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的社會作用
1. 夫妻一方用於個人公司經營的借貸是否屬於夫妻共同債務
婚姻最大的作用,是兩個人組成一個共同體,除非特別約定,否則在領證之後雙方的財產理論上屬於共同財產,債務也應當是共同債務。
這就滋生了一個問題,當一方想要離婚的時候,對方突然冒出巨額的債務,財產分割時,想要離婚的這方莫名其妙背負上了不知情的債務。這也導致部分人不敢結婚,誰知道離婚的時候是不是會因為這種情況背一身債呢?
針對這種情況,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作出《關於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性質如何認定的答復》 ,在不涉及他人的離婚案件中,由以個人名義舉債的配偶一方負責舉證證明所借債務用於夫妻共同生活,如證據不足,則其配偶一方不承擔償還責任。
在離婚的情境下,確實存在部分人為了謀取婚內共同財產,實施偽造債務或真實做出巨額借款的行為,最高院的答復使得那些個人舉債卻想利用夫妻關系將債務轉嫁給他人分擔的人,無法從中獲取利益。並且,如果存在偽造證據的行為,還會因為偽造證據、妨礙司法公正的行為入罪,切實保障了無辜者的利益。
這里也給大家敲個警鍾,不要因為是夫妻關系,就隨便在對方拿回來的東西上簽字,簽字代表對合同內容的知悉與同意,不假思索的簽字只會給自己帶來負擔,與其事後追悔莫及,不如在一開始就謹慎行事。
2. 婚姻法規定的婚姻6大功能是什麼
分別是性愛功能,生育功能,經濟功能,教育功能,幫扶功能,關系功能。
一、性愛功能
性愛功能是指婚姻為男女性愛提供了合法的形式和保障,通過婚姻結成穩定的夫妻關系,相互忠誠,彼此提供性服務。出軌、性功能障礙、性疲勞等都是對性愛功能的破壞。
二、生育功能
生育功能是指通過婚姻關系組成家庭來實現繁衍後代、培養後代的功能。非婚也能「生」,但「育」有所欠缺,缺乏法律保障,單親帶大的孩子容易出現人格缺陷。不願意生孩子或者因身體原因不能生孩子都是生育功能的缺失。
三、經濟功能
經濟功能指婚姻能整合家庭經濟(經濟共同體)實現提高生活水平的功能。婚姻本身不產生經濟價值,但兩個人的經濟能力比一個人的強,通過婚姻組成家庭後某些消費可以減少或避免。經濟聯煙就是注重了婚姻的經濟功能。夫妻任何一方偷懶不掙錢、盲目投資、超越消費能力的消費行為(亂花錢)都是對經濟功能的破壞。
四、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指家庭成員間具有相互督促、共同提高、共同培養教育下一代的功能。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著重要影響,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不能取代。夫妻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鬧、對孩子放任自流、離婚等都是對教育功能的破壞。
五、幫扶功能
幫扶功能是指家庭中無經濟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的家庭成員依靠有能力的家庭成員幫助、扶持維持正常生活的功能。比如夫妻一方生病或失業的時候,孩子還小或者父母喪失生活能力的時候就需要其他家庭成員的幫扶。不贍養老人或撫養孩子、夫妻一方生病、失業時被遺棄或忽視都是幫扶功能欠缺的表現。
六、關系功能
關系功能是指婚姻能把原來不認識或者不熟悉的兩個家族中的很多人變成「親戚」,結成更穩定、更友善、更可靠的人際關系。政治聯姻就是看中婚姻的關系功能。夫妻關系惡化會對聯姻家族的人際關系帶來不好的影響,夫妻關系良好則能獲得更多的人際支持。對親戚、朋友的冷落就是對關系功能的破壞。
3. 婚姻法的意義
它能維護夫妻之間在社會及婚姻家庭中的一切合法權利。
4. 修改婚姻法有什麼意義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今天上午在參加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分組審議婚姻法修正案草案時指出,我國婚姻法實施以來,對於建立平等、和睦的婚姻關系,維護社會安定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革,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有了較大改變。適應變化了的形勢修改好婚姻法,對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並將產生深遠影響。
婚姻法的修改是本次常委會會議的重要議程之一,今天上午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審議中發言熱烈。大家指出,草案是在集中了各有關方面的意見,認真研究了婚姻法實施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後起草的,比較好地作出了必要的法律修改,基本上涵蓋了當前婚姻關系中的突出問題,在遏制重婚、制止家庭暴力、處理夫妻財產及離婚後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等方面增加了新內容,進行了較大完善。
