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熱點難點問題

合同法熱點難點問題

發布時間: 2021-01-27 02:53:47

㈠ 想寫合同法論文,能否給些建議 ,希望題目范圍小一些,盡量跟社會熱點有關聯,值得探討的

1、勞動合同法方面的:
勞動合同解除法律制度;勞動合同法對職工的保護版......
(這些可以權寫的很多1萬字以上很容易寫到,如果你嫌太寬,你可以在裡面適當縮小范圍)
2、合同法方面的:
租賃合同方面的(實踐中這類糾紛很多);違約責任(6種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合同效力(無效、有效、可撤銷);合同欺詐或詐騙問題;合同的解除問題等

可以寫的很多,而且和合同相關的涉及實務也多,相對也好寫很多的

㈡ 合同法實務與熱點問題課程對金融專業的學生有用嗎

自然有用。金融專業學生以後的工作主要是商業活動,而商業活動是離不開合同的。因此建議好好學習。
如仍有疑問,可追問,滿意請採納!

㈢ 2000字論文!急急急!!!《當前就業形勢與熱點問題分析》為題目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連續5年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就業形勢不斷好轉。當前勞動供求基本平衡,勞動供給略大於需求。總的來看,中國目前的勞動供求關系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速,勞動供給壓力正在減弱。目前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仍在增長,但每年增加量正在減少。與勞動供給變化不同的是,勞動需求增長強勁。隨著以國有企業改革為標志的結構調整接近尾聲以及勞動力資源市場配置能力的增強,經濟結構已經向著更加有利於利用勞動的方向轉變,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吸納作用逐漸增強,就業需求增長迅速,部分地區和行業甚至已經受到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困擾。上述變化意味著我國的勞動供求形勢正發生根本性變化,勞動的供求矛盾正在減弱,但結構性矛盾正變得越來越突出。文章作者對於當前就業形勢與熱點問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就業形勢,勞動合同法,利益分配格局,勞動力市場,勞動成本,勞動力供求

一、當前的就業形勢

隨著我國經濟連續5年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就業形勢不斷好轉。2007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創實施積極就業政策以來最好水平,達到120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34%。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為近年來最高。2007年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15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3%。城鎮登記失業率繼續穩中有降。2007年底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比2006年底下降0.1個百分點。
當前勞動供求基本平衡,勞動供給略大於需求。根據中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監測中心對全國94個城市的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信息統計分析,2007年第四季度用人單位通過勞動力市場招聘各類人員約412萬人,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求職者約422萬人,求人倍率約為0.98。79.1%的企業用人需求集中在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建築業,以上各行業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別為30%、16.2%、11.8%、9.1%、7.5%和4.5%。其中,製造業和建築業的用人需求約占第二產業全部用人需求的93.1%;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用人需求約占第三產業全部用人需求的73.1%。
總的來看,中國目前的勞動供求關系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速,勞動供給壓力正在減弱。目前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仍在增長,但每年增加量正在減少。15-59歲年齡段勞動人口預計會增長到2011年,15-64歲年齡段勞動人口增長會持續到2014年左右,之後,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將不再增長,規模會逐漸縮小。與勞動供給變化不同的是,勞動需求增長強勁。隨著以國有企業改革為標志的結構調整接近尾聲以及勞動力資源市場配置能力的增強,經濟結構已經向著更加有利於利用勞動的方向轉變,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吸納作用逐漸增強,就業需求增長迅速,部分地區和行業甚至已經受到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困擾。上述變化意味著我國的勞動供求形勢正發生根本性變化,勞動的供求矛盾正在減弱,但結構性矛盾正變得越來越突出。

