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會學代表人物和核心觀點
㈠ 憲政主義的代表人物與主要思想 管理主義的代表人物與主要思想
很多憲政史家主抄張把憲政追溯到襲中世紀後期,寺院法和羅馬法對憲政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由於宗教信仰所具有的特殊合法性,宗教立法贏得了人們的普遍認同和遵守,這種特殊的合法性佑護著西方自古代羅馬通向近代的法治進程。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ber)即明確指出,正是中世紀「創造了所有適合資本主義的法律形式」。 美國學者哈羅德·伯爾曼(Harold J. Berman)更是認為,是中世紀時期的教會法塑造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
管理主義在學校教育中是指漠視學生的個別差異,以方便管理為首要考量的態度和方法。 管理主義的教育講究對權威的服從,因為學生愈是服從,管理起來愈是方便。 「要做乖小孩」、「服從為負責之本」等格言皆能代表管理主義的規訓。 由於管理主義能增加學生的一致性和集體性,使他們服從權威,故在威權體制教育中,管理主義是很普遍的。 管理主義在軍事訓練和其他紀律嚴明的訓練中被視為合理且必要的。
㈡ 概述社會學的產生與發展的歷史,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社會學起源於19世紀末期,是一門研究社會的學科。依照發展程度和時間順序,社會學理論一般分作古典社會學理論、現代社會學理論和當代社會學理論。社會學之父——孔德創立第一社會理論——社會演化理論。在19世紀,三大社會理論分別是社會進化論、社會周期論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
1830年代到19世紀末葉普遍被視為西方社會學的創立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學特點是:(一)與哲學關系密切;(二)受實證主義思潮影響極大;(三)創立社會學的目的在於維護協調現存的社會關系。
社會學形成學術規模的成長期大約處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社會學的發展歷程可以被看作為對例如工業化、城市化、世俗化等現代性問題的積極回應,或是對社會理性化的理解和反思。在社會學創始初期這段時期期間,社會學領域在歐洲大陸占據了主導地位,並與英國的人類學和統計學遵循著類似的發展軌跡、舉頭並進;但踏入二十世紀以後情況開始逆轉,越來越多的社會學家活躍在所謂的「盎格魯勢力范圍」(Anglosphere),即以英語為主的地區。與此同時,社會學確立了自己的研究范圍和方法,獨立的學科體系基本形成,而研究范圍越來越具體化和專門化。很少早期的社會學家會限定於特定、狹隘的研究主題,例如經濟學、法學、心理學、哲學等理論相關領域也是其關注范圍。自社會學在十八世紀奠基以來,社會學的認識論、方法、研究架構等一直經歷著擴展和分歧,形成百家爭鳴的情況。這一時期形成了以埃米爾·塗爾干為代表的實證主義路線,以馬克斯·韋伯為代表的反實證主義路線和以美國芝加哥學派為代表的社會調查的傳統的社會學研究局面。塗爾乾的社會學理論以社會關系和社會團結為主線展開,堅持社會唯識論和社會整體觀,主張在社會整體層次上進行實證性研究。同時他還對社會反常現象和社會偏離行為產生興趣。韋伯則是傾向於個體主義,即主張對特定的社會行動和社會現象背後的個人動機及隱藏的秘密進行解釋。他試圖驗證任何社會現象背後都一種無形的、精神的力量在支撐。
㈢ 三大法學學派及其主要觀點是什麼
三大法學流派指的是新自然法學派,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和社會學法學派這三個在現代西方影響較大、占傳統地位的法學流派。他們的法學理論,是西方人在探索真理過程中留下的足跡,這對我們認識人類法的發展歷程、規律及本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中國的法制現代化和法治建設,亦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一、新自然法學的啟示意義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新自然法學是西方自然法思想傳統的繼承和發展。自然法思想的意識可以追朔到西方文明的起源並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被人們在不同的時期為不同的目的而使用,它的形式不斷翻新,內容不斷完善。產生於20世紀特殊社會環境的新自然法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馬里旦、富勒、羅爾斯和德沃金等等。他們的新自然法學說(或價值論學說)各有側重點,各不相同,然而卻共同的體現出自然法觀念的思維形式。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法律應當關注某種應然性,法律的發展應當遵循一定的價值原則並體現一定的價值要求。無論是馬里旦的神學自然法、富勒的"程序自然法"、還羅爾斯的正義論或德沃金的權利論,無不"注重研究法產生和存在的根源或基礎,法的目的和意義以及法應追求的理想境界"③ 他們的手中都有一份"價值表",為應然的法律之制定和評價提供了所依據的標准。新自然法學派強調法本身是一個價值系統,必然反映一定的價值關系,極為重視法的合理性和道德性。他們通過總結、抽象和思考,為法律的建構鑄造了理想的框架和模型。