有的委員提出,草案的內容除婚姻問題外,還有與婚姻有直接關系的家庭財產的處理、制止家庭暴力、保護婦女兒童權益和贍養老人、撫養教育子女等問題,因此應將這個法律名稱改為「婚姻家庭法」。
不少委員就重婚問題發表了意見。他們指出,現在社會上出現的重婚、納妾、包二奶和姘居等已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種現象敗壞社會風氣,腐蝕幹部隊伍;影響家庭穩定,沖擊計劃生育政策;引發非婚生子女和父母離異子女被岐視和流落街頭,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等社會問題。他們認為,這次修改加大了遏制重婚的力度,並增加了5條內容,並明確規定了依法追究重婚者的刑事責任,這對重婚行為是個有力的打擊。
一些委員建議,考慮到婚姻法的廣泛性,草案經常委會審議完善後,應更廣泛地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在此基礎上再集中修改完善,繼續提交常委會審議。我國立法是走群眾路線的,這樣做也是一個很好的普法過程。
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的修改意見還有加大對離婚無過錯方的賠償力度,增加有關涉外婚姻的內容等。
在與大家一起參加分組審議時,李鵬說,婚姻法的修改是最近社會關注的焦點。家庭幸福、和睦是社會穩定的前提和基礎。婚姻法的修改關繫到每個家庭的幸福。他建議,草案經常委會一審後,要更廣泛聽取人大代表的意見和社會各界的意見,集思廣益。再次審議時,可以邀請更多的人大代表列席常委會會議,參與審議。
李鵬強調,在婚姻法的修改中要分清法律、道德界限。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律規范的是人們的基本行為,同時需要加強道德、輿論的作用,共同維護和睦的家庭關系,維護社會穩定。
李鵬今天下午還與常委會組成人員一同審議了民族區域自治法修正案草案。與會人員在發言時指出,少數民族自治地方要加速經濟發展,必須加大教育扶持力度,提高少數民族群眾素質,加快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大家還就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體制、投資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少數民族幹部配備等內容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5. 婚姻法中的男女平等原則意義
(一)實行婚姻自由,禁止包辦買賣婚姻。這是我國婚姻法的核心。其基本含義是指公民享有婚姻自主權,男女雙方有權按照法律的規定,決定自己的婚姻大事。結婚和離婚都不附帶任何外在條件,以男女雙方是否有感情作為婚姻成立、延續或解除的唯一根據。禁止買賣婚姻、包辦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行為。婚姻自由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才能真正做到。封建社會的婚姻是維護封建等級特權聯系的紐帶,資本主義社會所標榜的「婚姻自由」只不過是「契約自由」的一種特殊形式。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婚姻自由不僅在法律上鏟除了剝削和壓迫的根源,婦女在經濟上獲得了獨立,才使婚姻自由真正成為現實。當然,我國婚姻法所規定的婚姻自由是服從社會主義原則的,它是人民的一項權利,受到法律的保護;但又不是絕對的,還要受到法律的約束。 (二)實行一夫一妻制,禁止重婚及其他破壞一夫一妻制的行為。 一夫一妻制,是指一個人同時只能有一個配偶。實行真正的一夫一妻制,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兩性關系的客觀要求,是婚姻家庭關繫上實現男女平等的必要條件。一夫一妻制在人類社會雖然已經有幾千年,但在私有制社會里卻是專對婦女而言的虛偽的一夫一妻制 。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男女是完全平等的,才能真正實行一夫一妻制。 (三)實行男女平等,反對男尊女卑。我國婚姻法所規定的男女平等,是指男女兩性在婚姻家庭生活各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負有平等的義務。這個原則是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制度區別於一切剝削階級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標志。