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2020最新規定書
1. 勞動法退休年齡規定2020
法定退休年齡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到國家規定的法定退休年齡才能辦理退休手續,所以無論是提前退休還是延遲退休,那麼都會影響到我們的切身利益,近期網上有關延遲退休的消息引發了廣泛熱議,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2020年退休年齡的最新規定。
2020年我國法律規定,男性的法定退休年齡為60周歲,女性法定退休年齡為50周歲,其中女幹部的法定退休年齡為55周歲。另外針對部分特殊人群,國家是允許提前退休的,例如從事井下、高空等繁重體力勞動的職工,或其是從事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的職工,累計工作年限滿10年的,男性職工規定55周歲,女職工45周歲就可以辦理退休;因病或非因工緻殘,在經過相關部門鑒定喪失勞動能力的,累計工作年限達10年的,男性年滿50周歲,女性年滿45周歲即可辦理退休。
近幾年網上有許多關於延遲退休年齡的消息,早在2012年,我國就已經密切關注延遲退休的政策,在2016年人社部出台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文件中,就明確提出了眼知道漸進式的延遲退休方案,出台方案的時間為2017年-2020年,如果按照此方案來看,今年是出台延遲退休方案的最後期限,由於我國遲遲都沒有出台延遲退休的方案,所以有朋友猜測,延遲退休可能只是說說而已,對此人社部表示,未來延遲退休是必然趨勢。
之所以會延遲退休,是因為我國目前是世界上退休年齡最早的國家,平均退休年齡在53到55周歲,而世界大部分國家的退休年齡都是在65、66周歲左右,未來隨著人們預期壽命的延長,退休年齡也可能會被延遲。
另外我國當下人口老年化趨勢比較嚴重,如果不調整法定退休年齡,未來我國勞動力會驟減,國家的養老負擔會加劇,為了緩解這一國情,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真的延遲退休。
2. 勞動法年假規定2020
一、勞動法年假標準是什麼
按《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規定,職工累計工作已滿1年不滿年的,年休假為5天;已滿10年不滿20年的,年休假為10天;已滿20年的,年休假為15天。國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計入帶薪年休假的假期。
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就不能享受當年度的年休假:
1、職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數多於年休假天數的;
2、職工請事假累計20天以上且單位按照規定不扣工資的;
3、累計工作滿1年不滿10年的職工,請病假累計2個月以上的;
4、累計工作滿10年不滿20年的職工,請病假累計3個月以上的;
5、累計工作滿20年以上的職工,請病假累計4個月以上的。
用人單位應當根據生產、工作具體情況,並考慮職工本人意願,統籌安排職工年休假,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段安排,但一般應在1個年度內安排。
二、年假安排及未休年假的工資怎麼算
用人單位根據生產、工作的具體情況,並考慮職工本人意願,統籌安排年休假。用人單位確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職工年休假或者跨1個年度安排年休假的,應徵得職工本人同意。
單位確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職工休年休假的,經職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職工休年休假。職工未休年假的工資計算:對職工應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數,單位應當按照該職工日工資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資報酬。
用人單位安排職工休年休假,但是職工因本人原因且書面提出不休年休假的,用人單位可以只支付其正常工作期間的工資收入。
勞動法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勞動法中對於年假的條例保證了勞動者合法享受假期福利的權利。小編想說,享受帶薪年假是我們每個職工的合法權益,大家要學會運用《勞動法》的相關法條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根據勞動法年假標准,合理休假,也能極大的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3. 勞動法2020年新規定什麼時候簽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2020年是有效法規)第七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工名冊備查。
4. 2020勞動法新規拖欠工資怎麼辦
勞動者工資被拖欠怎麼辦?
盡管法律如此規定,但是還是存在一些不良企業無故拖欠工資,如果勞動者遇到此種情況,應該採取什麼的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拖欠工資可以得到哪些補償或者賠償?
