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79件
❶ 請問煙草行業的貨物規格是多少國家的標準是多少
煙草行業崗位技能鑒定
煙草專賣管理員崗位理論知識試卷
注 意 事 項
1、考試時間:90分鍾。
2、請首先按要求在試卷答題紙的標封處填寫您的姓名、准考證號和所在單位的名稱。
3、請仔細閱讀各種題目的回答要求,在試卷答題紙規定的位置填寫您的答案。
4、不要在試卷上亂寫亂畫,不要在試卷答題紙的標封區填寫無關的內容。
一 二 總 分
得 分
得 分
評分人
一、單項選擇(第1題~第60題。選擇一個正確的答案,將相應的字母填入答題紙內的方框中。每題1分,滿分60分。)
1. 聽證的主持人應當由( )來擔當。
A、案件調查人員
B、當事人
C、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人員
D、行政機關具有相對獨立地位的專門人員
2. 零售業態是零售企業為滿足不同( )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經營形態。
A、管理 B、消費 C、生產 D、發展
3. 煙草專賣執法機關追究違法行為人的法律責任,以下不屬於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的是( )。
A、違法行為人違反了煙草專賣法律、法規規定的法律義務
B、《煙草專賣法》沒有規定但執法人員認為違法的也可以認定
C、違法行為人的違法行為是主觀上過錯造成的
D、違法行為人必須是具有行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4. 情報的( )反映情報最根本的社會功能。
A、傳遞性 B、知識性 C、效用性 D、廣泛性
5. 新辦煙草專賣零售許可證的准予許可決定作出後,應當在作出許可決定書之日起( )日內向申請人送達煙草專賣零售許可證正副本。
A、15 B、20 C、10 D、5
6. 不屬於煙草製品市場的特點是( )。
A、壟斷性 B、適度性 C、自由性 D、復雜性
7.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 )設定。
A、法律 B、法規 C、地方性法規 D、規章
8. 關於舉報的問題,四名市場監管員展開討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楊揚說「舉報人一般就是違法行為的被侵權人或其法定代理人」
B、肖南說「舉報人一般與舉報案件處理結果有直接利害關系」
C、邢杏說「舉報人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得到獎勵」
D、李傑說「對於舉報的處理,應該將處理結果答復給舉報人」
9. 從營銷的角度看市場,市場是人口、( )和購買慾望有機組成的總和。
A、供求 B、購買力 C、場所 D、商品需求
10. 調查人員詢問時,應當( )。
A、使用誘導性語言
B、使用壓制性語言
C、充分聽取相關人員的陳述和申辯
D、隨意中斷、終止相關人員的陳述和申辯
11. 屬於煙草零售業態分類參考依據的是( )。
A、經營場所的位置 B、經營店鋪為自有還是租賃
C、遵法經營的情況 D、零售許可證上註明的經營范圍
12. 不屬於行政處罰文書作用的是( )。
A、行政處罰文書是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執法活動的忠實記錄
B、行政處罰文書是保障法律正確實施的重要工具
C、行政處罰文書是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在行政復議、訴訟活動中的主要證據之一
D、行政處罰文書內容的合法性和格式的規范性
13. 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在審查申請是否符合辦證條件時,應當由( )名以上工作人員到現場核實申請材料反映的內容是否與實際情況一致。
A、3 B、2 C、4 D、5
14. 信息採集質量最基本的要求是( )。
A、可靠、完整、實時、准確、易用 B、可靠、系統、實時、准確、易用
C、可靠、完整、實時、科學、易用 D、可靠、簡要、實時、准確、易用
15. 煙葉收購工作的原則不包括( )。
A、按國家計劃收購 B、按合同收購
C、按國家標准收購 D、按企業價格政策收購
16. 一次銷售卷煙、雪茄煙( )條以上的,視為無煙草專賣批發企業許可證從事煙草製品批發業務。
A、100 B、40 C、80 D、50
17. 對恢復營業申請的審查採用( )方式進行。
A、書面審查 B、守法情況調查
C、實地核查 D、書面審查和實地核查相結合
18. 四名市場監管員在討論執法檢查問題時,有四種不同意見,錯誤的是( )。
A、李捷說:在任何情況下,煙草專賣執法人員都不能對當事人的非經營性場所進行檢查
B、邢興說:煙草專賣執法人員在執法檢查中應告知當事人權利,並認真、耐心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和申辯
C、肖男說:煙草專賣執法人員在執法檢查時,可以在相關部門的配合下對非經營性場所進行檢查
D、春旺說:煙草專賣執法人員在執法檢查時,應盡量避免翻動與執法活動無關的財物
19. 不屬於煙草專賣行政處罰種類的是( )。
A、沒收違法所得 B、罰款
C、責令停產、停業 D、吊銷許可證
20. 在煙草商品運輸途中,要注意做好防火安全工作,還要防止盜竊或搶劫事故,要保證( )、商品、設備三安全。
A、貨物 B、人身 C、車輛 D、交通
21. 關於市場監管對象權利義務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市場監管對象在市場監管法律關系中不僅要承擔義務,同時也享有權利
B、市場監管主體和市場監管對象的權利義務是法定的不是約定的
C、市場監管主體的權利義務與市場監管對象的權利和義務在內容上是相同的
D、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在對卷煙零售戶進行監管時,有義務保護卷煙零售戶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22. 檔案管理工作是一項( )的業務工作,具有獨立的專業體系,是國家科學文化事業管理的組成部分。
A、管理性、服務性、專門性 B、管理性、科學性、專門性
C、管理性、科學性、機要性 D、管理性、服務性、機要性
23. 煙草專賣品准運證的簽發機關是( )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
A、國務院 B、省級或市級
C、省級以上(含省級) D、縣級以上
24. 不屬於行政法的單行法律是( )。
A、行政組織法 B、行政許可法 C、刑事訴訟法 D、行政訴訟法
25. 屬於無證批發煙草製品的違法行為的是( )。
A、未取得煙草專賣批發企業許可證的甲,多次銷售卷煙共50條。
B、未取得煙草專賣批發企業許可證的乙,長期零售卷煙,其中一次銷售了卷煙50條。
C、取得煙草專賣零售許可證的丙,一次銷售雪茄煙25條。
D、未取得煙草專賣零售許可證的丁,一次銷售雪茄煙25條。
26. 煙草專賣品准運證、攜帶證明等的規格、式樣和簽發准運證的專用印章均由( )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制定。
A、縣級 B、市級 C、省級 D、國務院
27. 一般地說煙草專賣法制宣傳教育的對象不包括( )。
A、社會公眾 B、行政管理相對人
C、行政執法人員 D、某人民法院經濟審判員
28. 漂浮育苗是( )率先推出的水培(無土)育苗技術。
A、辛巴威 B、巴西 C、美國 D、中國
29. 簡報是黨政機關、群眾團體、企事業單位編發的( )、指導工作的一種摘要性的內部文件。
A、反饋情況、傳播信息、交流經驗 B、反映情況、傳播信息、交流經驗
C、反映情況、傳播信息、交流心得 D、反映情況、傳播消息、交流經驗
30. 《煙草專賣行政處罰程序規定》規定煙草專賣行政處罰案件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的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管轄,此規定是( )管轄的體現。
A、移送 B、級別 C、指定 D、地域
31. 煙草專賣零售許可證的發證機關是( )。
A、省級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
B、縣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
C、上一級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委託的縣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縣級煙草專賣局
D、市級煙草專賣局
32. 卷煙產品鑒別檢驗依據不包括( )。
A、《煙草產品鑒別檢驗管理辦法》和《卷煙產品鑒別檢驗規程》
B、卷煙產品對照樣品或相關技術資料
C、現行有效《卷煙》系列國家標准、卷煙生產企業產品標准和檢驗方法標准
D、鑒定人員個人的判斷
33. 下列涉煙違法行為由海關負責管轄的是( )。
A、無證運輸走私的煙草專賣品
B、無證經營外國煙草製品購銷業務
C、從走私分子手中直接收購的走私煙草專賣品
D、免稅店經營未加貼專門標志的卷煙
34. 下列規格不是卷煙紙的常用長度規格的是( )。
A、4000m±15m B、5000m±15m C、6000m±15m D、7000m±15m
35. 煙草專賣法律責任的特徵不包括( )。
A、以違法危害結果為前提 B、以法律制裁為必然承擔的法律後果
C、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D、由國家授權的行政機關認定和追究
36. 從事市場檢查活動的專賣管理人員,必須要通過全國煙草行業專賣執法人員的統一考試,並取得( )煙草專賣行政管理機關核發的檢查證件。
A、省級以上(含省級) B、省級以下(含省級)
C、市級以上(含市級) D、省級以上(不含省級)
37. 在工作中保持同事間和諧的關系,要求職工做到( )。
A、對感情不合的同事仍能給予積極配合
B、如果同事不經意給自己造成傷害,一定要對方當眾道歉,以挽回影響
C、對故意的誹謗,先通過組織途徑解決,實在解決不了,再以武力解決
D、保持一定的嫉妒心,激勵自己上進
38. 按《煙草專賣品准運證管理辦法》規定,准運證的有效期限,公路運輸最長不得超過( )天。
A、15 B、20 C、25 D、30
39. 我國設定和實施煙草專賣行政許可的法律依據有《行政許可法》、《煙草專賣法》、《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以及( )。
A、《行政處罰法》
B、國家煙草專賣局《煙草專賣許可證申請與辦理程序規定》
C、《煙草專賣品准運證管理辦法》
D、《煙草專賣許可證管理辦法》
40. 煙草公司或者其委託單位與煙葉種植者簽訂煙葉收購合同,應當約定( )。
A、收購價格 B、種植面積 C、收購數量 D、收購時間
41. 開展市場監督檢查時,發現卷煙零售戶的經營地址發生改變的,應當( )。
A、直接給予1000元以下的罰款
B、告知辦理變更經營地址的手續
C、告知重新申領煙草專賣零售許可證
D、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
42. A縣煙草專賣零售經營戶王某因病住院需2個月時間,在此期間內不適宜從事任何工作,因此其應向煙草專賣零售許可證的審批機關提出( )申請。
A、新辦 B、變更 C、補辦 D、停業
43. 新辦煙草專賣零售許可證的決定程序是指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審查行政許可申請材料、實地核查以及聽取申請人、利害關系人的意見的結果,作出是否( )的過程。
A、接收申請 B、受理 C、許可 D、審查
44. 下列對市場監管對象的理解正確的是( )。
A、市場監管對象是市場監管法律關系中的一方當事人
B、市場監管對象是合法經營者的總稱
C、市場監管對象就是市場監管主體
D、市場監管對象都是自然人
45. 一般情況下進行現場檢查的,不需要現場製作( )。
A、《先行登記保存通知書》 B、《行政處罰決定書》
C、《檢查(勘驗)筆錄》 D、《抽樣物品清單》
46. ( )編號屬於國家局2006版准運證主方框內應當具有的主要內容。
A、微機 B、憑證 C、實物掃描 D、准運證
