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生兼職的勞動法
A. 學生兼職於勞動法是否適用
通常學生不是勞動合同的簽訂主體,所以學生兼職是勞務關系,受民法調節,通常不適用勞動法。
B. 大學生兼職打工,有哪些法律保障
大學生兼職是否在勞動法保護范疇內,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其本身不算是正常勞動者,其仍屬於學校統一管理,不具有出賣人力資源換取報酬的資格,其兼職主要是為了增加社會實踐經驗,一般而言是不簽訂勞動的,只簽訂實踐用工協議或實習協議、勤工儉學協議什麼的,這是屬於勞務的一種,不屬於勞動法調整的范疇。對此,原勞動部頒發的《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
勞務與勞動在形式及內容、性質上有本質的區別,且對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法律關系。
第一,主體資格不同。勞動的主體只能一方是法人或組織,即用人單位,另一方必須是勞動者個人即自然人,勞動的主體不能都是自然人;勞務的主體雙方當事人可以同時都是法人、組織、公民,也可以是公民與法人、組織。
第二,主體性質及其關系不同。勞動的雙方主體間不僅存在財產關系即經濟關系,而且勞動雙方在簽訂後存在隸屬關系,即人身關系,勞動者需服從單位的管理和支配,勞動力的支配權,歸掌握生產資料的用人單位行使,雙方形成管理與被管理者的隸屬關系;勞務雙方是平等的民事主體關系,雙方主體之間只存在財產關系,即經濟關系,勞動力的支配權是由勞務提供方自行組織和指揮勞動過程,沒有隸屬關系。
第三,主體的待遇不同。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除獲得工資報酬外,還有保險、福利待遇等;而勞務關系中的自然人,一般只獲得勞動報酬。
第四,報酬的性質不同。因勞動的履行而產生的勞動報酬,具有分配性質,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不完全和不直接隨市場供求情況變動,其支付形式往往特化為一種持續、定期的工資支付;因勞務而取得的勞動報酬,按等價有償的市場原則支付,完全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是商品價格的一次性支付,商品價格是與市場的變化直接聯系的。
第五,用人單位的義務不同。《勞動法》給用人單位強制性地規定了許多義務,如必須為勞動者交納社會保險、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規定的當地最低工資標准等。勞務的僱主一般沒有上述義務,當然雙方可以約定上述內容,也可以不約定上述內容。
第六,適用的法律不同。勞務主要由民法、經濟法調整,即受《民法通則》和《法》等的調整,而勞動則由勞動法和勞動法規范調整。
第七,內容不同。勞務內容主要是雙方平等協商後的合意性條款,勞動內容更多則是法定性條款,雙方選擇的范圍遠小於勞務。具體來說,勞務的內容相對簡單,主要是有關約定的工作內容和勞務報酬,而勞動還包括勞動者的保險、崗位等事項。
第八,受國家干預程度不同。勞動的條款及內容,國家常以強制性法律規范來規定。勞務受國家干預程度低,除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外,在的約定上主要取決於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由雙方當事人自由協商確定。
第九,違反產生的法律責任不同。勞動不履行、非法履行所產生的責任不僅有民事上的責任,而且還有行政上的責任。勞務所產生的責任只有民事責任——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不存在行政責任。
第十,糾紛的處理方式不同。勞動糾紛發生後,應先到人力社保部門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結果不服的在法定期間內才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訴,勞動爭議仲裁是勞動糾紛的前置程序,對於部分情形的裁決甚至可以一裁終局;但勞務糾紛出現後一般通過法院訴訟解決(約定的除外),即可以直接訴訟,也可以經雙方當事人協商解決。
除上述一般而言外,大學生兼職還要看是否屬於事實上的勞動關系,如果是事實上的勞動關系是要受勞動法調整的。
區別事實勞動關系和勞務關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情況:
第一,事實勞動關系是基於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生產要素的結合而產生的關系;勞務關系產生的依據是雙方的約定。如果雙方不存在協商訂立契約的意思表示、沒有書面協議,也不存在口頭約定,而是根據章程的規定而產生的一種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的關系。應當認為是事實勞動關系而不是勞務關系。
第二,事實勞動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是管理和被管理,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是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產生的一種勞動者提供勞動,用人單位付報酬的穩定關系;勞務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契約關系,不存在管理與被管理的情況,勞務方只要按照約定完成工作任務即可,另一方無權作出額外要求。
第三,是以誰的名義實施工作以及由誰承擔責任。事實勞動關系是勞動者以用人單位的名義進行工作,由用人單位承擔法律責任,與勞動者本人沒有關系;勞務關系是提供勞務的一方以本人的名義從事勞務活動,獨立承擔法律責任。
第四,在兩者關系的穩定性上,事實勞動關系當事人之間關系較為穩定、長久,反映的是一種持續的生產資料、勞動者、勞動對象之間結合的關系,而勞務關系當事人之間體現的是一種即時清結的關系。
綜上所述,大學生兼職是否在勞動法保護范疇內,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C. 新勞動法對於兼職是如何規定的
你好,新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經版解除勞動合同權,其中第四項規定: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因此我認為如果不影響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且用人單位未做明確規定的,兼職應該可以存在.
