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對標的物的規定
Ⅰ 買賣合同中對標的物質量有哪些要求
質量要求,是指出賣人出賣的物品經雙方約定,必須要達到的技術等級,如國際認證標准、國家標准、部門標准、行業標准等要求,或者符合產品質量法規定的其他標准,出賣人出賣的物品達不到合同約定的質量要求,應視為違約行為,應承擔違約責任。 《合同法》對出賣人出賣的物品的質量要求作了如下的規定: 一、《合同法》第一百五十三條規定「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的質量要求交付標的物。出賣人提供有關標的物質量說明的,交付的標的物應當符合該說明書的要求。」 二、《合同法》第六十一條規定「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 三、《合同法》第六十二條第一款規定「質量要求不明確的,按照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履行;沒有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按照通常標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標准履行。」 四、《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的規定是對出賣人出賣不符合質量要求的物品的處置辦法,該條規定「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 買受人可以依據上述規定,對買賣合同中沒有規定或沒有明確規定質量要求的物品界定質量,也可以依據上述規定對出賣人提供的不符合質量要求的物品採取必要的補救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或者獲得賠償。
Ⅱ 最高院關於如何理解與適用合同法解釋第24條問題的答復
《最高法院關於如何理解與適用合同法解釋第24條問題的答復》應該是指《最高法院關於如何理解與適用合同法解釋(二)第24條問題的答復》。
《最高法院關於如何理解與適用合同法解釋(二)第24條問題的答復》
一、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第九十九條規定的合同解除或者債務抵銷雖有異議,但在約定的異議期限屆滿後才提出異議並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當事人沒有約定異議期間,在解除合同或者債務抵銷通知到達之日起三個月以後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如果合同當事人一方在不具有解除權的情況下,向對方發出了解除通知,對方在本條規定的異議期經過後才向人民法院起訴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是否支持,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在各地法院的審判實踐中均存在爭議。肯定的觀點主張,本條適用的前提是主張解除合同的一方應具有解除權,否則,對方提出異議的權利不受異議期的限制,本條不適用,人民法院對解除異議的訴訟請求仍應支持;否定的觀點主張,異議期限經過,異議權不再受法律保護,此時無論解除合同的一方是否具有解除權,對方當事人均無權再對合同解除提出異議,故對此種情形下的異議訴請,人民法院不應支持。以上兩種觀點,均具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和現實基礎,根本差別在於對異議權的性質、異議期限經過的後果等認識不同。對此,最高法院將在進一步研究論證的基礎上,以司法解釋、司法政策或典型案例等形式,明確提出相應的意見,以統一裁判尺度。
二、發出解除通知的一方自己在三個月內起訴,請求法院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屬於解除方通過提起確認之訴,對合同已經解除的法律事實進一步予以確認,而非對自己主張的合同解除提出異議。
Ⅲ 我國合同法規定一般情況下,標的物的所有權何時轉移
動產交付轉移,不動產登記轉移。
合同法第133條規定
:「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Ⅳ 合同法對標的物有強制性規定嗎
合同當事抄人權利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合同的必要條款。傳統民法認為,合同債的標的為債務人的給付,即債務人的作為(或不作為)。中國通常認為合同的標的包括物、行為與智力成果。物指民法意義的物,含一般等價的貨幣。行為指作為(含作為的結果)與不不作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在這里」違法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應當包含了關於合同標的的禁止性強制性規定,例如法律禁止流通的物;法律限制流通的物,只能在限定的領域流通;法律對特定物的流通設立的許可制度。
Ⅳ 買賣合同對標的物是如何規定的
盡管當事人可用於買賣的物可為動產或不動產,也不限於現存的物,但可以作為買賣合同標的物的物也不是無限制的。依據《合同法》第132條的規定,買賣合同的標的物應有以下限制: 1.標的物應為出賣人有權處分的物 出賣人應對其出賣的標的物有處分權,這是現代各國買賣合同中的一般原則,它起源於羅馬法「任何人都無權處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的私法格言。出賣人有處分權包括兩種情形:一是標的物歸出賣人所有;二是出賣人有權處分,這是指出賣人雖然對出賣的物不享有所有權,但其依所有權人的授權或者法律的規定可以出賣該標的物,否則就難以實現買賣合同的目的。 出賣的標的物,不屬於出賣人有權處分的物,買賣合同是否有效,對此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出賣人出賣無權處分的物的買賣合同為無權處分合同。《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權處分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權處分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也即未經權利人追認或者在訂立合同後也未取得處分權的,買賣合同無效。另一種觀點認為,出賣人對標的物是否有處分權,不影響買賣合同的效力,即使出賣他人之物,出賣人未經權利人追認或者在訂立合同後也未取得處分權的,買賣合同也是有效的。我們同意第二種觀點。從買賣合同來說,若確認買賣合同有效,則出賣人不能將標的物轉移給買受人時,應負違約責任,買受人可請求出賣人賠償損失(包括可得利益損失);若確認出賣人出賣無權處分之物的買賣合同無效,則出賣人僅負締約過失責任,買受人則只能請求出賣人賠償信賴利益。