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證據要求

行政法證據要求

發布時間: 2021-02-02 01:04:52

1. 行政訴訟中向法院提供證據的基本要求.

一、在行政訴訟中原告只需承擔初步的舉證責任
原告的初步舉證

1.證明起訴符合法定條件,但被告認為原告起訴超過起訴期限的除外;

2.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證明其提出申請的事實的證據,但以下兩種情況免除原告的舉證而轉移給被告負責舉證:①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巡警);②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請的登記制度不完備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相關證據材料並能夠作出合理說明的(工商登記表有瑕疵)。

3.在一並提起的行政賠償訴訟中,證明因受被訴行為侵害而造成的損失。

二、在行政訴訟中,被告對所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以證明其合法性,如果不能舉證、拒不舉證、舉偽證及舉出的主要證據不足或不能提供規范性文件時,就要承擔敗訴的法律後果,該具體行政行為就要被法院認定為違法而遭到撤銷。行政訴訟中的舉證責任是嚴格、單一的敗訴風險、法律推定和裁判規則,只有被告來承擔才公平。
①舉證行為在時間上有兩點要求:其一,被告在法院立案後多長時間內必須完成舉證行為。根據《行訴法解釋》第26條第二款的規定,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必須完成舉證行為。被告超過此期限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的,應當認定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證據、依據。其二,被告舉出的證據必須在行政程序中收集和佔有的,原則上,法院對立案後行政機關收集的證據不予採納。

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的基本內容

中華人民共來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源公告
法釋[2002]21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已於2002年6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24次會議通過。
為准確認定案件事實,公正、及時地審理行政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行政審判實際,制定本規定。

3. 行政訴訟中證據證明標准

行政處罰的證據標準是合法性,包括程序合法和實體合法(有法律依據)

你可以搜索一下《行政處罰合法性原則研究》論文了解一下

4. 行政處罰證據規則

查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八條,行政處罰的種類分別有以下幾種:

1、警告。國家對行政違法行為的個人進行譴責和告誡,是國家對行為人違法行為所作的正式否定評價。從國家方面說,警告是國家行政機關的正式意思表示,會對相對一方產生不利影響,應當納入法律約束的范圍;對被處罰人來說,警告的制裁作用,主要是對當事人形成心理壓力、不利的社會輿論環境。

2、罰款。是行政機關對行政違法行為人強制收取一定數量金錢,剝奪一定財產權利的制裁方法。適用於對多種行政違法行為的制裁。

3、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沒收違法所得,是行政機關將行政違法行為人佔有的,通過違法途徑和方法取得的財產收歸國有的制裁方法;沒收非法財物,是行政機關將行政違法行為人非法佔有的財產和物品收歸國有的制裁方法。

4、責令停產停業。是行政機關強制命令行政違法行為人暫時或永久地停止生產經營和其他業務活動的制裁方法。

5、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是行政機關暫時或者永久地撤銷行政違法行為人擁有的國家准許其享有某些權利或從事某些活動資格的文件,使其喪失權利和活動資格的制裁方法。

6、行政拘留。即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的人在短期內剝奪其人身自由的一種強制性懲罰措施。

7、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一、人身自由罰:包括行政拘留。

二、行為罰:主要形式有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執照等。

三、財產罰:主要形式有罰款、沒收財物(沒收非法財物和違法所得)。

四、聲譽罰:主要形式有警告、責令具結悔過、通報批評等。

行政處罰法除已列舉方式規定了上述行政處罰外,考慮到這六種行政處罰可能不足以處罰行政違反行為,又授權法律和行政法規這兩種全國性的法律文件可以創設六種行政處罰以外的其他行政處罰。

由法律和行政法規新創設的行政處罰主要有勞動教養、通報批評、強制履行兵役、驅逐出境、撤銷注冊商標、注銷城市戶口等。


(4)行政法證據要求擴展閱讀: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一、人身自由罰:包括行政拘留。

二、行為罰:主要形式有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執照等。

三、財產罰:主要形式有罰款、沒收財物(沒收非法財物和違法所得)。

四、聲譽罰:主要形式有警告、責令具結悔過、通報批評等。

行政處罰法除已列舉方式規定了上述行政處罰外,考慮到這六種行政處罰可能不足以處罰行政違反行為,又授權法律和行政法規這兩種全國性的法律文件可以創設六種行政處罰以外的其他行政處罰。由法律和行政法規新創設的行政處罰主要有勞動教養、通報批評、強制履行兵役、驅逐出境、撤銷注冊商標、注銷城市戶口等。

5. 行政訴訟證據制度有哪些基本規定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三條證據包括:
(一)書證;
(二)物證;
(三)視聽資料;
(四)電子數據
(五)證人證言;
(六)當事人的陳述;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第三十四條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
第三十五條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
第三十六條被告在作出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延期提供。
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處理程序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補充證據。
第三十七條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
第三十八條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
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第三十九條人民法院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
第四十條 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但是,不得為證明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調取被告作出行政行為時未收集的證據。
第四十一條 與本案有關的下列證據,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取:
(一)由國家機關保存而須由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
(二)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
(三)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證據。
第四十二條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訴訟參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
第四十三條 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對未採納的證據應當在裁判文書中說明理由。
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6. 行政訴訟證據三性是如何認定的

