安妮的關系就冷卻下來。伊麗莎白公主誕生後,安妮王後又先後兩次懷孕,但一次流產,一次死產,使得亨利生下男性繼承人的希望再次受挫。可能是在托馬斯•克倫威爾的鼓動下,亨利下令拘禁安妮,罪名有:使用巫術誘使國王與之結婚、與另外五個男人通姦、與兄弟喬治•博林亂倫、傷害國王、陰謀殺害國王等,這些都是叛國罪行;此外她還被控試圖毒害亨利八世的私生子亨利•菲茨羅伊。以上罪名極有可能全部都是編造的。審判法庭由安妮的舅舅托馬斯•霍華德主持。1536年5月,法庭宣判安妮及其兄弟死刑,由國王選擇處以火刑或斬首。另外四名被控與安妮通姦的男子被判車裂,後來又被減刑為斬首。安妮和喬治很快被實施斬首。在最後的彌撒中,王後在牧師和其他見證人面前堅稱自己無罪。
第三次婚姻
1536年安妮被斬首的第二天,亨利與王後的侍女珍•西摩訂婚,十天後他們正式結婚。新通過的第二部王位繼承法宣布新王後的子女將成為順位繼承人,而之前的子女瑪麗和伊麗莎白被宣布為私生子,剝奪了繼承權。國王同時獲得了通過遺囑形式重新指定繼承人的權利。1537年,珍生下了一個兒子愛德華(後來的愛德華六世),同年10月24日因產褥熱在格林威治去世。亨利為此哀悼了比較長的時間。他將珍•西摩視為唯一「真正的」妻子,因為她是唯一為他生下渴望已久的男性繼承人的王後。
第四次婚姻
為了確保男性繼承人,亨利急於再次結婚。托馬斯•克倫威爾推薦了德國克里維斯公爵的姐姐安妮。在與羅馬教廷對抗之際,信奉新教的克里維斯公爵是一個重要的盟友。亨利將畫家小霍爾拜因派去給安妮畫像。畫像很美,朝臣們也爭相贊美安妮的美貌,於是亨利同意與之結婚。然而安妮抵達英國後,亨利對她的外貌大失所望,據說他私下稱她為「Flanders Mare」(醜陋的典範),畫像完全沒有畫出她臉上的痘印。盡管如此,亨利還是於1540年1月6日與她結婚了。
亨利急於了結這樁婚事,不僅由於他個人的感情因素,而且出於政治考慮。因為克里維斯公爵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不睦,而亨利無意摻合。安妮王後也很識時務,沒有阻止亨利,而順勢聲稱兩人並未圓房。據說亨利每晚只是到房裡親吻一下新娘的額頭而已。於是這樁婚姻被宣布無效,理由是安妮已經與另一位歐洲的貴族訂婚。她被授予「國王的姐妹」的榮銜,亨利還將安妮•博林家族居住過的希佛堡(Hever Castle)贈予她。埃薩克斯伯爵托馬斯•克倫威爾則因為此事失寵,進而被剝奪財產並斬首,他所擔任的宗教特使一職此後沒有繼任者。
第五次婚姻
1540年7月28日,埃薩克斯伯爵被斬首的同一天,亨利迎娶了安妮•博林的表妹凱瑟琳•霍華德。亨利對新王後很滿意,然而,婚後凱瑟琳與朝臣托馬斯•卡爾佩珀發生了婚外情,還任命以前的情人弗蘭西斯•迪勒姆做秘書。大臣托馬斯•克蘭麥一向對信奉天主教的霍華德家族不滿,向國王密報了王後的通姦行為。亨利起初並不相信,但是克蘭麥之後的調查獲得了對王後不利的證據。凱瑟琳在質詢中也許承認了婚前與迪勒姆曾有婚約,這使得她與亨利的婚姻無效,但她又聲稱自己是受到迪勒姆強迫才與其通姦。另一方面,迪勒姆則揭發了王後與卡爾佩珀的姦情。
於是亨利與凱瑟琳的婚姻被宣布無效,她很快被處死了。事實上,與安妮•博林的情況類似,凱瑟琳與亨利的婚姻關系既然被正式宣布無效,那麼她的通姦罪名理論上說是不能成立的。然而,與安妮•博林時類似的,這一點再次被忽略了。凱瑟琳於1542年2月13日被處死。當時她只有18歲。
第六次婚姻
1543年,亨利與最後一任妻子凱瑟琳•帕爾結婚。帕爾是一名富有的寡婦,她經常就宗教問題與亨利爭論。她很激進而亨利是保守派。這種行為差一點讓她喪命,但她總是能及時讓步。在帕爾的影響下,亨利與之前的兩個女兒瑪麗和伊麗莎白和解了。1544年國會通過了第三部《王位繼承法》,使她們重新獲得了繼愛德華王子之後的王位繼承權,不過她們仍然被視為私生子。這一法案也允許亨利在遺囑中重新訂立繼承人。
從亨利八世的六次婚姻我們不難看出,教會法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1. 教會法是以基督教神學為理論來源的宗教神權法
教會法的基本淵源為《聖經》。教會法的產生是基督教發展的結果,到中世紀中期才形成獨立的法律體系。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在早期,基督教受到羅馬帝國統治者的殘酷鎮壓。為改造和利用基督教,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2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主持尼西亞基督教全教主教會議,並頒布《尼西亞信經》,這是第一部教會法,並被看作是教會法開始產生的標志。
2.教會法是封建性的法律
教會法是西方法律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羅馬法、日耳曼法一起共同構成歐洲中世紀三大法律支柱。教會法與世俗法相互配合,共同維護封建制度。 教會法初期只是對教徒和神職人員在信仰、道德和教會紀律方面的約束。中世紀中期,教會法發展成為凌駕於世俗法之上的「權威法」,其適用范圍超出國界限制。 作為古代法律文化經典的羅馬法,特別是尤士丁尼的《國法大全》深受基督教觀念的影響。正是通過教會法的橋梁作用,羅馬法在中世紀才得以繼續。
3.教會法與中世紀其他世俗法相比有著比較完備的體系
教會法的調整對象是教會本身的組織、制度和教徒生活准則,同時教會法也調整教會與世俗政權的關系,以及部分土地、婚姻家庭與繼承、刑法、訴訟等。
教會法是在基督教會以及基督教義產生之後形成和發展的產物 教會法在自身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古代的希伯來、古希臘-羅馬的政治、法律文化,特別是借鑒了羅馬法的一些精華,同時,也吸取了日耳曼法的一些原則和制度。 在制度化、體系化方面,亦不乏成功之處,尤其是在婚姻家庭法、財產法、契約法、刑法、憲法、國際法、訴訟法等方面,做出了較為突出的貢獻,體現了其相對人性、仁慈的一面,對於中世紀乃至近現代的西方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值得我們探討。
希望這個可以借鑒,我也是科院的,呵呵
Ⅵ 歐洲中世紀的婚姻家庭法與寺院法有什麼具體聯系
