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陽政府法律援助
『壹』 求詳細的煙台和煙台大學的介紹
我是在中國農業大學煙台校區上學的,關於煙台這個城市,反正我覺得城市建設得很一般,屬於那種北方比較老的發達城市,城市經濟和城市建設有點不協調,煙台的經濟是很不錯的,2008年的GDP是3400多億元,在山東僅次於青島排名第二,比濟南還強,城市大小也差不多是前三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煙台的低調有錢人很多,煙台的消費水平是山東省第一名,街上跑的好車也不少啊~
煙台由於是濱海靠山的,所以市區地勢並不平坦,由海邊向里逐漸升高,所以城市規劃上很有難度,自我感覺煙台規劃的很亂,而且三站市場那一塊是老的市中心,也是人最多最雜亂的地方,方圓一公里內有4個汽車站一個火車站和一個客運港,其中汽車總站是個很大的綜合型車站,還有個三站批發市場,所以那一塊地經常交通擁擠,人山人海,很雜亂。地上也很多垃圾。
當然煙台也有不錯的地方,比如說煙台山那一塊,就是大家經常在電視宣傳片里看到的,很漂亮的,有個一公里多長的濱海廣場,周圍有很多國外風格的老建築,張裕博物館也在那附近,有一條世界葡萄酒風情街,另外還有個大大的音樂噴泉。煙台開發區也是很不錯的,那裡的沙灘很乾凈,開發區規劃得也不錯。煙台海邊還有一條濱海觀光線,橫貫全市,可以一直從蓬萊到養馬島風景區,沿途還有東炮台,棧橋,月亮灣等景區,也很不錯。
現在煙台也正在進行舊城改造,還有萊山區那邊現在也開發出來了,雖然目前煙台還有點雜亂,不過是很有發展潛力的城市,因為有強大的經濟作後盾,發展只是時間問題。
現在再說說大學,煙台有四大高校,分別是位於萊山區的煙台大學、山東工商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煙台研究院和位於芝罘區的魯東大學。另外還有濱州醫學院煙台校區也很不錯。
先說煙台大學吧,是煙台排名差不多算第一的吧,至少我們學生是這么說的,它位於萊山區中心,附近有體育公園,還有煙大市場,東門是正門,與大海僅一條路之隔,沒事可以去海邊玩玩,很不錯。煙大是1984年創建的,是山東省屬重點大學,有人文學院、法學院、外國語學院、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等等,具體的我就不說了,你還得網路一下,去看看網路吧,呵呵,反正讀煙大在煙台來說還算不錯的了。關於煙大的法學嘛,聽說還是很不錯的,因為煙大文理發展比較均衡,我有個同學是在中文系,另外煙大還有不少韓國留學生。
再說說山東工商,山東工商正在改造,聽說要改成什麼什麼大學?莫非是山東工商大學?裡面的商學院肯定是最不錯的,我們的電子商務老師就是山東工商過來的。法學沒怎麼聽說。
然後是魯東,魯東大學是以前的煙台師范學院改的,是公認的學習氛圍很不錯的學校,如果你想考驗或者走學術路線,魯東不錯,呵呵
最後說說我們學校,中國農業大學,我們學校也有法學專業,屬於人文學院,但是就建議你別考慮了,因為我們學校算個半成品,基本建設都還不完善呢,而且法學不是最強的專業,最強的是食品與葡萄酒專業和經管專業,都是北京中國農大本部來的老師多,讀我們學校法學最大的好處可能就是能拿個中國農大本部的畢業證了。
所以,朋友,如果你看上了煙大的法學專業,也還是不錯的,煙大在二本裡面中等靠前吧,在煙台來說還算吃得開,不過學法學當然是應該讀得越深越好,最好從一進學校開始就准備准備考研吧,本科法學真不能幹個什麼,這是我們這邊法學班的普遍感覺,呵呵~~~
另外,你還是自己看看煙大的介紹吧,給你個鏈接,煙台市的介紹你就別看了,太有廣告性了,你來了就知道了,和我說得差不多~
祝你好運~~~
煙台大學:http://ke..com/view/19041.html?wtp=tt
『貳』 木雕的故事的典故是什麼
他是一名殘疾人,
卻靠不斷的堅持、努力,創業成功。
如今,他免費教學,
希望憑借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更多的殘疾人。
他,就是林雲香。
12 月 3 日,國際殘疾人日,
記者走進林雲香的工作室,
走進他和木雕的故事 ……
" 我什麼都干過,學過縫紉、擺地攤賣過書、賣過字畫,直到現在,開始做木版畫 …… 我就是想要靠自己的雙手來養活自己。" 在上高街道魏家莊村,記者見到了正在做木板烙畫的林雲香。
回憶起自己的經歷,林雲香用了 " 坎坷 " 二字——兩歲時,他因一次治療不及時的重感冒患上了小兒麻痹,這次意外也改變了林雲香的命運。
因為殘疾,林雲香和大學校門擦肩而過。" 為了活下去,我必須要學門手藝,於是就學了縫紉。" 林雲香說,1985 年起,自己先後兩次來到泰安進修服裝設計,也是在這里,他結識了自己的妻子。
" 婚後,我們回到了我的老家萊陽,但因家裡沒錢買不起縫紉機,只能一家人一起下地幹活。後來岳父母想女兒,希望我們來泰安,我們就回來了。" 林雲香說,剛到泰安沒有工作的他思考著如何生存," 後來有人建議我去學畫畫,我就開始學畫畫,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喜歡上了木雕。"
2010 年,林雲香創辦了自己的木雕牌匾工藝品廠,主要經營木雕牌匾、木板烙畫、葫蘆燙畫等工藝品銷售。他給自己的工藝品廠取名 " 源岱緣 ",之所以取這個名字," 是因為我和泰山的緣分 "。林雲香說,在他孤身一人的時候,於泰山腳下結識了妻子,事業也是在泰山腳下發展起來的,對這座山、這座城,他都有著深厚的感情。
