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二題
『壹』 《刑法》(二)
專題三 因果關系
一、因果關系:是指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介入因素如果是異常的、且對危害結果的「貢獻率」較大,則可以中斷前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的判斷: (1)條件說為基礎(條件說的「條件」必須是「危害行為」;「條件」是指實行行為,而不包括預備行為) (2)因果關系中斷-對條件說的修正、限制。
二、客觀歸責理論 實行客觀歸責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1、製造不被法律允許的風險(如果減少了風險,就應排除客觀歸責;如果行為沒有減少風險,也沒有提高風險,也不能將結果歸責於行為;行為人雖然製造了危險,但是但如果危險被允許(合法行為),排除客觀歸責。) 2、實現不被允許的風險。即在結果中實現了由行為人所製造的不被允許的風險(以下排除客觀歸責:行為雖然對法益製造了危險,但結果的發生不是由該危險所致,而是偶然與危險同時發生;行為沒有實現不被允許的危險;護士在注射抗生素時沒有為患者做皮試患者因此死亡,事後查明,即使做皮試也不能查出患者的特殊反應;行為雖然違反了注意規范,但結果並不是違反注意規范所造成的,排除客觀歸責) 3、結果沒有超過構成要件的保護范圍。 被害人自我答責(被害人自願和負完全責任的行為導致後果的,都需要由被害人自己承擔,這就是被害人自我答責的法理)包括: 1、參與他人基於故意的自我危害行為 2、對他人危險行為的接受。
專題四 認識錯誤及相關問題
一、因果關系的錯誤 狹義的因果關系錯誤:因果關系的錯誤無任何影響 事前的故意(結果推後實現)(死晚了):通說認為,因果關系的錯誤無任何影響,成立故意犯罪既遂 結果的提早實現(死早了):如果危害結果是實行行為導致的,則成立故意犯罪的既遂;如果不是,則否認故意犯罪的既遂。
二、犯意轉化、另起犯意 1、犯意提升(降低):行為對象統一,並且侵害的法益同類。處理方式:犯意升高的情況下,從高者;犯意降低的,從舊(高)者,僅以一罪論處。 2、另起犯意。在前一犯罪已經既遂、未遂或終止後,又另起犯意實施另一犯罪行為,因而應數罪並罰。處理方式:原則上應數罪並罰;如果侵害的對象不同一、法益同類的情況下,同種數罪不並罰。
專題五 排除犯罪性的事由
一、正當防衛: 1、正當防衛的限度,應從寬把握; 2、防衛行為是否過當,應以防衛人當時的立場進行判斷,而不應以一個冷靜的第三人事後立場看。(行為過當,但結果不過當,仍屬正當防衛;行為適當,但結果過當的,仍屬正當防衛;行為過當,且結果過當的,屬於防衛過當;對於非暴力犯罪,但屬於持續性的侵害,對被害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的,即使造成不發侵害人死亡而逃跑的,仍然成立正當防衛)』
二、被害人承諾及風險支配 1、被害人承諾中,承諾必須出於被害人的真是意志,戲言性的承諾、基於強制或者威壓作出的承諾,不阻卻違法性。(承諾的動機錯誤,承諾仍然有效力;因為受騙而承諾的,承諾無效) 2、風險支配與責任分配: (1)自己危險化的參與,是指被害人的行為是導致侵害結果發生的直接原因,或者說,被害人自己支配了侵害結果的發生,行為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 (2)基於合意的他者危險化。危害結果的掌控權不再被害人支配之下,行為人支配了結果,仍然以犯罪論處。
『貳』 請教2道刑法題~~
第一題,對於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按照舊的形式四分法,司機的行為不是法律規定的義務吧?不是職務或業務上的行為吧(作為道德上可能有義務,但是法律不會要求司機見死就得救)?法律行為呢?當然不算,因為又不是基於合同關系導敏手致的被害人受傷。先行行為(先行行為導致刑法保護的社會關系處於危險狀態)?這個可能能夠套上,但橋芹嫌是先行行為是司機的職務行為,剛才說了,法律不要求司機必須救助。似乎形式三分法的分析不那麼令人信服。
但是最新的實質三分法就可以完全的解首咐決這個問題
實質三分法將義務來源分成了三類,其中一類是基於對法益的危險發生領域的支配所產生的阻止義務
