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律法規適用范圍

行政法律法規適用范圍

發布時間: 2021-02-14 23:04:33

『壹』 我國三種行政法規的適用范圍是什麼_

以往行政法規多用「通知」發布,以文件的形式上傳下達。根據國辦發〔1988〕版25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改權進行政法規發布工作的通知》的精神,行政法規現在都用「命令(令)」發布,而且經國務院總理簽署公開發布的行政法規均由新華社發稿,《國務院公報》、《人民日報》全文刊載。這樣,就提高了行政法規的權威性,使行政法規及時被社會和公眾知曉,便於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以及全體公民執行和遵守。

『貳』 求助 行政立法的適用范圍有哪些規定 簡答 謝謝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含憲法)創制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它通常具有兩方面的內容:
①國家行政機關接受國家立法機關的委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②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關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亦稱「准立法」。
行政立法的內容包括:行政機關和公務人員的法律規范;行政機關管理國家事務的法律規范;對行政機關的活動進行監督的法律規范。不同等級的國家行政機關的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級不同。
行政立法的程序依立法機關的性質而有所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立法主要是指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委、省、直轄市、自治區人民政府、省會市人民政府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人民政府制定規章的活動。全國性行政法律草案,多數都由國務院提出,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討論通過;地方性行政法規草案多由同級人民政府提出。行政法規和規章一般由政府業務部門起草。如涉及幾個部門,則需共同協商起草,並經有關法制機構審查批准。全國性的行政法規經國務院全體會議或常務會議討論決定,由國務院總理簽署發布。部、委規章經部務或委務會議討論通過。地方政府規章經該級政府常務會議或辦公會議討論通過,由部長、主任或省長、市長簽署。重要的部門規章在通過和簽署後,須報上級機關審批,然後公布,一般規章在通過和簽署後報國務院備案。

『叄』 《行政處罰法》的適用范圍包括哪些方面

《行政處罰法》來的適用范源圍包括兩個方面:行政處罰的設定和行政處罰的實施。
行政處罰的設定是指法律規定的有權力設定行為規范的國家機關首次獨立自主地規定何種行為是違法行為,並規定給予該種違法行為以何種行政處罰。行政處罰的設定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哪一級國家機關、哪一類性質的國家機關有設定何種行政處罰的權力。具體地說,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各自具有設定哪一種行政處罰的權力。

『肆』 求問《行政處罰法》的適用范圍包括哪些方面

法律的適用范圍,就是指法律所適用的效力范圍。《行政處罰法》第2條規定: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適用本法。也就是說《行政處罰法》的適用范圍包括兩個方面:行政處罰的設定和行政處罰的實施。行政處罰的設定是指法律規定的有權力設定行為規范的國家機關首次獨立自主地規定何種行為是違法行為,並規定給予該種違法行為以何種行政處罰。行政處罰的設定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哪一級國家機關、哪一類性質的國家機關有設定何種行政處罰的權力。具體地說,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各自具有設定哪一種行政處罰的權力。
行政處罰的設定一般有三種情況:一種是由立法機關通過制定法律直接授予行政機關進行行政處罰的權力;
一種是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即國務院通過制定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行政處罰的內容;
一種是相關的行政管理機關根據法律和法規的授權,規定行政處罰的內容。這三種情況所規定的行政處罰的程序、處罰的內容、對象、結果都是有區別的。
具體何種性質的行政處罰由哪一級別的法律法規設定,要由《行政處罰法》來決定。
行政處罰的設定是行政處罰的第一環節,是行政處罰的基礎。但是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執行,《行政處罰法》還調整行政處罰的實施。實施行政處罰,是指依法實施法律、法規的行政機關或者他組織,依照法定依據和法定程序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罰。關於行政處罰的實施,《行政處罰法》解決了兩個問題:規定進行行政處罰的依據和程序,保證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處罰權,有效進行行政管理;
在有效進行行政管理的同時,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防止行政處罰的濫用。即要求行政機關進行行政處罰必須有法律依據,並且處罰決定的作出和執行要依照法定程序,同時規定了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救濟措施。

