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被害人出庭
A. 刑事訴訟 被害人可不可以不到庭 法條依據是什麼
你好
1、現行的《刑事訴訟法》中,根本沒有規定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必回須到庭參加訴訟,只是規定答自訴案件被害人必須到庭。
2、案件到法院之前,被害人在偵查階段和審查起訴階段有筆錄,除非筆錄前後矛盾,而且影響定案的,否則法官沒有必要傳喚被害人到庭接受詢問。
B. 刑事訴訟中被害人一定要出庭嗎
目前刑事訴訟法律中沒有要求被害人到庭,是否到庭要看被害人自己的意願,不想到庭或者是因為一些原因來不了的可以進行委託,但如果法庭傳喚,則應當到庭。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一百八十八條被害人、訴訟代理人經傳喚或者通知未到庭,不影響開庭審理的,人民法院可以開庭審理。
辯護人經通知未到庭,被告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開庭審理,但被告人屬於應當提供法律援助情形的除外。
《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九十條 開庭的時候,審判長查明當事人是否到庭,宣布案由;宣布合議庭的組成人員、書記員、公訴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的名單;告知當事人有權對合議庭組成人員、書記員、公訴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申請迴避;告知被告人享有辯護權利。
被告人認罪認罰的,審判長應當告知被告人享有的訴訟權利和認罪認罰的法律規定,審査認罪認罰的自願性和認罪認罰具結書內容的真實性、合法性。
第一百九十一條 公訴人在法庭上宣讀起訴書後,被告人、被害人可以就起訴書指控的犯罪進行陳述,公訴人可以訊問被告人。
被害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經審判長許可,可以向被告人發問。
審判人員可以訊問被告人。
(2)刑事訴訟法被害人出庭擴展閱讀
被害人出庭作證的規則:
被害人出庭作證應陳述犯罪過程的事實。被害人作證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被害人親身經歷了犯罪的整個或部分過程。
二是被害人被害後仍然健在,並且具有相應的證明能力。
C. 檢察院公訴的刑事案件在法院開庭時受害人可以出庭嗎
在審理刑事案件時,可以通知被害人到庭。刑事訴訟法規定,在開庭以前專審判人員可以召集當屬事人聽取意見,這里使用的是「可以」召集當事人,自然也就可以不召集當事人,不是必須。《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二條:人民法院決定開庭審判後,應當確定合議庭的組成人員,將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副本至遲在開庭十日以前送達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在開庭以前,審判人員可以召集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迴避、出庭證人名單、非法證據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了解情況,聽取意見。人民法院確定開庭日期後,應當將開庭的時間、地點通知人民檢察院,傳喚當事人,通知辯護人、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傳票和通知書至遲在開庭三日以前送達。來源:網頁鏈接公開審判的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開庭時間和地點。上述活動情形應當寫入筆錄,由審判人員和書記員簽名。
D. 刑事案件開庭時受害人可以不用出庭嗎
在審理刑事案件時,可以通知被害人到庭。刑事訴訟法規定,在開庭以前審判人員回可以召集當事人聽答取意見,這里使用的是「可以」召集當事人,自然也就可以不召集當事人,不是必須。《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二條:人民法院決定開庭審判後,應當確定合議庭的組成人員,將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副本至遲在開庭十日以前送達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在開庭以前,審判人員可以召集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迴避、出庭證人名單、非法證據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了解情況,聽取意見。人民法院確定開庭日期後,應當將開庭的時間、地點通知人民檢察院,傳喚當事人,通知辯護人、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傳票和通知書至遲在開庭三日以前送達。來源:網頁鏈接公開審判的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開庭時間和地點。上述活動情形應當寫入筆錄,由審判人員和書記員簽名。
E. 刑事案件審理中是否必須通知被害人到庭
刑事案件審理中沒有必須通知被害人到庭的規定。
《刑事訴訟專法》第一百八十屬二條規定:人民法院決定開庭審判後,應當確定合議庭的組成人員,將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副本至遲在開庭十日以前送達被告人及其辯護人。
在開庭以前,審判人員可以召集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迴避、出庭證人名單、非法證據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了解情況,聽取意見。