實行男女平等,就必須反對男尊女卑的舊思想,提高婦女的地位,尊重和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 (四)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婦女、兒童和老人是主要的家庭成員,他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家庭就不可能幸福,社會也不會安寧。婦女占人口的半數,她們是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又是家庭主婦和偉大的母親,她們理應受到尊重。兒童是國家的後代、民族的未來、人類的希望,保護和培養兒童,使他們健康成長,不僅是社會主義家庭的職能之一,也是社會的任務。老人為社會貢獻了畢生精力,為撫養子女付出了心血,他們當之無愧地應該受到人們的受戴和保護。 (五)計劃生育,反對封建主義的生育觀。計劃生育,是社會人口再生產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實現四化建設的重要條件。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我國婚姻法正是基於這一原則,規定了實行計劃生育是每對夫妻的義務。只有計劃生育,才能做到「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保護母親的健康。
6. 社會關系的關系劃分
從關系的雙方來講,社會關系包括個人之間的關系、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
一般還包括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群體與國家之間的關系。這里群體的范疇,小到民間組織,大到國家政黨。
這里的國家在實質上是一方領土之社會,即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就是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而個人與世界的關系就是個人與全社會之間的關系。
從關系的領域來看,社會關系的涉及面眾多,主要的關系有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法律關系。經濟關系即生產關系。此外,宗教、軍事等也是社會關系體現的重要領域。
隨著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日益深入和擴展,歷史地形成了復雜多樣的、多種層次的社會關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地揭示了各種社會關系之間的從屬關系,據此將社會關系分為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兩種基本的類別。
物質關系是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不依人們的意識和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聯系,思想關系是通過人們的意識形成的關系,它是物質關系的反映(見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
對社會關系還可以從其他一些角度進行分類:
①從社會關系的主體和范圍,可以劃分為個人之間的關系,群體、階級、民族內部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國內和國際關系等;
②從社會關系的不同領域,可以劃分為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法律關系、倫理道德關系、宗教關系等等;
③從社會關系包含的矛盾性質,可以把社會關系劃分為對抗性關系和非對抗性關系。
對抗性關系是涉及雙方利益根本對立、往往要靠強制手段來維系或解決的矛盾關系,通常指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之間的關系、敵我之間的關系。非對抗性關系是涉及雙方根本利益一致,可以通過批評、說服、調整的方法去解決的矛盾關系,通常指人民內部的關系。
(6)婚姻法的社會作用擴展閱讀:
關系的劃分:
血緣關系
以血親或生理聯系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它是人類最早形成的社會關系,社會的發展又不斷賦予它新的內容。
縱觀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以血緣關系聯結的社會群體有:種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等。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制度里,血緣關系的緊密程度及地位、作用是不相同的。