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啟示意義
分析法學在現代主要以凱爾森和哈特為代表,它基本上繼承了傳統的分析法學的理論,嚴格地區分"實際上是這樣的法律"和"應當是這樣的法律",著重對實在法進行邏輯分析而不作有關的價值判斷,否認價值和道德的必然聯系。 凱爾森指出,價值判斷在性質上是主觀的,因而只能是相對的;人們不能用理性認識來回答有關法的普遍和最高價值這一命題;對於自然法學中的絕對正義,他認為這"是一種自欺或者等於一種意識形態"。④ 既然對正義持道德懷疑論和不可知論的態度,⑤ 於是凱爾森認為,正義只能是一種"合法性",應當建立與價值無關的純粹研究法律結構的法律科學(即所謂"純粹法學"),"就其對象實際上是什麼來加以敘述,而不是以某些特定的價值判斷的觀點來規定它應該如何或不應該如何"。⑥ 哈特給法下的定義是"法律是
一種特殊的規則",這是他的"語義分析法學"的基本原理,他以奧斯丁的分析實證法學作為重要的理論淵源,主張法律與道德有聯系但"並無必然聯系",法律應當採用"廣義的概念",即將法律的效力和法律的非道德性區分開來,以體現除了道德之外法律的所有其它復雜的特徵。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把我們從自然法學家法律的"理想國"中拉回到實證的 現實世界,在對法律形式的邏輯分析上運用了更多的新的方法,繼承了傳統分析法學對實定法的重視和研究,也吸收採納了其它法學流派的合理成分,內容豐富,頗具影響。
三、社會學法學的啟示意義
社會學法學誕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在社會學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實證主義的法學思潮,"它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認識和研究法律問題"⑦ 社會法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狄驥、埃利希和龐德。狄驥提出了"社會連帶主義"學說,體現出社會本位的價值觀,關注社會的整體利益,強調社會義務。埃利希則以提出"活的法律"的觀點而聞名於世。他認為,這種"支配社會本身的法律",盡管並不曾被制定成法律條文,但"即可預防糾紛的出現,在糾紛出現後,也可以籍以解決而毋需求助於國家的法律機構"。⑧ 他讓人們注意到國家制定法之外的其他行為准則(如習慣、職業道德、行業規定等等)對於社會秩序的意義,擺脫了"純粹"法律規范分析僵化的法學研究視角和方法,將法律分析的重點引向了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環境。龐德的社會學法學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功能主義和實用主義理論。他提出"法律是一種'社會功能'或'社會控制'",用法律的功能性概念來取代邏輯性概念,主張"有用即是真理"。他還提出了法律社會學的基本綱領,啟示人們關注法律制度和法律學說的實際效果,強調以社會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法律,關注法律的作用而不是抽象內容;並且注重法律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總之,社會法學"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擔負起了打破'法律關門主義'禁錮的歷史重任",⑨ 它社會本位的立場,法律社會化的研究方法和視角,對於法律的發展和一定社會的變革,其重大的啟示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四、綜述三大法學流派的意義
如上所述,論及現代西方三大法學流派的意義,無庸置疑,其最大的意義正是他們本身--眾多的法學家們通過對前人的承繼和自身敏銳的思考,開創出一片浩瀚的法理學思想的海洋,它們雖然不是真理,但卻是人們永恆探索真理之路的台階。無論是宏觀的構築還是微觀的探索,都給後人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寶藏和無窮無盡的啟示。具體來看,三大法學流派的意義如下:
(一)讓我們從多個角度窺探到法律的本質、目的和研究方法。
正如博登海默所言,真理是人們在任何特定時間的經驗的總和。法律彷彿是一座有許多廳堂的大廈,用一盞燈很難同時照到每個角落。而一個法學流派,就如照亮法律大廈的一盞燈,"橫看成嶺側成峰",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勾勒出了法律的形象。三大法學流派被美國法學家霍爾(Jerome Hall)