那麼被害人上了司機的車,實際上被害人死亡的危險就處於司機所支配的相對隔絕的領域(計程車內),司機不救助,那麼就是不作為的故意殺人
第二題甲是故意殺人,只不過是未遂而已
『叄』 刑法案例題 求解
1、張某具有做好廢棄物處理的義務,存在過錯;
2、由於張某的過錯,導致中毒事故的發生,即二名孩子的死亡與張某的行為之間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3、張某應當按照《刑法》第233條的規定承擔刑事責任,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附:《農葯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
第二十六條 使用農葯應當遵守農葯防毒規程,正確配葯、施葯,做好廢棄物處理和安全防護工作,防止農葯污染環境和農葯中毒事故。
第四十六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在生產、儲存、運輸、使用農葯過程中發生重大事故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刑法關於危險物品肇事罪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肆』 劉鳳科--刑法經典試題(二)b
【例25】甲某日臨晨2時騎車從某超市門口經過,發現超市的卷簾門開著(事後無法查明卷簾門打開的原因),甲立即進入超市盜竊財物,30分鍾後與甲素不相識的乙進入超市,也開始盜竊。由於甲盜竊的財物數額多(價值2萬元),就請乙幫他抬到室外綁到自行車後座上,乙欣然應允。甲離開後,乙自己將價值1萬元的財物綁上自行車離開。對本案,正確的說法是(AC )
A.甲、乙成立盜竊罪共犯
B.甲、乙是同時犯,不是共犯
C.甲盜竊數額2萬元,乙盜竊3萬元
D.甲盜竊2萬元,乙盜竊1萬元
【例26】甲乙丙三人是某公司保安,共謀搶劫公司副總經理的錢。准備了犯罪用的工具,作案前丙感到害怕,退出了犯罪。甲乙遂共同作案,搶劫了副總經理的2萬元錢和一張信用卡,並脅迫副總經理說出了密碼。隨後甲乙二人將副總經理殺害,沉屍江中。兩天後,甲乙二人用該信用卡從自動取款機上先後取出35萬元。後案件偵破。
(1)關於甲乙二人殺害被害人的行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C)
A.甲乙丙三人的行為構成搶劫罪既遂,屬於搶劫致人死亡的加重情形
B.甲乙二人的行為屬於搶劫致人死亡的情形,丙只構成普通的搶劫罪
C.甲乙二人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丙對此不承擔責任
D.甲乙丙三人構成故意殺人罪的共犯
(2)關於甲乙二人從自動取款機上先後取出35萬元的行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C)
A.屬於甲乙丙三人的搶劫行為所得
B.甲乙二人對35萬成立搶劫罪,丙對此不承擔刑事責任
C.甲乙二人構成盜竊罪,丙對此不承擔刑事責任
D.甲乙丙三人在盜竊罪范圍內成立共犯,甲乙成立盜竊罪,乙成立搶劫罪
【例27】甲和乙因一時手頭缺錢,甲提意去他的外公家借錢,因為他外公家是農村信用社的代辦點,家中肯定有錢。乙說:「如果你外公不借錢給咱們,咱倆就用磚頭將他打昏,然後偷他的錢。」甲說:「他是我外公,我不能那樣做。」乙開著車,和甲一起到了甲的外公家。乙在門外的車上等甲,甲進了屋,甲的外公在家,甲提出借錢,但他外公說:「家裡沒有錢。」甲便在他外公家吃飯,然後睡覺了。乙在外面等著見甲一直沒有出來,便開著車回家了。考試大收集甲一覺醒來,見外公也睡覺了,便用磚頭將他外公砸昏,然後勒死了外公。甲因為沒有密碼,打不開保險櫃,便給他小姨打電話,說外公家被人搶劫了。他小姨來後打開保險櫃,發現沒丟錢,甲趁機在保險櫃里拿了5000元錢。關於本案,根據司法解釋和刑法的有關規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C)
A.甲構成搶劫罪既遂一罪
B.甲乙二人構成搶劫罪共犯
C.甲構成搶劫罪與盜竊罪,數罪並罰
D.甲乙二人構成盜竊罪共犯
【例28】甲將A(8歲)綁架到自己家中,並向A的父親勒索財物。由於甲得知A的父親己經報案,便打算殺害A。甲正在琢磨殺害方法時,甲的朋友乙到了甲家,甲將殺A的想法告訴乙,乙幫助甲殺害了A。關於本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A.甲乙二人構成故意殺人的共犯,甲的行為構成綁架罪,乙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