在原始社會里,血緣關系是社會組織的重要基礎。在奴隸和封建社會,血緣關系是區分社會階級的重要標志。
近代以來,血緣關系的地位、作用有所下降。在中國,仍然起較重要作用的血緣關系有:
①婚姻關系。它由自然與社會兩重因素構成,自然因素指人進入青春期後對異性的追求,社會因素指兩性關系受社會規范的約束。婚姻關系是兩性間具有法律效力的權利、義務關系,它是兩性的個體交往,具有排它性。
②家庭關系,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一夫一妻家庭關系的形成標志著文明時代的開始。
③親屬關系。主要指非直系血緣關系,如姑侄關系、叔侄關系、舅甥關系、姨甥關系、堂兄弟姐妹關系、姑表關系、岳婿關系、丈夫與妻弟、妻妹關系等。血緣關系的正功能是聯系社會與群體,使之增強內聚力,負功能是將人置於被動的地位上。
地緣關系
直接建立在人們空間與地理位置關系基礎上的社會關系。它是人類最早產生的社會關系之一。比較穩定和牢固的地緣關系是人類採取定居形式後才形成的。
原始社會前期,人們以採摘果實和狩獵為生,一個地方的資源枯竭了就遷到另一個地方去,社會的地緣關系是變動不居的。
原始社會中後期,隨著種植和畜牧業的出現,人類的空間、地理位置關系有了較大的穩定性,人們之間便形成比較牢固的地緣關系。
牢固的地緣關系形成後,不斷擴大,從最初的村落發展到國家,甚至出現了超越國界的聯盟或國際組織。地緣關系可分為封閉型與開放型兩種。封閉型地緣關系即產業革命以前的社會關系。
那時,社會分工不發達,人們被限制在較小的地域范圍內,很多人終生只在某一個村、鎮里生活。開放型地緣關系指產業革命以後的社會關系。機器大生產的發展使人們擺脫了小生產的束縛,城市的發展使很多人擺脫了土地的束縛,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使人們遠距離的和較快的流動成為可能。
在開放型的地緣關系中,人們的居住、職業等僅只有相對穩定性,地域性的人口流動會不斷形成新的地緣關系。
地緣關系的功能主要有:
①可以維系社會的穩定,相對穩固的地緣關系能保障人們生產與生活的正常秩序;
②可能把人們約束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束縛人們的發展。
業緣關系
以人們廣泛的社會分工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它是在血緣與地緣關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在原始社會,最初的分工建立在性別、年齡等生理差別的基礎上,它們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業緣關系。建立在廣泛社會分工基礎上的真正獨立的業緣關系,是隨著階級的出現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在現代社會中,業緣關系的地位日益重要,其特徵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與工業化以前的社會相比,現代社會業緣關系的結構復雜,分工體系龐大,由過去的初級關系和非正式關系為主,轉變為次級關系和正式關系為主。
業緣關系的變遷也由緩慢轉變為迅速。業緣關系的正功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負功能有可能限制人們的發展。在以剝削制度為基礎的社會里,分工使剝削者處於從事統治管理活動的有利地位,被剝削者則處於不利地位。
這樣,業緣體系就起著維護剝削制度的作用。在消滅了剝削制度的國家中,業緣關系不再具有統治與剝削的意義,但業緣與職業體系束縛人們發展的現象在一定意義上還存在。
7. 法院判離婚為什麼要先調解呢
《婚姻法》第3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應當進行調解。據此,調內解是審理離婚容案件的必經程序。即使起訴前已經婚姻登記機關、街道組織調解過,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仍應進行調解。在進行調解時,審判人員必須根據查明的事實,依法對雙方進行說服教育工作,宣傳法律、政策和社會主義倫理道德,對有過錯的一方進行批評,對無過錯的一方進行疏導。調解開始後,應首先做好調和工作。感情尚未破裂,但雙方不能達成調解協議的,應及時判決不準離婚;雙方感情確己破裂,沒有和好可能的,則應做好調解離婚的工作,當事人不能達成調解協議的,應及時判決准予離婚。調解是審理離婚案件的必經程序,並不是指當事人非接受調解不可。對離婚當事人進行調解,也必須堅持自願和合法的原則。一方面,必須雙方當事人自願接受調解,而不能強迫當事人接受調解;另一方面,所達成的協議內容必須是經說服教育並由當事人民主協商的結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二條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應當進行調解。
8. 以中國近代婚姻立法為視角,論述中國法律近代化的歷程,特點和意義·