二、當前就業矛盾的突出特點:「短缺」與「過剩」共存

(一)企業「招工難」:勞動力短缺了嗎

自2004年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企業開始出現「招工難」以來,這一現象不僅沒有得到緩解,而且還呈愈演愈烈之勢,甚至在勞動力的主要輸出地如中部的一些省份,也陸續出現勞動力供不應求的現象。調查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區是缺工最為嚴重的地區,目前有近200萬人的缺口,缺工比率約為10%。據勞動社會保障部的企業調查數據,在2006年春季的用工需求中,僅有31.7%的企業全部招滿,32.2%企業招到所需工人的75%,20.9%的企業招到50-75%的工人,15.1%的企業的用工需求有一半沒有得到滿足。中國真的已經進入了勞動力短缺時代嗎?
一般來說,當一個國家勞動年齡人口增長停止後,勞動力數量不足的問題會很快到來。但中國的情況和其他國家有很大不同,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使得中國大多數人口仍然居住在農村。在勞動年齡人口增長停止後,農村人口仍然能夠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為城鎮提供勞動供給的來源。事實上,我國目前正經歷著世界上最為迅速的城鎮化過程。1990-2002年間,中國平均城鎮化速度為1%左右,而1995年至今這一速度增加到1.4%左右。1%的城鎮化速度意味著2007年城鎮會新增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1300萬左右,而1.4%城鎮化意味著這一數字超過1700萬。假設中國步入比較發達的階段時大多數人口如70%的人口會選擇居住在城鎮,那麼,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似乎還能持續20年以上時間。因此,從總量上來看,中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擁有充足的勞動供給。
在總量供給充足的情況下,勞動力短缺的發生更多地來自於結構性的原因,也就是說當前的勞動力短缺更多地是一種結構性的矛盾。所謂結構性矛盾,簡單說來就是勞動力市場上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的不匹配現象,這種既可以來自於地區、行業之間的不匹配,也可以表現為勞動者素質技能與崗位技能需求之間不匹配。由於無法實現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配合,勞動力市場上既會出現有人無崗的現象(「過剩」),也會出現有崗無人(「短缺」)的現象。
當前的「農民工短缺」就是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的具體反映。造成這一矛盾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勞動供求在地域間存在著不匹配。農民工的供給主要在農村和中西部地區,而需求則發生在城鎮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步伐不斷加快,2006年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數量大約1.32億,其中從中西部流出的勞動力中絕大多數都流入了東部地區。但是,農民工要實現向城鎮的轉移,不僅要克服各種制度性和非制度性障礙,而且還面臨著城鎮社會的排斥,農村轉移勞動力不得不更多地選擇像「候鳥」一樣在輸入地和輸出地流動,難以實現在輸入地的穩定居住和就業。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農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農民外出務工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農村對農民的推力開始減弱,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農民工在流入地的待遇難以改善,必然導致流入地的拉力降低,企業陷入招工難也就不可避免。造成當前「農民工短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民工素質技能與需求的不匹配。目前農村轉移勞動力中,大約16%的人只有小學以下教育程度,大約83%的人只受過初中及初中以下教育,受過正規職業培訓的比例僅有15%左右。教育程度不足和缺乏技能使得很多企業即使出高價也難以招到合格的工人。

(二)大學生「就業難」:大學生過剩了嗎

自1999年中央政府做出擴招決策後,高等院校的數量和在校生數量迅速增加。2005年普通高等學校已經發展到1792所,在校本、專科學生數量達到1562萬人,研究生97.9萬人。從1998到2006 年,高等教育招生人數從108萬增至546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9.8 %上升到22%;2005年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與1993年相比,本、專科學生增加了5倍,研究生增加了8倍。隨著大學畢業生數量迅速擴大,就業難度日益增加。1996-2004年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分別為93.7 %、97.1 %、76.8 %、79.3 %、82.0 %、90.0 %、80.0 %、70 %和73 %。大學生就業難的直接後果是工資難以增長。依據北京大學「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課題組對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2005 年包括大專、本科、碩士和博士的畢業生起薪平均月收入為1588元,僅比2003年的1551元增加37元,其中專科畢業生為1333元,本科畢業生為1549元。與此相對照,農民工工資水平迅速上升,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就業情況的調查,2006年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平均工資為1226元/月,比2005年增加181元,增長17.3%。農民工和大學生工資水平差距快速縮小並開始趨同。
我國大學生數量真過剩了嗎?我國目前擁有大學適齡青年1.2億之多,雖然從毛入學率看已經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但大多數的適齡青年仍然被拒之在高等院校大門之外,大學生招生數量遠遠並不能滿足需要。從每萬人擁有的大學生數量來看,美國為520人,加拿大為580人,韓國為571人,而我國目前僅120多人,甚至落後於南美的巴西。即使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來看,我國22%的比率同樣遠遠低於日本的48%和美國的52%。很顯然,與我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要求相比,中國大學生數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大學生就業難從本質上來說仍然是一種結構性矛盾。
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簡單說來,就是大學生教育體系與勞動力市場之間存在嚴重脫節。自1990年代中期時候以來,我國勞動力市場化改革進程不斷加快,經過10年多的發展,市場已經在我國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但大學生供給體系改革嚴重滯後,大學教育的計劃經濟特徵明顯,高等教育層次單一,課程內容和設置僵化,與市場多樣化的需求相比,高等學校提供的畢業生同質性強、就業能力差,反映在就業市場上,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一流大學、二流大學甚至三流大學的畢業生,都在爭搶同樣乃至同一個就業崗位。最近幾年的公務員招考人滿為患,有些崗位經常是一個就業機會被數千人爭搶;相反,一些跨國公司需求大量經營管理和技能人才,因中國本土難以招募到合格人才而不得不花更高的代價從海外僱傭。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確實給了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並沒有帶來同樣多的就業機會,高等教育需要發展,但更需要健康發展。

