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關於公益訴訟
1. 最新民訴司法解釋對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作了哪些規定
環保法第五十八條
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版社會組權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符合前款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
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2. 公益訴訟,現行民事訴訟法有沒有規定有的話,是怎麼規定的
根據民法原理分析的話:我國是實行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人民所享受的社會公共利益在內容和范圍上都是空前廣闊的,遠非資本主義國家能比。但十分遺憾的是,我國當前公益訴訟立法較發達國家相差甚遠。我國民事、行政兩大訴訟法均規定原告必須是和案件有關的直接利害關系人,從而排除了公民、法人、社會團體、國家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資格。不僅沒有規定公民和社會團體公益訴訟,甚至連國家提起公益訴訟也未規定。由於缺乏公益訴訟的渠道,使得大量侵犯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得不到懲治。所以說我國這方面的法律很欠缺的。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
3. 民事訴訟法關於公益訴訟是哪一條
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第五十五條。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第五十八條
4. 民事訴訟法修正案對公益訴訟的規定是什麼
禁止審判員接受請客送禮, 增加公益訴訟規定 ,惡意訴訟或追刑責。
民事訴訟法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進行民事訴訟活動和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的基本規則,對及時解決民事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修改決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根據該決定作相應修改,並重新公布。
修改後的法律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修改後的法律增加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此外,還增加規定,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5. 2012年修改的《民事訴訟法》是否有公益訴訟條款,請列舉具體的法律條文。
《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版為,符合下列條件權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符合前款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
6. 修改的民事訴訟法有沒有提到公益訴訟的問題
2003年12月,《民事訴訟法》的修訂納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五年立法規劃。
江偉 孫邦清:《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一稿(第一編:總則)
.
.
.
第11條〔公益訴訟原則〕
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公眾民事權益的行為,依據本法以及其他法律規定,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為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法院起訴。
.
.
.
第61條〔公益訴訟〕
檢察院、其它有權機關、公益團體、有利害關系的公民為維護公共環境衛生、保護消費者權益等多數人的利益等公共利益,可以對侵害多數人利益的人或單位提起禁止侵權的或者賠償訴訟。
.
.
.
第79條〔公益訴訟的條件〕
公益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自然人提起公益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1)眾多利害關系人參加訴訟實際上是不可能的;(2)眾多利害關系人有共同的法律或事實問題;(3)提起訴訟的當事人的請求或抗辯是在多數當事人一方具有代表性;(4)能公正和充分地維護多數人一方的利益。
(二)有關團體提起公益訴訟,是基於法律規定或者團體成員的授權。
(三)由多數利害關系人中的個別人起訴或者應訴可能會產生以下後果之一的:(1)由於對各利害關系人作出互相矛盾或不一致的判決,可能會確定與對方當事人利益相反的行為標准;(2)對眾多利害關系人中個別人的判決可能會損害其他未成為訴訟當事人的利害關系人的利益。
法院應當就是否准許訴訟做出裁定,當事人對不準許公益訴訟的裁定可以提出上訴。
公益訴訟在起訴時人數確定且在50人以下的,適用前條的規定。
第80條〔最可行的通知〕
法院准許公益訴訟的,應當向經過合理努力可以確定身份的利害關系人發出個別通知,並且應在適當的新聞媒體上發出公告,說明案件情況和訴訟請求,告知利害關系人有關事項,以讓利害關系人選擇是否參與訴訟。利害關系人參與訴訟的,應當將同意的意思表示以及是否同意起訴人或者訴訟中已選定的代表人的意思表示以書面形式提交法院。
對於受害人人數眾多的公益訴訟,利害關系人不同意參與訴訟的,應當以書面形式向法院表示。不以書面形式表示的,視為同意參與訴訟並同意由起訴人或者訴訟中選擇的代表人代其為訴訟行為。利害關系人不參與訴訟應當向法院提出書面申請,法院一般應當支持該申請,除非該申請違反強制性法律規定或者有證據顯示該申請不合理。不參與訴訟的利害關系人不受法院判決的拘束。
第81條〔代表人及其許可權〕
公益訴訟中由提起訴訟的機關、團體或者自然人作為代表人,但半數以上的利害關系人另行選任的除外。
法院在發現部分利害關系人的利益未得到代表時應當為其指定代表人,該指定應當向有關的利害關系人進行最可行的通知。代表人有損害利害關系人的行為時,法院應當另行指定代表人。原代表人可以提出上訴。法院確定新代表人後應當依照前條規定進行通知。
代表人可以為進行訴訟的一切訴訟行為,但撤訴、放棄、變更訴訟請求或者和解必須經法院同意。代表人撤訴、放棄、變更訴訟請求及和解方案應當向所有成員通知。
第82條〔案外人的參與〕
任何人對公益訴訟案件的處理都可提出材料及意見,法院不得拒絕。
.
