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中公益訴訟

行政法中公益訴訟

發布時間: 2021-02-26 09:55:35

❶ 公益訴訟的定義理解

「公地悲劇」是經濟學界熟知的一個現象,也是一個廣泛存在的現實。在外國,有人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取一塊草地,草地被劃分成幾塊分給牧羊人,但在中間留下了一塊作為公共用地,每一個牧羊人都可以自由使用。結果,社會學者們發現,一年下來,被劃分給個人的草地被有計劃和節制地使用,而作為公共用地的草地卻因為過度放牧而寸草不生。試驗得出的結論是:由於每個人都有將自己的生存空間和資源向外拓展的天性,在公共利益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下,每個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榨取公共資源為己所用。因此,處於無保護狀態下的公共利益是最易受到侵害的。 訴訟法理論認為,利益受到了損害,受害者就有權向法院起訴,請求司法救濟,正如如果另一個牧羊人的羊群吃了你的草地,你可以要求他賠償一樣,但是,公共的草地從理論上而言屬於所有的牧羊人,如果它的利益受到了損害,由誰來提起訴訟呢?隨著社會公共領域延伸及公共事務數量的增長,人們國家的法律正面臨著如是問題。公益訴訟是解決「公地悲劇」的一種訴訟手段,它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反映了公共利益保護的緊迫需要。

對於公益訴訟是什麼,現在實務界和理論界內部和相互之間尚未達成共識。實務部門推動公益訴訟的主要是檢察機關,它們大多主張的是民事公益公訴(或稱為民事公訴)。在理論界,訴訟法學者分別從行政公益訴訟和民事公益訴訟兩個方面進行著獨立的研究,分別給出了民事公益訴訟或行政公益訴訟的定義。不過也有論者對公益訴訟下了較為完整的定義,但是在具體的論述中往往只是針對公益訴訟的民事公益訴訟或者行政公益訴訟展開討論。

關於公益訴訟的定義,一種認為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和相關的組織和個人,根據法律的授權,對違反法律法規,侵犯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或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為,向法院起訴,由法院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的活動。這種觀點可以稱為「救濟對象廣義說」。「廣義說」中的另一種觀點認為所謂他人利益是指「不特定的他人利益」。與廣義說相對應,有人認為公益訴訟是指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可以根據法律法規的授權,對違反法律、侵犯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有權向法院起訴,由法院追究違法者法律責任的活動。這種觀點可以稱為「救濟對象狹義說」。梁慧星教授認為:公益訴訟針對的行為損害的是社會公共利益,而沒有直接損害原告的利益,因而與起訴人自己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訴訟。所謂「沒有直接損害」一語,在這里要作狹義的解釋,只是指沒有「直接損害。當然,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最終是要損害個人的利益,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有天然的聯系。

公益訴訟

而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及發展,各類民事公益違法行為呈現出「潘多拉盒子」打開時的「壯觀」場面。具體表現在:(一)通過非法手段侵害、破壞、浪費公有資產,特別是國有資產的事件層出不窮,數額越來越大,可謂「舉國震驚」、「世界矚目」。(二)壟斷、限制競爭、不正當競爭、侵犯消費者權益,價格違法等公益違法行為充斥於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三)環境污染等各類公害事件此伏彼起。針對這些痛心疾首的各類民事公益違法行為,中國加大了行政執法的力度。但由於各種原因,這些行政機關的權力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行使和發揮,「掛一漏萬」似乎成了行政執法的一大特色風景。針對行政機關「掛一漏萬」,作為保護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最後一道防線的司法權和司法機關卻只能「隔岸觀火」,而俠義之士的「路人」又難以「拔刀相助」。大家只好一起聽任這種抽象的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或「小額多數」的「易腐權利」腐爛下去。本文即試從人公益訴訟的特徵及目前的中國的法律現狀論述中國公益訴訟制度構建的可行性。

