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律權利的界限包括

行政法律權利的界限包括

發布時間: 2021-02-28 02:54:16

⑴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包括哪幾種法

主要分兩種:一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法。

一般行政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等;

特別行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海關法》、《教育法》等。

1.《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規范和保障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職責,制定本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教育法》的頒布是關系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件大事,對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制度,維護教育關系主體的合法權益,加速教育法制建設,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

3.《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為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利益,加強海關監督管理,促進對外經濟貿易和科技文化交往,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制定的法律。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是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而制定的法律。

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為了規范公務員的管理,保障公務員的合法權益,加強對公務員的監督,建設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促進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制定本法。

⑵ 行政法包括那幾類

行政法可以分為以下類型:
1.一般行政法與特別行政法
這一分類是以行政法所調整的事項范圍和領域的大小為標准劃分的。一般行政法是指涉及多個行政領域或較大范圍的行政事項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特別行政法是指調整和規范特定行政事項或特定行政領域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實體行政法與程序行政法
這一分類是以行政法規范性質的不同為標准劃分的。實體行政法是指規定當事人的地位、資格、權能等實體內容的行政法規范的總稱。
3.行政組織法、行政行為法、行政救濟法
這一分類是以行政法規范的作用為標准劃分的。行政組織法是指關於行政組織的設置、編制、職權和職責、活動原則和程序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作用是解決國家行政權的設定和配置問題;行政行為法是調整行政組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其作用是規范國家行政權的運用;行政救濟法是對行政違法行為和行政不當行為進行監督和補救的法律規范,其作用是對國家行政權的控制。

⑶ 行政權力包括哪些

行政權力是政治權力的一種,它是國家行政機關依靠特定的強制手段,為有效執行國家意志而依據憲法原則對全社會進行管理的一種能力。
行政權力是政治權力的一種,它是國家行政機關依靠特定的強制手段,為有效執行國家意志而依據憲法原則對全社會進行管理的一種能力。行政權力的這一定義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行政權力的主體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政權力的根本目標是通過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法令和各類政策來有效地實現國家意志;行政權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強制性地推行政令;行政權力的客體具有普遍性,是以整個社會為對象的國家權力;行政權力的性質是執行和管理性權力。
內容包括:①執法權。行政機關依據憲法和法律管理國家事務,制定行政政策,發布行政命令,並組織實施。②外交權。行政機關依據憲法和法律,制定和執行外交政策,派遣外交使節,締結外交條約,參加國際會議,對外宣戰或媾和。因外交事務關繫到國家主權、公民權利等,行政機關行使外交權時需接受立法機關直接監督,與外國締結的條約通常要由立法機關批准。③軍事權。行政機關依法享有編制、訓練、調遣、指揮軍隊的權力。在總統制國家,由總統統帥三軍,在內閣制國家,由內閣統帥三軍。④立法參與權。行政機關依法參與立法過程的某些環節,具體指法律公布權和法案創議權。法律公布權,即依法由行政首腦公布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在總統制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需由總統公布。法案創議權,即內閣制國家,議會的法案通常都是由內閣提出,由議會審議通過。⑤審計權。行政機關依法有權審計、監督國家預算的執行,各級政府財政收支,國家財政金融機構和企事業組織的財政收支。⑥赦免權。行政機關依法具有大赦、特赦、減刑、復議等權力。