47. 國家煙草專賣局《煙草零售業態分類標准》與《零售業態分類》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根本原因是( )。
A、煙草零售業態有自己的特點
B、我國煙草零售業態還不發達
C、《零售業態分類》不適用於卷煙零售業
D、卷煙零售業業態不能單獨分類
48. 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對申請人提出的申請進行審查時,需要聽證的,應當於舉行聽證的( )日前通知聽證時間及地點。
A、5 B、7 C、8 D、10
49. 對因行政機關的原因撤銷行政許可損害被許可人合法權益的,行政機關要( )。
A、口頭道歉 B、免予賠償
C、予以賠償 D、未造成損失的不予賠償
50. 不屬於查處煙草專賣行政違法案件的原則是( )。
A、重證據 B、重調查研究 C、不輕信口供 D、重口供
51. 煙草系統批發企業向持有煙草專賣零售許可證的零售戶供應煙草製品的價格屬於( )。
A、出廠價 B、調撥價 C、批發價 D、零售價
52. 根據《煙草專賣法》第七條,納入專賣管理范圍的煙葉有烤煙和( )。
A、曬煙 B、晾煙 C、香料煙 D、名晾曬煙
53. 在煙支外觀質量特徵中,關於「針眼」的論述正確的是( )。
A、正品卷煙沒有 B、正品卷煙有,一般不外露
C、假冒卷煙一般都有 D、假冒卷煙有,一般不外露
54. 下列案件線索不屬於通過專賣管理部門自身發現的案件線索的是( )。
A、專賣執法人員在專項檢查中發現的線索
B、查處舉報案件時發現的其他案件的線索
C、利用專賣管理信息系統掌握的線索
D、某省煙草專賣局駐鐵路分局移送某省某市煙草專賣局線索
55. 不屬於違法案件主要來源的有( )。
A、群眾檢舉、揭發,當事人主動交代 B、執法人員在檢查中發現
C、上級交辦,其他執法部門轉送 D、道聽途說的事情
56. 根據合法原則的要求,各級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在開展煙草專賣行政許可工作時,應當嚴格遵守法定的地域管轄和( )規定。
A、職能管轄 B、級別管轄 C、職權管轄 D、管轄范圍
57. 不屬於縣級局下設的內部組織機構的是( )。
A、專賣監督管理科(股) B、專賣稽查大隊
C、內部專賣管理監督科(股) D、專賣稽查總隊
58. 煙草專賣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是指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將據以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及依據告訴當事人,並告知當事人享有陳述和申辯的權利,這是一項( )義務。
A、約定 B、法定 C、權利 D、權力
59. 卷煙包裝標識的通用條件中,以下內容要求錯誤的是( )。
A、包裝標識所使用的中文文字應符合規范漢字的要求
B、卷煙包裝體上應註明省(市)名和企業名稱或直接註明企業名稱
C、商標條碼應符合GB12904的要求
D、在卷煙包裝體上及內附說明中可以使用"保健"、"療效"、"安全"、"環保"等卷煙成分的功效說明
60. 煙草製品的商標標識必須由(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企業印製,其他企業不得印製煙草製品的商標標識。
A、國家 B、省級 C、市級 D、縣級
得 分
評分人
二、判斷題(第61題~第100題。將判斷結果填入答題紙內的方框中。正確的填「√」,錯誤的填「×」。每題1分,滿分40分。)
61. ( )對申請材料的實質審查必須對申請材料的合法性進行審查。
62. ( )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但是法律規定的行政復議期限少於六十日的除外。
63. ( )濾棒成型機組由卷煙機、接裝機及裝盤機等單獨整機組成。
64. ( )嚴禁煙草專賣執法人員違反法定程序查扣物品或檢查非經營性場所。
65. ( )X區市場監管員小張將轄區內零售戶進行業態分類,其中,銷售方式以開架自選的零售戶應劃歸於便利店類型。
66. ( )行政處罰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管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67. ( )在製作詢問筆錄時,執法人員不得少於3人,要向被詢問人出示證件、表明身份,並向其講明接受詢問的法律義務和隱匿證據、作偽證的法律後果。
68. ( )行政許可必須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為前提,無申請則無許可。
69. ( )按照國家煙草專賣局《煙草專賣文明執法行為規范》的要求,檢查完專賣零售許可證後,要說「許可證您拿好了!」。
70. ( )對申請材料反映的申請人的申請資格與申請條件的適法性審查應當在受理階段進行。
71. ( )手工改換包裝的假冒卷煙即利用同規格牌號(如次品煙或低等煙)或不同牌號的煙支,經手工操作,改包成等級或價格較高的卷煙牌號。
72. ( )托運或者自運煙草專賣品的,必須持有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授權的機構簽發的准運證。
73. ( )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對當事人提出的陳述、申辯意見,應當採納。
74. ( )權威或專業人士的主觀猜測、預感、聯想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75. ( )煙草製品生產企業的分立、合並、撤銷,也必須經國務院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76. ( )市場監管員陳昌認為,在進行日常市場檢查之前,要仔細閱讀當天的檢查計劃,要了解掌握檢查的路線,以便自己可以按照既定路線進行檢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其他情況可以不掌握。
77. ( )市場營銷工作的核心內容是製造質優價廉的產品。
78. ( )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的煙葉、復烤煙葉的調撥計劃由國務院煙草行政管理部門下達,省、自治區、直轄市轄區內的煙葉、復烤煙葉的調撥計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煙草專賣行政管理部門下達,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變更。
79. ( )「按訂單組織貨源」的實質是通過訂單的形式來反映市場需求,引導煙草工商企業遵循市場規律,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和經營活動。
80. ( )確定管轄權要堅持行政效率原則、有利於查清案件事實原則和專業性原則。
81. ( )證據的管理主要是對收集的證據予以固定與保全、移交、保存等活動。
82. ( )涉煙情報是指有關涉煙違法的一切線索和情況,以及對其分析研究的成果。
83. ( )公文按其行文方向,可分為上行文、平行文。
84. ( )只要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認為具備法定條件,無需申請,可以發放煙草專賣許可證。
85. ( )違法行為按其嚴重程度可分為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
86. ( )在市場監管過程中,煙草專賣品生產企業指的就是卷煙廠和雪茄廠。
87. ( )附加刑包括罰金、拘役、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
88. ( )建築工程和軍工產品不屬於產品質量法所稱的產品范圍。
89. ( )2004年7月1日,我國政府為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取消了特種煙草專賣經營企業許可證(零售)。
90. ( )狹義的煙草專賣法指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0次會議審議通過的《煙草專賣法》。
91. ( )簡易程序案件當場處罰決定作出後,對當事人決定罰款的,由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罰款。
92. ( )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依法告知當事人給予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及依據。
93. ( )Excel2003中,定義公式"=$B$2*$C$2 "屬於單元格的相對引用。
94. ( )卷煙電子交易合同右上角的識別號與印刷號不一致時,可判別該合同為無效合同。
95. ( )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批准結案後,案件承辦人員就應將案卷的有關材料整理後立卷歸檔,一案一卷,不同的案件分卷建檔。
96. ( )盡管職業道德也有一些共同性的要求,但某一特定行業的職業道德也只適用於專門從事本職業的人。
97. ( )卷煙、雪茄煙、煙絲、煙葉被稱為煙草製品。
98. ( )國務院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在編制全國卷煙、雪茄煙年度總產量計劃基礎上,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下達卷煙、雪茄煙年度總產量計劃。
99. ( )統計模型法是根據一定的經濟理論和假設條件,將客觀現象的統計數據配以適當的數學模型,反映客觀現象之間數量關系和數量特徵,揭示其規律性的一種統計方法。
100. ( )卷煙包裝工藝流程包括小盒包裝、條煙包裝及箱裝。
煙草專賣管理員崗位理論知識試卷答案
一、單項選擇(第1題~第60題。選擇一個正確的答案,將相應的字母填入題內的括弧中。每題1分,滿分60分。)
1. D 2. B 3. B 4. C 5. C 6. C 7. A 8. D
9. B 10. C 11. A 12. D 13. B 14. A 15. D 16. D
17. D 18. A 19. D 20. B 21. C 22. D 23. C 24. C
25. B 26. D 27. D 28. C 29. B 30. D 31. C 32. D
33. C 34. D 35. A 36. A 37. A 38. B 39. D 40. B
41. C 42. D 43. C 44. A 45. B 46. B 47. A 48. B
49. C 50. D 51. C 52. D 53. B 54. D 55. D 56. B
57. D 58. B 59. D 60. B
二、判斷題(第61題~第100題。將判斷結果填入括弧中。正確的填「√」,錯誤的填「×」。每題1分,滿分40分。)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人人網
新浪微博
開心網
MSN
QQ空間
對我有幫助
0回答時間:2010-9-13 22:42 | 我來評論
向TA求助 回答者: gz_lou | 二級採納率:7%
擅長領域: 暫未定製
參加的活動: 暫時沒有參加的活動
❷ 自考行政管理十四門課程易難程度排名
自考《行政管理》較難的科目有:
行政學概論、地方政府學,管理心理學,公共政策分析、市政學。
專業代碼:A030301 專業名稱:行政管理(專科)
主考學校:中山大學
類型序號 課程代號 課程名稱 學分 類型 考試方式
001 03706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2 必考 筆試
002
03707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4
必考 筆試
003 04729 大學語文 4 必考 筆試
004 00040 法學概論 6 必考 筆試
005 00341 公文寫作與處理 6 必考 筆試
006 00147 人力資源管理(一) 6 必考 筆試
007 00312 政治學概論 6 必考 筆試