人民法院確定開庭日期後,應當將開庭的時間、地點通知人民檢察院,傳喚當事人,通知辯護人、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傳票和通知書至遲在開庭三日以前送達。公開審判的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開庭時間和地點。
上述活動情形應當寫入筆錄,由審判人員和書記員簽名。
F. 被害人是否必須出庭接受質證
被害人是廣義上的「證人」,被害人本身就是當事人,而證人不是當事人。《刑訴法》對於證人出庭的規定是,公訴人、當事人或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證人證言有異議,且該證人證言對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人民法院認為證人有必要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出庭作證。經法院通知,證人無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但《刑訴法》對於被害人是否和證人一樣必須出庭沒有明確規定。 被害人與證人是兩個不同法律概念,享有不同的訴訟地位。如證人出庭只是為了作證,不能旁聽庭審、不能出現在法台上,而被害人作為訴訟當事人,享有提出、申請調取證據、對法庭出現的任何證據有參與質證、對案件發表控訴、辯護等意見的權利。正是因為被害人的訴訟地位不等同於證人,因此法院不能將上述條款適用於被害人楊某。在強奸案件當中,被害人出庭很少,被害人可自由地選擇是否出庭來主張權利或委託律師主張。 在第二次庭前會議上,部分被告人律師提出,要求楊女士出庭作證接受質詢。李家律師蘭和更聲稱,由於楊女士的出庭對整個案件非常關鍵,因此認為她在某種程度上必須出庭,甚至為了讓被害人出庭而申請延期審理。然而,對於被害人應當出庭的情況,應由法院來判斷,而並非被告人律師。如果被告人律師認為被害人有必要出庭,他需要向法院提供相關證據,來反駁被害人的證言,讓法庭認可其有出庭的必要。在被害人不出庭是否會影響證據證明力的問題上,證人如果出庭,理論上將以法庭上的說法為准。如果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也不會影響證言的效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法庭審理過程中,合議庭對證據有疑問的,可以宣布休庭,對證據進行調查核實。人民法院調查核實證據,可以進行勘驗、檢查、查封、扣押、鑒定和查詢、凍結。」 被害人不出庭,法庭可以對其書面證言進行質證。如果被告人的辯護人提出被害人證言存在很多問題,公訴人可以回答,被害人的代理律師也可以回答。如果無法解決,出現疑問,法官就可以採取庭外調查的形式。在司法實踐中,法官認為有必要的話,可以把被害人找來,或者親自到被害人處等其他地方,進行庭外再調查,核實情況。
G. 刑事案件受害人在開庭時的權利
1.被害人得到庭前告知的權利
被害人享有得到全面告知的權利,其中告知的事項不僅限於被害人的重大權利,也包括案件的重要進展和案件的重要信息等內容。
被害人的知情權應當貫穿於刑事訴訟的整個過程中,不僅在開庭之前人民法院要切實履行告知義務,而且在法庭審理過程中以及裁判之後都應當做好對被害人的告知工作。
2.被害人獲得法律援助的權利
《法律援助條例》第十一條規定:「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第十三條規定:「本條例所稱公民經濟困難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法律援助事業的需要規定。
申請人住所地的經濟困難標准與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執行。」
3.被害人享有出庭的權利
我國刑事訴訟法中並沒有明確規定被害人出庭的權利及法院通知被害人出庭的義務。
實務中通常把被害人視為檢察機關一方的證人,這種做法實質上忽視了其當事人的地位,損害了被害人在法庭審理中的訴訟權利。立法上的不明確導致了司法實踐中被害人出庭率低的現象。
4.被害人獲得獨立席位的權利
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被害人是刑事訴訟的當事人,那麼被害人就有權利參加法庭審理的過程,親身參加、親眼目睹整個案件審理和判決的過程。
5.被害人在法庭上發言的權利
《刑訴法解釋》第二百二十九條:「法庭辯論應當在審判長的主持下,按照下列順序進行:……(二)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
《高檢刑訴規則》第四百五十三條:「在法庭辯論中,公訴人與被害人、訴訟代理人意見不一致的,公訴人應當認真聽取被害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闡明自己的意見和理由。」
檢察機關在法庭辯論中發現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意見與自己不一致時,對被害人的獨立意見不能打壓、限制,而應當認真聽取,闡明自己的意見和理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努力協調與被害人的意見分歧。
6.被害人在法庭上舉證和質證的權利
(1)被害人在法庭審理過程中享有的舉證的權利,包括自己取證和申請調查取證的權利。
(2)被害人在法庭審理中享有質證的權利,包括對人證的質證和物證的質證。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三條:「……經審判長許可,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可以對證據和案件情況發表意見並且可以互相辯論。」
① 向被告人發問。
《刑訴法解釋》第一百八十六條:「……被害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經審判長許可,可以向被告人發問。」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八條:「經審判長准許,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可以就公訴人訊問的犯罪事實補充發問;……」