在公司創立之初,林雲香就定下了這樣一個創辦宗旨:盡一己之力,幫更多殘疾人自力更生。公司成立後,他免費教殘疾人烙畫木雕技術,讓他們可以自食其力,幾年來,他共免費培訓殘疾人 40 餘人。2015 年,公司被省殘聯命名為全省第一批 " 山東省殘疾人文化從業創業示範基地 ";2016 年被泰山區法律援助中心設為殘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今年 2 月," 源岱緣 " 又被泰山區人民政府授予 " 殘疾人創新服務基地 "。" 打個比方,我的學生里有不少聾啞人,做雕刻就比較適合他們。" 林雲香說,今後,他也將一如既往,去盡力幫助更多的殘疾朋友。
【最泰安全媒
『叄』 求 魯辦發 2009 32號 文件
【發布單位】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全文見下方參考資料)
【發布文號】 魯政辦發〔2009〕32號
【發布日期】 2009-05-05
【生效日期】
【效 力】
【備 注】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轉發省經貿委等部門關於氯鹼、農葯、化肥、
煉化、輪胎、食品、葡萄酒、白酒、啤酒、
造紙、自行車電動車、陶瓷、鍾表等13個特色
產業調整振興指導意見(第一批)的通知
魯政辦發〔2009〕32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為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省經濟的影響,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推進我省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加快實現工業由大到強的轉變,保持我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根據省政府第30次常務會議部署,省經貿委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了10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40個特色產業調整振興指導意見、13個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現將40個特色產業中的氯鹼、農葯、化肥、煉化、輪胎、食品、葡萄酒、白酒、啤酒、造紙、自行車電動車、陶瓷、鍾表等13個特色產業調整振興指導意見(第一批)轉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山東省輪胎工業調整振興指導意見》和《山東省造紙工業調整振興指導意見》,請與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的《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經貿委關於加快全省輪胎工業改造提升促進輪胎行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的通知》(魯政辦發〔2008〕41號)和《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經貿委關於促進全省造紙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魯政辦發〔2008〕23號)文件一並貫徹實施。
各級、各部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刻認清面臨的形勢,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發展意識,積極作為,科學務實,認真執行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加快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優化升級。省政府有關部門要圍繞《指導意見》盡快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確保《指導意見》順利實施。各地區要按照《指導意見》確定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結合當地實際抓緊制定具體落實方案,確保取得實效。《指導意見》還篩選確定了一批與之相配套的在建和擬建重點項目,由省經貿委另行印發,請一並組織實施。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九年五月五日
山東省食品工業調整振興指導意見
(2009—2011年)
省經貿委省食品工業協會