三、熱點問題:《勞動合同法》對就業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經過反復醞釀和討論,旨在構建新時期和諧穩定勞動關系的《勞動合同法》終於通過立法程序並已經於2008年開始實施。這一法律的頒布實施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一些企業視《勞動合同法》為洪水猛獸,千方百計規避,有些人批評這部法律矯枉過正、對勞動者保護過頭,認為這部法律會嚴重損害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礎。那麼,《勞動合同法》到底會對就業和經濟發展產生什麼影響呢?

(一)《勞動合同法》有利於調整利益分配格局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雖然保持了高速增長,但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勞動者報酬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不斷降低。造成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利於勞動者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從勞動力市場中去尋找。從勞動力市場角度來看,我國過去一直面臨著似乎是無限的勞動供給,勞動力供大於求的形勢決定了勞動者收入難以增長,勞動者工資增長缺乏客觀基礎。同時,我國過去一直處於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軌的過程中,保護勞動者的制度和法律缺失,勞動者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目前我國勞動供求關系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勞動需求增長強勁,經濟增長的就業效應不斷增強,沿海地區和部分行業連續多年出現勞動力短缺,勞動力正從無限供給走向有限剩餘,這就為實施《勞動合同法》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客觀基礎,《勞動合同法》的出台可以說恰逢其時,符合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同時,旨在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勞動合同法》也具有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它的實施將會有助於校正初次收入分配的市場失敗,有利於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二)《勞動合同法》不會嚴重損害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

勞動力市場靈活性是保持經濟活力和競爭力的重要保證。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因為過度保護勞動者,造成勞動力市場僵化、失業率攀升、勞動參與率下降和經濟競爭力下降等嚴重問題。改革勞動力市場已經成為這些國家重振經濟的重要戰略選擇,例如歐盟的《里斯本戰略》和德國的《哈茲改革法案》等都是這樣的改革。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化打破了計劃體制的「鐵飯碗」,實現了勞動力市場的靈活,保證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我國勞動力市場因改革不徹底仍存在著對部分人群的過度保護問題,但與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更主要的問題是缺乏勞動力市場保護。歐洲國家的改革是希望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增強勞動力市場靈活性,我國的改革方向則需要在保持靈活的前提下增強安全性,這就需要為勞動者提供基本保護。勞動者與僱主簽訂勞動合同就是對勞動者的最基本保護,這也是《勞動合同法》的核心內容。《勞動合同法》鼓勵建立長期穩定的勞動關系,鼓勵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使用,但鑒定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並不等於「鐵飯碗」,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和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並沒有本質區別,它僅僅意味著終止勞動合同的時間不確定,不意味著不能解除,實際上,解除無固定期限合同與接觸固定期限合同沒有本質不同,因此,《勞動合同法》並不會必然導致勞動力市場僵化和「養懶人」。