D. 學生兼職是否屬於勞動法調整范圍
學生兼職屬於《勞動法》的調整范圍,受《勞動法》保護。(但年齡內也要符合勞動容法的規定,即滿16周歲)
依據:《勞動法》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E. 勞動法關於大學生假期兼職(急!!!!)
只要構成勞動事實,即使沒有簽訂合同,還是應該發工資的。不過如果商家不肯發還工資,最好版是自己收集一下相關權的證據,比如說去找商家談這個問題時,手機悄悄地開錄音。然後自己套他們的話,只要套出有勞動事實就夠了,然後去找學校,學校一般會幫你維權的。
注意,最重要的是你要有構成勞動事實的有利鐵證
F. 學生兼職適不適用勞動法
不適用。
《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12.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G. 大學生在兼職時是勞動者嗎受勞動法保護嗎
兼職人員也屬於勞抄動者,受襲到法律保護,兼職屬於勞動合同法中的特別規定范圍。
根據《勞動合同法》
第六十八條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時計酬為主,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小時,每周工作時間累計不超過二十四小時的用工形式。
第六十九條非全日制用工雙方當事人可以訂立口頭協議。
從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勞動者可以與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用人單位訂立勞動合同;但是,後訂立的勞動合同不得影響先訂立的勞動合同的履行。
第七十條非全日制用工雙方當事人不得約定試用期。
第七十一條非全日制用工雙方當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隨時通知對方終止用工。終止用工,用人單位不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第七十二條非全日制用工小時計酬標准不得低於用人單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小時工資標准。
非全日制用工勞動報酬結算支付周期最長不得超過十五日。
H. 學生兼職勞動法有什麼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復動法>若干問題的制意見> 第12條: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所以,您目前與您的老闆之間存在的是勞務關系,勞務關系適用於《民法通則》來調整。
所謂勞務關系是指提供勞務的一方為需要的一方以勞動形式提供勞動活動,而需要方支付約定的報酬的社會關系。
建議您最好與工作單位簽訂一個書面協議或約定。如果協議約定單方解除合作關系,應當給予補償,那必須按合同約定的處理。
如果發生勞務爭議,您可以提供相關證據(如勞務合同,打卡記錄等)去當地法院提起訴訟,如果有需要,您也可以向當地公安機關報警,由當地公安機關出面解決此事。
I. 勞動法里對大學生兼職有哪些規定嗎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其本身不算是正常勞動者,其仍屬於學校統一管理,不具有出版賣人力資源換取權報酬的資格,其兼職主要是為了增加社會實踐經驗,一般而言是不簽訂勞動合同的,只簽訂實踐用工協議或實習協議、勤工儉學協議什麼的,這是屬於勞務合同的一種,不屬於勞動法調整的范疇。對此,原勞動部頒發的《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兼職屬於雙重勞動關系的一種。但是,由於兼職所建立的勞動關系屬次要勞動關系,與原勞動關系處於主次地位,因此並不為法律所禁止。而法律明令禁止的是,處於虛實地位的多個勞動關系。如我們常說的停薪留職,與一個單位存在名義上的勞動關系,又同時與多個單位存在事實上的勞動關系。這種行為極大地混亂了我國的勞動管理秩序,因此為法律法規所禁止。如果兼職只是向對方提供勞務,而並未劃入其編制,受其管理與約束,那麼並不成立兼職的勞動關系,而只是勞務關系,不受勞動法調整。
J. 兼職中的勞動法
從勞動法視角探究兼職大學生遭遇侵權之原因及解決模式