婚姻家庭法的法源,主要來自習慣法、寺院法和羅馬法三個方面。 歐洲版早期封建制國家的婚姻權家庭法,多為習慣法的匯集。父權和夫權十分強大。男子只有成婚後自立門戶,方可脫離父權的支配。離婚須出於習慣法上的理由,具有濃厚的男子專權主義的色彩。另—方面,早期的習慣法中,還保有某些原始的婚姻家庭習俗。 在歐洲各國封建化的進程中,寺院法和王室制定的成文法,逐漸取代了習慣法的作用。寺院法亦稱宗規法或教會法,其中包括許多婚姻家庭法規范。寺院法中的婚姻家庭法規范具有凌駕於世俗立法之上的權威。 關於婚姻的成立,寺院法在實質要件方面列舉了眾多的婚姻障礙,如欠缺結婚合意、不能人道、重婚、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未受基督教的洗禮等。在形式條件方面,要求當事人舉行一定的宗教儀式。 關於婚姻的解除,寺院法本諸教義持禁止離婚主義。無效婚姻和別居制的規定,是作為禁止離婚的救濟手段而採用的。除婚姻事項外,寺院法中的有關規定還涉及親子、收養、監護、繼承等諸多方面。婚姻家庭法的宗教化,是歐洲中世紀法律的顯著特色之一。 在整個中世紀,羅馬親屬法對歐洲各國的婚姻家庭制度仍有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從未間斷的。
Ⅶ 急求中南林科大《婚姻法》3000—6000字論文,要原創,[email protected]
1 西歐中世紀教會婚姻法的理論與實踐 首都師范大學 2011
2 中國婚姻法的倫理審視 河北師范大學 2007
3 民國時期婚姻法近代化研究 中國政法大學 2005
4 論夫妻平等的法律保護 長春工業大學 2010
5 婚姻法中社會性別意識變遷研究 東北財經大學 2010
6 建國初期《內蒙古日報》對我國婚姻法的宣傳 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1
7 建國初期杭州市貫徹與實施《婚姻法》研究 浙江大學 2011
8 論我國婚姻法的結婚禁止條件 華南理工大學 2011
9 論夫妻財產制及我國婚姻法相關制度之完善 華南理工大學 2011
10 建國初期上海新婚姻法運動歷史考察 華東師范大學 2010
11 婚姻法中的知識產權問題研究 大連海事大學 2010
12 論南非習慣婚姻法的沖突及解決 湘潭大學 2010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漢英文本對比分析及其婚姻文化比較 合肥工業大學 2010
14 我國現行婚姻法的男女平等原則研究 吉林大學 2010
15 婚內侵權民事責任在婚姻法中的立法構想 河南大學 2011
16 婚姻法與建國初期婚姻制度改革研究 四川師范大學 2009
17 法律模糊語言的多角度研究 華中師范大學 2010
18 婚姻法的社會性別實證分析 西南政法大學 2008
19 論美國現代婚姻法的新發展及其啟示 西南政法大學 2008
20 關於我國婚姻法軍婚特殊保護條款的探究和思考 中國政法大學 2008
……
索道網,索取你一切想要的!
Ⅷ 離婚與別居制有哪些區別
別居指婚姻雙方暫時或永久地解除同居義務,但維持婚姻關系的法律制度回。別居制度產生於中答世紀的歐洲。該制度是在教會法禁止離婚的情形下,為解除夫妻雙方不堪共同生活而設立。在當代,雖然許多國家都採取了離婚自由的法律制度,但仍有一些國家保留了別居制度。如大陸法系的法國、義大利,英美法系的英國、美國等。 我國婚姻法沒有「別居」的規定,只有「分居」的規定,「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應視為夫妻感情確已破裂,法院可依法判決離婚。
Ⅸ 淺議我國可撤銷婚姻制度的完善如題 謝謝了
我國無效婚姻和可撤銷婚姻制度的立法缺陷 無效婚姻是指男女兩性已成立的婚姻,因違反婚姻成立的實質和形式要件,被依法宣告不具有法律效力。確認婚姻的無效與撤銷,是對有瑕疵的、違法婚姻的制裁。 無效婚姻制度源於古代法,在中世紀歐洲的寺院法也設有無效婚姻制度,規定凡有婚姻障礙、無婚姻意思和欠缺形式要件的婚姻,均為無效。在1900年《德國民法典》1306-1308條規定了婚姻的禁止,同時在《德國民法典》第1313條-1318條還規定了婚姻的廢止,在這時就出現了無效婚姻和可撤銷婚姻兩種制度。 我國在1980年《婚姻法》中沒有設立婚姻無效的條款,但在1994年頒布的《婚姻登記條例》中規定了可撤銷婚姻的情形,條例第25條卻規定了申請婚姻登記的當事人弄虛作假、騙取婚姻登記的,婚姻登記機關應當撤銷婚姻登記。同時條例第28條也規定了婚姻登記機關工作人員對不應當辦理婚姻登記,而違反規定辦理的,對仍不符合登記條件的婚姻當事人撤銷婚姻登記。 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二)雖然建立了較為體系化的無效婚姻和可撤銷婚姻制度。但是將1994《婚姻登記條例》中的結婚當事人龍虛作假欺騙婚姻登記機關騙取結婚證的,以及婚姻登記機關工作人員違反規定辦理結婚登記的,是屬無效婚姻,還是可撤銷婚姻,沒有進行法律上的界定,特別是對這種成立的婚姻怎麼處理,以及由那個機關處理更沒有法律規定。筆者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二)和新《婚姻登記條例》、《婚姻登記工作暫行規范》沒有作出這方面的規定,是因為《婚姻法》沒有對此作出規定,司法解釋和部門規章的制定不能與法律相抵觸,才導致將原有的規定在制定新條例的時候沒有得到保留。由於沒有相關的法律規定,這給人民法院和婚姻登記機關處理該類案件帶來了法律障礙,這也是我國婚姻立法的一個缺陷。筆者在辦案過程中遇到的這個案例就能充分說明這一點。 2008年3月8日,張芳與自己的男朋友從成都回到家鄉,她們一是回家看看父母,二是回家辦理結婚登記,可當他們到當地民政局辦理結婚登記手續時,卻被工作人員告知,她在2006年就已經和另一個男子登記結婚,張芳一聽傻了,自己一直在外打工根本沒有回家,怎麼會同別人結婚?於是工作人員調出了婚姻檔案一看,檔案上明明寫的是自己名字,可照片卻是自己的妹妹,這時她才知道是自己的妹妹可能因為沒有達到法定婚齡,為了結婚,盜用了自己的名字與他人結婚,且現在已經有了兩個子女。 當他們發現問題後,就要求民政部門撤銷她與別人的婚姻,但民政部門稱,我們只受理受脅迫婚姻的撤銷,你這不是法律規定的可撤銷婚姻,我們無法受理,你們只能向人民法院起訴。於是他們又起訴到人民法院,法院可卻告知也不受理,因為按照《婚姻法》的規定,這種情形不屬無效婚姻,也不屬可撤銷婚姻,只能要求民政部門解決,或提起行政訴訟解決。