008 00107 現代管理學 6 必考 筆試
009 03350 社會研究方法 4 必考 筆試
010 00182 公共關系學 4 必考 筆試
011 00163 管理心理學 5 必考 筆試
012 00277 行政管理學 6 必考 筆試
013 00292 市政學 6 必考 筆試
014
0018
計算機應用基礎 2
必考
筆試
0019
計算機應用基礎 2
必考
實踐考核
231 05679 憲法學 4 加考 筆試
畢業要求:不少於14門且不低於69學分
課程設置:必考課14門69學分;加考課1門4學分。
說明:1.港澳考生可不考001、002,但必須加考231。
2.原行政管理專業(專科,代碼023)調整為本專業。
專業代碼:B030302 專業名稱:行政管理學(獨立本科段)
主考學校:中山大學
類型序號 課程代號 課程名稱 學分 類型 考試方式
001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2 必考 筆試
002 03709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4 必考 筆試
003 00034 社會學概論 6 必考 筆試
004 00315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6 必考 筆試
005 00316 西方政治制度 6 必考 筆試
006 01848 公務員制度 4 必考 筆試
007 00318 公共政策 4 必考 筆試
008 00319 行政組織理論 4 必考 筆試
009 00320 領導科學 4 必考 筆試
010 00923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 7 必考 筆試
011 06999 畢業論文 不計學分 必考 實踐考核
101 00015 英語(二) 14 選考 筆試
102 00024 普通邏輯 4 選考 筆試
103 00067 財務管理學 6 選考 筆試
104 00144 企業管理概論 5 選考 筆試
105 00322 中國行政史 5 選考 筆試
106 00107 現代管理學 6 選考 筆試
107 00323 西方行政學說史 4 選考 筆試
108 00277 行政管理學 6 選考 筆試
109 00312 政治學概論 6 選考 筆試
110 00321 中國文化概論 5 選考 筆試
111 00040 法學概論 6 選考 筆試
112 00341 公文寫作與處理 6 選考 筆試
113
00509 機關管理 6 選考 筆試
231 00152 組織行為學 4 加考 筆試
課程設置:必考課11門47學分;選考課13門79學分;加考課1門4學分。
說明:1、101至113課程中須選考不少於24學分。
2、非政治學類專業專科(或以上)畢業生報考本專業須選考108和109兩門課程。
3、考生在報考選考課程時,不得重復其專科專業中已經考試通過的課程。
4、港澳考生可不考001、002兩門課程,但須加考231課程。
5、考生在辦理畢業時,需提供其專科學習的完整成績單原件及復印件。
6、本專業僅接受國家承認學歷的專科(或以上)畢業生申辦畢業。
❸ 行政訴訟中有沒有書面調查這一說
1、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二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第五十三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不一致的,以及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之間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2、行政訴訟法律適用,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將法律、法規以及法院決定參照的規章具體運用於各種行政案件,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包括行政處罰的合理性)進行審查的活動。一、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具有以下特點:(一)適用主體是人民法院。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行政訴訟是指人民法院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請求,通過審查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的方式,解決特定范圍內行政爭議的活動。在行政訴訟中,只有人民法院才有權適用法律,行政機關作為訴訟當事人無權決定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二)是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的第二次法律適用,也就是對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已經作過的法律適用的再適用,也稱為審查適用。只要行政機關作出了具體行政行為,無論有無正式的書面決定,都是行政機關適用法律、法規或規范性文件於特定法律事實的活動。在行政訴訟之前,行政機關已經解決過法律適用問題,這是第一次法律適用。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依法審理和作出判決,對具體行政行為作出最終法律效力的法律適用,這是第二次法律適用,是對第一次法律適用的審查適用,從而解決第一次適用是否合法的問題。行政機關適用法律時,面對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事實,人民法院在訴訟中的法律適用則著眼於行政機關認定的行為事實,即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的事實根據。在第二次法律適用的過程中,也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事實,但法院審理的主要對象不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事實,而是行政機關認定的行為事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事實與行政機關認定的行為事實之間雖有聯系,但不是一回事。行政訴訟法律適用正是在審查行政機關針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事實所進行的法律適用是否合法的基礎上所作的再適用。(三)行政訴訟法律適用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的法律適用,其效力高於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的法律適用。《立法法》第79條規定;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機關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都有必須遵守和執行,行政機關不得以同一事實和理由就同一問題作與司法判決不同的具體行政行為,否則就是違法,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四)行政訴訟法律適用原則上只解決合法性問題。合法性審查原則是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人民法院原則只解決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問題,除針對行政處罰和要求行政賠償的訴訟之外,法院在行政訴訟中不解決合理性問題。行政合理性問題由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解決。這是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區別於刑事、民事訴訟法律適用的特點之一。(五)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我國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依據是法律、法規並可參照規章。二、法律、法規的適用。《行政訴訟法》第5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定、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一)法律,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以下簡稱立法法)第7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有關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依據法律,是法律適用的前提和基本要求。對於任何案件,法院都有必須首先依據法律的規定作出定性和處理,而不能拒絕適用法律。這是由我國的政治制度決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第1條規定,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憲法》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憲法》第3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憲法》第57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它的常設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主要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來表達其意志。因此,在國家權力中,立法權是至高無上的,行政權和司法權均從屬於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的行使都有必須服從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因此毫無疑問,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其法律適用的依據必須首先是法律。《立法法》第78條規定: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立法法》第80條規定: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立法法》第81條規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自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立法法》第82條規定;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立法法》第83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法規、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立法法》第84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面作的特別規定除外。《立法法》第85條規定;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不一致的,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立法法》第86條規定: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1)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2)地方性法規與部門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需要指出的是,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是國家、民族和人民的集中體現。