⑷ 行使法律權利的界限是什麼

權利和義務都有明確的界限。權利和義務所體現的利益以及為追求這 種利益而採取的行動,是被限制在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和社會普遍利益之中的,是 受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社會文化發展水平所制約的,即以社會承受能力為限度的。 權利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超越社會經濟結構以及由它決定的其他制度所產生的制 約。權利義務界限確定得適當,符合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提供的可能,可以帶來社 會的穩定和發展;反之,就會引發政治上的動盪、遲滯甚至破壞社會的發展。權利 和義務的界限可從兩方面觀之。一方面是指立法時的界限,即哪些權利應當有,哪 些權利不應有,哪些權利能夠有,哪些權利不能有。另一方面,權利界限是指權利 被法概括出來之後在現實生活中運行的界限,即權利在什麼時間、在什麼范圍內、 對什麼人能夠實現的界限,即法律上的保護力在多大程度上與人的價值相統一的界 限。首先,權利具有時間性。一些權利可供人終生享有,而有些權利卻只是一時的。其次,權利具有空間性。有些權利的空間是固定的或絕對的,而有些權利的空 間是不固定或相對的。最後,權利具有對人性。權利對人的范圍一般應分為普通對 人范圍和特殊對人范圍兩種界限。普通范圍又稱一般范圍,它是指向所有人的范 圍,具有對世性。特殊范圍是指向特定人的范圍,即權利的效力表現在只有特定的 人才承認的義務上,這個范圍是極其有限的。權利的對人界限主要是相對權的界

⑸ 權利的界限有哪些《法理學》簡答題

權利的界限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其立法時的界限,即哪些權利應專當有,哪些權利不應屬有,哪些權利能夠有,哪些權利不能有①;二是指權利被法概括出來之後在現實生活中運行的界限,即權利在什麼時間、在什麼范圍內、對什麼人能夠實現的界限,亦即法律上的保護力在多大程度上與人的價值相統一的界限②

⑹ 民事權利的行使與界限有哪些

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權利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不同的概念,比較兩者,可以清楚地認識與理解民事權利能力的基本法律特徵:
1.民事權利能力是法律賦予民事主體享有的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一種可能性,還沒以民事主體帶來實際利益。而民事權利則是民事主體參加到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後,才能實際享有的。
2.民事權利能力包括民事主體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而民事權利則僅指民事主體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實際取得利益的可能性。
3.民事權利能力的內容和范圍由法律加以規定,與民事主體的個人意志沒有直接關系。而民事權利則是民事主體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其意願實際參加民事活動時取得的,它直接反映著民事主體的個人意志。
4.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主體人身的存在是不可分離的,民事主體不能轉讓或放棄,他人也無許可權制或剝奪這種民事權利能力。而民事權利則不同,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民事主體既可以依法轉讓或放棄某項民事權利,也可以依法被限制行使或被剝奪其原享有的某項民事權利。 [編輯本段]我國民事權力能力的特點(一)主體的平等性
我國公民民事權利能力的平等性,主要表現為:
1.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無論民族、種族,性別、年齡、職業,政治態度、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職務高低、財產狀況和居住年限等方面有何差異,但他們在民事權利能務方面都是平等和無區別的。
2.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有資格平等地參加民事法律關系,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不受有無行為能力的限制。
3.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其合法民事權利受到侵害時,都有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人民法院通過法律手段制裁違法行為人,給公民合法民事權益的實現提供法律保障。
(二)內容的統一性
公民民事權利能力的內容,是指法律賦予公司可以享有原各種民事權利和應當承擔的各種民事義務的范圍。公司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和承擔的民事義務是統一的,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
(三)實現的現實可能性
我國公民享有的民事權利能力具有實現的現實可能性,它體現為:(1)我國公民享有的民事權利能力具有實現的物質基矗國家的社會經濟政策、公共設施及公民實際掌握的物質財富,可以保障他們行使各種民事權利。(2)我國現行的法律制度為公民實現其民事權利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編輯本段]公民民事權利能力的開始對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從何時開始,世界各國的民事立法有不同的規定,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從公民出生時開始;第二類是規定從受孕時開始。
我國民法關於公民民事權利能力開始時間,規定在民法通則第9條中。該條規定:「公司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根據該條規定,我國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公民享有民事權利能力的時間與其生命的存續時間是完全一致的。
對公民出生時間的確認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在1988年1月26日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條提出:「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自出生時開始。出生的時間以戶籍證明為准;沒有戶籍證明的,以醫院出具有出生證明為准。沒有醫院證明的,參照其他有關證明認定」。這一司法解釋,對解決在審判實踐中遇到的公民的出生時間問題如何准確認定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根據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的法律准則,尚未出生的胎兒還不具備民事權利能力,不能享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但是,按照生理規律,胎兒將來必定要出生。為了保護胎兒的利益,我國繼承法規定:繼承遺產時,胎兒可作為法定繼承人分得遺產,但出生時是死體的除外。
法律上之所以規定保護胎兒的利益,實質上是為未來的民事主體的利益採取的預先保護措施而這種預先保護措施必須以胎兒活體出生為必要條件。
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不受公民年齡大小的限制,此為一般的民事權利能力。此外,還有公民的特殊權利能力。所謂公民的特殊民事權利能力,是指受公民年齡限制的民事權利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5條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22周歲,女不得早於20周歲。」這條規定是對公民結婚的民事權利能力的限制。另外,我國法律還規定,公司參加勞動的民事權利能力,一般應在16周歲以上。法律規定公司的特殊民事權利能力,立法目的在於保證公司的健康成長。 [編輯本段]公民民事權利能力的終止我國民法規定,公民死亡是公民民事權利能力終止的法定事由。公民死亡後,就不再有從事民事活動,參加民事法律關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不必再保留其民事權利能力。公民死亡的方式有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兩種。無論何種方式,只要公民死亡的事實發生,其民事權利能力便終止。
為了解決相互有繼承關系的幾個公民在同一事件中死亡而無法確定其死亡先後時間的問題,法律上有必要設立公民死亡時間的推定製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公布施行後,最高人民法院曾對此作出司法解釋;相互有繼承關系的幾個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確定死亡先後時間的,推定沒有繼承人的人先後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繼承人的,如幾個死亡人輩分不同,推定長輩企法網 http://www.enterlaw.net