張芳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辦,明明是婚姻登記機關登記錯了,為何都不能處理?後來他們只好放棄行政處理和訴訟,由張芳與自己的妹夫先辦理離婚手續,然後再和自己男朋友結婚。 雖然眼前的問題解決了,但是以後的問題卻出現了,一是張芳從法律上講與他人結過婚,屬再婚,並且還有兩個孩子;二是妹妹兩個子女今後還可以繼承自己遺產;三是自己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如果自己婚後再要一個小孩就難了,自己子女也無法享受獨生子女待遇。 還有就是婚姻登記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辦理結婚登記的情形仍然存在,一是為未達到法定婚齡的當事人辦理結婚登記;還有一種就是結婚的一方或者雙方都沒有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而是通過一方到婚姻登記機關辦理,或者雙方都沒有去,而是由他人代辦結婚登記的行為,特別是後一種,他不是婚姻當事人對結婚的真實意思表示,違反了《婚姻法》第8條規定的婚姻登記的強制性規定。 通過上面的案例,我們不難發現,我們國家的無效婚姻和可撤銷婚姻的處理還存在立法缺陷。我國新修訂的《婚姻法》第10條以列舉式對無效婚姻予以規定,它包括四種情形:一是重婚;二是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三是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四是未達到法定婚齡的。同時我國《婚姻法》第11條還規定了因受脅迫而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另外還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二)明確規定婚姻無效、可撤銷制度,還規定了婚姻無效或可撤銷的事由、請求權人、有權宣告的機關。但是我們從《婚姻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二)中無法找到婚姻當事人因採用欺騙手段騙取結婚登記或者婚姻登記人員違反規定辦理結婚登記,對形成的婚姻如何處理的法律規定,它到底是屬無效婚姻還是可撤銷婚姻,法律和司法解釋沒有具體規定。這類婚姻在實踐中處理非常困難,民政部門按照現有的法律規定不能撤銷,因為法律規定民政部門可以撤銷的就是受脅迫的婚姻,而人民法院按照《婚姻法》第10條的規定,又無法按照無效婚姻處理。即使當事人按照行政訴訟方式來確認婚姻登記機關的行政行為違法,當人民法院確認後,婚姻登記機關又按照什麼法律依據來撤銷婚姻登記?這一操作也沒有法律依據,根據《婚姻登記條例》第九條和民政部《婚姻登記工作暫行規范》第三十九條規定,只有受脅迫結婚的婚姻當事人,可以向原辦理該結婚登記機關請求撤銷婚姻。民政部《婚姻登記工作暫行規范》第四十六條規定,除受脅迫結婚之外,以任何理由請求宣告婚姻無效或撤銷婚姻的,婚姻登記機關不予受理 筆者認為婚姻當事人隱瞞事實,欺騙婚姻登記機關騙取結婚證的,以及婚姻登記機關工作人員違反規定辦理結婚登記的,違反婚姻成立的實質和形式要件,具有瑕疵,應當屬可撤銷婚姻,婚姻當事人一方可以請求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撤銷婚姻登記。因此,筆者建議對《婚姻法》第11條應當進行修改,應增加一款:「婚姻當事人騙取結婚登記、婚姻登記機關工作人員違反規定辦理結婚登記的,婚姻當事人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 http://www.bylw8.com/Thesis/Law/Civil_Law/0331241J12010-1270027092.html 點擊 可參考
Ⅹ 我想知道婚姻法
婚姻法
目錄·婚姻法的概念
·婚姻法在不同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外國婚姻法的歷史與概況
·中國婚姻法的歷史與發展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結 婚
·第三章 家庭關系
·第四章 離 婚
·第五章 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1. law of marriage
指「婚姻之法」/「婚姻法律」/調整婚姻關系的法律規范
〖參見 婚姻家庭法、民法典、民法〗
2. marriage law
特指單行的「婚姻法」
〖參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婚姻法的概念
婚姻法是調整一定社會的婚姻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定社會的婚姻制度在法律上的集中表現。其內容主要包括關於婚姻的成立和解除,婚姻的效力,特別是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等。從調整對象的性質看,婚姻法既包括因婚姻而引起的人身關系,又包括由此而產生的夫妻財產關系。
婚姻法的內容多數為強行性規范,概念上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廣義的婚姻法的調整對象除婚姻外,還包括家庭關系,其名稱是在擴大意義上使用的,如1950年和198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既有結婚、夫妻關系和離婚的規定,又有關於父母子女和其他家族成員間權利義務的規定。其內容較親屬法窄,但較狹義的婚姻法寬,實際上是婚姻家庭法。狹義的婚姻法的調整對象僅限於婚姻關系,其名稱是在嚴格意義上使用的,如《南斯拉夫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婚姻法》規定:「婚姻和婚姻中的法律關系由本法規定」,不涉及其他事項。