我不是法律專業的,在這里看到這個帖子,說說我的看法,大家別噴我。
中國近代婚姻在法清末民初確立,這個時候中國傳統封建婚姻開始發生變化,不但傳統的婚姻陋俗受到系統的批判,出現了自由離婚與再嫁的婚姻現象。在這一歷史時期,最典型的事件莫過於廢帝溥儀與他的妃子婉容的離婚事件。同時人們開始注重婚姻法規。1916年,司法部附設的法律編查會先後制定民法草案。關於婚姻制度方面,《民律親屬篇草案》第三章有詳細規定,這無疑對婚姻陋俗的變革起到了推進作用。應當特別提出的是,這時有人開始注重履行一種契約婚姻,類似於現代結婚證的婚姻契約出現,這是婚姻生活文明化和現代化的體現。這種契約婚姻在當時還是極為個別的現象,但它卻改變了過去男尊女卑的局面。是中國婚姻史上婚姻締結方式走向文明的開端。
中國近代法律的發展歷程,要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一直到辛亥革命,這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歷史時期:
一.鴉片戰爭西方國家靠著船堅炮利和鴉片,不但打開了古老的中國海關大門也打破了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封建士大夫們腦中的中國中心夢。西方資產階級的文化和傳統,緊隨西方列強的商品滾滾東流。有著幾千年光榮歷史,包括法文化在內的古老東方文明,在西方文化(包括法文化)面前,很快失去了昔日的光輝。兩種截然不同的法文化,在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內部矛盾斗爭中,由對立沖突到調和融合。最後,古老的中華法系終於在這種沖突和融合中自行解體。中國法律由此走出中世紀,進入近代。這是一個曲折痛苦的過程。在血與火的年代,前進與倒退,守舊與創新,傳統與外化,既嚴重對立,又相互調和。在困惑和迷惘中,於20世紀初年走完了這段路程,鴉片戰爭後 因為中國鴉片戰爭失敗國門被打開,主權喪失,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國家為了更好的維護中國的利益,進一步的控制中國,就提出了領事裁判權,對中國的法權進行侵奪,這種制度一確立,清王朝即喪失了對進入中國境內的外國僑民的法律管轄,原有的完整的司法權也因之而喪失。其結果,不但嚴重地破壞了中國原有的社會秩序,同時也給清王朝的統治帶來嚴重的危機。義和團的爆發也和這一制度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因果關系。這一危害中國的有識之士也早已發現,在戊戌變法也將它列為變革的目標之一。二.太平天國時期 農民處在封建社會的最下層,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使他們對封建法制深惡痛絕。因此,太平天國英雄們在發動武裝起義之始,便把斗爭的矛頭指向清王朝封建法制。天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制定並實施了《天朝田畝制度》等法律,將自己的理想付諸實踐。這些法律,從土地分配、婚姻嫁娶到犯罪和刑罰、訴訟制度等問題,都一反清朝封建舊法制。太平天國的法制雖然因時代和農民的階級局限,而存在不少落後成分,並因戰爭等等原因而無法全面實施,但是它在大半個中國否定和取代了封建法制長達十多年,其摧毀舊法制的革命作用實在不能低估。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按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三權分立」的原則,對司法制度進行了改革,完成了司法制度的近代轉變。而最終作為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基本法典的《六法全書》的出現,其六法體系最終建立,標志著近百年的中國法律的近代化的最終完成。
縱觀中國近代百年歷史來看,從列強破開國門導致封建法律陷入困境,還是辛亥革命直至中華民國南京政府的成立,「三權」分立,《六法全書》的出現,無不體現了中國法律從皇權到人權的轉變,發張與晚清的中國近代法律,在中國近代動盪的社會變革中瓦解,是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對中國的法制有深刻的影響,其演變過程對我們法制的發展建設存在諸多啟示。在法律的演變過程中廣大法律制定者從洋務運動開始,不斷的吸收總結,注重新思想的運用,這些從西方學習的思想,從根本上轉變了,近代中國人對法的理念,從西方吸取的法律營養,加速了中國近代法律的發展建設使得清末建立了較為完整的法律體系,這種模式一直延續到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國法律化,是中華法系發展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加速了中華法系的終結和近代法律體系的形成,使中國走了法治文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