因此在行政訴訟中,憲法是人民法院法律適用的最高和最終標准。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必須合憲,符合憲法在序言和正文中的基本精神和所有條款。(二)行政法規,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行政法規也是人民法院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審查的依據。行政法規的法律地位僅次於憲法和法律,高於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由國務院院制定的,《憲法》第8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它負責全國的行政管理工作。行政法規之所以成為司法審查的依據,是因為:1、《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行政法規是人民法院法律適用的依據,行政訴訟法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所以人民法院必須遵守。2、由國務院的地位和其所行使的職權所決定的,國務院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負責全國的行政管理工作,行政法規是憲法和法律的直接具體化,如果排除行政法規的適用,全國的行政管理工作將陷入癱瘓。3、按照憲法和有關法律,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也不得與行政法規相抵觸。所以,無論是最高人民法院還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都必須以行政法規為依據。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1)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定行政法規的事項;(2)《憲法》第89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3)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用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製定行政法規。(三)地方性法規,是指由省、直轄市、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立法法》第63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立法法》第64條規定,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1)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2)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3)除本法第8條規定的事項外,其他事項國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根據本地方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規。《立法法》第65條規定:經濟特區所在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授權決定,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現。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地方性法規是人民法院法律適用的依據。法律規定,地方性法規作為審查相應地方國家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依據,主要基於以下考慮:(1)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地方國家行政機關和地方司法機關都由其同級國家權力機關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這一體制決定了地方行政機關制定規章或作出具體行政行為都必須遵守地方性法規。地方人民法院在行使審判權時尤其是行使司法審查權時,必須遵守地方性法規。(2)有的法律直接規定,由地方性法規將法律的原則性規定具體化。人民法院對於此種法律,一般性授權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只有以地方性法規為依據才能准確地判定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3)較大的市在國家政治、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又是改革開放的前哨,在法律和行政法規就某一新的行政事務作出規定之前,往往作為中央立法試驗基地,所以從國家經濟建設和加快改革開放的需要出發,地方性法規作為法律適用的依據是必要的。人民法院審查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機關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同時還應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為依據。其理由亦同於地方性法規作為司法審查的理由。《立法法》第66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地批准後生效。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也是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法律適用時的依據。《行政訴訟法》第5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立法法》第66條第2款規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依照當地民族的特點,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但不得違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與地方性法規處於同一級別的法律規范。依照憲法和有關法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比一般行政區域單位享有的權力,民族自治地方除了必須遵守憲法之外,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省、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在必要時可以變通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某些規定,故人民法院對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機關根據此種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更有必要以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進行審查。有必要指出,盡管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在適用法律時必須依據法律和法規,但必須注意法律、法規的層次效力,在認為相關法律、法規存在合法和合憲性問題時,可以向有權機關提出自己的觀點,在有權機關確認和解決合憲、合法性問題時,必須遵守相應的法律和法規。三、規章的參照適用規章是由國務院各部委和直屬機構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憲法》第90條第2款規定:「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立法法》第71條規定:「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這是部門行政規章制定權的憲法和法律依據。《立法法》第72條規定;涉及兩個以上國務院部門職權范圍內的事項,應當提請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或者由國務院有關部門聯合制定規章。《立法法》第73條第1款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這是地方政府規章制定權的法律依據。地方政府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1)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2)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為什麼行政訴訟法不把規章作為人民法院法律適用的必然依據?主要原因是:(1)有權制定規章的行政機關常常又可以據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從而成為司法審查的對象。如果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必須以規章為依據,就等於相應行政機關自己制定司法審查標准,這既不利於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也不符合行政法治原則的要求;(2)有權制定規章的行政機關,尤其是中央行政機關,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組織、職權、組成變動較快,部門間的職權交叉問題仍沒有得到徹底解決;(3)規章的制定程序不科學和嚴格,以至於某些規章存在著部門、行業主義或地方保護主義,規章之間的自相矛盾,甚至與法律、法規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以規章作為依據將使人民法院的法律適用無所適從或難以適用。所以,行政和訴訟中的法律適用徑直以規章為依據顯然是不適當的。但是憲法和有關法律確立了規章的制定權,並限制在一定級別的行政機關,意味著國家對規章制定權的授予與控制是相當嚴格的。而且從其內容來看,規章以是法律、法規的具體化,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時,在相當多的情況下都依據規章。因此,人民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完全撇開規章以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在法律、法規對某一具體行政關系沒有明確具體規定,而規章卻作了具體規定時更是如此。所以,人民法院在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時不能依據規章,但同時又離不開規章,這就需要對規章在行政訴訟中的地位作一特別的規定。《行政訴訟法》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面上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參照」規章,是一個特殊的法律含義的用詞。