婚姻法在不同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婚姻法在各個時代、各個國家的法律體系中處於不同的地位,其編制方法也不盡相同。古代法律多採取諸法合體的形式,不論中國、外國,都沒有獨立的婚姻法。有關婚姻家庭的規定,一般都包括在內容龐雜的統一法典內。長時期中,婚姻立法不夠完備,因此,倫理規范和宗教教義在調整婚姻關系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在資本主義各國法律體系中,婚姻法也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而是作為親屬法的組成部分,附屬於民法的。在立法形式上,大陸法系各國一般都把親屬法編入民法典。英美法系各國的親屬法,一般是由多數的單行法規構成的,如婚姻法、家庭法、已婚婦女財產法、離婚法等,名稱不一,但它們都是各該國家民法的組成部分。因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基礎上,婚姻家庭關系實際上是從屬於財產關系的。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婚姻家庭關系擺脫了私有財產的支配,它主要是一種存在於特定成員間的人身關系,其中的財產關系只不過是上述人身關系引起的法律後果。因而婚姻法不再附屬於民法,而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部門。1950年和198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雖然條文不多,內容也較簡要,但都是全面規定婚姻家庭制度的獨立法律。
外國婚姻法的歷史與概況
【古巴比倫和古羅馬的婚姻法】
早期奴隸制國家的婚姻立法,可以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漢穆拉比法典》中的有關制度為代表。這個法典公開肯定買賣婚姻,在夫妻關系中,丈夫享有種種特權,甚至得將其妻交與債權人充當債奴;在親子關系中,家長的權力極大,有權決定子女的婚事,甚至有權將子女出賣為奴;在婚姻終止的問題上,男女雙方也很不平等,自由民可以遺棄未生子之妻,只須付與女方相當於聘金的費用並返還其嫁妝。
古羅馬是高度發達的奴隸制國家,其婚姻立法遠較同時代的許多國家完備。早在《十二銅表法》(見羅馬法)中,就有關於家長權等規定。從共和國時期(公元前6世紀末~前1世紀後半期)到帝國時期(公元前30~公元476),民眾大會通過的法律,元老院的決議,皇帝的敕令等,是婚姻家庭法的重要淵源。羅馬法規定實行婚約制度。結婚問題在市民法和萬民法中有不同的規定。市民法上的婚姻方式盛行於羅馬前期(公元前30~公元284),後期(284~476)逐漸為萬民法的合意婚所取代。在家庭關系方面,家父權和夫權在羅馬法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婚姻終止的原因有三:配偶死亡、自由或市民身份的喪失和離婚。羅馬自《十二銅表法》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1000餘年中,婚姻立法的變化很大。前期的法律十分嚴峻,夫妻、父母子女、家長和家屬間的人身依附關系十分突出。後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人身依附關系有所削弱,法律也比同時代的其他國家進步。其中很多規定對後世影響很大,不少內容為資本主義國家的親屬法所繼承。
【歐洲中世紀的婚姻法】
在整個中世紀,歐洲各國婚姻立法的發展比較緩慢,其淵源主要來自習慣法、寺院法(見教會法)和羅馬法三個方面。早期封建制國家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法典,如法蘭克的《薩利克法典》和《里普利安法典》中有關婚姻家庭的規定,主要是習慣法的匯集。它在調整婚姻家庭關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紀元後的數百年內,基督教在歐洲許多地區廣泛傳播。隨著教權的伸張和教令的統一,寺院法從11、12世紀進入全盛時期。在有關婚姻、家庭、監護、繼承、收養等問題上,寺院法的權威凌駕於世俗立法之上。1234年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命佩尼亞福特的雷蒙德編撰的教令匯編第4編即為婚姻法。到宗教改革以後,婚姻家庭問題上的立法權才逐漸由教會轉入國家手中,這一過程被稱為「婚姻還俗運動」。
歐洲中世紀(公元12~15世紀)末期還發生了羅馬法復興運動(見注釋法學派),使羅馬親屬法的原理和規則對各國婚姻家庭立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宗教改革(16世紀)和羅馬法的復興,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從封建婚姻家庭制度到資本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轉變。
【資本主義國家的婚姻立法】
① 近代法國、德國民法典中的親屬法
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親屬立法發生了很大變化。「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在形式上已被奉為神聖的法律原則。而實質上,資產階級婚姻家庭在更大的程度上受著商品貨幣關系的支配。《共產黨宣言》指出:「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繫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單純的金錢關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54頁)。
