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善意提醒義務

合同法善意提醒義務

發布時間: 2021-01-25 17:00:32

① 什麼是合同的附加義務合同法上是怎麼具體規定的呢

您好,您說的是否是合同的「附隨義務」?

合同的附隨義務是指當事人未明確約定且法律也無明文規定,但為確保合同履行及維護對方的利益,按照普遍和一般習慣,當事人應負擔的義務。

《合同法》關於附隨義務的具體規定見第60條:

第六十條 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

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合同法》第六十條第二款的「等」字表明其他附隨義務仍可以有其他的附隨義,這也反映出,附隨義務的類型及內涵尚在發展中。下面將闡述其中的幾種:

(1)注意義務。注意義務是對債務人在履行債務時的一般要求,即債務人應盡到如同管理自己事務的注意。債務人的注意程度因其地位、職業、判斷能力及債務的性質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當事人應作一個善良管理人並像管理自己事務那樣做到盡職盡責,以盡保護對方合法權益的義務。

(2)保護義務。保護義務是指在由於合同接觸(准備交涉、履行、受領等)而有發生侵害對方生命、身體、財產的可能性的場合,對於諸此法益不予侵害的義務。其所要保護的法益,不是給付利益,而是相對人的維持利益或者固有利益。我國《合同法》第301條規定承運人在運輸過程中,應當盡力救助患有急病、分娩、遇險的旅客,並且在審判實務中,也肯定了保護義務作為一種附隨義務的存在。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② 解除合同是否必先履行通知義務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當事人一方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因此,單方行使合版同解除權的應當先履行通權知義務。

附:《合同法》 第九十六條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第九十四條的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解除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

③ 合同法中的六大義務

附隨義務隨合同關系的不斷發展,表現出不同的內容。我國合同法對附隨義務內容的規定大體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1、通知義務
通知義務又稱告知義務,指合同當事人應將對合同相對方利益有重大影響的事項告知對方的義務。如《合同法》第158條規定:「當事人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檢驗期間內將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情形通知出賣人。」
2、說明義務
合同當事人對合同相對方利益有重大影響的事項負有向對方說明的義務。如《合同法》第199條規定:「訂立借款合同,借款人應當按照貸款人的要求提供與借款有關的業務活動和財務狀況的真實情況。」
3、協助義務
協助義務是指合同當事人應協助對方履行義務,以使合同目的能順利實現的義務。在合同關繫上,債務人所負的履行義務多數是積極的給付義務,以滿足債權人利益為目的。而債權人要現實地享有合同利益,就必須以自己的行為接受債務人的履行、配合債務人完成履行行為。
如果沒有債權人的配合、創造必要的條件,合同將無法得到履行或不能達到履行的效果。為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誠實信用原則要求債權人負協助義務。如《合同法》第259條規定:「承攬工作需要定作人協助的,定作人有協助的義務。」
4、照顧義務
債務人履行合同時,應以謹慎、誠實的態度照顧合同相對方及合同標的物,輔助債權人實現給付利益。
如《合同法》第156條規定:「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的包裝方式交付標的物。對包裝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應當按照通用的方式包裝,沒有通用方式的,應當採取足以保護標的物的包裝方式。」
5、保密義務
保密義務又稱忠實義務,是指合同當事人負有將通過合同關系了解到的對方的秘密予以保密的義務。因為在合同訂立時,為了使對方了解和信任,一方往往要向對方透露自己的一些秘密,如商業秘密、技術秘密等。
如《合同法》第266條規定:「承攬人應當按照定作人的要求保守秘密,未經定作人許可,不得留存復製品或者技術資料。」
6、保護義務
當事人履行合同時,應盡交易上的必要注意,保護相對方的人身和財產利益。如《合同法》第282條規定:「因承包人的原因致使建設工程在合理使用期限內造成人身和財產損害的,承包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④ 合同法中有一個問題不懂,請問合同義務是什麼