(三)《勞動合同法》不會增加正規企業的勞動成本

很多人認為實施《勞動合同法》會大大增加企業勞動成本,導致企業倒閉和外資撤離,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會因此喪失。事實並非如此。從《勞動合同法》相關規定來看,實施法律會從三個方面影響到勞動成本:一是裁員的經濟補償,二是繳納社會保險的費用,三是違法成本。對照我國1995年頒布實施的《勞動法》,上述三個方面的勞動成本同樣存在,但《勞動法》的有關規定比較籠統,執行困難,致使一些企業尤其是非正規用人單位經常不執行《勞動法》,並把不執行法律所帶來的「好處」或者「利潤」看成是理所當然。即使如此,大多數的正規企業仍然很好地執行了《勞動法》,對這些企業來說,實施《勞動合同法》並不會帶來勞動成本的額外增加,相反,《勞動合同法》因為新規定了對高薪員工經濟補償金的封頂,還會使這類企業的勞動成本有所減低。對於那些過去不執行《勞動法》的企業來說,實施《勞動合同法》後,勞動成本大幅度增加是不爭的事實。具體來看,實施《勞動合同法》後,除了違法成本大大增加外,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和裁員經濟補償還會使勞動成本增加30-40%左右,這對那些靠逃避法律責任和義務為生存手段的企業來說無疑是嚴重打擊。但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法律是市場競爭的基本前提,只有每個企業都遵守法律,企業間的競爭才是公平的競爭。世界上恐怕沒有任何國家會允許一些企業守法,而另外一些企業可以不守法。《勞動合同法》會消除不守法企業的「超額利潤」,是一種對正規守法企業的保護。對於守法企業來說,《勞動合同法》不僅不會削弱其競爭力,而且還將給這些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四)《勞動合同法》不會加劇失業

很多人擔心嚴厲執行《勞動合同法》會導致嚴重的失業,這似乎也是一種危言聳聽的說法。我國目前就業形勢穩定,失業率穩中有降,失業最嚴重的時期已經過去,同時,隨著每年新創造的就業崗位不斷增多,生產部門中勞動力供不應求的現象不斷加劇,《勞動合同法》有利於緩解當前很多地方出現的「民工荒」,更有利於提高就業的穩定性。勞動關系脆弱和不穩定所導致的是就業的非正規化趨勢是當前勞動力市場所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一份工作結束後常常需要重新找工作,有時不得不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找工作,這不僅加大勞動者的工作搜尋成本,也是造成失業率難以進一步下降的原因。《勞動合同法》鼓勵建立穩定和長期的勞動關系,不僅會減少勞動者找工作的成本,也從制度上保證了人力資本投資的激勵機制。在缺乏穩定勞動關系的情況下,企業常常擔心培訓後勞動者會離開而不願意在培訓上投資,《勞動合同法》專門規定對由用人單位提供專項經費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員工可以約定服務期和違約金,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用人單位人力資本投資的積極性。當然,很多非正規企業可能會因《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導致經營困難,這在短期內也許造成一定程度失業上升,但它並不會從根本上影響我國的勞動供求格局,更不會造成嚴重失業。
從長期來看,《勞動合同法》會大大促進就業的穩定性,有利於國家的長期發展。首先,《勞動合同法》通過規范勞動關系起到從制度上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有助於縮小日益擴大的收入差距和不平等,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從這個意義上說,《勞動合同法》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的基礎性法律之一。其次,《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會加大不守法企業的勞動成本,減少企業因為不守法律而獲得的超額「利潤」,間接保護了守法企業,有利於建立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只有公平競爭才會保證經濟的健康發展和活力。第三,《勞動合同法》鼓勵建立長期穩定的勞動關系,有利於企業和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投資,這必然增強創新能力和經濟增長的後勁。總的來看,實施《勞動合同法》利大於弊。
當前社會上存在著對《勞動合同法》的嚴重誤讀,迫切需要澄清誤解,統一認識。《勞動合同法》已經通過並開始付諸實施,意味著全社會已經形成共識,現在討論法律應該如何的問題顯然已不合時宜,當務之急是如何執行。從這個意義上說,目前面臨的問題非常多。首先,執法力量不足可能難以保證《勞動合同法》得到有效執行,無論多麼好的法律條文,如果得不到執行,就等於一張白紙。其次,隨著《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勞動爭議案件會增多,迫切需要完善勞動爭議處理程序,加快勞動仲裁製度的建設步伐。第三,對《勞動合同法》的誤解不僅體現在用工方,甚至很多勞動者也不願意簽訂勞動合同,認為這樣會束縛自己,這顯然不利於勞動者自身權益的保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守法意識都亟待加強。
當然,一部法律的真實效果需要時間來檢驗,我國的《勞動合同法》剛剛開始實施,實際效果同樣需要實踐來檢驗和評判。

