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學考試社會法是新興的法律
1. 法律社會學與法理學對法理概念的解釋有什麼不同
法律社會學是將法律置於其社會背景之中,研究法律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相互關系的一門社會學和法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法律社會學的研究有助於人們從社會整體觀念出發,認識法律的社會 基礎和社會作用,從而更好地利用法律的控製作用解決社會問題。 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的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又稱法社會學。由於學科內支派繁多,對它尚無確切的定義。法律社會學可以看到社會條件、社會結構、政治結構乃至微觀上的個人的行動對法律的影響。很多問題都可以納入法律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如女權主義、同性戀問題,以及在國際交往中出現的不同社會的不同做法如對待安樂死的態度問題,西方由於基督教的傳統和某些技術問題而對安樂死相當慎重。(再如人工流產問題,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的問題,等等。)我們僅僅通過概念法學的角度都很難理解這些問題。只有把部門法的邊界打破,把學科的邊界打破,問題才能達到很好的認識和解決。
法學又稱法律科學,是一切專門以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的總稱。是我國法學體系中處於基礎理論地位的理論學科,它是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從總體上來研究法和法律現實的一般規律,研究法的產生、本質、作用、發展等基本問題,研究法的創制和實施的一般理論,並著重研究我國社會主義法和法制的基本理論問題的理論學科。
2. 法理學中什麼是法律正義及法律正義如何可能
法律的正義性
(一)所謂法律的正義性,指法律本身須符合於社會正義。是法律與其他行為規則,如技術規則,的根本區別所在。正如人有"善、惡",法律也有"善、惡",這就是所謂的"良法"與"惡法"。符合於"社會正義"的法律是"良法",違背"社會正義"的法律就是"惡法"。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許多"惡法",諸如規定對小偷砍手的法律,規定當眾將"私通"者亂石砸死的法律,規定對流浪者加以鞭打、監禁甚至處死的法律,規定對同性戀者予以懲罰的法律,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相繼被廢止。我國去年被廢止的"收容遣送"制度、規定撞了白撞的地方性法規,就屬於"惡法"。
(二)正義性與法律評價:正因為法律有正義性,才使具體的法律法規成為被批評、評價的對象。法律絕不僅是主權者的"命令",絕不僅是立法機關制定的"行為規則","主權者"、"立法機關"也不能隨意制定"法律",所制定的法律必須符合於"社會正義"的要求。只有符合於"社會正義"的法律法規,人民才有服從和遵守的義務。對於違背"社會正義"的法律,即所謂"惡法",應當通過"違憲審查程序"予以廢止,或者通過"統一解釋法律法規程序"迴避其適用。
當我們學習法律的時候,除了從規范性入手,掌握每一個法律制度的構成要件、適用范圍和法律效果,以及正確把握其立法目的之外,還需要進一步用"正義性"標准予以評價、批判。至少是不要為"惡法"辯護,不要製造所謂的"根據"、"理由",把"惡法"硬說成"良法" 。當我們參與法律的起草、修改工作時,一定要慎之又慎。這是在為人民制定行為規則,為法官制定裁判規則,容不得任何輕率和半點私心。我們撰寫論文、討論案件,也應持慎重態度,一定要再三斟酌,我們所主張的新觀點、提出的立法建議和裁判方案,是否符合於社會正義。
(三)正義性與法律職業:一個人選擇了法學,選擇以法律為業,你就選擇了"公平正義"!選擇了以民主、自由、平等、博愛、公平、正義作為自己行為、處世的價值目標和判斷標准!你應該有正義感,有是非觀!你如果還是學生,你也是弱者,沒有力量為人民主持正義,但至少你應該能夠判斷是非,判斷正義與不正義!你如果擔任法官,就應當斷然拒絕法律外因素的干擾,使你作出的每一個判決都合情合理合法,在當事人之間實現公平正義!
法律人以研究法律、適用法律為職業。但這絕不是一般的職業,不是僅僅為了賺錢謀生。因此不是經營者(商人)。法律職業的神聖性在於:維護法律,維護正義!你看,西方的法官,被人民當成正義的化身,就像神職人員之被視為上帝的代表!法律人不可能是革命者,但法律人是社會正義的維護者!你是法學院的畢業生,無論你將來從事何種職業,身處社會的上層還是中層,你一定不要忘記法律的正義性,不要忘記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遭遇不幸的人們。
(四)正義性與裁判妥當性:法律的正義性最終要通過法院的裁判予以體現。法律、法規所體現的社會正義,是理性的正義;通過法院裁判所實現的正義,才是實踐的正義、現實的正義。因此,法官和律師對於實踐法律的正義負有神聖職責。裁判案件,不僅要考慮裁判是否於法有據,而且一定要考慮所作出的判決結果是否符合於社會正義,即裁判結果的妥當性。只有合於社會正義的判決,才是正確的判決;違背社會正義的判決,無論在程序上和實體法上如何"合法",都是錯誤的判決!