『伍』 法律,法規設定的行政許可,其適用范圍沒有地域限制,申請人取得的行政許可在全國范圍內有效。

這句話復正確。

行政許可法 第四制十一條:法律、行政法規設定的行政許可,其適用范圍沒有地域限制的,申請人取得的行政許可在全國范圍內有效。

行政許可法對行政許可的立法界定是「指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

由此可見,行政審批是按審批主體所作的界定,即由行政機關做出的審批行為,面比較寬。而行政許可的主體是行政機關,對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內容是准予申請人從事特定活動。



(5)行政法律法規適用范圍擴展閱讀:

行政許可的特徵

1、行政許可是依法申請的行政行為。行政相對方針對特定的事項向行政主體提出申請,是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許可行為的前提條件。無申請則無許可。

2、行政許可的內容是國家一般禁止的活動。行政許可以一般禁止為前提,以個別解禁為內容。即在國家一般禁止的前提下,對符合特定條件的行政相對方解除禁止使其享有特定的資格或權利,能夠實施某項特定的行為。

3、行政許可是行政主體賦予行政相對方某種法律資格或法律權利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許可是針對特定的人、特定的事作出的具有授益性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



『陸』 法律,行政法規設定的行政許可,其適用范圍沒有地域限制正確嗎

法律、行政法規設定的行政許可,其適用范圍沒有地域限制的,申請人取得的行政許可在全國范圍內有效。

『柒』 《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適用范圍是什麼

適用范圍包括行政機關公務員和參公管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第一條 為了嚴肅行政機關紀律,規范行政機關公務員的行為,保證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依法履行職責,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行政機關公務員違反法律、法規、規章以及行政機關的決定和命令,應當承擔紀律責任的,依照本條例給予處分。

第五十四條對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中經批准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給予處分,參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辦理。

(7)行政法律法規適用范圍擴展閱讀:

媒體報道(摘要):

《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實施公務員「行為禁區」劃定

一名行政機關的公務員,如果觸犯刑律,被判處刑罰宣告緩刑,他還可以留在機關繼續工作嗎?在以前,這個問題並不是特別明確,有的單位出於人情關系等方面的考慮,就允許這些人員上班。

現在,這種做法被絕對禁止了《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以下簡稱《處分條例》)明確規定,行政機關公務員依法被判處刑罰的,一律給予開除處分。

有關專家說,《處分條例》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處分條例》的出台,將使長期以來存在的行政懲戒工作隨意性較大的現象得到改變。

令人關注的是,《處分條例》中的不少規定,有著鮮明的現實針對性,是社會關注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

比如:負有領導責任的公務員違反議事規則,個人或者少數人決定重大事項,或者改變集體作出的重大決定的;違反規定應當迴避而不迴避,影響公正執行公務,造成不良後果的。

再比如:弄虛作假,誤導、欺騙領導和公眾,造成不良後果的;以毆打、體罰、非法拘禁等方式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壓制批評,打擊報復,扣壓、銷毀舉報信件,或者向被舉報人透露舉報情況的;違反規定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攤派或者收取財物的。

還比如:拒不承擔贍養、撫養、扶養義務的;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包養情人的,等等。

可以說,這些是一些公務員身上存在的較為突出的問題,對此做出明確的處分規定,是規范公務員行為的必然,體現著老百姓的要求和願望。

徹底克服行政不作為現象,需要做很多工作,首先要建立行政責任與利益掛鉤的機制,用制度的辦法強化之。《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就有這個作用。此外,加強監督制度建設、加強行政機關公務員的教育培訓,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資料:人民網-《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實施公務員「行為禁區」劃

