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法益和人身法益

社會法益和人身法益

發布時間: 2021-01-26 02:23:48

刑法所保護的法益 包括哪些

刑法法益是刑法規范所保護的利益。但是不同社會形態、不同歷史時期、不回同國度都有答其刑法法益的特定內涵和外延。一般來說,刑法保護一切合法利益,比如國家安全利益、社會經濟秩序利益、公民人身權利、財產利益等等。至於是否保護非法利益,比如,贓物被賣出後,不知情的購買者的所有權是否受保護,在刑法學界還存在爭議。
建議讀一讀張明楷教授的《法益初論》,你將對刑法法益有更深入的了解。

② 社會關系與法益是一個概念嗎

不是一個概念。

社會關系是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稱。馬克思指出:人的版本質是一切社會關權系的總和。此意即為社會關系源於人,因為有了人類,人與人之間便產生了各種復雜的關系,這些關系就統稱為社會關系。

法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法益泛指一切受法律保護的利益,權利也包含於法益之內;而狹義的法益僅指權利之外而為法律所保護的利益,是一個與權利相對應的概念。
簡單地說,法益就是法所保護的一種利益。李斯特指出:「所有的法益無論是個人利益,或者共同社會的利益,都是生活利益。這些利益的存在不是法秩序的產物,而是社會生活本身。但是,法律的保護把生活利益上升為法益。」

③ 刑法與道德的概念

刑罰:指依照法律對違法者實行的強制處分。對犯人嚴厲的懲罰。
刑罰是刑法規定的,由國家審判機關對犯罪人適用的,以限制或剝奪其一定權益為內容的強制性制裁方法。
理解:
1、刑罰的內容是對犯罪人一定權益的限制和剝奪,給犯罪人造成痛苦,以懲罰犯罪。
懲罰性是刑罰的本質屬性之一。這有別於民事制裁,並且刑罰是最嚴厲的懲罰(強制)方法。它可以剝奪犯罪人的一切權利,自由、財產、資格,甚至包括生命。
2、刑罰只能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以成文法的方式制定,其他任何機關無權制定刑罰。
3、刑罰只能由國家審判機關依照刑法的規定並依照法定程序才能適用,並且只適用於特定的對象,即犯罪分子。
闡發
刑罰是國家創制的、對犯罪分子適用的特殊制裁方法,是對犯罪分子某種利益的剝奪,並且表現出國家對犯罪分子及其行為的否定評價,並起到改造罪犯、保護社會和警醒世人的作用。
刑罰與行政制裁、民事制裁的區別
1、適用的法律根據不同,分別是刑法和其他法律(民法行政法)。適用程序分別是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處罰法和行政復議法等。
2、適用機關不同。刑罰的適用機關是法院刑事審判庭,民事處罰的適用是法院的民事審判庭,行政法處罰的適用機關是行政機關。
3、適用對象不同。
4、嚴厲程度不同。
5、法律後果不同。受過刑罰處罰的人,在法律和事實上被視為有前科的人,會在一定期限內甚至終身被禁止從事某種職業或擔任某些職務,如法官、檢察官、律師、公務員。
刑罰權
刑罰權是國家基於獨立主權,對犯罪人實行刑事制裁的權力。
刑罰權由私刑權發展而來,在原始社會實行復仇制度,懲罰犯罪的權力屬於個人。在國家建立之後,私刑權基本被取消,刑罰權成為國家權力的一種。
現代社會,除了個別情況下(自訴案件的起訴)被害人也享有一定的權利外,刑罰權中所有的內容都屬於公權。
◆刑罰權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1、制刑權。即創制刑罰的權力,包括對刑罰制度的立、改、廢。在我國,只有國家最高立法機關才享有制刑權。
2、求刑權。請求對犯罪人處以刑罰的權力。在現代社會,求刑權由偵查機關和公訴機關行使,表現為偵查機關搜集犯罪證據、公訴機關對刑事案件提起公訴。但是被害人在一定情況下也享有求刑權,如對告訴才處理的案件進行告訴,對司法機關不立案、不起訴的案件提起自訴等