權威的解釋是:關於《行政訴訟法(草案)》的說明中指出:對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規章,法院要參照審理,對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原則精神的規章,法院可以有靈活處理的餘地。「參照」與依據不同,依據是指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必須適用該規范,不能拒絕適用;參照即是指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適用,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不予以適用。《立法法》憲法和有關法律關於規章制定權的規定是:「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規章。」這就是說,只有在法律、行政法規對某一問題已有規定,有了這一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根據」時,規章才能就同一問題作某些具體化的規定。但現實中沒有法律、行政法規根據的規章大量存在,其原因有:(1)我國雖已制定了許多法律和法規,但法律、法規的涵蓋面尚遠未及於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實踐又迫切需要有一定的規范,否則這方面的行政管理就會陷於癱瘓,作為應急措施,先制定一些規章是必要的;(2)我國的社會關系尚不穩定,幾十年來變動極大,要迅速在各個方面都制定出法律或行政法規極為困難。因此,沒有法律、行政法規根據的規章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說是必要的。實際上,我國各部門、各地方行政機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相當一部分是適應規章制定的。這就給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如果沒有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根據,人民法院對規章如何適用?有的人提出,應一律以沒有法律根據為由宣布不能適用。筆者認為,這樣做,恐失之偏頗,其結果將可能使我國的行政管理陷入難以運行的境地。對國家、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都有是不利的。對於那些一時尚無法律根據的規章,人民法院在適用時可以作具體區分。對於那些雖無直接法律或行政法規根據,但總體上符合憲法精神、符合黨和國家的政策、符合改革開放精神、有利於經濟發展和人民利益,並且所涉及的事項確實在制定機關的職權內,遵循法定程序制定的規章,應予以適用,但對於那些反映部門主義、地方主義、甚至侵犯公民權益、違背憲法精神,或超越職權、不符合法定程序及其他要件的規章,則不予適用。行政訴訟法關於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參照規章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民法院對規章的司法監督權。需要注意的是,既然參照規章不是無條件的適用,也不是一律拒絕適用,「參照」一詞作為行政訴訟中的法律術語,人民法院在製作判決書和裁定書等法律文書時,就不能用其他詞語來代替。為了更准確地說明「參照」的法律含義,《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簡稱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2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可以在裁判文書中引用合法有效的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四、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審查適用。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包括行政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其他規范性文件,行政訴訟法中有時也稱「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有時稱為「規范性文件」。規章之下的其他規范性文件,指部、委以下的行政機關和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以下的地方各級行政機關制定的行政規范性文件。行政訴訟法沒有規定其他規范性文件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但其他規范性文件的效力肯定低於規章。人民法院在進行司法審查時,不能「依據」,也不是「參照」其他規范性文件。人民法院在適用時也可以參考參照規章的做法。必須指出的是,根據目前其他規范性文件存在的問題,人民法院對此應加強監督。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規章之下的規范性文件必須有上級或本級權力機關的決定或決議,或有規章及上一級行政機關的規范性文件的依據,必須符合法定的程序和許可權。特別是規章以下的其他規范性文件無權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設定權利或義務。人民法院要從上述情況出發,綜合考慮是否適用規章之下的規范性文件。也就是說,人民法院在適用其他規范性文件時,應該有較對待規章的取捨權力。在其他規范性文件發生沖突時,不必送有關機關予以裁決,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決定適用與否。根據《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2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可以在裁判文書中引用合法有效的其他規范性文件。此外,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規定,國務院可以對法律進行解釋,其行政解釋相當於行政法規,最高人民檢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也可以對法律進行司法解釋,行政訴訟法沒有規定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的法律地位,但是,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的有關規定,司法解釋和行政解釋應當是人民法院司法審查的依據。《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2條第1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應當在裁判文書中援引。
❹ 我國已基本形成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相關標准及技術規定
法律一般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基本法律,如民法,刑法等
法規是指國務院依據法律授權制定的行政法規,地位次於法律
規章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擬訂,並經各該級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討論決定的法律規范形式。其效力等級低於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
通常對於規范性文件的理解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情況。廣義的規范性文件,一般是指屬於法律范疇(即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國家機關和其他團體、組織制定的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總和。狹義的規范性文件,一般是指法律范疇以外的其他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目前這類非立法性文件的制定主體非常之多,例如各級黨組織、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工作部門,人民團體、社團組織、企事業單位、法院、檢察院等。所以法律、法規、規章都是規范性文件
根據《立法法》第78、79、80、82條。規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級如下:
1、憲法的效力高於法律、法規和規章。
2、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3、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4、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
5、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6、部門規章的效力與地方性法規的效力沒有高下之分。兩者發生沖突,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立法法》第86條)。
7、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與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沒有高下之分
希望有幫助
❺ 完美國際79成就刷法
以下內容為轉帖,由只愛胭脂編寫 :
79成就的要求是:要有4個70級以上 90級以下的號 才能開啟成就模式!
准備工作: 所有人必須精靈學神行(精靈別太垃圾了,跑一次就不能跑了 ),帶解毒和加速葯 。
79成就難點:輸出問題;全身90以下的號去 那是不可能的。79難就難在清小怪的速度,所以必須有大號帶
我直接講我們的刷法:88的SS一名(1W2血 很普通的裝備 背F) 89MM 1名(拿的履霜輪子+4) 89MG(我老婆 拿的履霜弓+4 ) 還有個83的CK(完全是帶他,好友) 100WX(本人4.0WX,清BOS) 103MG(16P+12MG 全身基本加10 打軒轅女媧 )
開門方法:因為有等級限制 所以6個人在 仙蹤使 處狀態滿了以後 100的大號 就進去 79FB 門口等,然後到了79FB 門口 先不進去,都離隊,讓小號們先開成就 開好以後再組 2個大號 這時 大號進隊後馬上進FB。
然後開始,基本和89刷成就差不多 關鍵在於SS 怪啦好以後, WX 吼好放龍 輸出者 必須馬上下陣 秒怪,然後MM 見怪清得差不多了 就停陣 加血回元, 大WX 換拳搞BOSS 。SS 停下的位置~~總共分4波。 第一波 要把胡刀帶起~~ 第二波 全是小怪 很簡單~第三波 要把血牙帶起。最後波比較麻煩小怪很多 SS 到了以後 馬上烏龜 自己吃解毒 然後WX 暈好怪 大號 迅速 解決小怪~~當小怪 清得差不多的時候就趕緊拉BOSS 下來 這里 有一點必須注意~~2個BOSS 必須先殺死 林雲 因為殺了海盜王成就模式就結束了 再殺林雲沒有分~不殺林雲 分數肯定不夠!
有幾點要說明下
第一: 所有人必須改了文件 可以穿門(之前那篇 就是因為這個 給我內部掉了)
第二:拉怪的SS 必須背F MM 要及時跟上開陣 每波 小怪要迅速解決 打完小怪 WX 速度 敲BOSS
第三:當你有了 8個金牌以後 在兌換的時候 必須選擇攻擊輔助類 ~~裡面才有-0.05和 -6的 ;因為選擇的時候有2大類 攻擊輔助 和 防禦輔助千萬別選錯 否則後果自負
第四: 前3次SS 停的位置 肯定是 巷道 這樣可以使怪在一起 打手好清怪
第五: 當最後清完了 大號馬上退組~~小號交人物(特別注意下 小號4個人中不能有人離隊,我們有次就是打完了那個人離隊 其他3個都沒拿到金) 拿牌子
❻ 罪刑法定中的「法」 為何不包括行政法規!