可見,對於出賣人出賣其無權處分之物的買賣合同,確認其有效,有利於保護善意買受人的利益。 2.標的物須為非限制流通物 買賣合同的標的物應當屬於法律規定的其所有權可以轉讓的物,即流通物或者限制流通物。可流通物可以是動產,也可以是不動產;既可以是現存物,也可以是將來物,如尚未建成的房屋、尚未出生的動物、生長中的農作物等。以限制流通物為標的物的買賣合同須經特別許可,只能在限定的范圍內或限定的主體間進行流通,否則,可能因內容不合法而被認定為無效。而禁止流通物不得成為買賣標的物,以禁止流通物為標的物的買賣合同無效。按照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禁止流通物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專屬國家或集體所有的財產。專屬於國家所有的礦藏、水流以及專屬於國家或集體所有的森林、山嶺、荒地、灘塗、土地所有權等,不得為買賣合同的標的物。 (2) 受國家保護的珍貴動、植物。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及相關行政法規與《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的規定,禁止出售、收購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及其製品,如因科學研究、馴養繁殖等需要收購的,須經法律規定的主管機關批准。禁止出售、收購國家一級野生保護植物。出售、收購國家二級野生保護植物的,須經省級主管機關或其授權機構批准。 (3)偽劣產品。按國家有關法律和行政法規、行政規章的規定,凡屬偽劣產品,均不得作為買賣合同的標的物。 (4)未使用注冊商標的人用葯品、煙草製品。《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5條規定:「國家規定必須使用注冊商標的商品,必須申請商標注冊,未經批准注冊的,不得在市場上銷售。」按《商標法實施細則》的規定,其主要指國家規定並由商標局公布的人用葯品和煙草製品。 (5)迷信、淫穢、走私物品、毒品、武器、彈葯等其他法律禁止流通的物品。 3.標的物須為有體物 依我國合同法的規定,買賣合同為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合同,故買賣合同的標的物僅限於有體物。無形財產的有償轉讓不屬於合同法規定的買賣合同。例如,知識產權的轉讓就不屬於買賣合同而屬於技術合同的范疇。
Ⅵ 合同法對買賣合同交付期限作了什麼規定
合同履行的期限,以日、旬、月、季、半年度、年度或跨年度計算。在買賣合同中的履行期限,實際上就是出賣人交付標的物、買受方支付貨款的時間。
《合同法》對買賣合同交付期限作了如下規定:
一、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交付標的物。約定交付期限,出賣人可以在該交付時間內的任何時間內交付(《合同法》第一百三十八條)。
二、當事人沒有約定標的物的交付期限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按下列方式確定:
1、協議補充。不能達成協議補充的,按照合同相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
2、履行期限不明確的,債務人可以隨時履行,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履行,但應當給對方必要的准備時間(《合同法》第六十二條第四款)。
三、標的物在合同訂立之前已為買受人佔有,合同生效的時間為交付的時間(《合同法》第一百四十條)。
四、因買受人的原因致使標的物不能按照約定的期限交付的,買受人應當自違反約定之日起承擔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合同法》第一百四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相關規定:
六十條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
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第六十一條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
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
第六十二條當事人就有關合同內容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適用下列規定:
(一)質量要求不明確的,按照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履行;沒有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按照通常標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准履行。
(二)價款或者報酬不明確的,按照訂立合同時履行地的市場價格履行;依法應當執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的,按照規定履行。
(三)履行地點不明確,給付貨幣的,在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動產的,在不動產所在地履行;其他標的,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
(四)履行期限不明確的,債務人可以隨時履行,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履行,但應當給對方必要的准備時間。
(五)履行方式不明確的,按照有利於實現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
(六)履行費用的負擔不明確的,由履行義務一方負擔。參考來源:網頁鏈接
Ⅶ 《合同法》第171條是什麼
第一百七十一條試用買賣的買受人在試用期內可以購買標的物,也可以拒絕購買。試用期間屆滿,買受人對是否購買標的物未作表示的,視為購買。
【釋義】本條是對試用買賣中買受人認可標的物的規定。
規定試用買賣的買受人在試用期內可以購買標的物,也可以拒絕購買,是為了明確試用買賣合同中買受人的基本權利。買受人對標的物的認可,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意願,而不受其他條件的限制。
從各國有關法律規定來看,在有些情形下,買受人雖未作出明確的認可表示,也視為認可。這些情形主要有:
1.買受人在認可期限內未作表示。