④ 刑法:人身自由 名詞解釋

人身自由權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圍內有獨立為行為而不受他人干涉,不受非法逮捕、拘版禁,不被非法權剝奪、限制自由及非法搜查身體的自由權利。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是公民最起碼、最基本的權利,是公民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享受其他權利的先決條件。它是公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進行行動和思維、不受約束、控制或妨礙的人格權。
《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條規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具有毆打、侮辱情節的,從重處罰。

⑤ 犯罪的定義(含義)和特徵分別是什麼

犯罪,是指對犯罪各種內在、外在特徵的高度、准確的概括,是對犯罪的內涵和外延的確切、簡要的說明。犯罪概念一般分為形式概念、實質概念、混合概念。中國刑法中的犯罪概念是形式與實質相統一的犯罪混合概念,也就是指觸犯了法律。

我國刑法第十三條對犯罪的規定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犯罪特徵

1、危害性

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徵。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指犯罪對國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犯罪的本質特徵在於它對國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

如果某種行為根本不可能對社會造成危害,刑法就沒有必要把它規定為犯罪;某種行為雖然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認為是犯罪。由此可見,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質和量的統一。

2、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是指觸犯刑律,即某一個人的行為符合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徵,是對犯罪行為的否定的法律評價。在罪刑法定原則下,沒有刑事違法性,也就沒有犯罪。因此,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徵。

3、侵害性

法益侵害性是指對於刑法 所保護的利益的侵害。這里所謂刑法所保護的利益,就是法益。刑法法益是關系社會生活的重要利益,對此,中國刑法第十三條關於犯罪概念的規定中作了明文列舉,這就是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

上述法益,可以分為國家法益、社會法益和個人法益。這些法益被犯罪所侵害而為刑法所保護,因此,法益侵害性揭示了犯罪的實質社會內容。

4、懲罰性

應受懲罰性是犯罪的重要特徵,它表明國家對於具有刑事違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行為的刑罰懲罰。犯罪是適用刑罰的前提,刑罰是犯罪的法律後果。

如果一個行為不應受刑罰懲罰,也就意味著它不是犯罪。應受懲罰性並不是刑事違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消極的法律後果,它對於犯罪的立法規定與司法認定具有重要意義。在立法上,應受懲罰性對於立法機關將何種行為規定為犯罪具有制約作用。

(5)社會法益和人身法益擴展閱讀

重罪與輕罪,主要是根據犯罪的輕重程度劃分的,其劃分的意義在於實體與程序兩個方面:從實體上來說,重罪與輕罪的劃分在犯罪的認定與刑罰的適用上具有一定的意義。

例如,未遂犯的處罰范圍就與重罪和輕罪有關,重罪的未遂一般都要處罰,而輕罪的未遂只是在法律有規定的場合才予以處罰。刑罰的適用與重罪和輕罪的劃分更具有直接關聯。

例如緩刑,一般來說只能適用於輕罪。從程序上來說,重罪與犯罪的劃分在訴訟程序的選擇和管轄級別的確定上都具有一定的意義。

例如,在訴訟程序分為普通程序與簡易程序的情況下,對於輕罪一般只能適用簡易程序。此外,在確定管轄級別的時候,重罪由較高級別的法院管轄,輕罪由較低級別的法院管轄,這也是一般的原則。