因為其要求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規定,對於刑法條文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不得定罪處罰。
罪刑法定其基本含義為「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和「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犯罪行為的界定、種類、構成條件和刑罰處罰的種類、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規定,對於刑法條文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不得定罪處罰。
在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或罪狀以及各種犯罪的法定刑設置方面,修訂後的刑法亦增強了法條的可操作性。1979年刑法在犯罪構成要件、罪狀的表述上過於籠統和抽象,在法定刑的規定上過簡過寬,難以確保立法的明確性和具體性。
(6)行政法79件擴展閱讀:
罪刑法定的相關要求規定:
1、中國1979年刑法實行罪刑法定,因為刑法規定類推,因而也有的學者稱之為相對罪刑法定或基本上實行罪刑法定。主要理由在於:法律明文規定合法與非法,使廣大人民群眾知道什麼行為是犯罪,什麼行為受法律保護。
2、在刑法上採取罪刑法定原則,對於保障憲法賦予人民的基本權利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認為,中國刑法是實行罪刑法定原則。但是,中國刑法只是基本上實行罪刑法定原則,而不是把這個原則絕對化,因為1979年刑法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還規定有類推制度。
3、由於中國1979年刑法中的類推制度適用的條件極為嚴格,必須報經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因此在實踐中適用類推定罪判刑只能是極個別的。基於這種情況情況,不妨說罪刑法定原則是中國刑法的基本原則。1979年刑法第79條規定了類推制度,這實際上排斥了罪刑法定。
❼ 79事件的歷史背景!
南寧79事件簡介:2006年7月7日,被告梁某在南寧時空網發帖召集網友進行戶外探險活動,帖子內容為:「7月8、9 號趙江泡水FB,……要一起的報名了哦!好定人數,費用AA,應該每人60元左右,明天周六8點……集合。[1]」受被告陳某邀請,受害人駱某(系兩原告之女)答應與陳某一同參加。7月8號,各參加成員共13人在南寧市安吉客運站集合。每人交付給梁某60元活動費用後,乘坐梁某提供的車輛前往活動地點。7月8日晚,該團隊扎帳篷於趙江河谷裸露的石塊上,駱某、陳某同住一個帳篷。7月8號晚上至7月9日凌晨,該地區普降暴雨。7月9日上午7時許,山洪爆發,駱某被沖走,其他成員在自救或者互救脫離危險後,電話報警。事後,於河流下游發現駱某遇難遺體。駱某父母以人身損害賠償為由將梁某、陳某及其他同行成員共十一人告上法庭。
一審法院審理後判決[2]:梁某是此次活動的發帖人,且隨後的一系列行為也具有組織行為的特徵,應認定為組織者,對此次活動應具有前瞻意識,負有指導隊員認識困難、克服困難的責任,由於對天氣形勢判斷失誤,應當預見沒有預見;選擇扎營地點不當,且在天降暴雨的情況下,沒有安排隊員守夜,也不組織隊員及時撤離,最終發生駱某死亡的後果,其行為具備疏忽大意、疏於防範、未盡職責的重大過失,且具有明顯主觀過錯,必須承擔本案中最大的責任,判決承擔60%的責任。同時,一審法院認為,基於相約進行戶外探險行為的關系,各參加人之間在發生危險時,具有對自身及其他人進行救助的義務。對除梁某之外的其他被告人而言,已完成自救義務,但考慮到救助他人的客觀條件的限制,僅需承擔本案最輕的責任,判決承擔15%的責任。對受害人駱某而言,法院認為在本案中既未完成自救義務,也未完成救助他人的義務,應承擔25%的責任。
從一審法院的判決中可以看出,法院認為被告之所以應該承擔責任的關鍵在於其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被告負有對被害人的救助義務。救助義務是理論界一直以來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
救助義務可以分為公法上的救助義務和私法上的救助義務,下面僅就私法上的救助義務即主要是民事救助義務談幾點。
民事救助義務問題的提出始於詹姆斯·巴爾·埃姆斯(James.Barr.Ames)1908年發表於《哈佛法律評論》的名為《法律與道德》的經典之作。他在文中提出,假設你過橋時,正好有人掉到河裡並大聲呼救,你有義務扔給他一條繩子來救助他們嗎?答案是此事歸良心管轄,法律規定人們無須承擔這種救助義務。因為「法律不能強迫人們之間主動的行善。人們是否要當好人撒馬利亞人[3]取決於他們的良知。」雖然這些年來,救助義務有所發展,主要表現在:一是司法實踐中認可了強加給行為人救助陌生人義務的例外;二是擴大了積極義務的解釋適用范圍。但是在侵權法上,我們仍不將救助義務看作人們承擔的普遍性質的義務。雖然人們有時認為,該規則之所以存續僅因為在操作上難以界定和強制執行救助義務,但真正的解釋似乎更為深刻,即我們無法確定,從原則上為人們設定救助義務是否正當。反對的理由如下:
(一)救助義務與法律的自由原則相悖
洛克和康德認為,法律的固有功能是保護人們的權利免受侵犯。只要不損害他人的利益,可以為所欲為。法律無法要求人們為他人利益作為。政府如果科加救助義務於他人,將未經其同意並違背其意願迫使他們進入可能的危險或不便,就干預了其自治和個人的自由[4]。這與道德上負有救助處於困境之人是兩個問題。
(二)傳統法律的立場
一直以來,傳統的私法理論認為,市民是以自己為目的,以他人為手段的人,「個別的人,作為這種國家的市民來說,就是私人,他們都把本身利益當作自己的目的」[5]。市民的原則就是利己的。到後來的康德認為,行為規則可以分為法律的規則和倫理的規則。前者僅僅約束人們的行為,後者除此之外,尚約束人們的動機。我們把前一種稱為合法,後一種稱為符合道德。倫理的規則無法納入到法律調整之中,法律只能規定前一種規則[6]。這一點可以從古羅馬法及德國民法典中看出來[7]。所以延續發展至今的民法理論一直認為,被告僅對自己的濫作為或者是不正當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對其不作為不承擔責任,或者不對其沒有為其他人利益作為承擔責任。當然傳統私法所堅持的這一立場並不當然表明其是正確無誤的。
(三)救助義務與私法結構格格不入
近年來,美國學者恩斯特·丁· 溫利伯提出了形式主義的私法理論[8]。他認為,私法的功能不僅在於促進個人或者集體的善,不管這種善是從工具主義者的角度還是非工具主義者的角度加以理解。私法建立在自治、自決的人的基礎之上,在外部世界中,人的自由表現為對人身或財產享有權利。私法是人們之間外部交往的規范框架,這種規范框架能夠保護與整體自由相一致的個人的外部自由。因此,私法所強加的義務其實是消極的,它禁止人們損害他人的權利,但並不要求人們為他人的利益而行為。因此,溫利伯主張,對個人強加救助的積極義務勢將與私法自治的結構相沖突。
故而,法律制度的設計中著實不應該對民事個體強加以救助之義務。就本案來看,在南寧79事件法院的一審判決中,法官認為,應根據「受害人駱某、被告梁某與其餘十一名被告在本次戶外活動中的主觀過錯大小、事發當時的客觀條件及其行為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來確定民事責任。」顯然,法官系將其看作是一起共同侵權行為來看待的。但是法官沒有說明作為侵權產生前提之民事救助義務之存在及為何存在,在這一點上,法官的做法有耍滑頭之嫌疑,抑或法官自己也很難說清楚這樣判的理論根據何在。我們還可以在判決書中看到這樣的矛盾:在判決書中,除梁某之外的其餘11名被告承擔的是25%的連帶責任,理由是這些被告違背了對彼此的救助義務,構成共同侵權,故應承擔連帶責任。但是卻把梁某的責任單獨劃出,讓人不解。按照判決書的思維,難道不應該是梁某與其他被告一起承擔25%的連帶責任,然後再就其應該多承擔的部分負責?在這里,一審法院判決思維過於簡單,沒有很好的理順這一關系。此外,在判決書中出現了最自己的救助義務這一說法,筆者實在不能理解。法律何時能對個人強加了對自身的救助義務。一般說來,任何人都會使自己避免或者逃離危難之境地,這是一種本能,而絕非屬於法律結構中的義務范疇。難道我們還能夠對那些見義勇為、為了救助他人而使自己陷於危險環境的人們施以懲罰?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就在於法官在判案的時候思維中當然的附加給了被告人以民事救助義務之重責,這種思想是危險的。
我們必須尊重司法程序的正義性,而且就個案來說,案件的判決結果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譬如證據。但是即便如此,在一審判決書中所體現出來的一些思想卻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和反思。私法領域中的救助義務的設置將會束縛個人神聖自由權利之伸張,不宜確立。
-------------------------------------------------------------------------------
* 陳昊,廣西大學法學院。
[1]活動召集帖子見網址 http://bbs1.nnsky.com/dispbbs.asp?BoardID=19&ID=2829011。訪問時間2006年12月27日。
[2]一審法院判決書見網址http://bbs.auly.com/dtl.asp?pid=18685&cid=20。訪問時間2006年12月27日。
[3] 好人撒馬利亞人語出《聖經·路邊福音》10:30-37記述的一個故事,講一個人受難,很多人視之不顧,唯有一個撒馬利亞人對其實施了救助。後來,人們使用此詞來指稱幫助他人的人,尤其是在緊急情況中救人的人,自20世紀60年代起,好人撒馬利亞人成為一個法律術語。
[4] Sheldon Nahmod,The Duty to Rescue and the Exos Meta-Narrative of Jewish Law,In 16(199) Arizo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P762.
[5] 【德】黑格爾著。《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201頁。
[6] 【德】康德著。《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權利的科學》。沈叔平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32頁。
[7] 徐國棟著《人性論與市民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9月版,48頁,106頁。
[8] 參見恩斯特·丁· 溫利伯《救助和補償》1990年;《侵權法上的特殊道德》1989年;《侵權法的理性》1989年;《私法上的權利和利益》1989年:《私法理念》。在早期作品中,溫利伯在道德基礎上贊成救助義務,然而,今年來,他形成了法律建立在優先於倫理概念的權利概念的基礎上的觀點,而且僅出於倫理方面的考慮,並不能為法律分析提供好基礎。
本文由法律思想網整理。
❽ 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有什麼區別效力哪個大
地方抄性法規和部門規章屬於襲同一效力位階,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如果出現沖突的話,由下面的方式進行選擇地方性法規或者部門規章:
1.先由國務院裁決,如果國務院認為適用地方性法規,則適用地方性法規的相關規定;
2.但是若國務院認為應適用部門規章,則需交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PS:我國法律體系的法律位階共有五級,分別是:
1.憲法;
2.法律;
3.行政法規;
4.地方性法規;
5.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
❾ 「四不放過」「三同時」是什麼
「三同時」是指凡是我國境內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工程)。技術改造項目(工程)及引進的建設項目,其勞動安全衛生設施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管理。 「四不放過」是指事故原因沒有查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沒有嚴肅處理不放過;廣大職工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防範措施沒有落實不放過。
❿ 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問題
1、行政訴訟法
第五十二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
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第五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
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不一致的,以及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之間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
2、 行政訴訟法律適用,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將法律、法規以及法院決定參照的規章具體運用於各種行政案件,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包括行政處罰的合理性)進行審查的活動。