閱讀次數: 371 安 琪 摘要 通過對北京某高校隨機抽取的400 余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1 6 名有過特殊兼職經歷學生的個別訪談,以及對若干中介單位和用人單位的實地走訪,對不同層次法律法規的檢索研究和知名專家學者的采訪,深入探討了兼職大學生遭遇侵權的產生原因及對策,力圖在現有制度框架下為保護兼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提出較為有效的解決途徑。關鍵詞 勞動者;勞動法;勞動合同法隨著高等教育改革進程的推進,現今的教育模式早已不再以灌輸理論知識為唯一手段,而是向著知識與技能並重、理論與實踐齊下的方向不斷發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大學生兼職逐漸成為一種日益普遍的現象。在校園里,時常能看到兼職大學生忙碌的身影。他們穿梭於學校、中介和用人單位之間,他們有淚水,也有燦爛的笑容;有付出,也有豐碩的收獲;他們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然而,對於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走出"象牙塔"體驗社會生活,看起來是一條康莊大道,實際卻可能布滿荊棘。各種針對兼職大學生的侵權事件比比皆是,而維權之路卻漫漫而修遠。這兩年的一個典型案例是"肯德基、麥當勞涉嫌'非法用工'事件",在歷經各地媒體大力渲染、專家學者激烈辯論、快餐企業喊冤叫屈、政府部門介入調查之後,兼職大學生---這個處境尷尬的龐大群體穿越層層喧囂進入公眾視野,迅速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兼職大學生究竟應不應當作為勞動者而受到勞動法的保護?怎樣穿越法律的這一灰色地帶保護兼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筆者嘗試著用實證調查分析的方式探索這些問題,找到合理的解決途徑。一、大學生兼職現狀及侵權現狀觀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身邊存在兼職現象的人數佔到全部被調查者的86.8%,說明大學生兼職確實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而針對"尋找兼職的主要途徑"這個問題,調查顯示,有60.5%的被調查者通過中介組織尋找兼職,17.4%通過用人單位的廣告,經同學或朋友介紹的佔10.4%。因此,參照用人單位的廣告和通過中介組織是大學生獲得兼職信息的最主要來源。事實上,筆者在《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第六條中看到:"勤工助學活動由學校統一組織和管理。任何單位或個人未經學校學生資助管理機構同意,不得聘用在校學生打工。學生私自在校外打工的行為,不在本辦法規定之列。"也就是說,大部分大學生的兼職活動不屬於有關部門承認的"勤工助學活動"。在做過兼職的被調查者中,約有70.3%曾受到過不同種類和程度的侵權,主要來自用人單位和中介機構的侵害。其中,用人單位的侵權主要體現為拒付、少付或延付報酬,延長工作時間、侵犯個人隱私也較為常見。就中介機構的侵權而言,一方面,大量無照"黑"中介不具備相應從業資質,嚴重擾亂了職位信息市場秩序;另一方面,許多具有資格的中介沒能全力履行職責,很多中介公司只保證首次介紹成功,介紹的工作與大學生的身份特點不符,工作地點、時間、報酬等其他事宜均得不到應有的保障與承諾。很多非法用人單位便藉此尋找兼職者。而作為非贏利性的校內學生組織在信息採集處理上的劣勢造成了其無法成為最主要途徑,盡管其安全性有較大提高。二、從勞動法視角分析兼職大學生遭遇侵權原因通過調查分析,大學生兼職過程中遭遇侵權的現象相當普遍這個結論已毫無爭議。其中,中介機構運作不規范、學生法律意識不強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原因,在此不再贅述。下文主要從勞動法視角就兼職大學生身份界定中的沖突探討其遭遇侵權的原因。調查數據顯示,對於"您認為兼職大學生是否應該納入勞動法律法規的保障體系"的問題,超過85%的被調查者回答"是"。另一方面,對於"兼職大學生權利得不到維護的原因",有39.2%的被調查者認為是相關立法存在漏洞,還有11.8%認為法律執行力度不夠強是合法權利得不到主張的重要原因,以上兩者相加得出,有51.0%的被調查者將權利受到侵害訴諸立法或司法原因,由此不難看出被調查者對於兼職大學生是否納入勞動法保護范圍之內關注程度最高。而這也與"肯德基、麥當勞涉嫌'非法用工'"事件中學術界對兼職大學生法律身份討論的焦點相契合。