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合同是否適用合同法
1. 在一個訴訟中,物權法與合同法能不能並用。
不可以,這個沒有法律依據。物權人可以基於物權返還請求權要求返還原物,如專果有合同關系,可以屬基於合同要求交付原物。但是兩者不能並用,這里存在請求權競合,只能選擇主張其中一項。至於可預利益,如果不存在違約,可預利益就不是損失,不能要求對方賠償。
2. 合同法163 與 物權法116如何選擇適用
」即第163條中的交付實際指的是所有權轉移。因為當時還沒有物權法,所以在所有專權轉移問題上,第163條表屬述的不是很准確。 即使不按上面的理解,依據新法優於舊法,也應當適用《物權法》,新勞動合同法全文。因為《物權法》是後制定的,詐騙罪的構成要件。他們都是全國人大制定。 對於你的案例,當然小豬是歸黃某所有。從物權角度講,適用《物權法》第116條;從合同角度講,當初約定的知識買賣母豬,而在合同完全履行之前又出現了小豬,屬於約定之外之物,當然不能按合同約定轉移。 法律學習不能僅盯單個法條,要注意「系統解釋」,系統解釋在法律解釋中也是很重要的方法。如果只看單個法條,那麼人人都是律師,法學也沒存在必要了。 順便小小宣傳一下,歡迎去鴻鵠商城()選購飛淘和麥丁
3. 《物權法》與《合同法》沖突的時候,應該依照哪個法阿
法律規定,新法舊法發生沖突時,新法優先
物權法為新法,故適用 物權法
4. 《合同法》的適用范圍包括哪些
《合同法》中明確規定的買賣合同,城市供用電、水、氣、熱力合同,贈與合同、借款合同、租賃合同、承攬合同、建設工程合同、運輸合同、技術合同、保管合同、倉儲合同、委託合同、行紀合同、居間合同等15種有名合同適用該法。除此之外,適用《合同法》的合同類型有以下幾種:
(一)無名合同
《合同法》和其他法律法規未作出明確規定的合同是無名合同,例如借用合同、典當合同、郵電合同、演出合同、懸賞合同、培訓合同、旅遊合同等等。這些無名合同同樣適用合同法的規定。
(二)《合同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的合同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其他法律法規對合同訂立、生效等問題作出了詳細的規定,應當優先適用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在其他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情況下,適用《合同法》。以《物權法》的規定為例,我國《物權法》規定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合同、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合同、地役權設立合同、抵押權設立合同、質權設立合同、共有合同等多種類型的合同。這些合同的成立和生效仍然適用《合同法》。
(三)《合同法》調整的是財產關系,人身關系不適用合同法根據《合同法》第2條的規定,「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但也有例外,如肖像權許可使用合同通常是有償的財產性質的合同,可以適用《合同法》的規定。如果是主要以人身關系為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則不在《合同法》的適用范圍之內。
案例2:姓名權糾紛是否適用《合同法》?
[案情回放]
何忠與黃麗協議離婚,雙方書面約定:兒子何亮由黃麗撫養,但黃麗不得擅自更改何亮的姓氏,否則要給予何忠5萬元精神損害賠償。黃麗後來再婚,在何亮繼父的要求下,將何亮的姓氏改為繼父姓氏。何忠獲悉後,要求黃麗賠償5萬元。
[專家點評]
本案就不能適用《合同法》。因為姓名權屬於人格權,是人身關系而非財產關系,應當適用《婚姻法》和《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
5. 我們國家的合同法是否包括物權合同,為什麼
不包括,因為,在合同法出台時物權還未出現,再說物權法是一種物權,而合同法是一種債權,是兩個不同的領域。
6. 物權法、合同法是不是基本法律
我覺得基本法律這個概念是對應於非基本法律的而言的。一般情況下
基本法是由全國人專大制定的法律。所以屬物權法、合同法是基本法律。
同上述兩法,侵權責任法也屬民事基本法律制度,按理來說也應有人大制定,本應屬於基本法律。但實際上卻是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就不屬於基本法范疇了,本人認為有違反立法法之嫌。
如果你是應付考試,就不要分析什麼原理,按大綱要求按概念做題就ok!如果搞研究就寫東西出來!
僅供參考!
7. 房屋買賣合同糾紛中是依據合同法還是物權法
這個根據情況不同有不同的解釋。
如果是關於合同效力,如合同訂立是不是有瑕疵導致版合同無效、可權撤銷等,就是合同法問題。
如果合同沒問題,只是對房屋所有權等問題有爭議,就會涉及物權法。
違約責任的損害賠償范圍,在財產損害賠償部分,應該說比侵權財產損害賠償的范圍要大。除了對於財產的直接損失,應予全部賠償外,對於財產的間接損失,
8. 《物權法》與《合同法》的問題~
lmsnoopy,你好。來
你的問題屬於正自式的法的淵源的效力原則的問題。同一位階的法的淵源之間的沖突原則包括:1.特別法優先原則 2.後法優先或者新法優先原則
此外,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9. 合同法和物權法的區別
1、物權具有強烈的排抄他性,能夠對抗第三人(例如物權人可以行使追擊權,而債權人不能向第三人追奪),物權具有優先權。
2、原則不同。合同法實行「意思自治」原則,物權法則是「物權法定」原則。
3、調整范圍對象不同。合同法是債權關系;物權法是物權關系。
4、目的不同。合同法是調整流動性的財產關系,物權法是調整靜態的財產關系。
5、相對性關系不同。合同法調整相對性的法律關系,物權法是絕對性的法律關系。
(9)物權合同是否適用合同法擴展閱讀:
合同的法律特徵
1、合同是雙方的法律行為。即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人互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就是將能夠發生民事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現於外部的行為)。
2、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須達成協議,即意思表示要一致。
3、合同系以發生、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為目的。
4、合同是當事人在符合法律規范要求條件下而達成的協議,故應為合法行為。
合同一經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在雙方當事人之間就發生了權利、義務關系;或者使原有的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未按合同履行義務,就要依照合同或法律承擔違約責任。
10. 物權法與合同法的關系
物權法與合同法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物權法主要貫徹的是物權法定原則。物權之所以要法定,對此學者的解釋各不相同:有的學者認為物權法定的原因在於其防止合同自由原則的濫用;有的認為,物權法定主義是為了保護交易安全。這些觀點都是有道理的,但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物權具有強烈的排他性,能夠對抗第三人(例如物權人可以行使追擊權,而債權人不能向第三人追奪),物權具有優先權(物權與債權並存時優先於債權),因此直接關繫到第三人的利益,而合同只是發生在合同當事人之間,第三人並不知道,如果允許當事人僅提高其合意便創設物權,必然會損害第三人的利益。不僅是物權具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就是具有物權性質的債權也具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舉個抵押權的例子,抵押權必須有法律承認,才能成為物權,成為物權後,不允許當事人通過合同創設抵押權。當事人訂立抵押合同後,必須辦理抵押登記後才能成立抵押權,如果當事人訂立抵押合同,抵押權就成立,而無需法律規定,這樣就非常麻煩。假如我有一套房產,價值一百萬,欠了很多人的錢,我只想把這一百萬給張三,不給李四、王五,我就可能和張三之間訂立一個抵押合同,如果通過合同就可以隨意創設物權的話,張三就享有物權了,它可以優先於其他債權人受償,其他人什麼都得不到,這樣的話交易就沒有秩序。抵押權是財產的負擔,如果不符合規定條件,可能產生欺詐。物權法定是各國物權法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