1804年《法國民法典》中有關親屬制度的規定,在早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中是很有代表性的。這些規定包括結婚、離婚、父母子女、收養與非正式監護、親權、未成年、監護及親權解除、夫妻財產契約及夫妻間相互權利以及繼承等內容,全面表達了資本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要求,在歐洲親屬立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在貫徹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民主」等原則時,它在親屬法方面的規定遠不如財產法方面的規定,還有不少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的痕跡。
1896年的《德國民法典》是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的產物。它在親屬部分中吸取了1804年《法國民法典》的成果,同時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點。在內容上比《法國民法典》中的規定更加完善,形式和立法技巧也更加周密、成熟,至今仍為聯邦德國所沿用。民主德國則於1965年12月20日頒布了新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親屬法典》。
② 英美法中的親屬法
和以法、德為代表的大陸法系中的親屬法一樣,都是資本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法律形式。兩者在原則上和具體規定上有許多共同之處。但是,英國法受羅馬法的影響較少。在調整婚姻家庭關系方面,普通法和衡平法起著很大的作用,在從封建婚姻家庭制度向資本主義婚姻家庭制度轉變的過程中,英國親屬法的改革是以保守著稱的。
美國各州的婚姻立法主要以英國法為其淵源。由於兩國的條件不同,英國法中某些明顯的封建殘余,沒有為美國法所承襲。在美國,依各州制定法而成立的法律婚和依普通法而成立的習慣婚同時並存。關於結婚的條件、離婚的理由等問題,各州法律的規定不盡相同。1970年美國的州法律全國統一委員會通過的《統一結婚離婚法》只有極少數州採用。
③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婚姻立法的趨勢
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不斷修改婚姻立法,使之更加符合社會現實和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如親屬制度中的封建殘余進一步被破除;男女兩性在家庭中的法律地位在形式上趨於平等;在婚姻解除問題上也有從限制離婚主義向自由離婚主義發展的趨勢。對於資本主義國家在婚姻立法方面所作的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改革,只有聯系各國的實際狀況才能作出恰當的評價。因為這些國家還存在許多給婚姻家庭關系帶來重大消極影響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僅憑婚姻立法上的措施是無法解決的。
〖蘇聯的婚姻法〗 帝俄時代的親屬法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和宗教傳統。1917年十月革命以後,蘇聯對婚姻家庭制度的改革採取了許多重大的立法措施。1917年12月18日,革命政權頒發了《關於民事婚姻、子女及實施戶籍登記簿的法令》;不久又頒發了《關於離婚的法令》。這些法令對廢除反動法律,排除宗教勢力對婚姻家庭的干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1918年9月16日,全俄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俄羅斯聯邦戶籍登記、婚姻、家庭和監護法典》,於同年10月22日起施行。1926年11月19日又通過了《俄羅斯聯邦婚姻、家庭和監護法典》,1927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婚姻家庭立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法典。1968年6月27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頒布了《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婚姻和家庭立法綱要》,並在決議中要求各加盟共和國的立法必須符合該綱要的精神。此後,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相繼頒布了婚姻家庭法典。
中國婚姻法的歷史與發展現狀
【中國奴隸制、封建制時代的婚姻法】
在中國整個奴隸制時代,婚姻家庭關系主要是由維護宗法家族制度的禮和統治階級認可的習慣來調整。在冠、昏、喪、祭、鄉、相見的六禮中,婚(昏)為其一。嫁娶中又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的「六禮」,婚姻離異方面有「七出」、「三不去」的規定,以及男女、夫婦關系中的「三從四德」等,都發端於奴隸制時代(見封建婚姻制度)。
封建社會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禮、法並用。
戰國時《法經》,以姦淫入於雜律。秦簡已有「家罪」之名。
漢《九章律》(見漢代法規)以戶律規定婚姻、戶籍、賦稅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上承漢制而有所增減,魏律(見三國法規)、晉律(見晉代法規)中均有戶律。北齊律以婚事附於戶,改稱婚戶律、北周律則分列婚姻、戶禁兩篇(見北朝法規)。南朝諸國基本上沿用晉律。
隋(《開皇律》)將婚戶合而為一。《大業律》再次分為戶律和婚律(見隋代法規)。
到了唐代,中國封建社會的婚姻立法臻於完備。現存的《永徽律》(見唐代法規)以《戶婚》為第四篇,計46條,不僅是以後各代婚姻立法的藍本,而且遠播域外,對周圍一些國家也有相當的影響。
宋代以戶婚律載於《宋刑統》,並在戶令中重申良賤不婚等規定。
遼、金、元的法律均有關於戶婚的內容。
明律(見明代法規)在戶律中有婚姻等門,清律一仍其舊。明代在調整婚姻家庭關系方面,已有與律並行的例。在清代法律體系中,例的地位更加重要,除律文後附有例外,刑部例中也有婚姻一目。