⑥ 認定尋釁滋事罪需注意哪些問題

您好,
一、犯罪客體的雙重性。
刑法將尋釁滋事罪設置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一章的擾亂公共秩序一節中,從中可以得知尋釁滋事罪侵犯的客體應當首先包含社會管理秩序和公共秩序,即社會法益。社會法益是由每一個個體法益組合而成,因此對個體法益的侵犯都可以看成是對社會法益的侵犯。但是如果從這個角度上研究尋釁滋事罪客體的雙重性就失去了意義,因為並不是所有侵犯個體法益的行為都構成尋釁滋事罪,比如追逐、攔截、辱罵自己的妻子,任意毀損父母財物的行為,這些行為在侵害個體法益的同時沒有直接對社會管理秩序造成破壞,其侵害的法益具有單一性。因此,尋釁滋事罪必須同時侵犯社會法益和個體法益,而且這兩個法益必須相對獨立,即在行為侵犯個體法益的同時必須額外造成對社會管理秩序的破壞,使其他個體受到威脅和恐懼,從而使社會秩序處於動盪或者斷裂狀態,影響人們生活的安定預期,而不是簡單地由個體法益直接傳導到社會法益。
二、客觀行為的多樣性與具體量化。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規定了尋釁滋事罪的四種行為類型,從客觀行為看,尋釁滋事罪與故意傷害罪、侮辱罪、搶劫罪、聚眾哄搶罪的客觀行為具有重合性。雖然刑法對尋釁滋事罪也規定了「情節惡劣」、「情節嚴重」等字眼,但是一些地方在司法實踐中對惡劣和嚴重的程度掌握得較低,有時僅僅追逐他人就認定該罪。這種定罪標準的降低會導致尋釁滋事罪的調整范圍過大,將情節顯著輕微的行為也納入到刑法的調整范圍,出現罪刑不均衡的情況。因此對尋釁滋事罪的認定既要考慮行為對直接對象造成的危害程度,也要權衡對公共秩序造成的危害程度,對尋釁滋事的行為在總體上予以評價,達到具有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社會危害性。
三、犯罪動機上去「流氓」 化。
由於舊刑法將尋釁滋事罪作為流氓罪的一種表現形式予以規定,因此在新刑法增設尋釁滋事罪而刪除流氓罪以後,在理論上和司法實踐中人們還是習慣於將兩者相聯系,主要是在犯罪動機的確定上。筆者認為,尋釁滋事罪作為危害社會管理秩序犯罪的一種,主要是因為此類行為既損害了個體的權益,例如人身權、財產權,同時又擾亂了整個社會秩序的安定,其危害性重於一般單純侵犯個體法益的行為。但是將此行為予以入罪並非是基於行為人的主觀態度,而是著眼於行為的客觀危害。在行為多樣化的當下,認定尋釁滋事罪的主觀要素不應以是否有流氓動機為條件。只要行為人具有主觀故意,恣意實施了一定程度危害個體法益和社會公共秩序的尋釁滋事行為,就可以認定為尋釁滋事罪。
尋釁滋事罪的基本性質
刑法分則規定各種具體犯罪,都是為了保護特定的法益;刑法理論與司法實踐只有明確了具體犯罪的保護法益,才能以該保護法益為指導理解構成要件,進而合理地認定犯罪。可以肯定的是,刑法規定尋釁滋事罪,旨在保護公共秩序或社會秩序。一方面,刑法將尋釁滋事罪規定在刑法分則第六章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的第一節「擾亂公共秩序罪」中;另一方面,刑法第293條項前規定,「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才成立尋釁滋事罪。
尋釁滋事罪雖然在罪名的設置上具有補充性,但並不意味著刑法第293條將不值得科處刑罰的行為也以犯罪論處。一方面,尋釁滋事行為不僅侵犯個人法益,而且侵犯社會法益。另一方面,刑法將情節惡劣、情節嚴重、造成嚴重混亂等設置為成立條件。所以,尋釁滋事罪的法定刑重於故意輕傷、敲詐勒索罪、盜竊罪的基本法定刑。於是,不排除在一行為同時觸犯尋釁滋事罪與故意傷害、敲詐勒索、盜竊等罪的情況下,以想像競合犯從一重罪論處。例如,行為人甲隨意毆打他人三次,其中最後一次致人輕傷。倘若將最後一次行為獨立地認定為故意傷害罪,前兩次行為可能不成立隨意毆打類型的尋釁滋事罪,於是,對甲只能適用故意輕傷的法定刑(最高刑為3年有期徒刑)。倘若將甲的三次行為評價為隨意毆打類型的尋釁滋事罪,則可以適用尋釁滋事罪的法定刑(最高刑為5年有期徒刑)。顯然,後一種處理有利於罪刑均衡。