(五)正義性與誠信解釋:當對於如何裁判案件存在兩種不同方案,而兩種方案均有其理由,一時難以判斷哪一個方案更為妥當時,應採用誠信解釋方法:先假定採用第一種方案裁判本案,並對所作出的判決結果進行評價;再假定採用第二種方案裁判本案,並對所作出判決結果進行評價。如果採用某一方案所作出的判決結果,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喪失平衡,亦即使無辜的受害人沒有得到救濟,誠實守信的履約方的合法利益未受到保護,違反法律、違反合同的加害人、違約方非但沒有受到懲罰,反而獲得不正當利益,則應當判定這一裁判方案是錯誤的,當然不能採用。如果採用某一方案所作出的判決結果,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大體平衡,亦即使無辜的受害人得到救濟,誠實守信的履約方的合法利益受到保護,違反法律、違反合同的加害人、違約方受到懲罰,則應當判定這一裁判方案是正確的,應當採用這一方案裁判本案。
(六)實質正義與形式正義:社會正義,有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之分。形式正義,著重於程序公正。只要所適用的程序規則是公正的,具體案件的當事人之間是否實現了正義,則非所問。實質正義,則不滿足於程序的公正,而是著重於在具體的案件的當事人之間實現正義。按照現代法律思想,強調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統一,形式正義只是手段,而實質正義才是目的,形式正義須服從於實質正義,並最終保障實質正義的實現。
程序規則、證據規則和舉證責任分配原則,屬於形式正義。具體案件裁判的妥當性,即最終在具體案件的當事人之間實現的正義,屬於實質正義。值得注意的是,近幾來來,在法院裁判工作中,出現了過分強調程序正義,以程序正義代替實質正義,甚至否定實質正義的的傾向。必須指出,程序規則、證據規則和舉證責任分配規則,都只是手段而絕非目的,裁判的目的只能是在具體案件的當事人間實現實質正義。
法院裁判當然要講程序規則、證據規則和舉證責任分配規則,但切不可走向極端。片面強調程序規則、舉證規則和舉證責任分配規則,而忽視"法官"的作用,不僅違背法律的正義性,也違背裁判的本質。法院裁判的本質,是行使裁判權的"人",對案件"事實"進行裁判。之所以需要程序規則、證據規則和舉證責任分配規則,是為了幫助行使裁判權的"人"盡可能地"發現"案件的"事實真相",以形成"內心確信"。絕不是要"代替"案件的"事實真相",代替法官的"內心確信",更不是要取代"法官"。
質言之,裁判活動的"主體"是"法官",而不是"程序",無論如何科學、精密的程序也取代不了"法官"。程序規則只是形成法官"內心確信"的工具,正如"程序正義"只是實現"實質正義"的手段。司法改革也好,庭審改革也罷,法官人格的塑造才是關鍵。正如自由法學和法社會學的倡導者愛爾里希所言:"惟有法官的人格,才是法律正義的保障"
3. 電大法理學形成性考核冊的答案
電大2011法理學形成性考核冊參考答案
法理學作業1
一.填空題
1、法律現象 2、具體 具體 一次性 3、某一類 某一類 重復性 4、自發 自覺 個別 一般
5、國家 6、國家強制力 7、法的階級統治職能 法的社會公共職能 8、保護 9、經濟基礎 階級意志 10、 歷史傳統 外部特徵
二 、單項選擇
1、B 2、B 3、D 4、C 5 、D 6、B 7、B 8、A 9 、D 10、A
三、多項選擇
1、AB 2、BCD 3、BCD 4、ABCD 5 、A ? 6、AD 7、AD 8、ABCD 9 、BD 10、BCD
四 、名詞解釋
1、法學體系是由法學分支學科構成的具有內在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法學體系是一個由互不相同,但又有聯系的分支學科構成的知識系統。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多種多樣的,因而研究社會的各種法律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法學所研究的范圍也就十分廣泛,從而形成若干分支學科。這些分支學科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知識系統就是法學體系。
2、法理學是在法學體系中處於基礎理論地位的理論學科。它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從總體上來研究法和法律現實的一般規律,研究法的產生、本質、作用、發展等基本問題。
3、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有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著統治階收(即掌握國家政權的階段)意志,以權利義務為主要內容具有普通的約束力的規范體系。它具有規范性、國家強制性、階級意志性和物質制約性。
4、法的價值,即法這個客體(制度化的對象)對滿足個人,群體,社會或國家需要的積極意義。
五、小組討論題:
習慣與法的區別與聯系
小組討論記錄表
小組成員
張三 李四 王五 趙六 丁七 錢八 崔九 姜十
小組長
張三
討論人員
張三 李四 王五 趙六 丁七 錢八 崔九 姜十
討論時間
2008年11月8日下午 (南教學區教學樓301教室)
討論主持人
李四
自我發言提綱
一.法與原始習慣的聯系
法與習慣都是用來規范人們的行為,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行為規范。法與原始習慣有著一定聯系,法由原始習慣演變而來,是原始習慣的延續,法與原始習慣在內容上卻存在著歷史的連續性。
二.法與原始習慣的區別
法與原始習慣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一)兩者產生的方式不同。(二)兩者賴以產生和存在的經濟基礎不同。(三)兩者體現的意志不同。(四)兩者適用的范圍不同。(五)兩者實施的方式不同。
其它人發言摘要
王五發言摘要:習慣是指人們在長時期逐漸養成的,一種不易改變的思維傾向、行為模式和社會風尚。習慣和習慣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只有得到國家認可的習慣才能成為習慣法。也就是說,我們一般所講的習慣,並不具有法律效力,不是法的一種淵源。
趙六、丁七發言摘要:(1)原始社會的習慣和法所反映的社會關系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反映原始社會的平等、沒有階級的社會關系,因此,原始習慣不帶有階級性;法是社會發展到階級社會以後產生的社會規范,它恰恰反映了階級社會的社會關系,法是具有階級性的。(2)原始社會的習慣與 與法反映的意志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反映著氏族部落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和意志;而法則反映在政治、經濟上佔有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意志。(3)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是由代表氏族或部落全體成員利益的自治組織,整個氏族社會以輿論或其他形式形成的;而法則是由國家這個統治階級實行階級統治的組織知道或認可的。(4)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保證實施的力量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是靠傳統、習慣的力量和整個社會的影響來保證實施的;而法的實施則必須有國家強制力的保證。(5)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生效的范圍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限於在有血猿關系的本氏族、本部落內生效,而無論他們在哪個地區;而法則是在國家主權所及的領域內生效。這一點也反映出法與國家的內在聯系,因為國家正是按照地域來劃分居民的。