在這一事件中,《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第十二條成為"明星條款":"在校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這條條款被相關負責人員援引作為沒有執行最低工資標準的理由,引起了廣泛爭議。在進行主體資格界定之前,需要首先明確"全日制學生"與"勞動者"兩個概念的外延。第一,全日制學生:所謂全日制,不外乎指的就是利用全部或大部分時間用於在校學習的注冊學生。在這里,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全日制學生是一種身份,而這一種身份是否可以與勞動者這一身份競合呢?第二,勞動者:勞動者這一概念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勞動者是指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但並不一定已參與勞動關系)的公民,狹義上即勞動法意義上的職工,指的是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並且已依法參與勞動法律關系的公民。[1]第三,概念的沖突與競合: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全日制學生與勞動者都代表一種身份,根據《意見》中的第十二條來看,二者似乎是不可以競合的(就業基本等同於勞動),筆者認為這一理解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首先,學生的身份與勞動者的身份存在時間上的先後關系,學生在其身份消滅之後才獲得就業資格,才有可能獲得勞動者的資格,在時間上是學生的身份在前,勞動者的身份在後;其次,狹義的勞動者概念外延狹窄,這是法律意義上的勞動者,與一般意義上理解的勞動者存在一些差別[2]。但二者是否真的沒有存在競合的可能?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例如,對於全日制脫產學生而言,他們即具有勞動者與學生的雙重身份,之所以說具有勞動者的身份是因為他們在一些情況下受到了勞動法的保護,《勞動法》第三十條規定的六種特殊情況支付工資的其中一種情況就是"職工在調動工作期間、脫產學習期間、被錯誤羈押期間、錯判服刑期間,用人單位應當按國家規定或勞動合同規定的標准支付工資。"雖然脫產期間,勞動者沒有付出相應勞動,但仍視其為勞動者,並對其領取的薪酬進行特殊保護,而其全日制學習又賦予其學生的身份,這樣一來其雙重身份即發生競合。而這種情況的發生當然與我國的組織管理制度分不開。我國的組織管理制度是單位制的,個人檔案和組織關系只能屬於一個單位,這也是我國的雙重勞動關系需要單獨規定的原因。而對脫產學生的組織管理仍屬於所在用人單位,其學生的身份並不是完整的,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競合。與此不同的是,全日制學生的組織管理歸於學校,因而很難獲得勞動者的身份。綜上,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大學生作為勞動者的主體資格必然有欠缺,但其不完善的主體資格仍可能存在。雖然這里通篇使用了"兼職大學生"這個概念,但是這只是為了符合日常生活中的理解,實際上筆者認為它並不準確,兼職一詞通常指在本職之外從事其他勞動以獲報酬,屬於不規范用工的一種。而學生本身沒有職業,所以不存在本職一說,這可能也是《意見》中使用"勤工儉學"而沒有使用"兼職學生"的原因之一。[3]但是"勤工儉學"又再一次強調了學生的身份。因而試想,即便把兼職大學生真的納入勞動法的保護范圍之內,這個稱謂也是不科學的。那應該選用什麼稱謂呢?先做出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大學生可以作為勞動者,那麼按照相應的分類,應該屬於非全日制工(其符合非全日制工的多數標准,因而可以直接稱其為非全日制工)。但由於種種因素的限制,這一非全日制工的身份應該也不會是一個完整的身份。參照在全國具有示範作用的北京市的有關做法,2000 年北京市有關部門聯合頒發的《關於北京地區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儉學活動規定》中要求,對到校外開展勤工儉學活動的學生,統一印發《北京高校學生勤工儉學工作證》,校外用人單位聘用勤工助學學生必須向學校提供法人資格證書副本和相關證明文件,經過學校勤工助學管理服務機構同意,並在其指導下,招聘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活動,辦理聘用手續。