『捌』 《行政處罰法》的適用范圍包括哪些方面

法律的適用范圍,就是指法律所適用的效力范圍。《行政處罰法》第2條規定: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適用本法。也就是說《行政處罰法》的適用范圍包括兩個方面:行政處罰的設定和行政處罰的實施。行政處罰的設定是指法律規定的有權力設定行為規范的國家機關首次獨立自主地規定何種行為是違法行為,並規定給予該種違法行為以何種行政處罰。行政處罰的設定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哪一級國家機關、哪一類性質的國家機關有設定何種行政處罰的權力。具體地說,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各自具有設定哪一種行政處罰的權力。行政處罰的設定一般有三種情況:一種是由立法機關通過制定法律直接授予行政機關進行行政處罰的權力;一種是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即國務院通過制定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行政處罰的內容;一種是相關的行政管理機關根據法律和法規的授權,規定行政處罰的內容。這三種情況所規定的行政處罰的程序、處罰的內容、對象、結果都是有區別的。具體何種性質的行政處罰由哪一級別的法律法規設定,要由《行政處罰法》來決定。行政處罰的設定是行政處罰的第一環節,是行政處罰的基礎。但是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執行,《行政處罰法》還調整行政處罰的實施。實施行政處罰,是指依法實施法律、法規的行政機關或者他組織,依照法定依據和法定程序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罰。關於行政處罰的實施,《行政處罰法》解決了兩個問題:規定進行行政處罰的依據和程序,保證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處罰權,有效進行行政管理; 在有效進行行政管理的同時,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防止行政處罰的濫用。即要求行政機關進行行政處罰必須有法律依據,並且處罰決定的作出和執行要依照法定程序,同時規定了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救濟措施。

『玖』 一般來說,行政法律規范的適用包括哪兩個大的基本原則

法的要素是由法律規范、概念和原則構成的,其中法律規范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要素。法律規范除具有 本身的含義、邏輯結構範式和種類外,有效性則是貫穿其始終的關鍵所在。法律規范的有效性應包括應然和實然 兩方面。應然有效性是正義和秩序的綜合體,就實然有效性而言,如果一項法律規範本質上與應然有效性同一,則 法律規范有效(或生效)。反之,則法律規范無效(或失效)。在法的要素中,為確保法律規范具有效性,應做到法律 規范應然與實然、本質與形式有效的完美結合。 關鍵詞:法的要素;法律規范;有效性中 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 2529(2001)03 0069 05 法的要素即是當法律被看作一個系統時,它與任 何系統一樣,是由若干要素按一定的結構組織起來 的統一整體。[1](P61)對於這一問題的研究,也就是深 入到法的系統內部,從微觀的層面進一步考察和更 好地揭示法是什麼這一基本命題。同樣,對於法律 規范的有效性(Validity)的探求也只能緣此而入,否則,別無他徑。筆者不揣淺陋陳一孔之見,以期求教於方家。 一在 法學史上,最先對法律進行要素分析並概括出 較系統的法的模式理論的法學家,首推19世紀英國 的約翰·奧斯丁(JohnAustin)的「命令模式論」。所謂 法的模式即是在解釋法律由何種要素所組成時使用 的概念。根據奧斯丁的理論,實在法最為本質的特 征乃是法的強制性或命令性。法律被認為是主權者 的一種命令。「任何一種實在法都是由特定的主權 者對其統治下的某個人或某些人制定的」,但是,他 又認為,並非每一種命令都是法律,只有一般性的命 令———強制某個人或某些人必須為某類行為或不為 某類行為———才具有法律的性質。[2](P201,P22-24)奧斯 丁把命令、義務和制裁看作是三位一體的關系,即把 法所包含的眾多要素全部歸結為以制裁為後盾的命 令的總和。照此看來,法律中所有的特點和規范都 用命令來概括,這顯然是力不從心的事情,也是一種 過於簡單和片面的概括。正因如此,20世紀的西方 法理學界,又不斷有人提出新的法的理論模式理論 。 美國的社會法學派代表人物羅斯柯·龐德( RoscoePound)認為法律就是由律令、技術和理想三種 要素或成分所組成的,其中法律的「律令」本身又包 括規則、原則、概念和標准。