錢八、崔九發言摘要: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各種各樣的社會規范。社會規范是調整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行為規則,包括法律規范、道德規范、宗教規范、社會團體規范等。法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具有以下基本特徵:(1)法是具有規范性、概括性和可預測性的社會規范
馬克思指出,「法律是肯定的、明確的、普遍的規范」。 法具有規范性、概括性和可預測性的特點。規范性是指法規定了人們在一定情況下可以做什麼、應當做什麼或不應當做什麼,也就是為人們的行為規定了模式、標准和方向。概括性是指法的對象是抽象的、一般的人和事,在同樣的情況和條件下,法律可以反復使用。可預測性是指人們通過法有可能預見到國家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的態度和產生的法律後果,因為法律規定了人們的行為模式,從而成為評價人們行為合法不合法的標准。(2)法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這是法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的重要特點之一。制定和認可是國家創製法律規范的兩種基本方式和途徑。所謂「制定」,是指社會生活中原來沒有某種行為規則,立法者根據需要,通過相應的國家機關,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出各種規范性法律文件來體現這種行為規則。所謂「認可」,是指社會生活中原來已經存在著某種行為規則(如道德、習慣、宗教、禮儀等),國家以一定形式對其加以承認並且賦予其法律效力。無論是制定還是認可,都與國家權力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都體現著國家的意志。(3)法是規定人們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法的核心內容在於規定人們在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法律權利是指法律賦予人們的某種權能。法律義務是指法律規定人們必須履行的某種責任。法通過人們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來確認、保護和發展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4)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
任何社會規范的實施都需要某種力量作保證。但在所有的社會規范中,只有法是以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的。統治階級為了法的實施,依靠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暴力機器,迫使社會全體成員一體遵守。在任何國家,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都將由專門國家機關依法定程序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因此,法是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但是,法以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是從法的「最後一道防線」意義上講的,並不是說國家強制力是法得以實現的惟一途徑。
姜十發言摘要:我完全贊同剛才幾位同學的發言。
法理學作業2
一、名詞解釋
1、一國兩制是我國為解決和平統一問題而實行的制度。是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
2、法律調整是根據一定社會生活的需要,運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對社會關系施加的有結果的、規范組織作用。
3、法制:法制是以法為核心的某國、某地區法律上層建築的整個系統,包括現行法以及與現行法相適應的法律意識、法律實踐。通常有兩種意思,一種認為法制是指法律和制度;一種認為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而法律制度既可以指某國某地區法律、法規的總和;一是指某項具體的法律制度。
4、法治:是運用法律這樣的實體工具來管理國家的原則,是主張嚴格依照法律治理國家的原則
5、民主:民主的含義則是指一種國家制度。是指一定階級范圍內,按照平等的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共同管理國有事物的國家制度。民主的原意是一種與個別人專制獨裁統治不同的,實行"多數人統治"的國家形式。"多數人的統治"是指在統治階級范圍內的多數人。教材上講到的"民主",首先是指它的本意,即作為國家制度的民主,通常又叫"民主制"。是一種與專制制度相對立的國家制度。
6、法律意識是社會意志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們關於法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
7、法律文化是法的制定、法的實施、法律教育和法學研究等活動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智慧和知識的總和。
二、問答題
1、一國兩制的含義
一國兩制是我國為解決和平統一問題而實行的制度.是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一國兩制實行後,大陸的法仍然保持社會主義的本質不變,而港、澳、台保持資本主義法的本質不變,而且社會主義性質的法是我國法律體系的主體.因此,當代中國的法就其本質來看,出現了一國兩法的獨特情況.但是一國兩制條件下,一個國家兩種法律制度的情況,不同於歷史上存在過的一個國家兩種法律制度的情況。我國現階段一國兩制條件下出現的本質不同的法律制度,不再是相互排斥對抗性的關系,而是長期並存,互利互惠,互相促進,共同繁榮發展的關系。總之,一國兩制不會改變我國社會主義法的本質,特別行政區的資本主義法的本質,不會改變中國法的主體部分的社會主義本質;當代中國法主體的社會主義本質,也不會改變特別行政區的資本主義的本質。