.
.
7. 2014年修改的《行政訴訟法》是否有公益訴訟條款,請列舉具體的法律條文。
2014年修改的《行政訴訟法》沒有公益訴訟條款,但根據實際情況及法律規定,以下法律有涉及公益訴訟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五條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二百八十四條 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提起公益訴訟,符合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一)有明確的被告;
(二)有具體的訴訟請求;
(三)有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的初步證據;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百八十五條 公益訴訟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因污染海洋環境提起的公益訴訟,由污染發生地、損害結果地或者採取預防污染措施地海事法院管轄。
對同一侵權行為分別向兩個以上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必要時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第二百八十六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訴訟案件後,應當在十日內書面告知相關行政主管部門。
第二百八十七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訴訟案件後,依法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在開庭前向人民法院申請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准許參加訴訟的,列為共同原告。
第二百八十八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訴訟案件,不影響同一侵權行為的受害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提起訴訟。
第二百八十九條 對公益訴訟案件,當事人可以和解,人民法院可以調解。
當事人達成和解或者調解協議後,人民法院應當將和解或者調解協議進行公告。公告期間不得少於三十日。
公告期滿後,人民法院經審查,和解或者調解協議不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出具調解書;和解或者調解協議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不予出具調解書,繼續對案件進行審理並依法作出裁判。
第二百九十條 公益訴訟案件的原告在法庭辯論終結後申請撤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許。
第二百九十一條 公益訴訟案件的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後,其他依法具有原告資格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就同一侵權行為另行提起公益訴訟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8. 如何界定我國民事公益訴訟的范圍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有權對損害國家利益、集體或者個人的民事行政違法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總的來說,凡是符合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的,都應屬於公益訴訟案件,但具體的劃分,大致有以下幾個類型:
一、國有資產流失案件
此類案件,主要包括國有資產和國有土地兩大類,其中土地屬於不動產。
二、環境污染等侵害社會公共利益案件
此類案件,主要包括河流、大氣、土壤等環境污染。
三、不正當競爭、侵害弱勢群體利益案件
四、國家財產和集體財產遭受損失未能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
不正當競爭行為,往往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規則,造成經濟秩序的無序和混亂;侵害弱勢群體利益,往往表現為某些政府職能部門行政違法或行政不作為,以強勢的行政手段使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從而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滿,極易誘發社會不穩定因素。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77條第2款規定:"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8)民事訴訟法關於公益訴訟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
第二十三條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四條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五條因票據糾紛提起的訴訟,由票據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六條因公司設立、確認股東資格、分配利潤、解散等糾紛提起的訴訟,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七條因鐵路、公路、水上、航空運輸和聯合運輸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八條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九條因鐵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事故發生地或者車輛、船舶最先到達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條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事損害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碰撞發生地、碰撞船舶最先到達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一條因海難救助費用提起的訴訟,由救助地或者被救助船舶最先到達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二條因共同海損提起的訴訟,由船舶最先到達地、共同海損理算地或者航程終止地的人民法院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