學校、學生和單位三方必須簽訂《北京高校勤工儉學活動協議書》,維護三方在勤工儉學活動中的合法權益。學生勤工儉學期間,勞動報酬不得低於北京市最低工資標准。另外還規定,如學生在打工時因工負傷,由用人單位比照職工工傷保障標准補償,學生享受工傷待遇。這些相關規定基本上是比照非全日制工來制定的,其中特徵最明顯的是三方協議、用人單位主體資格、適用最低工資標准等勞動法中的相關內容,相當於准用了非全日制工的部分條款,並且賦予其不完全的勞動者身份。這個規定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勞動法所沒有解決的問題,但為什麼學生權利受到侵害的現象還是屢屢發生呢?這與其法律效力有一定關系---僅為一個地區的單行規范。針對普遍的現象,還應有更高層階的法律法規加以規范,才為根本之道。三、對兼職大學生遭遇侵權解決模式探究前文已經提到2000 年北京市有關部門聯合頒發的《關於北京地區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儉學活動規定》。這一規定對校外用人單位的證明、審核程序以及學校、學生和單位三方必須簽訂《北京高校勤工儉學活動協議書》等都有明確規定,其中還有兩個亮點:學生勤工儉學期間的勞動報酬不得低於北京市最低標准;對於學生在打工時因工負傷,由用人單位比照職工工傷保障標准補償,學生享受工傷待遇。其實這一規定主要是解決了《意見》第十二條中的兼職大學生缺乏主體資格的問題,相當於運用了這項規定對其身份上的不足進行了彌補。但是我們仍可以發現,這里採用的程序比較復雜,需要通過多方審核,雖然提高了對於勤工儉學學生的保護,但無疑也增加了用人單位相應的成本,對於現階段靈活多樣的用人方式來說,其真正的適用程度值得商榷。那麼是否可以適用非全日制工這個概念呢?除了新《勞動合同法》進行了相關規定外,在03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出台了《關於非全日制用工若干問題的意見》,其中規定:"非全日制工是指以小時計酬,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每日工作不超過5 小時,累計每周工作不超過30 小時的用工形式。"筆者認為這一概念可以適用到勤工助學的大學生身上。前文對其主體資格的欠缺進行了討論,得到的結論是不完善的主體資格可能存在。反觀非全日制工,相關法律法規已經認可了其可以具有雙重勞動關系,並且對於其主體資格進行了限制,如果把大學生納入到非全日制工的保護體系當中,最根本的變化就是納入到了勞動法的保護范圍之內,這樣可以接受勞動仲裁,簽訂勞動合同,比單純的保護范圍更廣。在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過程中,筆者專門采訪了國內著名勞動法專家林嘉教授,林教授也認為針對這一問題,可以考慮比照相應的非全日制工的規定,兼職大學生勞動者主體資格的欠缺並不能成為其不受保護的理由。但是由於我國既定的勞動法體系中有關社會保障的部分很難將兼職大學生納入到保護范圍之內,所以不能直接納入,可以參照對待,並且非全日工本身就是一個正在發展的概念,考慮到其用工特點以及相關要件,將兼職大學生比照非全日制用工進行保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與可能性。大學生兼職問題是伴隨著我國勞動保障法制進程與用工方式的靈活多樣而產生的,這就要求我們在現有法律框架下進行內容的不斷充實,以適應新變化、新發展。雖然已有相應的特殊規定加以完善,但因其效力的影響,可以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通過一般性規范進行調整仍很有必要。而對於兼職大學生自身而言,法律意識的加強不應只流於空談,應當衡量自身利益取捨,以穩定與安全為首選,避免欺詐,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參考文獻:[1]王金星.勞動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11- 113,128- 131[2]侯玲玲,王全興.勞動法上勞動者概念之研究[J].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6,19(1):67- 74[3]錢小敏.論"兼職大學生"的法律身份[J].時代經貿,2008,6(94):196- 197(轉引自《巢湖學院學報》2009年11卷第二期)來源: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