2、社會主義法的專門法律原則
(1)法治原則即依法治國,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公職人員和公民都必須嚴格守法的原則。我國憲法規定:「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這一原則反映了法作為以同一尺度衡量事實上不平等的人的調整器的特殊規律性。這一原則不僅指權利的平等,而且包括義務的平等。這一原則和公民權利義務是一致的,反映了社會主義社會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的一致性。這一原則既體現在法的創制過程中,也體現在法的實施過程中。
3、政策與法律的聯系與區別
社會主義法律和黨的政策的聯系: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是社會主義法的核心內容;社會主義法是貫徹黨和國家政策的法律武器。
社會主義法律和黨的政策的區別:(1)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具有國家意志的屬性。政策是黨組織制定的,不具有國家意志的屬性。(2)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並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政策是通過思想工作、說服教育、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以及黨的紀律保證來實現,黨的某些政策並非對每個公民都具有約束力。(3)法律是由憲法、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形式表現。政策 未被制定或認可為法律規范之前,是由決定、決議、綱領、宣言、通知、紀要等形式表現的。(4)法律規定的內容比較具體、明確和詳盡,它不僅告訴人們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和禁止做什麼,而且還規定了違法所應承擔的責任。政策一般比較原則和概括。(5)法律比較穩定。政策比較靈活,變化較快。
4、道德與法律的聯系與區別
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
道德與法律的的區別:(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道德與法律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5、法制與法治的聯系與區別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於: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6、如何培養和加強公民的法律意識?
要增強公民法律意識,主要應在端正普法指導思想,深化普法教育,加強法律防範意識,加強政法幹部隊伍建設,從源頭抓好普法工作,輿論宣傳工作等六方面下功夫。(具體由自已適當展開闡述。)
法理學作業3
第三編 法的創制 第四編 法的實現
一、名詞解釋
1、法的創制是國家或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認可、修改、廢止法律規范的活動。
2、法律規范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並有國家強制力保證實現的一種行為規則。
3、法的體系是指一國或一地區現行法律規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系統的統一整體。
4、法的部門是指對一個現行法律規范,按其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不同,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調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類。
5、法的淵源(形式淵源)僅指法的法律效力的來源,即一個行為規則通過什麼方式產生,有何種外部形式才被認為是法律規范,具有法律規范的效力,並成為國家機關審理案件或處理問題的規范性依據。
6、法的實現是指法律規范在人們的行為中的具體落實,權利被享用,義務被履行,禁令被遵守。
7、法的適用是指國家專門機關和由國家授權的社會組織,按照法律的規定運用國家權力調整和保護具體的社會關系的活動。
8、法律規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規范的生效范圍,即法律規范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對什麼人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
9、法律關系是根據法律規范產生的,以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特殊的社會關系。
10、法律監督是指有關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序,對法的創制和法的實施的合法性所進行的監察和督促。
二、問答題
1、我國法的創制的基本原則
法的制定的基本原則是在法的制定的整個活動中貫徹始終的行為准則,它是指導思想的規范化和具體化,是指導思想體現的形式和落實的保證。
我國社會主義的立法,一般來說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1)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2)合憲性和法制統一原則;(3)總結國內實踐經驗和借鑒外國經驗相結合的原則;(4)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5)立足全局、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原則;(6)群眾路線和專門機關工作相結合,民主與集中相結合的原則;(7)維護法的穩定性、連續性和嚴肅性與及時創、改、廢相結合的原則。
2、法的制定程序
法律制定程序即立法程序,廣義的立法程序是指享有立法權的主體在制定、修改、補充 、廢止以及認可各種規范性文件和法律規范過程中的工作方法、步驟和次序。狹義的立法程序是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或國會)在制定、修改、補充、廢止各種規范性文件過程中的工作方法、步驟和次序。我國全國人大及常委會制定法律的程序是:
(1)法律案的提出這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程序的第一階段。所謂提出法律案,就是根據有關規定,享有相應職權的國家機關或個人向全人大或常委會提出關於制定、修改、廢止法律的議案。這里的「法律」是狹義上的,不包括憲法。因為,憲法的修改有特別程序,《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第64條規定:「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議。」