一、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具有以下特點:
(一)適用主體是人民法院。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行政訴訟是指人民法院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請求,通過審查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的方式,解決特定范圍內行政爭議的活動。在行政訴訟中,只有人民法院才有權適用法律,行政機關作為訴訟當事人無權決定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
(二)是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的第二次法律適用,也就是對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已經作過的法律適用的再適用,也稱為審查適用。只要行政機關作出了具體行政行為,無論有無正式的書面決定,都是行政機關適用法律、法規或規范性文件於特定法律事實的活動。在行政訴訟之前,行政機關已經解決過法律適用問題,這是第一次法律適用。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依法審理和作出判決,對具體行政行為作出最終法律效力的法律適用,這是第二次法律適用,是對第一次法律適用的審查適用,從而解決第一次適用是否合法的問題。行政機關適用法律時,面對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事實,人民法院在訴訟中的法律適用則著眼於行政機關認定的行為事實,即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的事實根據。在第二次法律適用的過程中,也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事實,但法院審理的主要對象不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事實,而是行政機關認定的行為事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事實與行政機關認定的行為事實之間雖有聯系,但不是一回事。行政訴訟法律適用正是在審查行政機關針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事實所進行的法律適用是否合法的基礎上所作的再適用。
(三)行政訴訟法律適用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的法律適用,其效力高於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的法律適用。《立法法》第79條規定;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機關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都有必須遵守和執行,行政機關不得以同一事實和理由就同一問題作與司法判決不同的具體行政行為,否則就是違法,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四)行政訴訟法律適用原則上只解決合法性問題。合法性審查原則是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人民法院原則只解決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問題,除針對行政處罰和要求行政賠償的訴訟之外,法院在行政訴訟中不解決合理性問題。行政合理性問題由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解決。這是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區別於刑事、民事訴訟法律適用的特點之一。
(五)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我國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依據是法律、法規並可參照規章。
二、法律、法規的適用。
《行政訴訟法》第5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定、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
(一)法律,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以下簡稱立法法)第7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有關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依據法律,是法律適用的前提和基本要求。對於任何案件,法院都有必須首先依據法律的規定作出定性和處理,而不能拒絕適用法律。這是由我國的政治制度決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第1條規定,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憲法》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憲法》第3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憲法》第57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它的常設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人民主要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來表達其意志。因此,在國家權力中,立法權是至高無上的,行政權和司法權均從屬於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的行使都有必須服從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因此毫無疑問,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其法律適用的依據必須首先是法律。
《立法法》第78條規定: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立法法》第80條規定: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立法法》第81條規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自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
《立法法》第82條規定;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立法法》第83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法規、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立法法》第84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面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立法法》第85條規定;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不一致的,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立法法》第86條規定: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1)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2)地方性法規與部門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需要指出的是,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是國家、民族和人民的集中體現。因此在行政訴訟中,憲法是人民法院法律適用的最高和最終標准。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必須 合憲,符合憲法在序言和正文中的基本精神和所有條款。
(二)行政法規,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行政法規也是人民法院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審查的依據。行政法規的法律地位僅次於憲法和法律,高於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 由國務院院制定的,《憲法》第8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它負責全國的行政管理工作。行政法規之所以成為司法審查的依據,是因為:1、《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行政法規是人民法院法律適用的依據,行政訴訟法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所以人民法院必須 遵守。2、由國務院的地位和其所行使的職權所決定的,國務院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負責全國的行政管理工作,行政法規是憲法和法律的直接具體化,如果排除行政法規的適用,全國的行政管理工作將陷入癱瘓。3、按照憲法和有關法律,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也不得與行政法規相抵觸。所以,無論是最高人民法院還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都必須以行政法規為依據。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1)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定行政法規的事項;(2)《憲法》第89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3)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用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製定行政法規。
(三)地方性法規,是指由省、直轄市、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立法法》第63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立法法》第64條規定,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1)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2)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3)除本法第8條規定的事項外,其他事項國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根據本地方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規。
《立法法》第65條規定:經濟特區所在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授權決定,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現。
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地方性法規是人民法院法律適用的依據。法律規定,地方性法規作為審查相應地方國家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依據,主要基於以下考慮:(1)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地方國家行政機關和地方司法機關都由其同級國家權力機關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這一體制決定了地方行政機關制定規章或作出具體行政行為都必須遵守地方性法規。地方人民法院在行使審判權時尤其是行使司法審查權時,必須遵守地方性法規。(2)有的法律直接規定,由地方性法規將法律的原則性規定具體化。人民法院對於此種法律,一般性授權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只有以地方性法規為依據才能准確地判定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3)較大的市在國家政治、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又是改革開放的前哨,在法律和行政法規就某一新的行政事務作出規定之前,往往作為中央立法試驗基地,所以從國家經濟建設和加快改革開放的需要出發,地方性法規作為法律適用的依據是必要的。