他認為「規則」是對一個 具體的事實狀態賦予一種確定的後果的律令,「原則 」是用來進行法律推理的權威性出發點,「概念」是可 以容納某些情況的權威性范疇,「標准」則是根據每 個案件具體情況加以適用的行為尺度。英國的新分 析法學派代表人物赫伯特·哈特(HerbertHart),在批 判奧斯丁的命令模式論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規則 模式論」。他認為在所有發達的法律制度中都有一 套規則,即分為設定義務的第一性規則和授予權利 或權力的第二性規則,其中,第二性規則又包括確認 規則、改變規則和審判規則三種成分。確認規則是 規定一定規則在符合何種條件下才能取得法律效力 ,它能夠消除單純第一性規則的不確定性,並能夠將 調整社會中的人際關系以及區別正義行為與行政 行為的「首要」社會行為規則區分開來。[3](P89-93)美國 新自然法學派羅納德·德沃金(RonaldDworkin)則反 對哈特把法的要素歸結為規則的觀點,他堅持法律 除了規則成分之外,還包括原則和政策的成分。特 別是在那些疑難案件中,原則和政策起的作用將會 更大。美國法律哲學家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B odenheimer)對於法律的性質和作用的論述,也持「 規則—原則—政策模式論」的觀點。他認為一個法 律制度,從其總體來看,是一個由一般性規范同適用 與執行規范的個殊性行為構成的綜合體。它既有規 范的一面,又有事實的一面。在法律規范的有效性 上,他堅持「法律的規范性結構,可以說是一種『應然 』體的集合,這當然是從這些規范要求人們服從但在 現實生活中並不總是得到遵守或執行的意義上而言 的」。[4](P238-239) 就 國內法學家而言,對於法的要素所持的觀點,主 要有如下幾種學說:(1)四要素說。即認為構成要素 主要是規范,但不限於規范。一般地說法由法律概 念、法律原則、法律技術性規定以及法律規范四個要 素構成。[5](P37)(2)三要素說。 其一是認為法的要素 區分為三類,即:規則、原則和概念三種基本成分 。[1](P73) 其二是認為法由概念、原則和規范所構成 。[6](P149)(3)一要素說。即認為法律規范是法的最基 本的細胞,它與整體的法的關系是系統的個別因素 同整個系統的關系,並且認為原則不過是原則性規 范、概念不過是定義性規范而已,它們實際上都是調 整人們行為不可少的部分,是法的職能專門化的結 果和表現。[7](P353-362)綜觀國內外各家對於法的要素 的不同闡述,到目前為止,雖然每一種分析都未能在 法學界取得一致同意,但是各種觀點間的爭鳴,對於 深化「法是什麼」這一基本命題的認識和理解卻是大 有裨益的。 筆者以為,法的要素區分為三類,即:規范、原則和概念三種基本要素。 理由是:第一,持四 要素說所認定的「法律技術性規定」這一要素,如法 律、法規中關於該法何時開始生效、凡與該法抵觸者 無效等規定,究其實,筆者認為法的要素中無論是規 范、概念還是原則,都是從法的本質亦或內容層面上 說的,而相對於法律技術性規定,應該是形式層面上 的,是為規范、概念和原則服務的。 第二,持一要素 說將「原則性規范」、「定義性規范」等同於「原則」和 「概念」,這是筆者不敢苟同的。法律原則是可以作 為眾多法律規則之基礎或本源的綜合性、穩定性的 原理和准則。[1](P71)法律概念指的是在法律上對各 種事實進行概括,抽象出它們的共同特徵而形成的 權威性范疇。[1](P75)《牛津法律大辭典》定義為:概念 是法律思想的基本要素,並是我們將雜亂無章的具 體事項進行重新整理歸類的基礎。[8](P533)例如,法律 上的「故意」和「過失」,這樣一些概念,它雖然存在於 規范之中,但它並不等同於規范。

『拾』 法律適用的范圍有哪些

法律是一個大概念,其中包括很多項部門法,不同的部門法具有不同的適用范圍。例如:《婚姻法》用於調整婚姻家庭關系。《土地法》用於規定土地權益,保護土地的合理利用。《森林法》用於保護森林。等等。

熱點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曲 發布:2025-09-28 03:58:51 瀏覽:328
雲南省司法廳機構 發布:2025-09-28 03:58:09 瀏覽:296
丫鬟進刑法室 發布:2025-09-28 03:58:09 瀏覽:575
國家法規信息 發布:2025-09-28 03:44:59 瀏覽:417
太原市客運辦管理條例 發布:2025-09-28 03:42:28 瀏覽:396
2014公司法真題 發布:2025-09-28 03:41:10 瀏覽:321
違反合同的民事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8 03:21:08 瀏覽:218
經濟法研究生公考 發布:2025-09-28 03:20:33 瀏覽:14
民法中拋棄 發布:2025-09-28 03:15:22 瀏覽:222
魔法學徒4 發布:2025-09-28 03:14:04 瀏覽: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