(2)法律案的審議法律案的審議是立法程序中關鍵性的階段,也是立法程序的第二個階段。審議法律案,就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就已經列入會議議程的法律案進行審查討論。3.法律案的通過
(3)通過法律案,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表決來決定法律草案能否成為正式法律的活動。這是立法程序中的重要一環。在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通過法律案都是採用表決通過的方式進行的。
(4)法律的公布公布法律,就是將立法機關通過的法律用一定方式和形式公之於眾。憲法規定由國家主席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公布法律。主席令載明該法律的制定機關、通過和施行日期。
3、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
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包括三個因素,假定,處理,制裁。(1)假定:法律規范中關於規范使用的條件的部分。(2)處理:法律規范中指明人們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的部分。(3)制裁:法律規范中關於違反該規范後承擔什麼樣的法律後果的規范。
4、我國的主要法律部門
我國的法律部門主要包括:(1)憲法;(2)行政法;3.民法(民商);(4)刑法;(5)經濟法與環境法;(6)訴訟法;(7)軍事法;等等。這是對法律的一種分類,分類標準是法律的具體調整對象和調整機制。
5、我國法的淵源
我國法的淵源主要有以下幾個:(1)憲法 在中國,全國人大監督憲法的實施,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並監督憲法的實施,對違反憲法的行為予以追究。(2)法律法律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我們這里僅用狹義。在當代中國法的淵源中,法律的地位和效力僅次於憲法。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基本法律,即由全國人大制定和修改的刑事、民事、國家機構和其他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另一類為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即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的規范性文件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也有權對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在不同該法律基本原則相抵觸的條件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作出的具有規范性的決議、決定、規定、辦法等,也屬於「法律」類法的淵源。(3)行政法規行政法規是指作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國務院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4)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經濟特區的規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規是一定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依法制定的在本行政區域內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5)規章規章是行政性法律規範文件,從其制定機關而言可分為:一是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另一種是地方政府規章。盛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盛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和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6)特別行政區的法律特別行政法依法享有高度的自治權,除外交、國防事務屬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現行的法律基本不變,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七)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國際條約是指我國作為國際法主體同外國締結的雙邊、多邊協議和其他具有條約、協定性質的文件。國際慣例是指以國際法院等各種國際裁決機構的判例所體現或確認的國際法規則和國際交往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不成文的習慣。國際慣例是國際條約的補充。政策也是當代中國法的淵源之一。政策是國家或政黨為完成一定時期任務而規定的活動准則。此外,在法學上一般也認為,習慣應視為我國法的非正式淵源。在當代中國,不採用判例法制度,判例不具有拘束力,不是法的正式淵源之一。但我國應當重視判例的作用。
6、法律關系的要素
法律關系的要素主要有:(1)法律關系的主體:自然人(公民、外國人、無國籍人)或法人(具有法律人格,能夠以自己的名義獨立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的組織)(法律關系主體參加法律關系還有資格的限制,被稱為權利能力或責任能力);(2)法律關系的客體:法律關系主體之間權利義務共同所指的對象。與權利客體有區別又有聯系,是一定利益的法律形式。客體主要類別:物、行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3)法律關系的內容權利義務是法律調整的特有機制,是法律行為區別於道德行為最明顯標志,也是法律和法律關系內容核心
法理學作業4
學習心得(嚴禁協雷同,不少於400字)
學習心得的答案,由於作業要求可以是學習法理學的方法技巧,可以是對某一問題的思考,也可以是對法理學課程的新認識。特別強調的是個人的觀點,不得少於400字。其實只要做到兩點就可以了,一要是自已的觀點,不與別人雷同;二是確保字數四百以上。
請各位自已做一下,下面只是一例,僅供參考。
通過參加中央電大開放教育的法學專科《法理學》的學習,使我開始初步接觸系統的法學知識,了解了許多法學基礎知識,並為以後系統全面地深入學習法學專業課程奠定了基礎。在這里我重點談一下對「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法制的關系」的認識。