食品工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生命工業,是行業門類多、產業鏈條長、市場化程度高、勞動密集的傳統產業。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快速發展,食品工業已成為我省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特別是「十五」以來,食品工業快速發展,在提高全省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推動農業及相關產業發展、擴大勞動就業、帶動農民增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2008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原輔材料及生產成本上升、「三鹿奶粉事件」等不利因素影響,我省食品企業特別是出口食品企業發展遇到了很大困難。為更好地應對和化解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促進全省食品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特製定本意見。
一、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一)現狀。2008年,全省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843.45億元,實現利稅657.36億元,利潤421.03億元,出口交貨值989.19億元,分別佔全省工業的12.7%、10.22%、10.97%和14.06%。食用植物油、水產品加工、肉禽加工、果蔬加工、澱粉及澱粉糖、速凍調理食品、味精及谷氨酸、檸檬酸、黃原膠、啤酒、葡萄酒等產品產量均居全國首位。目前,全省大、中型食品企業基本建立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ISO10012計量管理體系及企業標准化管理體系等,為食品安全奠定了基礎。有62個產品榮獲中國名牌,412個產品獲得山東名牌,40件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446件商標獲得山東省著名商標,28個產品獲得地理標志。有6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技術中心,40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技術中心。通過技術改造,我省糧油、肉類、乳品、果蔬加工、澱粉糖、味精、啤酒、葡萄酒、飲料等主要行業的龍頭企業技術裝備水平達到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
全省食品工業在加快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諸多矛盾和問題:一是行業結構和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我省食品工業初加工產品居多,精深加工產品較少。農副食品加工約佔全省的70%,而食品製造業僅佔18%,產品同質化、重復建設和低水平擴張等問題也很突出,造成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低、節能減排壓力大。二是食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不高。全省中小食品企業佔全省食品(生產許可證發證)企業總數的90%以上,小企業存在著食品安全標准體系不完善、標准實施力度不夠、生產許可門檻低和監管不夠到位等問題,在保障食品質量安全方面能力較弱,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和隱患。三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省食品企業科技投入較少,研發能力較弱,核心技術、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率較低,企業管理與市場開發創新能力不強,出口食品貼牌比例較高。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整體技術和裝備水平、管理水平、市場開發等方面還有很大差距。
(二)形勢。受國際金融危機和食品安全事件、食品生產成本上升、出口增幅下降、國內需求不旺等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目前我省食品工業發展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和挑戰。一是行業增速放緩,部分產品產量下降。2008年全省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5.30%,增幅比2007年下降了5.5個百分點,是2000年以來增幅最低的一年。特別是進入2008年10月以來,乳製品、食用植物油、味精、醬油、白酒、果汁等部分重點產品產量出現了負增長。二是虧損企業虧損額增加,經濟效益下滑。2008年全省規模以上的食品企業有300戶虧損,虧損總額為9.81億元,同比增虧32%;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虧損額達5.49億元,同比增虧119%;食品製造業虧損額2.29億元,同比增虧37.75%。三是國外需求下降,出口增幅下滑。