B.甲乙二人構成綁架罪的共犯,甲的行為構成綁架罪,乙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
C.甲乙二人構成綁架罪的共犯,甲乙二人都構成綁架罪
D.綁架罪是繼續犯,乙參與進來,其行為構成綁架罪的共犯
【例29】石某來京打工期間,結識了同是外來人員的龍某、高某與王某,四人多次以「碰瓷」的手段在街頭敲詐他人財物。2007年12月24日,高、王、龍再次預謀到前門百萬商行前以此手段進行敲詐,由於石某與龍鬧矛盾,沒有參與預謀。高、王、龍三人來到商行前,將凌某作為敲詐對象,由龍某拿一塊手錶故意沖撞凌某,然後借口讓凌某賠償。凌拒絕賠償,三人遂對凌某進行毆打,凌被迫交出100元。高等三人仍不罷休,將凌某推倒在地,高強行奪下凌的手包,凌大聲呼喊,龍、王見狀匆忙逃走,高持手包欲逃時,被凌抱住腿,高便踢了凌某腹部一腳,並將手包扔在路旁,竭力掙開凌某的手想要逃跑。與此同時,石某恰巧正在現場附近吃東西,其目賭了高等人作案的全過程,當其看到高將手包扔在路旁時,趁凌某與高扭打之機將手包撿起來。當看見高某被凌某抱住,就上前踢了凌某腹部一腳,然後轉身跑了。考試大收集到了偏僻處,石某將手包中12100餘元中的12000元藏起來,當高等三人追上索要手包時,石將內裝100餘元、一塊新手錶、一個手機以及兩根金條等物品的手包交與高等人。事後被害人凌某脾臟破裂而死,但查不清楚究竟是高某還是石某造成。
後來石某等四人找朋友開了一張手機購買發票,然後在二手手機市場將該手機賣與張某(2400元);三天後,石某等四人將手錶和金條處理給了龍某的老鄉錢某(15000元)。
(1)龍某、高某與王某奪取凌某手包的行為構成何罪?
(2)石某將手包拿走的行為如何處理?
承繼的共犯,搶劫罪。
(3)對於被害人凌某死亡的結果,應當如何處理?
按照部分實行全部責任,龍某、高某與王某對死亡結果負責,即搶劫致人死亡。石某屬於承繼共犯,按照承繼共犯的處理原則以及存疑時有利於被告人的原則,石某對死亡結果不負刑事責任。
(4)石某將手包中的12000元藏起來行為如何處理?
無罪。本犯不能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罪。
(5)石某等出售手機的行為如何處理?
構成詐騙罪,因為對於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所以張某存在損失。
(6)石某等出售手錶、金條的行為如何處理?
無罪。本犯不能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罪;錢某明知是贓物,不存在損失,所以石某等不構成詐騙罪。
(7)張某購買手機的行為和錢某收購手錶、金條的行為如何處理?
張某無罪,錢某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罪
【例30】根據罪數以及刑法相關理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BC)
A.甲盜竊乙價值8000元的財物後,主動與乙講條件:「如果拿2000元來,就退還價值8000元的財物,否則不退還。」甲構成盜竊罪與敲詐勒索罪,並罰。
B.甲盜竊乙8000元現金後,主動與乙講條件:如果同意讓自己得2000元,則餘款返還給乙,否則分文不退。甲的行為只構成盜竊罪
C.甲將盜竊的文物模擬品(價值數額較大)冒充文物賣給他人,獲取較大數額財物。甲構成盜竊罪與詐騙罪,並罰。
D.甲將盜竊的文物模擬品(價值數額較大)賣給他人,並說明其是現代仿品,獲取較大數額財物。甲構成盜竊罪一罪。
『伍』 兩道案例刑法學的題 要詳細答案
一,豬大角來與菜心綠屬於過失源傷害。二人的行為都沒有故意的意思,因自己的不當行為(豬大角持刀離開工作崗位,菜心綠在明知對方手中有刀的警告下對其實施推搡)而造成了他人的傷害,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二,李某的行為屬於犯罪未遂。因其已經進入了准備實施犯罪的場所,因客觀因素而無法或沒有實施犯罪行為,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