㈣ 現在就業熱點有哪些

隨著我國經濟連續5年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就業形勢不斷好轉。當前勞動供求基本平衡,勞動供給略大於需求。總的來看,中國目前的勞動供求關系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速,勞動供給壓力正在減弱。目前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仍在增長,但每年增加量正在減少。與勞動供給變化不同的是,勞動需求增長強勁。隨著以國有企業改革為標志的結構調整接近尾聲以及勞動力資源市場配置能力的增強,經濟結構已經向著更加有利於利用勞動的方向轉變,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吸納作用逐漸增強,就業需求增長迅速,部分地區和行業甚至已經受到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困擾。上述變化意味著我國的勞動供求形勢正發生根本性變化,勞動的供求矛盾正在減弱,但結構性矛盾正變得越來越突出。文章作者對於當前就業形勢與熱點問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就業形勢,勞動合同法,利益分配格局,勞動力市場,勞動成本,勞動力供求

一、當前的就業形勢

隨著我國經濟連續5年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就業形勢不斷好轉。2007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創實施積極就業政策以來最好水平,達到120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34%。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為近年來最高。2007年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15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3%。城鎮登記失業率繼續穩中有降。2007年底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比2006年底下降0.1個百分點。
當前勞動供求基本平衡,勞動供給略大於需求。根據中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監測中心對全國94個城市的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信息統計分析,2007年第四季度用人單位通過勞動力市場招聘各類人員約412萬人,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求職者約422萬人,求人倍率約為0.98。79.1%的企業用人需求集中在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建築業,以上各行業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別為30%、16.2%、11.8%、9.1%、7.5%和4.5%。其中,製造業和建築業的用人需求約占第二產業全部用人需求的93.1%;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用人需求約占第三產業全部用人需求的73.1%。
總的來看,中國目前的勞動供求關系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速,勞動供給壓力正在減弱。目前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仍在增長,但每年增加量正在減少。15-59歲年齡段勞動人口預計會增長到2011年,15-64歲年齡段勞動人口增長會持續到2014年左右,之後,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將不再增長,規模會逐漸縮小。與勞動供給變化不同的是,勞動需求增長強勁。隨著以國有企業改革為標志的結構調整接近尾聲以及勞動力資源市場配置能力的增強,經濟結構已經向著更加有利於利用勞動的方向轉變,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吸納作用逐漸增強,就業需求增長迅速,部分地區和行業甚至已經受到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困擾。上述變化意味著我國的勞動供求形勢正發生根本性變化,勞動的供求矛盾正在減弱,但結構性矛盾正變得越來越突出。

二、當前就業矛盾的突出特點:「短缺」與「過剩」共存

(一)企業「招工難」:勞動力短缺了嗎

自2004年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企業開始出現「招工難」以來,這一現象不僅沒有得到緩解,而且還呈愈演愈烈之勢,甚至在勞動力的主要輸出地如中部的一些省份,也陸續出現勞動力供不應求的現象。調查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區是缺工最為嚴重的地區,目前有近200萬人的缺口,缺工比率約為10%。據勞動社會保障部的企業調查數據,在2006年春季的用工需求中,僅有31.7%的企業全部招滿,32.2%企業招到所需工人的75%,20.9%的企業招到50-75%的工人,15.1%的企業的用工需求有一半沒有得到滿足。中國真的已經進入了勞動力短缺時代嗎?
一般來說,當一個國家勞動年齡人口增長停止後,勞動力數量不足的問題會很快到來。但中國的情況和其他國家有很大不同,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使得中國大多數人口仍然居住在農村。在勞動年齡人口增長停止後,農村人口仍然能夠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為城鎮提供勞動供給的來源。事實上,我國目前正經歷著世界上最為迅速的城鎮化過程。1990-2002年間,中國平均城鎮化速度為1%左右,而1995年至今這一速度增加到1.4%左右。1%的城鎮化速度意味著2007年城鎮會新增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1300萬左右,而1.4%城鎮化意味著這一數字超過1700萬。假設中國步入比較發達的階段時大多數人口如70%的人口會選擇居住在城鎮,那麼,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似乎還能持續20年以上時間。因此,從總量上來看,中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擁有充足的勞動供給。
在總量供給充足的情況下,勞動力短缺的發生更多地來自於結構性的原因,也就是說當前的勞動力短缺更多地是一種結構性的矛盾。所謂結構性矛盾,簡單說來就是勞動力市場上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的不匹配現象,這種既可以來自於地區、行業之間的不匹配,也可以表現為勞動者素質技能與崗位技能需求之間不匹配。由於無法實現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配合,勞動力市場上既會出現有人無崗的現象(「過剩」),也會出現有崗無人(「短缺」)的現象。
當前的「農民工短缺」就是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的具體反映。造成這一矛盾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勞動供求在地域間存在著不匹配。農民工的供給主要在農村和中西部地區,而需求則發生在城鎮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步伐不斷加快,2006年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數量大約1.32億,其中從中西部流出的勞動力中絕大多數都流入了東部地區。但是,農民工要實現向城鎮的轉移,不僅要克服各種制度性和非制度性障礙,而且還面臨著城鎮社會的排斥,農村轉移勞動力不得不更多地選擇像「候鳥」一樣在輸入地和輸出地流動,難以實現在輸入地的穩定居住和就業。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農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農民外出務工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農村對農民的推力開始減弱,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農民工在流入地的待遇難以改善,必然導致流入地的拉力降低,企業陷入招工難也就不可避免。造成當前「農民工短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民工素質技能與需求的不匹配。目前農村轉移勞動力中,大約16%的人只有小學以下教育程度,大約83%的人只受過初中及初中以下教育,受過正規職業培訓的比例僅有15%左右。教育程度不足和缺乏技能使得很多企業即使出高價也難以招到合格的工人。