進入2008年10月以來,受外需明顯下降的影響,10月食品交貨值同比增長8.52%,11月增長11.65%,12月份增長9.21%,比2008年同期增幅下降5-8個百分點。四是優勢地位減弱,面臨省外競爭壓力加大。近幾年來,中西部地區食品工業充分發揮原料、能源、勞動力及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和稅收政策優惠等優勢,發展較快,我省也有一些大企業處於戰略發展的需要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對我省食品工業發展帶來較大的競爭壓力。五是大多數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大。目前,雖然食品原料、能源價格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受外需下降、內需不旺等因素影響,企業市場銷售成本增加,銷售量增長放緩,企業利潤同比增幅下降,部分企業流動資金周轉陷入困境,特別是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和中小企業訂單減少,只能微利或保本生產,甚至虧損。進入2008年下半年以來,部分出口食品企業出現了半停產、停產狀況。
盡管當前影響食品工業發展的不利因素較多,但是我省食品工業仍具有較快發展的基本條件:一是當前國家及省出台的有關保經濟增長、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有利於促進食品工業發展;二是食品工業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相對較小的行業之一,其發展的整體基本面依然保持良好,經濟增長恢復較快、抗風險能力較強;三是我省食品工業整體生產製造能力佔全國食品工業的五分之一及出口創匯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國名牌產品和全國百強企業、龍頭企業數量居全國前列,市場競爭能力相對較強。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及任務目標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鼓勵優勢產業,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加快採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行業科技進步;提升企業技術裝備和節能減排水平,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大食品工業品牌和市場營銷體系建設,培育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優化區域布局,加快原料基地建設,促進資源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加強食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食品工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1.突出自主創新。瞄準世界食品加工技術與產業發展前沿,走產學研聯合的道路,推進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增強食品工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積極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食品工業,加快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和產業化步伐,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突出優勢產業。充分發揮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加快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優勢產區和優勢產業流動,促進產業延伸,培育和發展具有特色的食品加工產業集群。
3.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採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資源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提高節能減排水平,發展循環經濟。
4.保障食品質量安全。積極推廣種植養殖示範管理經驗,從食品加工源頭抓起,加強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和標准化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食品安全質量水平。
(三)發展目標。力爭到2011年實現以下目標:1.食品工業銷售收入達到12200億元,年均增16%;利稅920億元,年均增12%;出口創匯180億美元,年均增8%。