一、關聯性的認定
證據的關聯性也稱為證據的相關性,是指案卷中的證據材料與案件中待證事實之間具有的某種直接的或者間接的關系,即證明案件事實的可能性。它是證據「三性」中最重要的屬性。證據只有具有關聯性,才能在法庭上進一步審查其合法性、真實性及其證明效力。法庭對證據關聯性的審查貫穿於對證據審查的全過程。無論是在庭審前、庭審中還是庭審後,法庭只要發現證據不具有關聯性,隨時都可以終止對該證據其他屬性的進一步審查。審判實踐中,關於間接證據的關聯性問題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原告提供的被告對相同情況的其他行政相對人作出的明顯不同的處理決定,用以證明具體行政行為濫用職權或者行政處罰顯失公正時,法庭對這類間接證據就應認定具有關聯性。
二、合法性的認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第五十五條的規定,證據的合法性主要是指證據在形式上和取得方式上要符合法律規定。該條第(一)項規定是指形式上的要求,第(二)項規定是指取得方式上的要求,第(三)項規定是兜底條款,主要是指證據是否經過庭審質證。《證據規定》第五十七條第(一)項至第(五)項和第(九)項規定了不具有合法性、不能作為定案根據的證據材料。其中「嚴重違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證據材料」是指嚴重違反法定程序,而不是一般性違反法定程序;取證主體是指包括原告和第三人在內的全體訴訟參加人,而不僅指被告。至於嚴重程度和一般程度的區分,《證據規定》中未明確界定,屬於法庭的自由裁量范圍。審判實踐中,法庭應根據具體案件情況和法律精神作出公正判斷。「以偷拍、偷錄、竊聽等手段獲取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證據材料」實際上是肯定了以秘密手段獲取的證據材料作為定案依據的可能性。只是該證據材料不能侵害他人合法權益。「以利誘、欺詐、脅迫、暴力等不正當手段獲取的證據材料」實際上是一種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取證行為。不管證據材料是否真實,只要採用了不正當手段的方式,就不能作為定案依據。「當事人無正當事由超出舉證期限提供的證據材料」是對當事人違反訴訟程序所應承受的法律後果的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以外或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形成的未辦理法定證明手續的證據材料」是對域外或者港、澳、台地區形成的證據材料的合法性規定。「不具備合法性和真實性的其他證據材料」是兜底條款。適用《證據規定》第五十九條規定時須注意:
(一)其中「法定程序」應當是指法律、法規和不與法律、法規規定相抵觸的規章規定的程序;
(二)被告應履行充分的告知義務,在嚴格依照法定程序要求原告提供證據時,還應將其拒不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告知原告;
(三)被告必須舉出確鑿證據證明其在行政程序中履行了要求原告提供證據的職責。
(四)「人民法院一般不予採納」意味著在特殊情況下,法院可以採納,賦予了法院一定的自由裁量權。
另外,《證據規定》第六十條、第六十一條和第六十二條中的內容也屬於對證據合法性的規定,審判實踐中,應注意理解和適用。
三、真實性的認定
證據的關聯性和合法性在審查通過之後,法庭應進一步審查證據的真實性。《證據規定》第五十六條規定了一般情況下審查證據真實性的五個方面內容,第五十三條確立了「法律真實」的證明要求。為了使行政訴訟案件中的「法律真實」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觀真實」,《證據規定》在第五部分「證據的審核認定」中為證據真實性的認定設立了一系列的證明規則:
1.排除規則,是指在實踐中,根據法官的經驗足以判斷出此類證據是不真實的,應當排除在定案的證據之外的規則。豍《證據規定》第五十七條第(六)項至第(九)項對不具有真實性的證據材料進行了排除,規定了不能作為定案依據。
2.最佳證據規則,是指選擇最佳形式的證據和最有說服力的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所遵循的規則。《證據規定》第六十三條對這一規則作出了規定。
3.自認規則,是自認的提出、審查、採信所應遵循的准則。《證據規定》第六十五條、第六十六條和第六十七條均屬於對自認行為作出的規定。適用《證據規定》第六十五條規定時,法庭也可不採信當事人的自認而參照相關證據認定案件事實。《證據規定》第六十六條規定的意義在於促成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化解矛盾,平息糾紛。
4.推定規則,是指根據法律規定、依事實或者日常生活經驗法則,能夠推斷出另一個事實存在的一種證明規則。《證據規定》第六十八條、第六十九條和第七十條的規定均可以認為屬於推定。
5.補強證據規則,是指證據本身的效力還不足以單獨作為定案根據,而必須在其他證據的印證下才能作為定案根據。《證據規定》第七十一條規定的證據即屬於補強證據范疇,不能單獨作為定案依據,需要有其他證據印證,才能作為定案依據。

7. 法律規定的行政訴訟證據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31條規定,證據有以下幾種:
(1)書證。
(2)物證。
(3)視聽資料。
(4)證人證言。
(5)當事人的陳述。
(6)鑒定結論。
(7)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熱點內容
臨安農保條例 發布:2025-09-30 21:15:22 瀏覽:761
擔保確認函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30 21:02:01 瀏覽:136
天同律師事務所招聘 發布:2025-09-30 20:54:23 瀏覽:46
雲南疫情法律咨詢 發布:2025-09-30 20:35:09 瀏覽:703
什麼時候修改婚姻法 發布:2025-09-30 20:29:24 瀏覽:394
法官閣下西瓜 發布:2025-09-30 20:24:51 瀏覽:130
公司注冊聲明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30 20:19:59 瀏覽:398
第三方公益法律服務中心首頁 發布:2025-09-30 20:14:03 瀏覽:508
中山大學法律碩士培養方案 發布:2025-09-30 20:12:34 瀏覽:862
最新勞動法細則 發布:2025-09-30 19:43:38 瀏覽: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