⑺ 簡述法定權利的界限

權利和義務都有明確的界限。權利和義務所體現的利益以及為追求這 種利益而採取的行動,是被限制在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和社會普遍利益之中的,是 受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社會文化發展水平所制約的,即以社會承受能力為限度的。 權利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超越社會經濟結構以及由它決定的其他制度所產生的制 約。權利義務界限確定得適當,符合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提供的可能,可以帶來社 會的穩定和發展;反之,就會引發政治上的動盪、遲滯甚至破壞社會的發展。權利 和義務的界限可從兩方面觀之。一方面是指立法時的界限,即哪些權利應當有,哪 些權利不應有,哪些權利能夠有,哪些權利不能有。另一方面,權利界限是指權利 被法概括出來之後在現實生活中運行的界限,即權利在什麼時間、在什麼范圍內、 對什麼人能夠實現的界限,即法律上的保護力在多大程度上與人的價值相統一的界 限。首先,權利具有時間性。一些權利可供人終生享有,而有些權利卻只是一時的。其次,權利具有空間性。有些權利的空間是固定的或絕對的,而有些權利的空 間是不固定或相對的。最後,權利具有對人性。權利對人的范圍一般應分為普通對 人范圍和特殊對人范圍兩種界限。普通范圍又稱一般范圍,它是指向所有人的范 圍,具有對世性。特殊范圍是指向特定人的范圍,即權利的效力表現在只有特定的 人才承認的義務上,這個范圍是極其有限的。權利的對人界限主要是相對權的界 限。