② 詢問證人。
《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質證並且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③ 對鑒定人發問的權利和申請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的權利。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九條:「……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經審判長許可,可以對證人、鑒定人發問。……」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二條:「……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可以申請法庭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提出意見。……」
④ 申請人證出庭作證。
《刑訴法解釋》第二百零二條:「公訴人可以提請審判長通知證人、鑒定人出庭作證,或者出示證據。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及其訴訟代理人也可以提出申請。」
⑤ 辨認。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條:「公訴人、辯護人應當向法庭出示物證,讓當事人辨認,……」
⑥ 申請排除非法證據的權利。
《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二款:「……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有權申請人民法院對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依法予以排除。申請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的,應當提供相關線索或者材料。」
7.被害人作證時受到保護的權利
(1)對被害人的詢問規則參照證人執行。
《刑訴法解釋》第二百一十三條:「向證人發問應當遵循以下規則:(一)發問的內容應當與本案事實有關;(二)不得以誘導方式發問;(三)不得威脅證人;(四)不得損害證人的人格尊嚴。前款規定適用於對被告人、被害人、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鑒定人、有專門知識的人的訊問、發問。」
(2)被害人的人格尊嚴、人身安全和隱私得到保護的權利。
《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二條:「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證人、鑒定人、被害人因在訴訟中作證,本人或者其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採取以下一項或者多項保護措施:
(一)不公開真實姓名、住址和工作單位等個人信息;
(二)採取不暴露外貌、真實聲音等出庭作證措施;
(三)禁止特定的人員接觸證人、鑒定人、被害人及其近親屬;
(四)對人身和住宅採取專門性保護措施;
(五)其他必要的保護措施。
證人、鑒定人、被害人認為因在訴訟中作證,本人或者其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的,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請求予以保護。」
H. 刑事案件法院會通知受害人到庭嗎
刑事案件審理中沒抄有必須通知被害人到庭的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決定開庭審判後,應當確定合議庭的組成人員,將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副本至遲在開庭十日以前送達被告人及其辯護人。
在開庭以前,審判人員可以召集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迴避、出庭證人名單、非法證據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了解情況,聽取意見。
人民法院確定開庭日期後,應當將開庭的時間、地點通知人民檢察院,傳喚當事人,通知辯護人、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傳票和通知書至遲在開庭三日以前送達。公開審判的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開庭時間和地點。
上述活動情形應當寫入筆錄,由審判人員和書記員簽名。
I. 刑事公訴案件,需不需要被害人出庭原告是誰是公訴機關還是被害人
公訴案抄件的具體程序在我國的刑事襲訴訟法中有所規定,被害人可以不出庭,委託訴訟代理人出庭。刑事案件的原告人是檢察院。只有檢察院有權力決定起訴或者不起訴、已經起訴的有權力決定是否撤訴,對法院判決不服有權力決定是否上訴。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四條:人民法院審判公訴案件,人民檢察院應當派員出席法庭支持公訴。
第一百八十五條:開庭的時候,審判長查明當事人是否到庭,宣布案由;宣布合議庭的組成人員、書記員、公訴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的名單;告知當事人有權對合議庭組成人員、書記員、公訴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申請迴避;告知被告人享有辯護權利。
第四十四條: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隨時委託訴訟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