人民法院審查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機關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同時還應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為依據。其理由亦同於地方性法規作為司法審查的理由。
《立法法》第66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地批准後生效。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也是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法律適用時的依據。《行政訴訟法》第5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立法法》第66條第2款規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依照當地民族的特點,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但不得違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與地方性法規處於同一級別的法律規范。依照憲法和有關法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比一般行政區域單位享有更多的權力,民族自治地方除了必須遵守憲法之外,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省、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在必要時可以變通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某些規定,故人民法院對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機關根據此種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更有必要以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進行審查。有必要指出,盡管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在適用法律時必須依據法律和法規,但必須注意法律、法規的層次效力,在認為相關法律、法規存在合法和合憲性問題時,可以向有權機關提出自己的觀點,在有權機關確認和解決合憲、合法性問題時,必須遵守相應的法律和法規。
三、規章的參照適用
規章是由國務院各部委和直屬機構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憲法》第90條第2款規定:「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
《立法法》第71條規定:「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這是部門行政規章制定權的憲法和法律依據。
《立法法》第72條規定;涉及兩個以上國務院部門職權范圍內的事項,應當提請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或者由國務院有關部門聯合制定規章。
《立法法》第73條第1款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這是地方政府規章制定權的法律依據。地方政府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1)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2)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為什麼行政訴訟法不把規章作為人民法院法律適用的必然依據?主要原因是:(1)有權制定規章的行政機關常常又可以據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從而成為司法審查的對象。如果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必須以規章為依據,就等於相應行政機關自己制定司法審查標准,這既不利於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也不符合行政法治原則的要求;(2)有權制定規章的行政機關,尤其是中央行政機關,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組織、職權、組成變動較快,部門間的職權交叉問題仍沒有得到徹底解決;(3)規章的制定程序不科學和嚴格,以至於某些規章存在著部門、行業主義或地方保護主義,規章之間的自相矛盾,甚至與法律、法規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以規章作為依據將使人民法院的法律適用無所適從或難以適用。所以,行政和訴訟中的法律適用徑直以規章為依據顯然是不適當的。但是憲法和有關法律確立了規章的制定權,並限制在一定級別的行政機關,意味著國家對規章制定權的授予與控制是相當嚴格的。而且從其內容來看,規章以是法律、法規的具體化,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時,在相當多的情況下都依據規章。因此,人民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完全撇開規章以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在法律、法規對某一具體行政關系沒有明確具體規定,而規章卻作了具體規定時更是如此。所以,人民法院在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時不能依據規章,但同時又離不開規章,這就需要對規章在行政訴訟中的地位作一特別的規定。《行政訴訟法》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 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面上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參照」規章,是一個特殊的法律含義的用詞。權威的解釋是:關於《行政訴訟法(草案)》的說明中指出:對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規章,法院要參照審理,對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原則精神的規章,法院可以有靈活處理的餘地。 「參照」與依據不同,依據是指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必須適用該規范,不能拒絕適用;參照即是指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適用,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不予以適用。
《立法法》憲法和有關法律關於規章制定權的規定是:「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規章。」這就是說,只有在法律、行政法規對某一問題已有規定,有了這一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根據」時,規章才能就同一問題作某些具體化的規定。但現實中沒有法律、行政法規根據的規章大量存在,其原因有:(1)我國雖已制定了許多法律和法規,但法律、法規的涵蓋面尚遠未及於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實踐又迫切需要有一定的規范,否則這方面的行政管理就會陷於癱瘓,作為應急措施,先制定一些規章是必要的;(2)我國的社會關系尚不穩定,幾十年來變動極大,要迅速在各個方面都制定出法律或行政法規極為困難。因此,沒有法律、行政法規根據的規章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說是必要的。實際上,我國各部門、各地方行政機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相當一部分是適應規章制定的。這就給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如果沒有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根據,人民法院對規章如何適用?有的人提出,應一律以沒有法律根據為由宣布不能適用。筆者認為,這樣做,恐失之偏頗,其結果將可能使我國的行政管理陷入難以運行的境地。對國家、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都有是不利的。對於那些一時尚無法律根據的規章,人民法院在適用時可以作具體區分。對於那些雖無直接法律或行政法規根據,但總體上符合憲法精神、符合黨和國家的政策、符合改革開放精神、有利於經濟發展和人民利益,並且所涉及的事項確實在制定機關的職權內,遵循法定程序制定的規章,應予以適用,但對於那些反映部門主義、地方主義、甚至侵犯公民權益、違背憲法精神,或超越職權、不符合法定程序及其他要件的規章,則不予適用。
行政訴訟法關於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參照規章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民法院對規章的司法監督權。需要注意的是,既然參照規章不是無條件的適用,也不是一律拒絕適用,「參照」一詞作為行政訴訟中的法律術語,人民法院在製作判決書和裁定書等法律文書時,就不能用其他詞語來代替。為了更准確地說明「參照」的法律含義,《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簡稱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2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可以在裁判文書中引用合法有效的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
四、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審查適用。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包括行政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其他規范性文件,行政訴訟法中有時也稱「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有時稱為「規范性文件」。規章之下的其他規范性文件,指部、委以下的行政機關和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以下的地方各級行政機關制定的行政規范性文件。行政訴訟法沒有規定其他規范性文件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但其他規范性文件的效力肯定低於規章。
人民法院在進行司法審查時,不能「依據」,也不是「參照」其他規范性文件。人民法院在適用時也可以參考參照規章的做法。必須指出的是,根據目前其他規范性文件存在的問題,人民法院對此應加強監督。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規章之下的規范性文件必須有上級或本級權力機關的決定或決議,或有規章及上一級行政機關的規范性文件的依據,必須符合法定的程序和許可權。特別是規章以下的其他規范性文件無權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設定權利或義務。人民法院要從上述情況出發,綜合考慮是否適用規章之下的規范性文件。也就是說,人民法院在適用其他規范性文件時,應該有較對待規章更多的取捨權力。在其他規范性文件發生沖突時,不必送有關機關予以裁決,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決定適用與否。根據《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2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可以在裁判文書中引用合法有效的其他規范性文件。
此外,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規定,國務院可以對法律進行解釋,其行政解釋相當於行政法規,最高人民檢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也可以對法律進行司法解釋,行政訴訟法沒有規定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的法律地位,但是,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的有關規定,司法解釋和行政解釋應當是人民法院司法審查的依據。《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2條第1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應當在裁判文書中援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