⑻ 依法行使權力的法律界限是什麼

1、國家權力限度的第一條基本原則;即國家權力只限於法律明確賦予的范圍,法律無明確規定的權力,國家機關不得行使。
2、國家權力限度的第二條原則,即實質性原則國家權力的行使不得違背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因此,國家的權力必須由法律來規定,而法律必須由人民來制定!從理論上講,我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的權力機關,一切重要的法律,包括憲法,必須由其制定或修改。
國家對公民的權力限度
任何稱為民主的國家都承認國家權力來自該社會成員,即由人民賦予的。人民把權力賦予國家的最基本的方式是人民通過選出的代表機關進行立法,用法律確定國家機關的職權,使國家權力取得合法性。據此,可以得出確立國家權力限度的第一條基本原則;即國家權力只限於法律明確賦予的范圍,法律無明確規定的權力,國家機關不得行使。
鑒於國家權力來自人民這一原理,國家只能行使法律明確賦予的權力,而不能行使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給它的權力;法律沒有明確賦予給國家的權力,原則上由人民保留。與此相反,公民不得行使法律明文禁止的權利;凡法律未加明文禁止的,原則上公民都有權利行使。根據這一原則,產生兩個不同的違法概念:對國家機關來說,違法則是指做了法律沒有明確授權給它做的事,而對公民來說,違法是指做了法律明文禁止做的事。
堅持國家只能行使法律賦予的職權和法律明文禁止之外的權力屬於人民,是現代民主制度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是建立法制社會的基本出發點。堅持這一原則,盡管存在國家權力缺乏靈活性和公民有濫用權利的危險,但正是這點促使人們去完善法制——通過舊家機關的立法,把國家機關的職權規定得更完備;通過對公民權利的立法,盡量禁止那些不應當由公民行使的權利。
然而,那些推定為公民自由支配的權利,有些也可能會造成危害社會的後果。對此法制國家都有一條 重要原則:「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公民犯罪行為唯有根據事先明確公布的法律才能認定。要打擊法無規定的新的危害社會行為,只有通過新的立法。但這同時還要接受另一條法制原則的限制:「法不溯及既往」。新法律不能追溯立法前危害社會的行為。確立上述法制原則,顯然以一定的社會犧牲為代價,但也是權衡利弊的結果。因為,人們害怕司法機關濫用權力(掌握法律無明文規定可隨意治人之罪的權力) 遠遠勝過害怕公民個人濫用權利。
有一種流行的錯誤觀念是,公民的權利只是法律明確規定的權利,除此以外的權利公民是不能行使的。據此,有人常常指責公民行使憲法以外,但並沒有其他法律禁止的權利為非法。他們不懂得,憲法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決不意味著公民只能享有這些權利,而僅意味著這些權利如此重要,它涉及到公民的生命 、財產、自由和安全,以至需要國家特別加以保護。除此以外的權利,只要法無禁止,公民也可以行使,只是國家沒有保障義務。上述錯誤觀念的實質,就是國家權力本位思想,認為公民的權利都源於國家。顯然這種觀點與權利屬於人民的民主原則相悖。
根據確立國家權力限度的第一條原則——或稱法定許可權原則,只能從形式上判斷國家機關的行為是否越權、違法,即看它行使的權力是否有法律根據。僅有這一原則是不夠的。因為有些行為,國家機關雖然也依法採取,但它卻可能損害公民利益。因此,就需要提出確定國家權力限度的第二條原則,即實質性原則國家權力的行使不得違背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立法機關不得制定有損於人民利益的法律,政府機關及其官員不得做有悖於人民利益的事,國家權力運用的唯一目的是人民的福利。
判斷國家權力的運用是否有悖於人民利益的最簡單的方法,是看國家的法律和政府官員行為是否符合憲法原則精神。憲法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現。為了判斷法律和行為是否符合憲法,產生了現代憲法監督制度。其次看法律、政策和政府行為是否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如果人民通過某種方式對法律、政策和行為表示不滿或反對,則說明國家權力的運用不符合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國家機關就沒有理由去行使這些權力。
確定國家權力限度還有一些其它原則,如權力行使的法定方式和程序原則;不得隨意放棄或轉讓權力原則等等,但最主要的原則是上述兩項。

熱點內容
上海財經大學在職法律碩士 發布:2024-05-05 10:11:50 瀏覽:381
代繳社保協議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05-05 05:02:59 瀏覽:523
經濟法抵押人和抵押權人是什麼 發布:2024-05-05 02:06:04 瀏覽:816
法律援助農民工存在問題 發布:2024-05-05 01:13:58 瀏覽:438
審計法治建設路徑 發布:2024-05-05 00:23:17 瀏覽:79
司法考試主觀題答案 發布:2024-05-04 23:13:15 瀏覽:229
民法典動遷 發布:2024-05-04 19:58:22 瀏覽:567
刑事事訴訟法全文 發布:2024-05-04 19:49:23 瀏覽:60
注會經濟法有幾道大題 發布:2024-05-04 17:49:19 瀏覽:640
社會與法河北邢台 發布:2024-05-04 15:26:45 瀏覽: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