總結為法律中三個不可分的因素,他們分別代表著法律的價值、概念和事實。不僅在實質性的內容上,更寶貴的,三大法學流派為後人認識、研究和發展法律,提供了豐富的途徑和方法。新自然法學 提示人們注重的法的價值支柱和道德性,在法制建構時必以某種准則為依據,從而避免了法律喪失實質的正義,也避免了法學墮落為純技術性的學科。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注重對"實定法"的研究,對於法律規范、法律結構、法律秩序及法律體系內部各要素的統一等等命題均有深入的探討和卓越的貢獻。他們所採用的邏輯分析和實證主義的方法,更是後人研習法律的必要工具。社會法學派則倡導"社會本位"的理念,注重法律的實際效果,重視法律與社會生活及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不僅如此,他們所採用的法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及實用主義的態度,更是深遠地影響了西方乃至全世界法學的發展趨勢。當然,無論三大法學流派的貢獻有多麼卓絕,他們都不可能是大寫的真理,都只是局部的、相對的。然而,站在歷史的尾頁,以"事後諸葛"的口吻批評他們的局限,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真正有意義的是謙恭的弄清他們給了些什麼?我們得到些什麼?應當怎樣利用?除此之外,再沒有更大的價值了。
(二)三大法學流派適應了特定時期特定社會狀況的要求,具有歷史現實意義
任何事物的產生總是由於某種需要;而它產生之後,也必然首先服務於這種需要。西方三大法學流派正是應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的需求而產生的;而論及它們的意義,首當其沖也正是滿足了當時社會生活的需要。19世紀中葉,隨著資產階級政權的穩固,古典自然法學"自由、平等、權利"的抽象口號已不能滿足他們鞏固既得利益、加強社會控制的要求,因此,歷史法學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應運而生,他們帶來了具體明確的法律觀念、嚴謹的邏輯體系從而維持了現實的法律秩序。二次大戰中,法西斯勢力給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災難,這喚醒了人們法律不能沒有正義的標准和相對普遍的價值准則,⑩ "無論善惡"的法律只會助紂為虐,戕害人民。在這背景之下,新自然法學得以出現,重新正視和評價法律的道德性、正義、權利這些"古老的話題",確保了法的價值依託。而社會法學派的歷史背景則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陷入了"瓶頸",經濟危機連續爆發,百業蕭條,人心浮動,傳統的自由主義、經濟放任主義和"法律關門主義"均受到社會現實的質疑和轟擊,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打破"法律系統獨立論"的束縛成為必然的趨勢。法社會學"對症下葯",倡導社會本位,注重法與社會生活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主張充分發揮司法的能動性,因而出現伊始便受到變革者們的熱切歡迎。在"需求"最為迫切的美國,更是成為長期主導法學界的學派。由此可見,思想領域的任何發展和運動均產生於一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同時也為這個時期提供了一種"自持之勢"⑾
,也就是產生著歷史的現實意義。
(三)三大法學流派繼承並發展了西方法哲學的傳統學說,使這些思想以更合理的形式得以流傳
三大法學流派除了法社會學派產生較晚,無所謂"新"、"舊"之分外,其餘二者都可以冠以"新"的名號。新自然法學派自不必說,凱爾森、哈特的分析法學也是在奧斯丁"舊"分析法學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成的。當代西方的法學流派,既繼承了各自"祖傳"的學說,又互相吸收對方的某些合理因素,呈現出相互靠攏的趨勢。如新自然法學較古典自然法學,少了一些"形而上"而多了一些"操作性",迎合了社會實證主義潮流的要求;而新分析法學則批判奧斯丁的"法律命令說",並在一定程度上承認法的價值即"自然法最低限度的內容"之存在,顯現出對自然法學說的吸納。正是這種"修補"和相互的借鑒,使得西方的傳統法律學說沒有因為歷史的發展和自身的缺陷而遭受淘汰的厄運。而是以一種相對當代社會經濟生活來說更合理的新形式得以傳承。西方法學,正是在這種否定之否定的循環中發展至今,它們對傳統--也就是民族文化的內在秩序承繼與遵從,同時又緊扣發展中的社會狀況而自我更新,因而產生和完備出一套與西方社會相適配的法律體系。在市場經濟的現代社會,具有某種普適性而為其他民族所競相學習和借鑒。
(五)現代西方三大法學流派對中國法治建設的啟示意義
斗轉星移,時光飛逝。人類社會步入"現代"的殿堂已五百年有餘。上世紀初葉,隨著西風東漸,中國社會開始由"古代的、傳統的社會體制向近現代文明過渡"⑿ 盡管中西法律文化的底蘊和發展的路徑大相徑庭;盡管"外國的經驗不可能代替中國的經驗"⒀ 但誰也無法否認人類社會和法律科學發展規律的客觀性,無法否認市場經濟社會關系的共同性,也無法否認西方法律文化發展至現代的先進性和一定程度的普適性。建立健全的、符合現代精神的法律文明體系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共識。而在借鑒的過程中,我們必需首先關注西方的法哲學思想,因為它是法律文化首要的組成部分,思想代表著"知",而制度代表著"行",不知者,無以為行。⒁ 現代西方三大法學流派的法律思想,正是對幾千年來西方法學理論的承繼和發展,蘊涵著諸多西方法哲學思想的精髓。在我們虛心"求道"於西方,幾從"虛無"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今天,研究現代西方法學流派絕不是奢侈的娛樂;它"實體性"的思想、它對法學的研究方法乃至學術的精神,都當為我們所重視和學習。對待西方法律,盲目的排外自大或者"只求其用,不問其體"的盲目移植,都是不可取的。盡心研究西方法律文化及法哲學的"本真",以及這些法哲學思想與社會歷史條件的相互關系,從而發掘出西方法律"活的靈魂"為我所用,才是我們應當做的事情。