(二)大學生「就業難」:大學生過剩了嗎

自1999年中央政府做出擴招決策後,高等院校的數量和在校生數量迅速增加。2005年普通高等學校已經發展到1792所,在校本、專科學生數量達到1562萬人,研究生97.9萬人。從1998到2006 年,高等教育招生人數從108萬增至546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9.8 %上升到22%;2005年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與1993年相比,本、專科學生增加了5倍,研究生增加了8倍。隨著大學畢業生數量迅速擴大,就業難度日益增加。1996-2004年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分別為93.7 %、97.1 %、76.8 %、79.3 %、82.0 %、90.0 %、80.0 %、70 %和73 %。大學生就業難的直接後果是工資難以增長。依據北京大學「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課題組對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2005 年包括大專、本科、碩士和博士的畢業生起薪平均月收入為1588元,僅比2003年的1551元增加37元,其中專科畢業生為1333元,本科畢業生為1549元。與此相對照,農民工工資水平迅速上升,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就業情況的調查,2006年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平均工資為1226元/月,比2005年增加181元,增長17.3%。農民工和大學生工資水平差距快速縮小並開始趨同。
我國大學生數量真過剩了嗎?我國目前擁有大學適齡青年1.2億之多,雖然從毛入學率看已經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但大多數的適齡青年仍然被拒之在高等院校大門之外,大學生招生數量遠遠並不能滿足需要。從每萬人擁有的大學生數量來看,美國為520人,加拿大為580人,韓國為571人,而我國目前僅120多人,甚至落後於南美的巴西。即使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來看,我國22%的比率同樣遠遠低於日本的48%和美國的52%。很顯然,與我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要求相比,中國大學生數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大學生就業難從本質上來說仍然是一種結構性矛盾。
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簡單說來,就是大學生教育體系與勞動力市場之間存在嚴重脫節。自1990年代中期時候以來,我國勞動力市場化改革進程不斷加快,經過10年多的發展,市場已經在我國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但大學生供給體系改革嚴重滯後,大學教育的計劃經濟特徵明顯,高等教育層次單一,課程內容和設置僵化,與市場多樣化的需求相比,高等學校提供的畢業生同質性強、就業能力差,反映在就業市場上,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一流大學、二流大學甚至三流大學的畢業生,都在爭搶同樣乃至同一個就業崗位。最近幾年的公務員招考人滿為患,有些崗位經常是一個就業機會被數千人爭搶;相反,一些跨國公司需求大量經營管理和技能人才,因中國本土難以招募到合格人才而不得不花更高的代價從海外僱傭。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確實給了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並沒有帶來同樣多的就業機會,高等教育需要發展,但更需要健康發展。


三、熱點問題:《勞動合同法》對就業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經過反復醞釀和討論,旨在構建新時期和諧穩定勞動關系的《勞動合同法》終於通過立法程序並已經於2008年開始實施。這一法律的頒布實施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一些企業視《勞動合同法》為洪水猛獸,千方百計規避,有些人批評這部法律矯枉過正、對勞動者保護過頭,認為這部法律會嚴重損害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礎。那麼,《勞動合同法》到底會對就業和經濟發展產生什麼影響呢?

