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行政法中的被委託組織
1. 行政法中的授權與委託有何區別
一、性質不同
1、行政授權是上級行政機關或行政首長授予下級行政機關或公務人員管理有關事務的職權。
2、行政委託是行政機關在其職權職責范圍內依法將其行政職權或行政事項委託給有關行政機關、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受委託者以委託機關的名義實施管理行為和行使職權,並由委託機關承擔法律責任。
二、法定依據不同
1、行政授權必須有明確的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依據,如果沒有法定依據的,視為行政委託;
2、行政委託不強調有明確的法定依據,只要不違背法律精神和目的即可。

三、法定方式不同
1、行政授權的方式有兩大類:
(1)是直接授權;
(2)是間接授權,即法律、法規規定某行政機關可以根據需要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將某個特定的行政職權授予某個組織。
2、行政委託的方式較為靈活,由行政主體在行政管理活動中以具體的委託決定來進行
四、法律後果不同
1、行政授權的法律後果,或者是使得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組織的職權內容增加,或者使得本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組織具有行政主體資格。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在授權范圍內能以自己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並獨立承擔由此而產生的法律後果。
2、在行政委託,不發生行政職權和職責的轉移,受委託的組織並不因此而取得行政職權,也不因此而取得行政主體資格。受委託組織根據行政委託行使職權必須以委託的行政主體的名義,而不是以受委託組織自己的名義進行,其行為對外的法律責任也不是由其承擔,而是由委託的行政主體承擔。
2. 「司考」行政法里那個口訣,復議看職權訴訟看名義什麼意思
一、下級經上級批準的適用「訴訟看名義、復議看職權」這一情形。
1、行政行為是誰的名義做出的訴訟時誰就是被告
2、復議時看有沒有被授權,授權的話作出行政行為的機關是被復議機關,授權組織是復議機關
3、例外情況:行政許可由下級作出決定,但須經上級批準的,原則上以下級(決定機關)為被告;如果對許可決定和批准行為都不服,一並提起訴訟的,則以下級和上級為共同被告。這也算是多階段行為「訴訟看名義、復議看職權」的一個例外
二、派出機構是復議訴訟皆看職權。

(2)什麼是行政法中的被委託組織擴展閱讀:
一、市政府打假辦作出規定、綠化辦、饅頭辦以自己的名義作出決定,21條規定,沒有規定,行使職權視為委託,以設立的政府為被告,就是假授權等於真委託,授權時法律法規規章。委託者是市政府,被申請人是市政府,復議機關是省政府,被告是卻是市政府。07年復議條例14條規定了,內設機構要看職權,沒有授權或者幅度越權是自己為被告,種類越權需要上級是被告。稅務所未經批準的是自己為被告。
二、復議訴訟和賠償。授權和委託。法無授權即禁止。只要有授權就是主體。國務院和地方政府需要組織法授權的。被授權組織是法律法規授權的,學位條例授權學校頒發學位證書。被委託組織,煙草專賣需要許可的,是市一級的煙草專賣局,法律規定可以委託給縣一級的工商局。
工商局是被委託人。這種情況必須是煙草專賣局發布公告。事業單位企業社會團體才可以法律法規規章授權。被委託組織是行政機關委託,不得超越許可權。工業大學是以自己的名義作出決定,是自己承擔責任,因為法有授權可以為。
但是被委託的工商局,蓋章時是煙草局,接受行為,不服是告煙草專賣局。
三、行政主體與行政法主體,後者是法律關系主體,管理關系監督關系,法律關系主體不可以是一個人,合同關系是相對方,行政機關是行政主體一種,但是行政主體不見得都是行政機關。例如公安局租房子就是租賃合同是民事合同關系。這是民事訴訟。
公安局建設一個辦公大樓,需要規劃局規劃,公安局申請,這是一種行政關系,但是規劃局是行政主體,公安局變成了行政相對人。原告是公安局,被告是規劃局。
因為公安局是行政相對人,規劃局是許可機關。只有公安局作出拘留才是名全責才具備被告。
四、公務員不是行政主體,民警罰款200元但是主體是單位,公務員身份被行政主體吸收了。職務行為代表國家。行政主體要看權名責。訴訟看名義、復議看職權。派出機構要看幅度還是種類,授權和委託區別。要看是否有授權。
3. 行政法行政主體三大類
這也是聽了徐金桂的課的吧。
一,職權性行政主體(以自己的名義被復議和訴訟):1,政府,2,部門,3,派出機關
二,授權性行政主體(以自己的名義被復議和訴訟):4,被授權組織,5,被授權內設機構,6,派出機構(有權三所:派工稅)
三,非行政主體(不能成為復議被申請人和訴訟被告):7,組建機構,8,被委託組織
4. 行政主體3大類8小類
法律分析:一、職權三大類:1.政府、2.部門、3.派出機關;二、授權八大類:4.被授權組織、5.內設機構、6.派出機構;三、非主體大類:7.委託機關、8.組建機構
行政法主體又稱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具體包括執掌行政權的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即行政管理過程中的被管理者)。
行政主體是指享有行政職權,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並獨立承擔責任的組織。
因此,行政法主體的范圍大於行政主體,行政主體只是行政法主體的一種,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佔主導地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第二十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行政機關被撤銷或者職權變更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5. 行政授權和行政委託的區別
行政授權和行政委託的區別如下:
法律依據:
- 行政授權:必須有明確的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依據。如果沒有法定依據,則視為行政委託。
- 行政委託:不強調有明確的法定依據,只要不違背法律精神和目的即可,相對靈活。
法定方式:
- 行政授權:方式有兩種,一是直接授權,二是間接授權,即法律、法規規定由行政機關授權某組織實施行政處罰。通常需要通過法律文件來明確授權關系。
- 行政委託:方式較為靈活,由行政主體在行政管理活動中以具體的委託決定來進行。更注重實際操作,可以通過具體的委託決定來確立委託關系。
所創設法律關系:
- 行政授權:使得被授權的組織取得了行政主體的資格,可以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並承擔行政法上的法律後果。
- 行政委託:不會發生行政職權和職責的轉移,受委託的組織並不因此而取得行政法上獨立的行政主體資格。只是將部分行政任務交由受委託組織完成,並不改變其原有的法律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