2.創中國名牌產品90個,其中新增28個;省名牌產品500個,其中新增88個。
3.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集團100家,其中100億以下的6家,100億元以上的4家。4.出口食品企業及大中型食品企業集團(公司)基本建起相匹配的食品原料生產基地和完善的食品質量安全體系。5.重點產品目標:小麥粉2400萬噸,食用植物油600萬噸,鮮冷藏凍肉450萬噸,乳製品190萬噸,味精65萬噸,白酒80萬千升,啤酒530萬千升,葡萄酒40萬千升,軟飲料450萬噸。
三、發展重點
(一)糧油及澱粉加工業。糧食加工以小麥、玉米、薯類、大豆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為重點。小麥加工以為生產高質量、高檔次主食服務為主,重點發展各類專用麵粉,營養強化麵粉、預配粉、方便麵製品等,繼續推進傳統主食食品生產工業化。玉米加工以玉米澱粉為基礎開發變性澱粉,並向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方向發展,著力開發玉米酸、糖、醇以及低聚糖系列深加工產品。薯類加工以澱粉、變性澱粉以及粉條、即食粉絲、薯條(片)等方便食品為重點。油料加工以花生油和大豆油為重點,努力提高食用油質量,鼓勵發展玉米油、葵花籽油、專用油等新品種,擴大精煉油和專用油比重。大豆加工綜合利用重點發展大豆分離蛋白、大豆功能性蛋白、大豆組織蛋白、大豆低聚糖、大豆多肽、大豆異黃酮其他高附加值產品。重點發展小麥加工日處理小麥1000噸以上的企業,澱粉年產量50萬噸以上企業,花生油年產量10萬噸和大豆油年產量30萬噸以上的企業。重點扶持民天、半球、白櫻花、發達、利生、泰裕、永樂和魯花、香馳、渤海、三星及西王、保齡寶、魯洲、福田等企業。
(二)肉禽加工業。重點發展豬、牛、羊、雞、鴨、鵝、兔等肉類深加工製品,穩定高溫火腿腸產量,擴大低溫肉製品生產。開發面向城鄉市場的放心肉和面向國外市場的分割雞和分割兔系列產品,增加肉製品的分割品種,積極推行食品國際注冊。鮮肉製品向預凍肉、小包裝、細分割方向發展。熟肉製品向多品種、系列化、全營養、精包裝、易儲存方向發展。採取生物技術,搞好豬、牛、羊等動物器官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和葯物提取。重點抓好龍頭企業的標准化試點養殖基地,完善肉類加工全程質量控制體系,保障肉類食品質量安全。繼續推行定點屠宰,穩步提高機械化屠宰的比重。重點扶持龍大、金鑼、得利斯、諸城外貿、新昌、鳳祥、盈泰等企業。
(三)果蔬加工及飲料。加強果蔬良種的培育,擴大無公害、無污染的果品、蔬菜基地建設,努力開發和生產市場需求的綠色食品。果品加工以濃縮果汁、天然果肉原汁為重點,發展不同規格、精包裝、易開啟、多口味的新品種,開發果凍、脆片、果醬、果醋等系列產品。蔬菜加工重點發展低溫脫水蔬菜、速凍菜、保鮮蔬菜汁、復合果蔬汁等系列產品,同時搞好蔬菜的分級整理包裝等初加工,支持發展有機綠色蔬菜,搞好食用菌的開發利用;充分利用我省豐富的果、蔬、茶資源和礦泉水資源,提高生產的集中度,實行規模化、標准化生產,重點發展果蔬汁飲料、茶飲料、天然礦泉水、乳飲料等產品,並向天然綠色、健康營養型飲料方向發展,提高軟飲料行業占食品工業的比重。重點扶持中魯、安德利、匯源、龍大和普利思、嶗山礦泉水等企業。
(四)水產品加工。大力發展標准化優質品種養殖基地,擴大魚蝦類、藻類的加工廣度和深度,加大低值魚、藻類、貝類下腳料的綜合開發利用率。重點發展速凍調理、即食水產品及深加工水產製品,提高水產加工品附加值。海水產品加工以海洋低值水產品加工為重點,大力開發精製食用鮮魚漿、風味魚丸、魚卷等方便食品,以及人造蟹肉、貝肉、魚翅等合成水產食品;淡水魚加工重點發展分割和切片加工,加大魚糜、魚片、腌製品、熏製品和調味品等深加工製品的開發力度;貝類加工重點開發貝類調味品、干製品、熏製品、軟罐頭等深加工製品。利用我省水產品加工技術設備和人力資源優勢,積極尋求國際合作,重點做好水產品的來料加工。開發以食品為主、葯物和保健製品及其他綜合利用產品為補充的新產品,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重點扶持好當家、泰祥、億路發、京魯、昌華等企業。
(五)乳品製造業。加強和規范奶源基地建設,穩定提高原料奶的質量和產量,全面推廣機械化擠奶和分散飼養集中擠奶的模式,配置先進的檢測設備儀器,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力發展消毒奶、滅菌奶、發酵奶,積極研究開發多功能、多營養等高附加值的乳製品,提高配方奶粉的比例,增強市場競爭能力。重點發展巴氏殺菌乳、發酵乳、滅菌乳、功能乳和配方乳粉、全脂乳粉、脫脂乳粉等,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適當發展乾酪、乳清和奶油等乳製品。重點企業全部建立起與生產相匹配的標准化奶源生產基地。重點扶持得益、佳寶、亞奧特、金寶等企業。
(六)調味品製造業。穩步擴大調味品生產能力,提高生產、技術裝備水平,重點發展科技含量較高調味品和面對大眾市場的釀造醬油、食醋、醬、味精(雞精)、調味料等產品,積極推廣加鐵強化醬油、風味醬油、食醋。鼓勵發展年生產醬油、食醋2萬噸以上、生產味精5萬噸以上的生產企業,味精生產企業節能減排達標率達到100%。重點扶持菱花、齊魯、阜豐、信樂和玉兔、巧媳婦、德馨齋、欣和、燈塔、富氏等企業。