❷ 行政公益訴訟中如何判斷是舉證責任正置還是倒置

行政訴訟適用舉證責任倒置,有行政機關舉證證明其行政行為的合法性。

❸ 中國哪些行政機關可以提起公益訴訟

檢查機關無權提起公益訴訟,公益訴訟屬於民事糾紛領域,檢察機關是國家公訴機關,它的職權由法律明確規定,法律沒規定的它就無權行使。

❹ 行政公益訴訟的國外情況

行政公益訴訟作為一新型訴訟形式,在西方法治國家已發展的相當成熟,只是各國理論界和實務界對之稱呼不一,諸如民眾訴訟、公民訴訟、以公法名義保護私權之訴等等,但內涵大體相當。通過對海外各發達法治國家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考察和比較,可以為中國建立這一制度提供先進經驗,並同時證明在中國建立行政公益訴訟的可行性。 行政公益訴訟在英國被稱為「以公法名義保護私權之訴」,指檢察總長在別人要求禁止令或宣告令或同時請求這兩種救濟時,為阻止某種違法而提起的訴訟。按照英國法律規定,檢察總長代表國王,有權阻止一切違法行為,包括侵害公共利益的違法行政行為。而且也可以依職權,為公共利益而主動請求對行政行為進行司法審查。但在實踐中,檢察總長卻是只應請求人的請求而動。而且,檢察總長一旦賦予請求人必要的起訴資格後,對公共利益就不再表現進一步的關注,實際上也就是退出了訴訟,而讓案件像其他普通私人訴訟一樣進行下去。在此過程中,檢察總長只是把他的名字出借給請求人而已。
但英國這一訴訟制度的不足是:檢察總長是否出借它的名字完全由他自己自由判斷。上議院的判例已經設定,如果檢察總長拒絕同意請求人,法院便不能對他行使自由裁量權提出質疑,也不能容許私人單純以公眾的一員的身份,既以自己的名義起訴。而檢察總長判斷時到底遵循什麼規則卻不得而知。 「行政公益訴訟」是美國司法審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美國作為典型的普通法系國家,並不將該類訴訟與其他普通訴訟相區別。也即,在美國所謂「行政公益訴訟」與其他普通訴訟一樣受相同的法律調整,適用相同的訴訟程序。
美國《聯邦行政程序法》第702條規定:「因行政行為而致使其法定權利受到不法侵害的人,或受到有關法律規定之行政行為的不利影響或損害,均有權訴諸司法審查」。在美國的司法實踐中,原告的資格經歷了一個從「法定損害標准」到「雙重損害標准」,到如今的「事實不利影響標准」的演變。即相對人只要其利益受到了所指控的行政行為的不利影響,他就具有了原告資格,而不管這種利益是否有特定法律的直接規定,也不管這種利益是人身利益、經濟利益還是其他如審美的、娛樂的、環境的利益等。正如美國最高法院法官布盧南所說「如果原告證明他請求審查的行政行為在事實上對他造成了經濟或其他損害,那他就有了原告資格。」可見在美國,公民具有廣泛的訴的利益。 在日本,行政公益訴訟被稱為民眾訴訟。所謂民眾訴訟是指國民請求糾正國家或者公共團體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行為,並以選舉人的資格或自己在法律上的利益無關的其他資格提起的訴訟。日本民眾訴訟的原告可以是納稅人,也可以是利益受到普遍影響的選舉人或者其他公眾之一,只有在「法律上有規定時,限於法律規定者,才能夠提起」,可以准用抗告訴訟、當事人訴訟的程序。作為民眾訴訟的典型事例,有根據《公職選舉法》進行的選舉訴訟和《地方自治法》所規定的居民訴訟等。日本行政法學者認為,民眾訴訟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保護國民個人的利益,而是為了保護客觀上的法律秩序,使國民以選舉人的身份通過訴訟手段制約國家機關或公共性權力機構行使職權的行為,監督行政法規的正確適用。因此,它具有客觀訴訟的性質。日本實務中比較典型的民眾訴訟形式有:選舉無效訴訟、當選無效訴訟以及居民訴訟等。