(一)、冷靜理智地對待。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規定,勞動者享有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農民工的工錢被拖欠問題,已引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國家有關部門正在採取相關解決措施,《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即是其中之一,因此,勞動者應當保持冷靜的心態,理智處事。
(二)、用法律的武器維權
如果工資被拖欠了,可以向各地勞動執法部門舉報,也可以到各地的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去申請仲裁,如果對仲裁不服,也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訴、強制執行。如果請不起律師,可以申請法律援助;勞動爭議訴訟費每件也只有10元錢。因此請運用法律的武器,藉助政府、法律的幫助,獲得應得的報酬。
(三)、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已要求各地,重視對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保護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已經把不良企業惡意拖欠、剋扣勞動者工錢,作為勞動保障監察執法的重點,依法嚴厲查處剋扣農民工工資的違法行為,責令用人單位補清所拖欠的工資,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特別對拖欠農民工資的,舉報一件就會查處一件。
具體來講,在用人單位拖欠工資的情況下,要先和用人單位協商,如果協商無法解決,則可以通過以下法律途徑來解決:
1、向當地勞動保障監勞察機構投訴舉報。《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五條規定: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支付勞動報酬、加班費或者經濟補償;勞動報酬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應當支付其差額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標准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
2、向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需要注意的是,要在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一年內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
《勞動法》關於仲裁時效規定於第八十二條: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六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
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3、通過訴訟途徑解決。分三種情況:(1)針對勞動糾紛案件,經勞動仲裁後任何一方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2)經仲裁後都服從,勞動仲裁裁決生效後,用人單位不執行的,可申請法院強制執行;(3)屬於勞務欠款類(持有欠條)的可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5. 勞動法2020年新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是什麼
解除勞動合同是按照雙方要求解除合同的一種行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版勞動合同權。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5)勞動法2020最新規定書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三條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應當事先將理由通知工會。用人單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勞動合同約定的,工會有權要求用人單位糾正。用人單位應當研究工會的意見,並將處理結果書面通知工會。
第四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終止:
(一)勞動合同期滿的;
(二)勞動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
(三)勞動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蹤的;
(四)用人單位被依法宣告破產的;
(五)用人單位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撤銷或者用人單位決定提前解散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6. 勞動法2020年新規定辭職
勞動法二零二零年新規定員工辭職必須提前一個月寫辭職報告公司批准了才可以離職
7. 2020勞動法關於辭退員工的賠償規定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46條的規定,用人單位按照上述第36條、第40條、第41條的規定解除勞版動關系的,權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勞動合同法》第47條規定,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8. 勞動法2020年新規定什麼情況下勞動者可直接向甲方要勞動報酬
一般來說,很多公司為了壓縮自己的用人成本,都會設置試用期,這也無可厚非,但實際上試用期也是根據簽署的勞務合同時間來制定的,並不是用人單位「獅子開口」自己要求的多少個月份。其實這樣做,用人單位已經觸犯了勞動法,試用期有著明確的規定,而且哪怕是在試用期想要進行辭退,也需要有著充分的證據證明此人「工作能力」不合適。但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沒有良心的公司,會採取「故意」試用期來榨乾勞動力,比如說安排1個月試用期,到達一個月後直接勸退,其實這種情況,員工也同樣是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維權的。
2、不簽署勞務合同
我們都知道上班之後一定要簽署合同,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權利得到法律的保護。但很多公司為了避免麻煩,在試用期的時候不會和員工簽署,這樣做已經是不對的,既然員工面試入職,那麼就代表已經符合公司規定,按道理是需要簽署正式合同的。同時也需要注意,就算延後簽署合同,也應該是和員工有過商量的,而不是到達時間後遲遲不簽署。如果公司有故意不簽署合同的行為,員工可以直接維權,保留上班期間的證據,勞動仲裁後是可以獲得雙倍工資的。
3、逼迫員工「自願」加班
實際上很多公司的老闆都還是非常機智的,他們心裡清楚,一旦要求員工在非工作時間內加班,那麼自己是需要承擔加班費用。因此這些公司往往會使用一些小手段來逼迫員工進行所謂的「自願」加班,比如在節假日不加班就可能剋扣工資等等。實際上這種行為已經是不合理的事情,只要員工留好證據能夠證明自己是非自願的,那麼是可以要求賠償的。同時也要注意,正因為很多公司耍小手段,他們往往不會把這些加班的條例形成文字證據,以為這樣就抓不到「小尾巴」,實際上在進行維權的時候,只要員工能夠提供反證,一樣是可以獲得賠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