古代婚姻制度詳見於禮而略於律,法律對婚姻關系的調整並不是全面的,除了與刑相關的問題外,其他均由禮來調整,這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婚姻立法的一個重要特點。
【中華民國時期的民法親屬編】
國民黨政府於1930年12月26日公布,1931年5月5日施行的民法親屬編,內容上與北洋政府制訂的民律第二次草案一脈相承,並且大量地搬用了德國、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親屬法的有關條文,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婚姻家庭制度在法律上的表現。
【革命根據地的婚姻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革命根據地的人民政權就開始了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制建設。1931年11月2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有關婚姻條例的決議,同年12月1日,頒行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後又加以修改,於1934年4月8日頒行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其主要內容是:確定婚姻自由,廢除包辦強迫和買賣的婚姻制度;實行一夫一妻制,禁止一夫多妻;實行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的合法權益;保護紅軍戰士的婚姻。其後,許多革命根據地都制定了地區性的法律,有1939年4月的《陝甘寧邊區婚姻條例》、1942年12月的《陝甘寧邊區抗屬離婚處理辦法》、1942年1月的《晉冀魯豫邊區婚姻暫行條例》,1943年的《晉察冀邊區婚姻條例》等。這些法令的基本精神都是廢除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新民主主義的婚姻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婚姻立法】
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全文分為8章,包括原則、結婚、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父母子女間的關系、離婚、離婚後子女的撫養和教育、離婚後的財產和生活及附則,共27條。內容以調整婚姻關系為主,同時涉及家庭關系方面的各種重要問題。「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就是該法在原則問題上所作的重要規定。為了肅清封建婚姻制度的殘余,該法還明確規定禁止重婚、納妾、收童養媳、干涉寡婦婚姻自由、借婚姻關系索取財物等。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新的《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原婚姻法自新法施行之日起廢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根據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決定》修正)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結 婚
第三章 家庭關系
第四章 離 婚
第五章 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本法是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
第二條 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
實行計劃生育。
第三條 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
第四條 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第二章 結 婚
第五條 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第六條 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
第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結婚:
(一)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
(二)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
第八條 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符合本法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取得結婚證,即確立夫妻關系。未辦理結婚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
第九條 登記結婚後,根據男女雙方約定,女方可以成為男方家庭的成員,男方可以成為女方家庭的成員。
第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
(三)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
(四)未到法定婚齡的。