⑦ 請問法益侵害說是什麼

一、刑事違法性刑事違法性是指觸犯刑律,即某一個人的行為符合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徵,是對犯罪行為的否定的法律評價。在罪刑法定原則下,沒有刑事違法性,也就沒有犯罪。因此,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徵。刑事違法性之違法具有不同於其他違法行為的特殊性。在法理上,違法行為可以分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此外還存在訴訟違法行為。違法行為的共同特徵違反法律規定,因此,法律規定是違法行為產生的法律原因。而法律規定是各種各樣的刑法行為其他部門法的制裁力量,其規范主要由假定與處理兩部分構成。例如,「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這一刑法規定,「故意殺人的」是罪狀;「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是法定刑。罪狀就是刑法規范的假定部分,法定刑是刑法規范的處理部分。當行為符合刑法所規定的故意殺人這一假定性條件時,就應當處以死刑、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這一法定刑。在刑法理論上,刑法規范的假定部分規定的是犯罪構成要件。只有當行為人的行為符合這一犯罪構成要件時,其行為才構成犯罪並處以刑罰。因此,刑事違法性之違法並非是指對刑法規范中的假定性條件的違反,而恰恰是符合。顯然,刑事違法性之違法是指違反行為刑法規范前提的禁止性規定。例如,刑法關於故意殺人罪的規定,表明刑法禁止殺人。當行為符合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就是違反了刑法禁止殺人的規定。由此可見,刑法的禁止性規定是內在於刑法規范的,一個人的行為是否具有刑事違法性,應以其行為是否符合刑法所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為根據。二、法益侵害性法益侵害性是指對於刑法所保護的利益的侵害。這里所謂刑法所保護的利益,就是法益。刑法法益是關涉社會生活的重要利益,對此,我國刑法第13條關於犯罪概念的規定中作了明文列舉,這就是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上述法益,可以分為國家法益、社會法益和個人法益。這些法益被犯罪所侵害而為刑法所保護,因此,法益侵害性揭示了犯罪的實質社會內容。法益侵害行為是刑法明文規定的,因此行為是否具有法益侵害性,應以刑法規定為根據。在這個意義上說,刑事違法性是法益侵害性的前提。一個行為如果不具有刑事違法性,就不可能具有法益侵害性。因此,超越刑事違法性的法益侵害性是不被承認的,這也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見,法益侵害性雖然是對犯罪的實質社會內容的闡述,但它仍然受到犯罪的刑事違法性的限制。在這個意義上說,法益侵害性是刑事違法范圍內的法益侵害性。法益侵害具有兩種情形:一是實害,二是危險。實害是指行為對法益造成的現實侵害,例如故意殺人,已經將人殺死,造成對他人生命法益的侵害。危險是指行為對法益具有侵害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實際損害並未發生,但法益處於遭受侵害的危險狀態,因而同樣被認為具有法益侵害性,並具有刑事可罰性。在我國刑法中,大多數行為是因為具有法益侵害的實害性而被規定為犯罪,例如以發生一定的法益侵害結果為法定犯罪構成要件的結果犯就是如此。也有少數行為是因為具有法益侵害的危險性而被規定為犯罪,這種危險包括抽象危險與具體危險。其中抽象危險是指立法推定的危險,在司法活動中毋須認定,只要具有法律規定的行為既可構成犯罪。具體危險是指司法認定的危險,如果不具有這種危險,即使存在法律規定的行為也不構成犯罪。此外,犯罪的預備行為、未遂行為和中止行為,也都是沒有造成法益侵害的實害結果,也是因其具有法益侵害的危險而被處罰。三、應受懲罰性應受懲罰性是犯罪的重要特徵,它表明國家對於具有刑事違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行為的刑罰懲罰。犯罪是適用刑罰的前提,刑罰是犯罪的法律後果。如果一個行為不應受刑罰懲罰,也就意味著它不是犯罪。應受懲罰性並不是刑事違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消極的法律後果,它對於犯罪的立法規定與司法認定具有重要意義。在立法上,應受懲罰性對於立法機關將何種行為規定為犯罪具有制約作用。某種行為,只有當立法機關認為需要動用刑罰加以制裁的時候,才會在刑法上將其規定為犯罪,給予這種行為否定的法律評價。在司法上,應受懲罰性對於司法機關劃分罪與非罪的界限也具有指導意義。根據刑法第13條關於犯罪概念的但書規定,某種行為情節顯著輕微的不認為是犯罪。這些不認為是犯罪的行為,也是沒有必要予以刑罰懲罰的行為。因此,是否具有應受懲罰性也是犯罪的重要特徵。