㈣ 簡要介紹社會學初創與形成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學術觀點
奧古斯特·復孔德是法國著名的制哲學家,社會學、實證主義的創始人,1798年1月孔德出生於蒙彼利埃的一個中級官吏家庭,在其著作中正式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並建立起社會學的框架和構想,整個19世紀,值得一提的法國社會學家屈指可數,但作為實證主義的創始人,社會學之父的奧古斯特·孔德卻當之無愧.他創立的實證主義學說是西方哲學由近代轉入現代的重要標志之一。
㈤ 起源論的流派、代表人物、主要觀點是什麼
教育生物起源論者認為,人類教育發源於動物界中各類動物的生存本能活動。主張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爾諾、沛西·能等。
利托爾諾
法國社會學家利托爾諾(Charls Letourneau,1831一1902)在其所著《動物界的教育》一書中認為,教育是一種生物現象,教育起源於一般的生物活動。他說:「動物尤其是略為高等的動物,完全同人一樣,生來就有一種由遺傳而得到的潛在的教育。」②他根據對各種動物生活的觀察,認為在動世界裡存在著如母隼教幼隼,母鴨帶雛鴨,燕雀、歐棕鳥等各種禽類的示範與學習,獸類中的母熊教幼熊、雌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等。他甚至說:「在脊椎動物中,人們已經可以確認存在著有意識的教育」③,如小雞、狗、猴等。利托爾諾由這些觀察堅定地得出結論;「從觀察得到的,互相有聯系的許多事實已無可爭辯地向我證實:獸類教育和人類教育在根本上有同樣的基礎,由人強加的人為的教育,可以動搖甚至改變動物的,被稱為本能的傾向,並反復教它們具有一些新的傾向,為取得這一結果,通常只要讓年幼動物反復地練習並恰當地利用獎勵也就夠了。由此不難看出,人類教育的進行與動物的教育差別不大,在低等人種中進行的教育,與許多動物對其孩子進行的教育甚至相差無幾。」
利托爾諾從生物學的觀點出發,把動物界生存競爭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礎。按照他的看法,動物是基於生存與繁衍的天性本能而產生了把「經驗、」「技巧」傳給小動物的行為的,這種行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與發端。
沛西·能
英國教育家沛西·能(Sir Thomas Perey Nunn,1870-1944)1923年在不列顛協會教育科學組大會上的主席演說詞《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從它的起源來說是一個生物學的過程,不僅一切人類社會有教育,不管這個社會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動物中也有低級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稱之為生物學的過程,意思就是說,教育是與種族需要、種族生活相應的、天生的,而不是獲得的表現形式,教育既無須周密的考慮使它產生,也無需科學予以指導,它是紮根於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為。」
教育的生物起源論者把教育的起源歸之於動物的本能行為, 歸之於天生的、像動物本能那樣原本具有的生物行為,教育過程即按生物學規律進行的本能過程,這就完全否認了人與動物的區別,否認了教育的社會性。
㈥ 西方社會學的產生與發展階段代表人物及學術觀點
西方社會學創立與形成時期的主要代表性人物是法國社會學家奧古斯特·孔德和英國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
1、奧古斯特·孔德
簡介:奧古斯特·孔德(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
學術觀點:實證主義學說。他認為人類社會有統一性。
觀點闡述:他認為人性中的感性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人性中的才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工具。
2、赫伯特·斯賓塞
簡介:赫伯特·斯賓塞(1820年4月27日–1903年12月8日),英國哲學家、社會學家。
學術觀點:普遍進化原理和社會有機體論。這也是後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理論基礎。
觀點闡述:認為社會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是由能量守恆定律來調適的;這種調適既表現在社會與其環境之間的生存斗爭中,也表現在不同類型的社會之間,以及構成某一社會的個體的人之間的生存斗爭之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由競爭、自然淘汰是有機界的普遍法則,也是推動社會進