第十一條 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受脅迫的一方撤銷婚姻的請求,應當自結婚登記之日起一年內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當事人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恢復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第十二條 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自始無效。當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對重婚導致的婚姻無效的財產處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當事人的財產權益。當事人所生的子女,適用本法有關父母子女的規定。
第三章 家庭關系
第十三條 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
第十四條 夫妻雙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權利。
第十五條 夫妻雙方都有參加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的自由,一方不得對他方加以限制或干涉。
第十六條 夫妻雙方都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
第十七條 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資、獎金;
(二)生產、經營的收益;
(三)知識產權的收益;
(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
(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第十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
(一)一方的婚前財產;
(二)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
(三)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
(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第十九條 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定。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
第二十條 夫妻有互相扶養的義務。
一方不履行扶養義務時,需要扶養的一方,有要求對方付給扶養費的權利。
第二十一條 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
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
禁止溺嬰、棄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
第二十二條 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
第二十三條 父母有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在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有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
第二十四條 夫妻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第二十五條 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
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當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
第二十六條 國家保護合法的收養關系。養父母和養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有關規定。
養子女和生父母間的權利和義務,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
第二十七條 繼父母與繼子女間,不得虐待或歧視。
繼父或繼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有關規定。
第二十八條 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的義務。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對於子女已經死亡或子女無力贍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贍養的義務。
第二十九條 有負擔能力的兄、姐,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養的義務。由兄、姐扶養長大的有負擔能力的弟、妹,對於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兄、姐,有扶養的義務。
第三十條 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後的生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
第四章 離 婚
第三十一條 男女雙方自願離婚的,准予離婚。雙方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婚姻登記機關查明雙方確實是自願並對子女和財產問題已有適當處理時,發給離婚證。
第三十二條 男女一方要求離婚的,可由有關部門進行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應准予離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准予離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
