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合同法365條
① 懂法律的進!!!
您好
學校這種作法不合法
因為只要在學校上一天 且你還身為其校生
就和學校有了保管合同
何為保管合同那?
保管合同又稱寄託合同、寄存合同,是指雙方當事人約定一方將物交付他方保管的合同。保管物品的一方稱為保管人,或者稱為受寄人,其所保管的物品稱為保管物,或者稱為寄託物,交付物品保管的一方稱為寄存人,或者稱為寄託人。
我國合同法第365條沒有限定保管物以動產為限。現實中保管不動產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房屋、果園、池塘等都可以成為保管的對象。因此,法律有必要調整因委託他人保管不動產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在2004年我國又對學校管理有了完善的規定
愛護學校財產是每個教職工的職責和義務,是良好的職業道德的體現。隨著學校的不斷發展,學校財產不斷增多,充分用好學校的財產,發揮其最大效益,為教育教學服務,為落實「誰分管誰負責」、「誰領用 誰負責」的財產保管要求,特製定以下學校財產保管、賠償制度:
一、 財產保管制度:
辦公室、實驗室、食堂、教室等處室所有財產,由總務處建立校產總冊和分戶帳,分室分部門保管使用。
1、 學校固定財產實行一學年檢查一次,做到帳冊相符、帳物相符。第一學期末,各室保管員自檢後書面匯報交校財產管理員,校財產管理員抽查。
2、 學校固定財產領借人必須在領物本上簽字,歸還時注銷,各室保管員到歸還日期催還,不得過期不還。物品領用時,必須註明用途和數量。
3、 班級的財產實行班主任管理,各專用教室由專用室財產管理員或責任人負責、辦公室由室長負責或責任人負責,如有損壞,由直接損壞者賠償。
4、 學校的低值耐久物品要定時定量發放,如人為造成的損壞一律自負。
5 、 學校財產一般不外借,如特殊情況,如桌椅、文娛、道具等小件物品由總務主任批准後,辦好出藉手續方可外借。教室及電教器材等,要由校長批條,方可辦理外藉手續。
6 、 住宿生財產與學校之間存在保管合同
二、 財產的報廢與處理
財產的報廢和處理,必須是因年久老化而過分陳舊,不能再使用的儀器,可提出申請報廢,但未經有關部門批准不得自行報廢。實驗管理員等因自行報廢儀器,一旦發現帳物不符則按失職論處。報廢物品按名稱、數量、金額列表,總務主任要與財產管理員一起核對報廢物品,超出一千元要上報教育局有關部門批准方可作注銷帳卡。
三、 財產賠償制度:
教職工應按照物品正確使用要求和操作規程使用各種工具、教學具,如發生損壞、遺失,按如下條例執行:
1、 教室、辦公室內的易耗品在規定的使用期內遺失、損壞,將在月考核中扣除1—5分。
2、 在正當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按正確的規程操作時的物品損壞,物品不能使用的,按報廢處理。因操作不當引起的學校財產的損壞,原則上按原價賠償或賠償同型號、同類型的物品或全額賠償修理費;或因物品使用年數較長、使用價值不大等原因,折舊一般不低於原價的70%處理。因操作不當造成財物重大損失或造成人員傷亡者,將作出嚴肅處理。
3、 因保管不力而造成的學校財產的遺失,將按原價賠償或賠償同型號、同類型的物品或相類似物品。外借物品須得到校長同意、總務處備案。遺失按原價賠償或賠償同型號、同類型的物品,損壞按原價賠償或賠償同型號、同類型的物品或全額賠償修理費,以上費用由租借者承擔。對所借物品、賠償等,校長、總務處經辦人員在有限期內追回。
4、 其它本條例未規定的情形,由行政會討論決定。
5、 本條例自2004年4月1日起執行。
② 法律求助
這個要看的,他收費和你簽訂的是保管合同還是租賃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內》第365條:「保管合同是容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並返還該物的合同;第366條:寄存人應當按照約定向保管人支付保管費;第367條:保管合同自保管物交付時成立;第374條: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責任損害賠償責任。
如果是保管合同對方是要承擔責任。你可以向物業追償!
望採納!!!