民主和法制是既平實又抽象的兩個概念,我們幾近耳熟能詳,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路無處不現。多少年來,為了民主和法制,多少人為之奮斗。然而,在生活中許多人對此卻有所偏頗,要麼認為想要怎麼就怎麼樣,幾近無法無天,要麼是獨裁統治,人們無任何自由與權利。這兩種現象都將民主與法制的關系割裂開來了。通過《法理學》課程的學習,我懂得了,民主與法制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民主是法制的基礎。因為,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只有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由工人階級和全體人民掌握政權,才談得上制定出體現自己意志的法制。現代意義上的法制,中心環節是依法辦事,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反對超越法律的特權。這種法制只存在於民主政體中,決不能存在於專制政體中。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一個原則。法制的民主原則是指在立法、執法、守法、法律監督等法制的種種環節上。都實行民主。堅持法制的民主原則是由社會主義法制的本質決定的。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力量源泉。充分發揚民主,使人民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方面都發揮作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就有成功的保障。隨著社會的發展,民主不斷完善、健全、發展。相應地,法制也必然隨之發展、健全、完善。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保障。社會主義法制確認社會主義民主。民主要得以存在、實現和發展.需要法制加以確認、肯定。社會主義法制規定社會主義民主的范圍。社會主義法制規定如何實現社會主義民主。一方面法制規定實現民主的程序和方法,為人民行使各項民主權利提供有效措施。同時也規定對行使民主權利的制約,保障人民能正確地行使民主權利。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危害民主的違法犯罪行為,這就需要用法來制裁這些行為,使民主得到切實保障。同時,法制也是同官僚主義進行斗爭的武器,通過這種斗爭,保障社會主義民主。當然社會主義法制是軌道,在此基礎上要大力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在社會主義民主的前提下要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由此可見,任何割裂兩者都是錯誤的。
4. 誰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年法理學考試卷
轉自「社科苑論壇」,地址自己網路一下,你可以在上面注冊,這個論壇是社科院研究生院的論壇,要不然又要說我發廣告貼了。
2009年法理學真題
名詞解釋:法、權利、法律事實、法律體系、法理學
簡答五選四:法制與法治的區別、法治社會中道德的作用、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的區別、法律規范的要素、法的適用的原則
論述:法律與政治的關系
2007年
回憶補充中~
一、名解 (六選五)
1、法
2、法律文化
3、法治
4、法律編纂
5、法制現代化
二、簡答(五選四)
1、簡述法制現代化
2、法的特徵
3、法律解釋的作用
4、簡述現代法治的基礎
5、簡述執法與司法的區別
三、論述(二選一)
1、論道德在法治國家中的作用
2006年
一、名詞解釋(5/30)
1、法
2、法理學
3、法系
4、法律體系
5、法治
6、法制現代化
二、解答題(20/80)
1、簡述法律部門劃分的標准和原則
2、簡述當代中國的法律淵源
3、法的特徵
4、簡述法的價值
三、論述題(40)
試論新權利現象及法治的對策
2005年
一、概念解釋 5*6=30
1、 法理學
2、 法律權利
3、 制定法
4、 判例法
5、 司法
6、 法的效力
二、簡述題 20*4=80
1、 法的淵源的概念及其主要規則
2、 司法的基本原則
3、 法的效力層次的一般規則和特殊規則
4、 法律體系與法制體系的聯系與區別
三、論述題 40
論述人權概念和權利概念的異同
2004年
一、 名詞解釋 8*5=40
1、 法律關系
2、 法律效力
3、 法系
4、 司法獨立
二、簡述題 15*4=60
1、 法律的一般特徵
2、 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3、 司法中的公正和效率的關系
4、 法律與執政黨政策的關系
三、論述題 50 二選一
1、 論法律和市場經濟的關系
2、 論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思想
2003年
一、名詞解釋
1、法系
2、 法律位階
3、 程序法
4、 強制性規范
5、中體西用
6、法律實施
二、簡答
1、法律規范的分類
2、法律的一般特徵
3、法律淵源的種類
4、法律解釋方法的意義
三、論述
法治觀念的演變
2002年
一、名詞解釋(每題6分,共24分)
1、法理學
2、法定權利
3、司法
4、法的效力
二、簡述題(每題9分,共36分。非法學理論專業任選三題厶每題12分)
1、法的淵源的概念及其主要種類。
2、法制體系與法律體系的區別。
3、法律與道德的相互關系。
4、法的穩定性與法的變動性的辨證關系。
三、論述題(40分)
法治國家的標志及中國實現法治國家的條件。
2001年
一、 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20分)
1、法律解釋
2、法律事實
3、法定義務
4、公法
二、簡答題(每題10分,共40分,非法學理論專業任選三題)
1. 為什麼說法治是法制的一種德性。
2. 辨析法律的效力和實效。
3. 法律關系的構成。
4.「應然」和「實然」劃分的法理意義。
三、論述題(40分,任選一題)
1、 法律是確定(或不確定)的嗎? 闡述你的看法。
2、「法律文化是個筐,什麼東西都往裡裝」,從法律文化角度分析法律問題的意義何
在?闡述你的看法。
5. 法理學的法的特徵是什麼
法有五大特徵:①法是社會規范的一種;②法是由國家機關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③法是具有普遍性的規范;④法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規范;⑤法是由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社會規范。(應該著重掌握每一個特徵背後的深層含義)
法是一種社會規范。①所謂規范是指對普遍的人、普遍的事情有約束力的規則,不同於「對每一件事情對每一個人均有約束力」的說法,掌握此點,即可以將法與具體的某個決定、某個判決書等區別開。②法不僅是一種規范,還是一種社會規范。需要將社會規范與技術規范區別開,技術規范調整人和自然、人和工具之間的關系,而社會規范是調整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技術規范與法律規范之間是可以轉化的,技術法律規范是技術規范轉化為法律規范的一種表現。