您好:
你好,現在就合同義務問題回答如下:
合同義務主要是合同當事人約定內的義務,但現代合容同法上的合同義務來源多樣化,導致違約責任概念的改變。傳統合同法認為僅僅只是當事人約定的義務才能稱為合同義務.違反約定的義務才是違約責任。現代合同法認為,以下兩種義務也是合同義務:一是法律規定的當事人必須遵守的強行性義務;二是附隨義務.附隨義務基於誠信原則而產生,體現在合同的履行及合同終止之後。
中文名
合同義務
外文名
contractual obligation
概述
先合同義務,是指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合同成立之前所發生的,應由合同雙方當事人各自承擔的法律義務。它是建立在民法誠實信用、公平原則基礎上的一項法律義務,是誠實信用、公平原則的具體化。它主要包括合同當事人之間的互相保護、通知、保密、協作及詐欺禁止等義務

⑤ 請問合同法中附隨義務和次要義務的區別以及主要義務和主給付義務的區別是什麼

目前獲得公認的是王澤鑒先生的觀點, 他認為附隨義務是在債之關繫上,除給付義務以外, 基於誠實信用原則, 在當事人間尚發生保護、照顧、通知、忠實及協力義務。
——王澤鑒. 契約關系對第三人之保護效力[ M] / /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 第2 冊) . 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年版, 第32 頁.

⑥ 合同法提示性條款是什麼

是指 那些免除自己責任,加重對方義務的條款,需要特別提醒對方,並在字體大小,顏色上加以區分。

⑦ 合同法 守約方有沒有提醒義務

您好,沒有提醒義務。依據我國《合同法》,違約責任屬於法定責任,合同雙方沒有約定,不代表不存在。完全可以主張對方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⑧ 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 相對人可以催......什麼叫做相對人請教該條款的解釋

相對人指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七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
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釋義】本條是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效力的規定。
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規定,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必備要件之一。合同作為一種民事法律行為也必須要求合同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簽訂的合同從主體資格上講是有暇疵的,因為當事人缺乏完全的締約能力、代簽合同的資格和處分能力。以前的司法實踐在處理此類合同時,基本上是認定為無效合同。本條將此類合同列入了效力待定合同中,是基於以下幾點考慮;(l)此類合同與無效合同和可撤銷合同不同,它並非因為當事人故意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及社會公共利益,也不是因為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而導致合同可撤銷,主要是因為當事人缺乏完全的締約能力和處分能力而造成的。(2)這類合同可經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的承認而生效,這種承認表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簽的合同是符合權利人利益的。(3)有利於促成更多交易,也有利於維護相對人的利益。因為相對人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的合同,總是希望合同有效,並且通過有效合同的履行使自己獲得期待的利益,因此,通過法定代理人的追認使效力待定合同生效,而不是簡單地宣告這種合同無效,是符合相對人利益的。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簽訂的合同要具有效力,一個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經過其法定代理人的追認,這種合同一旦經過法定代理人的追認就具有法律效力,在沒有經過追認前,該合同雖然成立,但是並沒有實際生效。所謂追認,是指法定代理人明確無誤地表示同意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與他人簽訂的合同。這種同意是一種單方意思表示,無須合同的相對人同意即可發生效力。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法定代理人的追認應當以明示的方式作出,並且應當為合同的相對人所了解,才能產生效力。特別指出的有兩點:(1)法定代理人以行動自願履行合同的行為也可視為法定代理人對合同的追認;(2)法定代理人的追認必須是無條件的,法定代理人不得對合同的追認附加任何條件,除非合同相對人的同意。
對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簽訂的合同,並非所有的都必須經過法定代理人的追認。本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簽訂的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就具有法律效力。所謂「純獲利益」在我國一般是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某合同中只享有權利或者利益,不承擔任何義務,如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接受獎勵、贈與、報酬等,對於這些純獲利益的合同,他人不得以行為人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為由,主張該合同不具有效力。同時,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可獨立訂立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相適應的合同,這類合同一般是日常生活方面的合同,如購買書本、乘坐交通工具等;對於不能完全辨認其行為的精神病人在其健康狀況允許時,可訂立某些合同,而不經法定代理人追認。除此之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就必須經過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後才具有法律效力。
根據本條第二款的規定,合同的相對人可以催告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在l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所謂「催告」就是指合同的相對人要求法定代理人在一定時間內明確答復是否承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簽訂的合同,法定代理人逾期不作表示的,視為法定代理人拒絕追認。設立相對人的催告權,可以避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簽訂的合同長期處於不確定狀態,從而維護相對人的利益。但是相對人的催告應當用明示的方式作出,同時,相對人在催告中一般要設定一個期限,本條規定1個月為限。超過這個期限,法定代理人不作答復的,則視為拒絕追認。
本條第二款除了規定相對人有催告權外,還規定了相對人有撤銷合同的權利。這里的撤銷權,是指合同的相對人在法定代理人未追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簽訂的合同之前,撤銷自己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作的意思表示。在此類合同中,僅有法定代理人的追認權,而沒有相對人的撤銷權,那麼,相對人在法定代理人作出追認前,就不能根據自己的利益來進行選擇,只能被動地依賴法定代理人的追認或者否認,這對相對人是很不公平的。設立相對人的撤銷權,正是為了使相對人與法定代理人能有同等的機會來處理這類效力待定合同的效力。但是相對人撤銷這類合同必須要滿足以下條件:
1.撤銷的意思表示必須是在法定代理人追認之前作出,對於法定代理人已經追認的合同,相對人不得撤銷。
2.只有善意的相對人才可以作出撤銷合同的行為。所謂「善意」,這里是指合同的相對人在簽訂合同之時並不知道或者也不可能知道對方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倘若相對人明知對方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而仍然與對方簽訂合同,那麼相對人就沒有撤銷合同的權利。
3.相對人作出撤銷的意思表示時、應當用通知的方式作出,任何默示的方式都不構成對此類合同的撤銷。