(一)《勞動合同法》有利於調整利益分配格局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雖然保持了高速增長,但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勞動者報酬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不斷降低。造成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利於勞動者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從勞動力市場中去尋找。從勞動力市場角度來看,我國過去一直面臨著似乎是無限的勞動供給,勞動力供大於求的形勢決定了勞動者收入難以增長,勞動者工資增長缺乏客觀基礎。同時,我國過去一直處於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軌的過程中,保護勞動者的制度和法律缺失,勞動者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目前我國勞動供求關系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勞動需求增長強勁,經濟增長的就業效應不斷增強,沿海地區和部分行業連續多年出現勞動力短缺,勞動力正從無限供給走向有限剩餘,這就為實施《勞動合同法》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客觀基礎,《勞動合同法》的出台可以說恰逢其時,符合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同時,旨在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勞動合同法》也具有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它的實施將會有助於校正初次收入分配的市場失敗,有利於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二)《勞動合同法》不會嚴重損害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

勞動力市場靈活性是保持經濟活力和競爭力的重要保證。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因為過度保護勞動者,造成勞動力市場僵化、失業率攀升、勞動參與率下降和經濟競爭力下降等嚴重問題。改革勞動力市場已經成為這些國家重振經濟的重要戰略選擇,例如歐盟的《里斯本戰略》和德國的《哈茲改革法案》等都是這樣的改革。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化打破了計劃體制的「鐵飯碗」,實現了勞動力市場的靈活,保證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我國勞動力市場因改革不徹底仍存在著對部分人群的過度保護問題,但與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更主要的問題是缺乏勞動力市場保護。歐洲國家的改革是希望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增強勞動力市場靈活性,我國的改革方向則需要在保持靈活的前提下增強安全性,這就需要為勞動者提供基本保護。勞動者與僱主簽訂勞動合同就是對勞動者的最基本保護,這也是《勞動合同法》的核心內容。《勞動合同法》鼓勵建立長期穩定的勞動關系,鼓勵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使用,但鑒定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並不等於「鐵飯碗」,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和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並沒有本質區別,它僅僅意味著終止勞動合同的時間不確定,不意味著不能解除,實際上,解除無固定期限合同與接觸固定期限合同沒有本質不同,因此,《勞動合同法》並不會必然導致勞動力市場僵化和「養懶人」。

(三)《勞動合同法》不會增加正規企業的勞動成本

很多人認為實施《勞動合同法》會大大增加企業勞動成本,導致企業倒閉和外資撤離,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會因此喪失。事實並非如此。從《勞動合同法》相關規定來看,實施法律會從三個方面影響到勞動成本:一是裁員的經濟補償,二是繳納社會保險的費用,三是違法成本。對照我國1995年頒布實施的《勞動法》,上述三個方面的勞動成本同樣存在,但《勞動法》的有關規定比較籠統,執行困難,致使一些企業尤其是非正規用人單位經常不執行《勞動法》,並把不執行法律所帶來的「好處」或者「利潤」看成是理所當然。即使如此,大多數的正規企業仍然很好地執行了《勞動法》,對這些企業來說,實施《勞動合同法》並不會帶來勞動成本的額外增加,相反,《勞動合同法》因為新規定了對高薪員工經濟補償金的封頂,還會使這類企業的勞動成本有所減低。對於那些過去不執行《勞動法》的企業來說,實施《勞動合同法》後,勞動成本大幅度增加是不爭的事實。具體來看,實施《勞動合同法》後,除了違法成本大大增加外,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和裁員經濟補償還會使勞動成本增加30-40%左右,這對那些靠逃避法律責任和義務為生存手段的企業來說無疑是嚴重打擊。但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法律是市場競爭的基本前提,只有每個企業都遵守法律,企業間的競爭才是公平的競爭。世界上恐怕沒有任何國家會允許一些企業守法,而另外一些企業可以不守法。《勞動合同法》會消除不守法企業的「超額利潤」,是一種對正規守法企業的保護。對於守法企業來說,《勞動合同法》不僅不會削弱其競爭力,而且還將給這些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四)《勞動合同法》不會加劇失業