❺ 行政公益訴訟的特徵

通過以上對各法治國家行政公訴制度的考察可知,盡管海外公益訴訟的表現形式和稱謂不盡版一致,但權卻有許多共同特徵:第一,各國對於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基於維護公益的需要提起行政訴訟雖然作了種種限制性的規定,且寬泛不一,但是擴大參與行政過程的利害關系人的范圍,其權益直接或間接受到行政行為影響的直接或間接相對人,甚至任何人,均可依法享有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成為現代行政法發展的最重要的趨勢之一。第二,利害關系的不特定性。民眾訴訟中,違法行政行為侵犯的對象是公共利益,對於普通民眾訴訟往往只有不利影響,而無直接利益上的損失。允許在該相對人不願、不敢或不便提起訴訟之時,普遍民眾為了公共利益之維持而向法院提起民眾訴訟。第三,可訴對象的雙重性。民眾訴訟中的「違法行政行為」,在國外並不僅僅指針對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若是行政主體的抽象行政行為侵犯了公共利益,普通民眾訴訟亦可對此抽象行政行為起訴。第四,受案標準的嚴格性。民眾訴訟必須依法律有特別的規定為前提,嚴格民眾訴訟受案范圍,以防止原告濫用訴權,影響行政行為的效率。

❻ 什麼是公益訴訟

目前理論界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和相關的組織和個人,版根據權法律的授權,對違反法律法規,侵犯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或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為,向法院起訴,由法院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的活動。另一種觀點認為指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可以根據法律法規的授權,對違反法律、侵犯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由法院追究違法者法律責任的活動。

❼ 誰能提供一下有關於(行政公益訴訟)的國內外的著作。

論公民提起的行政公益訴訟

周義發 周沭君
前 言
在當代中國的司法實踐中,對有些帶有行政公益訴訟性質的案件,法院在作出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的裁定中,常常有這樣的表述:該案不屬於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圍,或者該案的原告並非本案的直接利害關系人或相對人。由於在我國現行的行政訴訟制度框架內還沒有明確關於公民能夠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規定,因此,法院作出的裁定是無可厚非的。
相對於一般意義上的行政訴訟,即私益訴訟,行政訴訟的原告若與案件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依法則不可以起訴,這是防止濫訴原則的必然結果。可是,如果有些主體侵犯了公共利益,公然違反普通法律或憲法時,在有關國家機關既不追究責任又不接受投訴,或雖接受投訴而不作處理時,在現行法律框架內,為保障和「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推進依法行政,維護司法公正,提高執法水平,確保法律的正確實施」,「完善訴訟程序,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中國共產黨「十六大」報告),可否允許公民以原告的名義,以危及或損害社會公益的行政主體為被告向法院起訴?法院如何接受和支持公民以訴訟的方式來維護公共利益?中國建立公民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理論根據,現實依據是什麼?有哪些因素障礙中國建立這種訴訟制度,如何根據中國的社會需求、文化傳統、實際國情推進我國公民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等等,都引起了作者的興趣。
本文主要利用實證研究、個案分析、文本分析、邏輯推導、比較等綜合性的研究方法,從不同角度對公民行政公益訴訟進行比較系統的探討:包括公民行政公益訴訟應得到司法救濟;行政公益訴訟的概念及其特徵;我國應建立公民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理由;我國建立公民行政公益訴訟的路徑選擇;我國建立公民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基本原則及其結論。