⑧ 刑法保護非法法益嗎

當然保護,但是,復這種制保護屬於有附帶條件的保護。比如典型的黑吃黑中,被黑的一方的非法法益是受刑法保護的。

例如:搶劫盜竊犯的贓物構成搶劫罪。這時刑法實際上保護的是盜竊犯的非法佔有權益。當然,失主奪回自己的財產不屬於搶劫。因此,這樣的保護屬於有條件的保護。

##########

因為刑法的目的是保護法益(不僅包括合法法益還包括非法法益),犯罪的本質是侵犯法益,對具體犯罪的客體理解不同,對構成要件的理解就會產生差異。

在民法上屬於非法佔有,而刑法卻予以保護。在民法上,非法佔有確實不受到保護,但是,刑法角度則不同,刑法必須對某些情況下的非法佔有進行保護。當然這種保護是有條件的,而不是任意擴大的。

例如:在侵財案件中,失主、見義勇為者對盜竊犯的奪回行為就不能屬於黑吃黑,這種情況下,當然不能保護盜竊犯的非法佔有。但是,在黑吃黑的情況下,被黑一方的非法佔有就是屬於刑法保護的法益,這時不能因為其法益的違法性而否認了黑吃黑的社會危害性。

如果刑法不保護這種情況下的非法法益,顯然不符合刑法的立法目的。如果不保護特殊情況下的非法法益,就會導致黑吃黑成為合法行為,縱容犯罪。

⑨ 什麼叫法益侵害性

法益侵害性是指對於刑法 所保護的利益的侵害。

這里所謂刑法所保護的利益,就是法益。刑法法益是關系社會生活的重要利益,對此,中國刑法第十三條關於犯罪概念的規定中作了明文列舉,這就是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

上述法益,可以分為國家法益、社會法益和個人法益。這些法益被犯罪所侵害而為刑法所保護,因此,法益侵害性揭示了犯罪的實質社會內容。

(9)社會法益和人身法益擴展閱讀

而刑法具有謙抑性,不宜過多地將觸角伸向私人領域,但對於具有嚴重法益侵害性的行為,如果不提起公訴,以犯罪論處,反而不利於保護被害人的權利,尤其是處於弱勢一方的婦女、兒童的權利。這便要求警方在案情發生後積極搜證,不放過任何一處疑點,對未依法追究的及時補漏。

區別於一般的人身傷害,家庭暴力還涉及精神強制、精神摧殘,不能套用普通刑事案件的判定標准。家庭成員之間人身權利、人格尊嚴,在普通法律之外,還受到婚姻法、反家族暴力法等專門法的特殊保護。若以雙方是夫妻關系為由不作刑事案件處理,做法欠妥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犯罪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26歲女教師墜亡案不予立案,我們應重點關注什麼?

⑩ 刑法中因果關系的問題

這個抄案例說的是介入襲因素隔斷先前行為的因果關系問題。
從犯罪構成看,甲為殺害女友,故意破壞剎車裝置,是故意殺人的犯罪預備,而女友將車開出上路,屬於甲故意殺人的著手。在破壞剎車裝置的行為未發生作用之前,即預想的犯罪結果出現前,其女友被突發泥石流沖下山摔死,介入因素導致了甲預想的結果發生。 介入因素作為獨立的原因直接導致結果出現,則結果的出現不是甲所製造的風險的實現,因而隔斷了因果關系,甲不能對女友死亡的結果負責。但其故意殺人行為已經著手,因意志以外的原因,阻斷了其行為可能導致的結果,其應定故意殺人未遂。

熱點內容
食品行業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02 14:38:44 瀏覽:498
新婚姻法無證同居 發布:2025-09-02 14:33:43 瀏覽:479
2013年中級會計職稱經濟法真題 發布:2025-09-02 14:28:39 瀏覽:74
會計違反職業道德案例 發布:2025-09-02 14:26:19 瀏覽:412
七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發布:2025-09-02 14:26:12 瀏覽:599
鑒保江法院 發布:2025-09-02 14:26:09 瀏覽:885
行政法學的基本原則 發布:2025-09-02 14:22:30 瀏覽:607
19年中級經濟法調整章節 發布:2025-09-02 14:22:27 瀏覽:33
昆明道路交通安全條例 發布:2025-09-02 14:10:52 瀏覽:174
司法的程序性 發布:2025-09-02 14:06:35 瀏覽: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