化和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因。
3、這個時期的社會學特點:
①比較重要的學術觀點有:地理環境決定論、社會有機體論、人種中心論、社會進化論、機械論以及社會統計學派等。
②這一時期的社會學具有經驗主義色彩,拒斥抽象思辨,主張從整體角度研究社會。
③在方法論上,堅持統一的科學觀,反對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作明確的區分;主張社會學沿用自然科學方法並以自然科學研究模式為社會學研究的理想模式。
④主要強調社會學是一門純粹經驗的科學,應以實然存在為研究對象,而不涉及應然價值的問題,也就是主張在事實與價值之間作出明確劃分。
⑤在對社會結構的認識上,基本沿襲孔德的秩序——進步亦即結構——過程的二分法,以整體均衡和秩序為前提預設,強調社會學以調適人際關系、醫治社會弊病為目的,具有明顯的社會改良主義色彩。
⑥在對社會過程的解釋上,尤其是對社會變遷的原因和動力的認識,還帶有歷史唯心主義的因素。
㈦ 宗教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
自然法學派一枝獨秀。 中世紀後期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資本主義萌芽、自然科學發展等的綜合作用下,歐洲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俗的說,人性被壓抑太久了,需要解放。於是17、18世紀,西方的法哲學由主張從人的本性與理性出發的自然法學派</b>占統治地位。盡管在法律是否存在永恆的問題以及法律方法等問題上,後來出現了許多其他派別,它們對自然法學派進行了激烈的抨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自然法學派對人性的關注、國家制度的設計構成了今天西方社會的基礎,正如17 、18世紀的民族國家疆域、自然科學發展、思想上的自由主義、經濟上的自由資本主義等等構成了當今西方世界的基礎一樣。19世紀自然法學派衰微與群雄並起。</b>任何一種思想都必然有其缺陷,你在完整你的觀點體系的同時,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這種觀點自帶的傾向當中。所以,19世紀出現了各種法學派別,它們都在對自然法學派的批判以及相互間的批判中產生與發展。歷史法學派主張關注法律的民族精神,反對人對法律自發過程的干預;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主張把法律與價值目標分離,用各種手段對現有的實在法進行細致分析;社會學法學主張法律決不是孤立的,我們應關注與法律相關的社會因素,並調整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利益沖突;康德、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對法學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邊沁、穆勒的功利主義則主張人生活於苦、樂的支配下,法律實質任務是要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幸福。
㈧ 法社會學的中國觀點
長期以來,中復國法學界一制直認為,法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上升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的意志。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學術研究與思考的深入,這一傳統觀點的局限性也日益明顯。於是,有學者提出法律是理性與意志的復合體;有的提出「法是『理』與『力』的結合」,有的則認為「法是理性的對話」;也有學者認為法律是一個安排秩序的分類體系;還有的認為法律是一種激勵機制。上述種種觀點,借用一個學者的話說,都接觸到了法律的某些面相,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並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或核心。
㈨ 簡述社會學創立和形成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1)孔德:其思想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認為必須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學方法來版研究人類社會;三階段法則權;科學層次;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
(2)斯賓塞:其主要理論有社會有機論和社會進行論。
(3)塗爾干:他認為社會學研究的特殊對象是社會事實,並認為個人應服從社會、社會必須制約個人的需求,並注重功能分析。
(4)韋伯:他主張解釋性社會學。合理性是其社會學理論的核心概念,並提出了理想類型和層次制。
(5)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階級斗爭推動社會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