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142條與144條
㈠ 合同法所有權轉移和風險承擔!
(2006年)甲、乙來簽訂貨物源買賣合同,約定由甲代辦托運。甲遂與丙簽訂運輸合同,合同中載明乙為收貨人。運輸途中,因丙的駕駛員丁的重大過失發生交通事故,致貨物受損,無法向乙按約交貨。下列哪種說法是正確的?
A.乙有權請求甲承擔違約責任
B.乙應當向丙要求賠償損失
C.乙尚未取得貨物所有權
D.丁應對甲承擔責任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合同法》第121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甲不能向乙按約履行義務是由於丙的原因,但是甲仍應承擔違約責任。乙和丙之間沒有直接的法律關系,基於合同的相對性,乙不能要求丙承擔賠償責任。甲在向乙承擔違約責任後,可向丙要求賠償,由於丁是丙的工作人員,因此丁不對甲承擔責任,而應由甲直接向丙主張。此外,標的物所有權自交付時轉移,在代辦托運的情況下,貨物交承運人即為交付,所以乙已經取得貨物所有權。綜上所述,本題的正確選項是A.
㈡ 合同法 140條 如何理解啊
第一百四十條 標的物在訂立合同之前已為買受人佔有的,合同生效的時間為交付
時間。
【解釋】本條是關於買賣合同訂立之前買受人已佔有標的物的情況下,如何確定交付時間的規定。
在前面的解釋中,介紹了交付的含義以及現實交付與擬制交付的區分,提到了交付提取標的物的單證,就是一種擬制交付,可以稱為指示交付。本條規定則涉及到了擬制交付的另一種形式,可以稱為簡易交付。它指的就是買賣合同訂立之前買受人已經實際佔有標的物的情況下,合同一生效就視為標的物已交付。例如,甲出租給乙一部照相機,乙使用過程中產生了買下照相機的念頭,經與甲協商,甲同意出賣。盡管甲把照相機交給乙的行為是在買賣合同訂立以前做出的,但那與買賣合同無關。因此,該行為也就不能作為買賣合同中交付的行為。但又不應要求乙先將照相機先返還給甲,甲再依照買賣合同把它交付給乙。實際生活中人們也不會這樣去做,法律當然也不會作出有悖常理的規定。從有利於節省交易費用,有利於雙方當事人出發,規定買賣合同生效的時間即為標的物交付時間的規定是適宜的。由於本法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外,標的物的所有權自交付時起轉移。因此,對於本條所規定的情形,合同標的物的所有權也就從合同生效之時起,從出賣人轉移至買受人。
㈢ 合同法第十四條
《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無內確定容終止時間的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訂立勞動合同的,除勞動者提出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外,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一)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 (二)用人單位初次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或者國有企業改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十年的; (三)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且勞動者沒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情形,續訂勞動合同的。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㈣ 關於合同法,請問合同法的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六條的內容是什麼
第一百一十四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版數額權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第一百一十六條
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
㈤ 《合同法》第144條的疑問
就是說一批貨物在運輸途中被所有者專賣給第三人,那麼在一般情況下,這批貨物就會直接運輸給第三人,那麼這批貨物的意外毀損滅失的風險,自賣家和第三人簽訂合同成立時就由第三人承擔。如果合同另有約定就從約定
㈥ 《合同法》第141條是什麼
第一百四十一條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的地點交付標的物。
當事人沒有約定交付地點專或者約定不明屬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
定的,適用下列規定:
(一)標的物需要運輸的,出賣人應當將標的物交付給第一承運人以運交給買受
人;
(二)標的物不需要運輸,出賣人和買受人訂立合同時知道標的物在某一地點的
,出賣人應當在該地點交付標的物;不知道標的物在某一地點的,應當在出賣人訂立
合同時的營業地交付標的物。
㈦ 合同法 第144條 的疑問
如果有約定的來,按照約定處理。源