法是由國家的公共機構制定或認可的。其他的規范如道德、習慣等,均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發地形成的,還有如現代社會出現的道德規范、紀律規范等。(黨章也是一種紀律規范)
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近幾年的教材對於法的普遍性的認識的闡述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有了更多的提法。以往的觀點對「法的普遍性」的理解是指法對一些普遍的人和普遍的事具有約束力。而現代關於「法的普遍性」的理解包含了三層含義:首先,法在其效力范圍內,具有普遍的約束力,能夠約束廣泛的人和廣泛的事情;其次,現代的法律規范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之上形成的;最後,近代以來的法律,雖然還不能完全地反映全體社會成員的要求,但是越來越能夠反映出廣泛的人民的意見和要求。
法是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社會規范。權利和義務在其他的社會規范中也有規定,但是法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與其他的社會規范所規定的權利與義務有一定的區別,如在道德規范中,其所體現的往往是人民對義務的要求,而法律不僅規定公民的義務,還要規定公民的權利。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法越來越要求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來保證其施行的。這是一種程序保障,而其他的社會規范不能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其實施後盾。法律強制是一種國家強制,是以軍隊、警察、監獄、法庭等暴力機器為後盾的強制,是所有的強制中最具強制力的強制。社會越發展,法律程序性的規范越多,即越來越重視程序法律規范。在所有的社會規范中,法律對程序性的要求也是最明顯的。
6. 法理學中法與法律的名詞解釋和區別
法的外部特徵主要表現為五個方面:(一) 法是調整人們行為和社會關系的規范,具有規范性從其存在形態看,法首先是一種規范,但法不是一般的規范,而是一種社會規范,其特點在於它所調整的是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或交互行為,這使得法與思維、語言、技術等規范相區別。法作為一種規范,當然具有規范性特徵,它為人們的交互行為提供了可為、勿為和應為三種模式。從效力上看,法這種規范所適用的對象是不特定的,而且在生效時間上也是反復適用的。(二)法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體現了國家對人們行為的評價,具有國家意志性一切法的產生,大體上都是通過制定和認可兩種途徑。所謂制定,就是國家立法機關按照法定程序創制規范性文件的活動。所謂認可,是指國家通過一定的方式承認其他社會規范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動,包括明示認可和默示認可兩種方式。「法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還意味著:體現國家意志的法具有統一性和權威性。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總的法律體系,而且該法律體系各規范之間不能相互矛盾。法在形式上總是一元的。(三)法是由國家強制力為最後保證手段的規范體系,具有國家強制性一切社會規范都具有強制性,但法具有國家強制性,法之所以要具有國家強制性,主要是因為:第一,法不能始終為人們自願地遵守,需要通過國家強制力強迫遵行。第二,法不能自行實施,需要國家專門機關予以適用。當然,國家運用強制力保證法的實施,也必須依法進行,應受法律規范的約束,否則,國家強制力就成為赤裸裸的暴力。(四)法在國家權力管轄范圍內普遍有效,具有普遍性所謂法的普遍性,也稱為「法的概括性」,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法的效力對象具有廣泛性。第二,法的效力具有重復性,法對人們的行為具有反復適用的效力。當然,法也是有局限性的。(五)法是有嚴格的程序規定的規范,具有程序性法之所以具有程序性特徵,主要是因為法律在本質上要求實現程序化,而且程序的獨特性質和功能也為保障法律的效率和權威提供了條件。總之,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它具有規范性、國家意志性、國家強制性、普遍性和程序性等特徵,而這些特徵是通過法的內容,即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來體現和調整、維護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轉自學易網 法律,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其實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一般限於憲法、法律。法屬於上層基礎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它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而產生和發展,法律將隨著社會階級、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7. 什麼是法什麼是法律什麼是法學什麼是法理學
樓主提出這個問題,肯定學習過法學方面的知識,不過由於我的段數不夠,故只給與個人的理解,此回復沒有參考相關資料,當然會有一定的紕漏;
若是要更加准確地理解這些法學名詞的范疇,請你參考一下相關的法理學 憲法學的一些基礎教材,或是請教一下法學基礎學科研究的教師們。
這四個法學名詞按照范疇來排序的話應該是:【法——法學——法理學——法律】;它們間的關系同理解【科學——社會科學——社會學——法學 】的分類是一樣的。
簡單來說,法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法學和法理學是一門科學,而法律則具體指具體的法律條文。
【法】——簡而言之,就是實現國家意志、階級統治的一種工具。
【法學】——是指研究「法」的一門科學。對如何運用法對國家進行統治,對社會進行規范進行的研究所形成的一門科學即法學。法學又有很多研究領域,如法學可分為理論法學和實踐法學:理論法學是對法學的基本理論進行研究,這些研究為立法者科學具體立法具有指導作用,對「法律」的制定具有前瞻意義。
實踐法學是對執法機關、裁判機關在實踐操作運用現行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研究,提出並發現問題,為法律法規制定後的運用、修改和完善提供參考意見。