第一章 行政公益訴訟的概念及其特徵
為了闡明行政公益訴訟的概念及具特徵,有必要對公共利益作進一番探討,為討論的進行鋪就一個平台。
第一節 公共利益的界定
「公共利益」或叫「公益」(Public Welfare)是有關社會公眾的福祉和利益 ,或指屬於社會的,公有公用的利益 。它既區別於社會成員個體的利益,也不是社會個體成員利益的簡單加總,而是全體社會成員利益的綜合體。
在我國現行的各種法律法規中,涉及到的相關概念除「公共利益」外,還有「社會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國家整體利益」等類似概念,表達基本相同的含義。例如,有關公共利益的規定如《憲法》第十條,《土地管理法》第二條規定國家對土地實行徵用的條件是「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處罰法》規定其立法目的之一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著作權法》第四條規定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時「不得損害公共利益」,而《專利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可以對專利權實行強制許可,等等;有關社會利益的規定如《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公民在行使自由與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它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有關社會公共利益的規定如:《民法通則》第七條規定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之一是「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而《合同法》第五十二條也同樣規定了訂立合同應遵循「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原則,「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無效。此外,《票據法》、《證券法》等也均對社會公共利益作出了相應的規定。《立法法》第四條用「國家整體利益」來表達這一概念,該條規定「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❽ 如何看待行政訴訟中的公益訴訟

公益來訴訟制度是指對自違反法律、法規,侵犯社會公共利益和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的行為,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都可以根據法律的授權,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違法者承擔法律責任的制度。
公益訴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具體表現在;一方面,有利於完善我國的司法體系,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另一方面,有利於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我國公益訴訟制度發展仍面臨嚴峻考驗,也將是今後努力的方向。

❾ 誰能介紹一下「行政公益訴訟」,謝謝!

行政公益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主體行使職權的行為違法,侵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或有侵害之虞時,雖與自己無直接利害關系,但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依法向法院直接提起訴訟或者向特定機關提出請求,由特定機關依法向法院提起的行政訴訟。第一節公共利益的界定
「公共利益」或叫「公益」(PublicWelfare)是有關社會公眾的福祉和利益,或指屬於社會的,公有公用的利益。它既區別於社會成員個體的利益,也不是社會個體成員利益的簡單加總,而是全體社會成員利益的綜合體。
在我國現行的各種法律法規中,涉及到的相關概念除「公共利益」外,還有「社會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國家整體利益」等類似概念,表達基本相同的含義。例如,有關公共利益的規定如《憲法》第十條,《土地管理法》第二條規定國家對土地實行徵用的條件是「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處罰法》規定其立法目的之一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著作權法》第四條規定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時「不得損害公共利益」,而《專利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可以對專利權實行強制許可,等等;有關社會利益的規定如《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公民在行使自由與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它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權利」;有關社會公共利益的規定如:《民法通則》第七條規定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之一是「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而《合同法》第五十二條也同樣規定了訂立合同應遵循「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原則,「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無效。此外,《票據法》、《證券法》等也均對社會公共利益作出了相應的規定。《立法法》第四條用「國家整體利益」來表達這一概念,該條規定「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❿ 司法考試行政法上公益訴訟可以調節嗎

公益訴訟案件可以和解、調解,但當和解或者調解協議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不予出具調解書,繼續對案件進行審理並依法作出裁判。此外,公益訴訟案件的原告在法庭辯論終結後申請撤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許。

熱點內容
法院林中門 發布:2025-09-24 18:49:12 瀏覽:412
硝酸銨刑法 發布:2025-09-24 18:48:22 瀏覽:984
被法院破產 發布:2025-09-24 18:46:10 瀏覽:915
車輛協議三年後過戶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24 18:31:49 瀏覽:486
基層組織發展黨員條例 發布:2025-09-24 18:31:48 瀏覽:158
法律服務人員公示欄模板 發布:2025-09-24 18:24:15 瀏覽:794
2015年新修改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24 18:17:50 瀏覽:464
勞動法主體年齡 發布:2025-09-24 18:17:39 瀏覽:114
司法輔助拍賣 發布:2025-09-24 18:16:23 瀏覽:800
上海獻血條例 發布:2025-09-24 18:03:16 瀏覽: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