(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出離婚訴訟的,應准予離婚。
第三十三條 現役軍人的配偶要求離婚,須得軍人同意,但軍人一方有重大過錯的除外。
第三十四條 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後一年內或中止妊娠後六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女方提出離婚的,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
第三十五條 離婚後,男女雙方自願恢復夫妻關系的,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復婚登記。
第三十六條 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或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
離婚後,父母對於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離婚後,哺乳期內的子女,以隨哺乳的母親撫養為原則。哺乳期後的子女,如雙方因撫養問題發生爭執不能達成協議時,由人民法院根據子女的權益和雙方的具體情況判決。
第三十七條 離婚後,一方撫養的子女,另一方應負擔必要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的一部或全部,負擔費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長短,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關於子女生活費和教育費的協議或判決,不妨礙子女在必要時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過協議或判決原定數額的合理要求。
第三十八條 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
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第三十九條 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
第四十條 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予以補償。
第四十一條 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第四十二條 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另一方應從其住房等個人財產中給予適當幫助。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第五章 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
第四十三條 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予以勸阻、調解。
對正在實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予以勸阻;公安機關應當予以制止。
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提出請求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治安管理處罰的法律規定予以行政處罰。
第四十四條 對遺棄家庭成員,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予以勸阻、調解。
對遺棄家庭成員,受害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作出支付扶養費、撫養費、贍養費的判決。
第四十五條 對重婚的,對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自訴;公安機關應當依法偵查,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提起公訴。
第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第四十七條 離婚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人民法院對前款規定的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予以制裁。
第四十八條 對拒不執行有關扶養費、撫養費、贍養費、財產分割、遺產繼承、探望子女等判決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有關個人和單位應負協助執行的責任。
第四十九條 其他法律對有關婚姻家庭的違法行為和法律責任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六章 附 則
第五十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規定。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變通規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區制定的變通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第五十一條 本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1950年5月1日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自本法施行之日起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