按學科分類,法學又可分為法理學(一般法律應共同遵循的准則)、憲法學(規范立法行政司法機關的許可權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三大實體法學(民法學、行政法學、刑法學)、三大訴訟法學(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刑事訴訟法學)等
【法理學】——「法學」研究中的一門科學。對國家制定「法律」進行「理」的研究,即法律規范的合理合法性,也就是說國家在制定出台具體的法律規范時,應當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則和精神,這些原則和精神同公民認知、社會現狀息息相關,當今社會主要體現法治和民主的精神。
【法律】——在對「法學」進行研究的基礎上,遵循基本的「法理學」原則精神,由現行的國家立法機關及行政機關等有許可權部門制定出台,法院審理案件時所適用的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
立法機關全國人大及常委會制定基本法律(憲法,三大實體法,三大訴訟法等),人大授一部分權給各級政府制定行政法律規范;
普通公民應遵紀守法,執法機關(工商、稅務、公安等)對政府法律法規予以執行,執行時受到人大的基本法律的制約,執行時不得超越法律賦予的許可權,不得侵害公民的合法權益。
若公民之間,公民與執法機關之間產生矛盾,可以訴諸法院,法院要遵照三大訴訟法的基本訴訟程序,適用三大實體法的法律條文予以裁判。
8. 法理學中法制的概念是什麼
法制一詞古已有之,但含義、用法不一。通常有兩種意義上的理解和作用:
第一,把法制同法律、制度聯系起來。對這種意義上的法制又有兩種理解和使用方式。
(1)指國家的法律和制度簡稱。我國古代典籍中的法制一詞多指此義。董必武亦說:「我們望文思義,國家的法律和制度,就是法制。」
(2)指國家的法律制度的簡稱,包括國家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諸方面的制度。這兩種意義上所說的制度有所不同,一指國家依法制定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各方面的制度,一指法律規定的國家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制度。
同法律、制度相聯的法制,其前提和基本要求、基本內容,是要制定一定的法律和制度。有法律和制度的國家都有這種法制。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都有法律和制度,因而都有這種法制。對這種法制的作用,有不同說法。我國古代典籍一般認為法制有禁奸、止邪、去私、明分、罰罪的作用。社會主義法制也有這種作用,但本質不同。社會主義法制所「禁」、「止」、「去」的,是損害國家、集體、他人合法利益的「奸」、「邪」、「私」;所「明分」的,是法律確立的社會主義的社會秩序、社會關系;所「罰罪」的,是違反社會主義法律構成犯罪依法應受處罰的行為。
第二,把法制同民主制聯系起來。這種法制指掌握政權階級按照民主原則把國家管理制度化、法律化,並嚴格依法進行國家管理的一種方式、制度。歷史上各種類型的國家都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法律和制度,但並不都有法制,只有實行民主制的國家才有法制。因為這種法制是以民主制為前提和基礎的,同時又體現民主,保障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這種法制的基本要求和內容,不僅在於制定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而且更在於嚴格實施法律、遵守制度。在實行這種法制的國家,所有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公職人員和公民,都必須嚴格地執行法律,平等地遵守法律和制度。同民主制相關聯的法制是近代意義上的法制,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一般不存在這種法制,在資本主義社會在形式上存在,在社會主義社會才可能真正存在這種法制。以民主制為前提和基礎的法制,一般都要求貫徹合法原則,即一切組織和個人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貫徹平等原則,即實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貫徹統一原則,即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嫠制度。但這些原則在資本主義法制中往往不可能貫徹到底,只有在社會主義法制中才可能貫徹到底。
不論哪一種意義上的法制,或哪一種歷史類型的法制,其共同本質、根本 作用和特徵都在於:
(1)反映一定社會中掌握政權階級的意志和利益,規定和維護對掌握政權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2)屬於上層建築范疇,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又轉過來對經濟基礎起重要作用。當這一基礎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時,可以有力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當這一基礎本身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時,就會阻礙以至破壞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3)由一定的政權制定,並以政權作後盾保證實現,具有政權的強制性和效力的普遍性。
9. 法理學和理論法學是不是一個概念
法理學和理論法學不是一個概念
1、法理學(Jurisprudence)是以整個法律現象的共同發展規律專和共同性問題為屬研究對象的學科。它的研究范圍十分廣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發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質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法律的創制和實現、法律的價值等。
2、理論法學指主要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識的法學分支學科,主要包括法理學、法哲學、比較法學、法社會學、立法學、法律邏輯學、法律教育學和法律心理學等學科。
(9)法理學考試社會法是新興的法律擴展閱讀
法理學是關於法律的原理、原則、精神的科學,是關於法律、法律現象、法律問題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根本的思想,是關於法律的所以然的道理。
廣義上講,法理學可以被界定為法律的智慧,或者對「法律事業」的性質和語境的理解。法理學的詞根應該是源於「juris」,意指法律或權利。另一個詞根「prudence」則指智慧。
因而法理學可能是尋求法律的智慧,或者尋求對法律的明智理解的學問。根據富勒「使人們的行為服從歸制治理的事業」的法律格言和Beyleveled、Brownsword的用法,我們可以得出「法律事業」這一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