如德國法規定,標的物為試用或檢驗的目的交付於買受人者,如買受人未為表示,視為認可。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規定,標的物因試用已交付於買受人,而買受人不交還其物或者於約定期限或者出賣人所定之相當期限內,不為拒絕之表示者,視為承認。」買受人對標的物是否認可,應當及時作出表示,以免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過久地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因此,合同法也規定,試用期間屆滿,買受人對是否購買標的物未作表示的,視為購買。例如,出賣人規定電視機試看三天,三天後買受人既未通知出賣人接受標的物,也未通知拒絕認可標的物,並且未將電視機退還出賣人,則視為買受人認可標的物。
出賣人試用標的物,可以是在認可期限內一直佔有標的物,也可以是在出賣人佔有的情況下試用或者檢驗。對於這種出賣人未將標的物轉移於買受人佔有的情形,買受人經試用或者檢驗後未在約定的期限或者出賣人規定的期限內作出拒絕認可的表示時,是否也視為接受,存在著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是,不論標的物是否交給買受人佔有,只要買受人未在期限內作出意思表示,即視為認可。另一種意見是,標的物未交給買受人佔有情況下,買受人試用或者檢驗後未在期限內作出表示的,應當視為拒絕。其理由是,標的物未交給買受人佔有情況下,買受人試用後拒絕認可標的物的,不發生返還標的物的問題。而認可標的物的,則發生出賣人應當交付標的物的問題。因此,這種情況下,在對買受人試用後未在期限內作出表示的情形進行法律推定時,如果視為買受人以默示的方式拒絕認可標的物,是比較經濟而適當的辦法。
2.買受人無保留地支付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價金,或者對標的物從事試用以外的行為。
例如,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387條規定,「買受人已支付價金之全部或一部,或就標的物為非試用所必要之行為者,視為承認。試用買賣自買受人試用或者檢驗標的物後表示認可時,條件才成就,合同才發生法律效力。因此,買受人於其認可後才支付價金。買受人在試用或者檢驗後雖未表示認可或者拒絕,但無保留地支付了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價金,則可以認為買受人以支付價金的形式來表示對標的物認可的意思。在此情形下,應當推定買受人認可標的物。買受人雖未支付價金,但對標的物從事試用或者檢驗以外的行為時,也應當視為認可。因為在試用期間,買受人對標的物並無處置的權利,如果其從事試用以外的行為,例如將標的物出租或者出賣等,則其顯然將標的物視為自己之物,當然可以視為其對標的物表示了認可。這種情形沒有在本條中直接規定,但應當認為是符合本條意旨的。
Ⅷ 《合同法》第133條的規定
本條的規定,是買賣合同一章中最重要的條款之一。
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釋義】本條是關於買賣合同標的物所有權轉移時間的規定。
Ⅸ 合同法第142條和144條如何理解標的物風險轉移
標的物所有權轉移和風險承擔是買賣合同中兩項最重要的內容。風險承擔是指買賣的標的物在合同生效後因不可歸責於當事人雙方的事由而發生毀損、滅失時,應由哪方當事人承擔。其關鍵問題是風險轉移的問題,風險轉移的時間確定了,風險由誰來承擔也就清楚了。
我國合同法對標的物風險轉移採取交付主義原則,即以標的物的交付時間來確定風險轉移的時間,具體有以下幾點:
(1)《合同法》第142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2)《合同法》第143條規定:「因買受人的原因致使標的物不能按照約定的期限交付的,買受人應當自違反約定之日起承擔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
(3)《合同法》第144條規定:「出賣人出賣交由承運人運輸的在途標的物,除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毀損、滅失的風險自合同成立時起由買受人承擔。」
(4)《合同法》第145條規定:「當事人沒有約定交付地點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二款第一項的規定標的物需要運輸的,出賣人將標的物交付給第一承運人後,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買受人承擔。」
(5)《合同法》第146條規定:「出賣人按照約定或者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二款第二項的規定將標的物置於交付地點,買受人違反約定沒有收取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自違反約定之日起由買受人承擔。」
(6)《合同法》第148條規定:「因標的物質量不符合質量要求,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買受人可以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買受人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出賣人承擔。」
對標的物風險轉移的規則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標的物的毀損、滅失的風險自交付時轉移,這一原則既適用於動產買賣,也適用於不動產買賣。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 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第2款規定:「房屋毀損、滅失的風險,在交付使用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使用後由買受人承擔;買受人接到出賣人的書面交房通知,無 正當理由拒絕接收的,房屋毀損、滅失的風險自書面交房通知確定的交付使用之日起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2)標的物風險轉移不與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相掛鉤,而是自標的物交付時轉移。動產自交付時所有權與風險均發生轉移,並不是所有權轉移導致風險轉移,而是交 付行為帶來的兩個不同的法律後果。不動產所有權自完成過戶登記手續時轉移,未辦理過戶登記手續的,所有權不發生轉移;但不論不動產過戶登記是否完成,只要 出賣人向買受人交付了不動產,該不動產的毀損、滅失風險自交付時發生轉移。在所有權保留買賣合同中,盡管特定條件滿足之前標的物的所有權仍歸出賣人所有, 但只要完成了標的物交付,風險即轉由買受人承擔。同樣,車輛、船舶、航空器等特殊動產的風險也自交付時發生轉移。
(3)如果買賣雙方對標的物風險轉移有約定的,依其約定。
Ⅹ 我國合同法規定一般情況下,標的物的所有權何時轉移
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的規定,一般情況下,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