③ 關於小區里的停車位收費是合法的嗎
是否合法要分情形,具體分析如下:
小區停車費的性質有兩種,一種是土地使用費,一種是管理費。兩種費用的收費依據與收費主體是不同的。
1、根據《物權法》第73條的規定,小區內的道路、綠地、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屬於業主共有。第74條規定,佔用業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場地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屬於業主共有。
由此可知,土地使用費收費的法律依據是《物權法》,收費主體是業主。業主可以因車輛佔用土地而收取土地使用費。
2、管理費的收費依據是《合同法》及國務院頒布的《物業管理條例》。
《合同法》第365條及第366條規定,保管合同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並返還該物的合同。寄存人應當按照約定向保管人支付保管費。
《物業管理條例》第54條規定,利用物業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進行經營的,應當在徵得相關業主、業主大會、物業管理企業的同意後,按照規定辦理有關手續。
由此,物業在徵得業主同意後是可以利用小區的土地進行經營的。車主向物業交納的其實是車輛保管費。
基於上述關於小區停車位歸屬的分析,總結如下:
1、在第一種情況下,物業公司是沒有權利收取停車費的。因為此時各個車位屬於購買或接受贈與的業主所有,停車場內的公共部分屬於所有擁有車位所有權的業主共有。
2、在第二種情況下,物業公司經過建設單位的授權之後是可以代替建設單位向業主收取停車費的,但此時的停車費標准也不是由物業決定,由業主和建設單位在合同中具體約定。也可以說物業此時是沒有權利要求收取小區停車費。
3、在第三種情況下,停車場的所有權應歸全體業主共有,對於停車場的使用和收費標准由業主大會在管理規約中約定。
(3)物業合同法365條擴展閱讀: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放開部分服務價格意見的通知》,現如今我國已經開放住宅小區停車價格。此前,住宅小區的停車費一般都有政府指導價。
決定收取小區停車費的權利主體是業主大會或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只是受業主大會或業主委員會的委託,對業主停車進行收費。如因客觀 原因未能選舉產生業主委員會的,可以由物業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代行業主委員會的職責。因此,社區居民委員會也是決定收取小區停車費的權利主體。
因此,如果經過業主大會決議同意收取一定標準的停車費,那麼,該停車費的收入應該是歸全體業主所有的,而不是歸物業公司來隨意開支。實踐中,停車費一部分作為物業管理成本和交納稅金,另一部分作為收益歸全體業主所有。
參考資料:鳳凰網--小區停車位收費合理性分析
④ 車輛在車庫被劃物業應有什麼樣的責任
通常情況下,物業公司原則上不承擔侵權賠償責任。但依據物業合同的相關約定,可能會承擔違約責任。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從侵權角度來看,車輛被劃屬於典型的民事侵權。依據2010年7月1日起實行的《侵權責任法》中的規定,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是過錯原則,即有過錯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同時,民事責任承擔是「誰侵權,誰賠償」。所以劃車的人應該承擔全部的侵權責任並賠償車主的損失。
其次,從合同的角度來看,首先要明確車主與物業公司是否存在車輛保管合同,也就是要明確物業公司是否對車輛的損壞承擔責任。依據我國《合同法》第365條,保管合同又稱寄託合同、寄存合同,是指雙方當事人約定一方將物交付他方保管的合同。定義中的關鍵點在於「交付」二字。通常業主只是交停車費沒有簽協議,即便是簽協議也是停車協議,並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保管協議。法官判定是否存在保管關系,主要看保管人是否能夠實際控制被保管物,也就是車主是否向物業交付了車輛。就車庫中的車輛而言,物業公司沒有鑰匙也不能控制該車輛的出入,所以並沒有實際控制該車輛。在沒有明確的合同約定的情況下,在司法實踐中很難認定物業公司有保管責任。
從業主與物業公司之間的物業合同角度來看,物業如果盡到了合同中約定的按時巡邏、檢修設備等責任,那麼也不會承擔違反物業合同約定的違約責任。如果能夠證明物業沒有盡到合同中約定的義務,那麼物業公司將要承擔違約責任,依據違約的程度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
從收取的停車位產權性質來看,依據《物權法》的規定,停車位的所有權是業主,有車的人佔用了其他業主公用設施的使用,所得的收益應屬於全體業主,而物業管理企業收取的場地佔用費、佔道費等土地性質收益,應由全體業主享有所有權,該項費用不屬於保管費。因此,物業收取停車費並不等於成立車輛保管合同。
從收取的停車管理費角度看,停車費用中去掉車位使用費,還會有管理費,但這個管理費一般都比較少,一般小區都是只有幾十元一個月,與車輛價值差距巨大,很難認定為保管關系。