⑨ 銀行未善意提醒是違反道德義務還是法律責任

銀行作為金融機構,對儲戶的存款負有安全保障的義務。通過銀行櫃面進行存款內轉匯以及銀容行接受匯款委託,都是履行合同的正常行為。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辦理大額匯款業務過程中,銀行工作人員及審核人員均有履行提醒、照顧及風險防範通知義務。如果銀行工作人員態度消極,未盡協助義務,從而導致匯款被犯罪分子詐騙的損害後果,銀行存在違約行為,應當依法承擔違約責任。

⑩ 在格式條款的合同中,締約人的「提醒對方注意義務」和「解釋說明義務」,是推定過錯責任,還是過錯責任

是過錯責任。締約方如果認為對方沒有盡到法定說明義務,應當舉證證明合同上/簽訂合同時對方當事人未履行該說明義務。這是過錯責任。而過錯推定是:沒有法律規定的情況,就推定當事人存在過錯。過錯推定是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

熱點內容
司法證c證好考嗎 發布:2025-10-20 08:48:42 瀏覽:91
2019考研法律碩士試卷 發布:2025-10-20 08:43:00 瀏覽:545
射洪縣律師 發布:2025-10-20 08:42:07 瀏覽:245
違章停車條例 發布:2025-10-20 08:36:30 瀏覽:254
路政拍照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10-20 08:28:22 瀏覽:118
新經濟法基礎大綱試題 發布:2025-10-20 08:28:13 瀏覽:258
福建省節能條例 發布:2025-10-20 08:26:12 瀏覽:361
不服從工作安排勞動法 發布:2025-10-20 08:25:42 瀏覽:712
法院會錄 發布:2025-10-20 08:16:54 瀏覽:243
我國核電站對建設質量保證依據法規 發布:2025-10-20 08:12:43 瀏覽: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