沒有約定的,交付前的風險對方承擔,交付後的風險你們承擔。不知道你們的合同約定的交貨地點是你們公司所在地還是在他們公司所在地,如果是他們公司所在地,他們將貨物交給你們,已經完成了交付義務,至於運輸、保險及途中毀損、滅失的風險由你們承擔,如果約定的交付地點是你們公司所在地,也就是他們送貨上門,則途中毀損、滅失的風險由他們承擔。
㈧ 合同法第142條和144條如何理解標的物風險轉移
標的物所有權轉移和風險承擔是買賣合同中兩項最重要的內容。風險承擔是指買賣的標的物在合同生效後因不可歸責於當事人雙方的事由而發生毀損、滅失時,應由哪方當事人承擔。其關鍵問題是風險轉移的問題,風險轉移的時間確定了,風險由誰來承擔也就清楚了。
我國合同法對標的物風險轉移採取交付主義原則,即以標的物的交付時間來確定風險轉移的時間,具體有以下幾點:
(1)《合同法》第142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2)《合同法》第143條規定:「因買受人的原因致使標的物不能按照約定的期限交付的,買受人應當自違反約定之日起承擔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
(3)《合同法》第144條規定:「出賣人出賣交由承運人運輸的在途標的物,除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毀損、滅失的風險自合同成立時起由買受人承擔。」
(4)《合同法》第145條規定:「當事人沒有約定交付地點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二款第一項的規定標的物需要運輸的,出賣人將標的物交付給第一承運人後,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買受人承擔。」
(5)《合同法》第146條規定:「出賣人按照約定或者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二款第二項的規定將標的物置於交付地點,買受人違反約定沒有收取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自違反約定之日起由買受人承擔。」
(6)《合同法》第148條規定:「因標的物質量不符合質量要求,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買受人可以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買受人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出賣人承擔。」
對標的物風險轉移的規則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標的物的毀損、滅失的風險自交付時轉移,這一原則既適用於動產買賣,也適用於不動產買賣。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 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第2款規定:「房屋毀損、滅失的風險,在交付使用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使用後由買受人承擔;買受人接到出賣人的書面交房通知,無 正當理由拒絕接收的,房屋毀損、滅失的風險自書面交房通知確定的交付使用之日起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2)標的物風險轉移不與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相掛鉤,而是自標的物交付時轉移。動產自交付時所有權與風險均發生轉移,並不是所有權轉移導致風險轉移,而是交 付行為帶來的兩個不同的法律後果。不動產所有權自完成過戶登記手續時轉移,未辦理過戶登記手續的,所有權不發生轉移;但不論不動產過戶登記是否完成,只要 出賣人向買受人交付了不動產,該不動產的毀損、滅失風險自交付時發生轉移。在所有權保留買賣合同中,盡管特定條件滿足之前標的物的所有權仍歸出賣人所有, 但只要完成了標的物交付,風險即轉由買受人承擔。同樣,車輛、船舶、航空器等特殊動產的風險也自交付時發生轉移。
(3)如果買賣雙方對標的物風險轉移有約定的,依其約定。
㈨ 求教民法上《合同法》的問題!《合同法》第一百四十二條和第一百四十四條是不是有沖突啊該怎麼理解
運輸在途的標的物,沒有約定的,按法律條文規定的,自然就是內 買受人承擔其滅失容等風險,包括追償是否能獲得賠償的風險。出賣人已視為交付完畢,不用再涉及到標的物在事後發生的任何情況中。
而買受人承擔標的物的風險後,運輸過程的權利和義務(即風險)就轉移到買受人身上。
而如果在承運過程中,是運輸單位造成的損壞或滅失的,是承運單位違反運輸約定造成,買受人則可以 向承運單位追討賠償,而不能再向出賣人要求賠償。
-------------
就如,我在網上付錢購買了一件商品,店主把商品交給快遞公司後,快遞公司負責把商品送來給我。如果途中商品破損了,我收到的是一堆爛貨,那麼我追究的是快遞公司的責任,而不是再去找店主賠償(當然,如果店主沒有保價的,快遞賠償的費用不夠商品本身價值的話,那麼點主也有補充賠償責任,這里說的快遞跟普通的物流有點不同,因為快遞是根據郵政法來約束的——不買保價保險的送遞物品最高只賠三倍的運費數額的錢,而物流另有合同的約定、違約的責任按照《合同法》來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