在類似案件中,車主與物業公司可能都沒有過錯,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官可能會依據公平原則,判定物業承擔10%左右的維修費用,但這一原則的使用要看具體損失的大小和案情,不一定每一個案件都這樣判決。
⑤ 請問物業公司收取業主停車費是否合理
合理復。物業管理,是指制業主通過選聘物業服務企業,由業主和物業服務企業按照物業服務合同約定,對房屋及配套的設施設備和相關場地進行維修、養護、管理,維護物業管理區域內的環境衛生和相關秩序的活動。
一般來說,停車場產權屬於開發商,開發商委託物業公司管理並收取停車費用,因此不屬於《物業管理合同》內的服務內容,停車場不屬於小區內公共區域,物業公司對停車場的管理應該理解為額外的服務。因此收費合理。
⑥ 停車場內車輛被盜或損壞,物業賠不賠
今年剛出台的法律,得賠
近年來,由於車輛在停車場內被盜而引發的索賠糾紛呈不斷上升趨勢。此類糾紛往往爭執較大,雙方各執己見,實踐中所處理的結果也各不相同。
一、分歧點
1、主張車輛丟失停車場不承擔責任的認為,車主與停車場的關系僅是車位租賃關系。並且,停車票證上往往也印有此類特別約定,即停車場只是為車主提供車輛臨時停放場地並收取場地使用費,對停放的車輛不負保管義務,其丟失車輛不應承擔責任。並且停車場僅取5元、10元的停車費,而要賠一輛上萬元的車輛顯然不公平。發生車輛丟失,車主可以通過保險索賠或加強車輛防盜裝置來保證車輛安全。
2、主張停車場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則認為,車主與停車場之間的關系是保管合同關系。停車場既然允許車主停車並收取停車費,自然應保證車輛的安全,其停車管理人員就有看管的義務。
二、消保委評論觀點
我們認為,判斷停車場是否應該對車輛的安全承擔責任,關鍵是要搞清或確定收費的性質。也就是說如果收取的5元或10元是「車位使用費」或「車位租賃費」,上述第一種觀點無疑是正確的。如果是「車輛保管費」,那麼上述第2種觀點就應該得到支持。現在問題是如何判定,停車場收的費到底是「使用(租賃)費」,還是「保管費」呢?
我們先來弄清收費單位(人)有沒有資格或權力收取「車位使用費」或「車位租賃費」。這里的關鍵是「車位」,而「車位」無疑就是土地。也就是必須依法取得其所佔場地(車位)的所有權或使用權才具有收取「車位使用費」的資格,其他任何人都無權收取「車位使用費」。為了更加明確的說明問題,我們把住宅小區內的停車收費作為事例。
事實上,住宅小區范圍內除用於建造地上建築物以外的土地,都屬附屬地。它是小區配套服務必需的土地,從屬於建築物(住宅)基地,並與該基地使用權不可分離。其停車場(車位)所佔用的土地使用費,已經計入住宅小區「成本」之內,含入公共面積及銷售價格之中,所以說其「車位」使用權是小區的所有業主共同共有。其它樓宇停車場,同理。有些社會公共停車場,其佔用的土地屬國家或集體所有和使用。現在,我們應該明白有些收費單位或個人是無權收取「車位使用費」或「租賃費」的。盡管有些發票印有收取的是「使用費」也不行。
我們仍以住宅小區為例,對於小區的業主(車主)來說,他們停車的「車位」應該是他自己所享有使用權的共有份額。那麼,他停在自己享有份額的「車位」還向收費單位交費,這個費到底是什麼費用?從收費單位與車主之間這種支付與收取「費用」的過程,以及車主依據「停車卡」進入、駛離「車位」看,實際上就是車輛保管合同的履行與完成過程。
1、車主有支付費用的義務和享有接受服務的權利。收費單位有收費的權利和提供服務的義務,雙方互盡義務,符合保管合同為雙務合同的特徵;2、提供服務的內容並不是對於車輛進行沖洗、保養、維護,而是為車輛提供保管服務(未經收費單位同意不能停與離),符合保管合同的勞務特徵;3、車主將車(保管物)駛入車位,視為交付給保管人(收費單位),符合保管合同的實踐的特徵;4、車主將車停放在車位,車仍然是車主的車,並沒有發生轉移車輛所有權或使用權,符合保管合同不轉移保管物的特徵。
三、有關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365條:「保管合同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並返還該物的合同。
第366條:寄存人應當按照約定向保管人支付保管費。
第367條:保管合同自保管物交付時成立。
第374條: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責任損害賠償責任。
⑦ 我們小區現在收停車費,按一小時一塊錢收合法嗎
一、在自己小區停車收費合法嗎
是否合法要分情形,具體分析如下:
小區停車費的性質有兩種,一種是土地使用費,一種是管理費。兩種費用的收費依據與收費主體是不同的。
1、根據《物權法》第73條的規定,小區內的道路、綠地、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屬於業主共有。第74條規定,佔用業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場地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屬於業主共有。
由此可知,土地使用費收費的法律依據是《物權法》,收費主體是業主。業主可以因車輛佔用土地而收取土地使用費。
2、管理費的收費依據是《合同法》及國務院頒布的《物業管理條例》。
《合同法》第365條及第366條規定,保管合同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並返還該物的合同。寄存人應當按照約定向保管人支付保管費。