很多人擔心嚴厲執行《勞動合同法》會導致嚴重的失業,這似乎也是一種危言聳聽的說法。我國目前就業形勢穩定,失業率穩中有降,失業最嚴重的時期已經過去,同時,隨著每年新創造的就業崗位不斷增多,生產部門中勞動力供不應求的現象不斷加劇,《勞動合同法》有利於緩解當前很多地方出現的「民工荒」,更有利於提高就業的穩定性。勞動關系脆弱和不穩定所導致的是就業的非正規化趨勢是當前勞動力市場所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一份工作結束後常常需要重新找工作,有時不得不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找工作,這不僅加大勞動者的工作搜尋成本,也是造成失業率難以進一步下降的原因。《勞動合同法》鼓勵建立穩定和長期的勞動關系,不僅會減少勞動者找工作的成本,也從制度上保證了人力資本投資的激勵機制。在缺乏穩定勞動關系的情況下,企業常常擔心培訓後勞動者會離開而不願意在培訓上投資,《勞動合同法》專門規定對由用人單位提供專項經費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員工可以約定服務期和違約金,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用人單位人力資本投資的積極性。當然,很多非正規企業可能會因《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導致經營困難,這在短期內也許造成一定程度失業上升,但它並不會從根本上影響我國的勞動供求格局,更不會造成嚴重失業。
從長期來看,《勞動合同法》會大大促進就業的穩定性,有利於國家的長期發展。首先,《勞動合同法》通過規范勞動關系起到從制度上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有助於縮小日益擴大的收入差距和不平等,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從這個意義上說,《勞動合同法》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的基礎性法律之一。其次,《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會加大不守法企業的勞動成本,減少企業因為不守法律而獲得的超額「利潤」,間接保護了守法企業,有利於建立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只有公平競爭才會保證經濟的健康發展和活力。第三,《勞動合同法》鼓勵建立長期穩定的勞動關系,有利於企業和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投資,這必然增強創新能力和經濟增長的後勁。總的來看,實施《勞動合同法》利大於弊。
當前社會上存在著對《勞動合同法》的嚴重誤讀,迫切需要澄清誤解,統一認識。《勞動合同法》已經通過並開始付諸實施,意味著全社會已經形成共識,現在討論法律應該如何的問題顯然已不合時宜,當務之急是如何執行。從這個意義上說,目前面臨的問題非常多。首先,執法力量不足可能難以保證《勞動合同法》得到有效執行,無論多麼好的法律條文,如果得不到執行,就等於一張白紙。其次,隨著《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勞動爭議案件會增多,迫切需要完善勞動爭議處理程序,加快勞動仲裁製度的建設步伐。第三,對《勞動合同法》的誤解不僅體現在用工方,甚至很多勞動者也不願意簽訂勞動合同,認為這樣會束縛自己,這顯然不利於勞動者自身權益的保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守法意識都亟待加強。
當然,一部法律的真實效果需要時間來檢驗,我國的《勞動合同法》剛剛開始實施,實際效果同樣需要實踐來檢驗和評判。

㈤ 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熱點、難點問題研究

新的《勞動合同法》的熱點、難點主要有未簽訂勞動合同的補償問題、經濟補償金和經濟賠償金的關系、勞動合同的解除條件等問題。

熱點內容
廣西高院楊光毅二審法官 發布:2025-09-06 23:03:01 瀏覽:365
法律援助工作者感悟 發布:2025-09-06 22:45:13 瀏覽:727
依法治國的重要性例子 發布:2025-09-06 22:31:17 瀏覽:195
山大法律碩士復試真題 發布:2025-09-06 22:14:22 瀏覽:581
民法典通過的重大意義 發布:2025-09-06 22:09:56 瀏覽:993
普法依法治理專題會議 發布:2025-09-06 22:09:45 瀏覽:946
法院工作存在問題 發布:2025-09-06 21:34:56 瀏覽:686
預演算法實施條例修正 發布:2025-09-06 21:26:31 瀏覽:573
黑洞黑法官 發布:2025-09-06 21:25:52 瀏覽:150
司法考試三大本教材 發布:2025-09-06 21:13:00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