《物業管理條例》第54條規定,利用物業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進行經營的,應當在徵得相關業主、業主大會、物業管理企業的同意後,按照規定辦理有關手續。
由此,物業在徵得業主同意後是可以利用小區的土地進行經營的。車主向物業交納的其實是車輛保管費。
基於上述關於小區停車位歸屬的分析,總結如下:
1、在第一種情況下,物業公司是沒有權利收取停車費的。因為此時各個車位屬於購買或接受贈與的業主所有,停車場內的公共部分屬於所有擁有車位所有權的業主共有。
2、在第二種情況下,物業公司經過建設單位的授權之後是可以代替建設單位向業主收取停車費的,但此時的停車費標准也不是由物業決定,由業主和建設單位在合同中具體約定。也可以說物業此時是沒有權利要求收取小區停車費。
3、在第三種情況下,停車場的所有權應歸全體業主共有,對於停車場的使用和收費標准由業主大會在管理規約中約定。
二、小區地面停車位歸誰所有
所謂地面停車位是指直接設置在小區地表,以劃線分割方式標明的停車設施,一般需要得到政府頒發的《建設規劃許可證》。《物權法》第七十二條規定:「建築區劃內的道路,屬於城鎮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築區劃內的綠地,屬於業主共有,但屬於城鎮公共綠地或者標明屬於個人的除外。建築區劃內的其他公共場所、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屬於業主共有。」
《物權法》第七十四條第三款規定:「佔用業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場地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屬於業主共有。」該條明確規定了佔用業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場地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屬於業主共有。通常來講,房地產開發商預售或現售商品房住宅小區建
⑧ 關於小區停車收費的依據是啥
根據《物權法》第73條的規定,小區內的道路、綠地、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屬於業主共有。第74條規定,佔用業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場地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屬於業主共有。由此可知,土地使用費收費的法律依據是《物權法》,收費主體是業主。業主可以因車輛佔用土地而收取土地使用費。
而管理費的收費依據是《合同法》及國務院頒布的《物業管理條例》。《合同法》第365條及第366條規定,保管合同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並返還該物的合同。寄存人應當按照約定向保管人支付保管費。
而《物業管理條例》第54條規定,利用物業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進行經營的,應當在徵得相關業主、業主大會、物業管理企業的同意後,按照規定辦理有關手續。由此,物業在徵得業主同意後是可以利用小區的土地進行經營的。車主向物業交納的其實是車輛保管費。
(8)物業合同法365條擴展閱讀
小區停車費標准
1、居民小區物業管理區域內的地面停車服務收費最高每車每月70元。臨時進入的社會車輛,首小時內不計費,超過1小時按2元/小時收取(不足1小時按1小時計費),每天(24小時以內)最高收取10元。
2、對普通住宅小區內業主擁有產權或使用權的車庫或者車庫內的車位按照普通住宅物業服務收費標准收取物業服務費用。
3、住宅和非住宅混合的小區,對住宅業主按照該小區住宅物業服務費標准收取,對非住宅業主實行市場調節價。
⑨ 小區物業向業主收取停車費是否合法
小區物業可以收取停車費。物業收取的停車費性質是保管費,業主擁有所有權和專物業收取保管屬費並不矛盾。因此,總體而言,物業收取停車費不違法。
物業是否有權向業主收取停車費,需要考察停車費的性質。小區停車費的性質有兩種,一種是土地使用費,一種是管理費。兩種費用的收費依據與收費主體是不同的。
根據物權法第73條的規定,小區內的道路、綠地、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屬於業主共有。第74條規定,佔用業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場地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屬於業主共有。由此可知,土地使用費收費的法律依據是物權法,收費主體是業主。業主可以因車輛佔用土地而收取土地使用費。而管理費的收費依據是合同法及國務院頒布的《物業管理條例》。合同法第365條及第366條規定,保管合同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並返還該物的合同。寄存人應當按照約定向保管人支付保管費。而《物業管理條例》第55條規定,利用物業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進行經營的,應當在徵得相關業主、業主大會、物業管理企業的同意後,按照規定辦理有關手續。由此,物業在徵得業主同意後是可以利用小區的土地進行經營的。車主向物業交納的其實是車輛保管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