(七)釀酒業。白酒行業要控制生產總量,重點發展芝麻香型和濃香型等名牌白酒,不斷提高白酒生產水平和產品檔次,積極推進「純糧固態發酵白酒標准化優質產品生產基地」和「芝麻香型白酒標准化生產基地」建設。啤酒行業以名牌產品為龍頭,促進強強聯合,發展規模經濟,提高啤酒質量和節能減排水平,開發風味純正的純生啤酒等。推廣無氧釀造、無菌過濾、無菌灌裝新技術,提高啤酒風味穩定性和新鮮度。葡萄酒行業以優勢企業為龍頭,以基地建設為依託,以技術創新為先導,提高產品質量與檔次,重點發展全汁發酵干型葡萄酒等高中檔產品,積極實施葡萄酒地理標志和證明商標制度。大力發展黃酒,積極開發蘋果酒、山楂酒、棗酒、櫻桃酒等特色果酒。重點扶持扳倒井、生力源、古貝春、景芝、蘭陵、琅琊台和青啤、銀麥、煙啤、泰山、燕京(三孔)及張裕、威龍、煙台長城、華東等企業。
(八)罐頭。充分利用我省豐富資源,大力發展果品、蔬菜、牛肉、水產品罐頭產品,要進一步加大出口罐頭生產基地建設,重點扶持蘆筍、食用菌、桃梨、貝類等具有特色優勢產品的生產。開發適合老年人、兒童、幼兒及特殊人群的專用罐頭和具有保健功能的罐頭。重點扶持康發、安丘外貿、泓達、巨鑫、恆潤等企業。
(九)餅干。要加強市場調研,不斷提高產品質量與檔次,大力發展威化餅干、夾心餅干、水泡餅干、裝飾餅干、蛋圓餅干、果蔬餅干以及適用老年人的無糖低熱能餅干、兒童營養餅乾等。開發營養型、旅遊及特需等新品種。重點扶持青食、青援、正航、益康等企業。
(十)方便食品。積極開發適應生活快捷、方便的新品種,重點發展方便麵、方便主食品、速凍調理食品、即食食品、配餐配菜等各類方便食品,以滿足城鄉居民生活需要。
四、政策措施
(一)組織開展各類銷售活動,努力拓寬國內外市場。堅持擴大內需為主和穩定外需相結合,保證重點企業正常生產和有效供給,以滿足國內外兩個市場的需求。組織食品企業參加省內外重大食品交易會、展銷會等促銷活動,政府給予適當的資金補貼,發展連鎖經營,積極開拓農村市場。重點企業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市場銷售網路等先進手段,積極與國際國內流通企業組成戰略夥伴聯手促銷,降低銷售費用,提高市場佔有率。
(二)完善食品質量安全體系,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強食品質量安全基礎工作,盡快完善食品質量安全預警機制和控制管理體系建設,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水平。繼續推行食品市場准入制度,適當提高食品生產許可門檻。借鑒國際食品安全管理先進經驗,鼓勵食品企業建立召回制度和流通企業食品追溯源制度,提高食品相關標準的有效性,完善檢測手段,全面提升食品工業檢測和食品質量水平。加大食品行業管理和監管力度,提高市場調控和監管能力,堅決查處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違法犯罪行為,規范市場秩序,為企業提供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
(三)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培育和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堅持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行業和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思路,用市場化的方法推動名牌建設,從創名牌產品逐步向創名牌企業、名牌生產基地拓展,培育發展九大優勢產業集群,即榮成海帶、調理食品產業集群,蓬萊、龍口葡萄酒產業集群,萊陽花生油、蔬菜加工產業集群,招遠龍口粉絲產業集群,諸城肉禽食品產業集群,沂水餅干食品產業集群,鄒平、禹城澱粉糖及功能糖產業集群,金鄉、蒼山大蒜加工產業集群,曹縣、平邑罐頭食品產業集群。通過實施名牌戰略,培育和發展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市場佔有率高、競爭能力強的知名產品、企業、食品生產基地和產業集群,帶動全省食品工業發展。
(四)加大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力度,推進食品工業產業升級。加強食品行業和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建設,培育食品工業科技創新平台。大力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增加食品工業科技投入,加強食品行業重大關鍵技術和設備研發工作,加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加大食品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力度,支持食品企業採用先進工藝、技術、設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提高全省食品工業的整體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著力推動企業結構優化升級、節能減排和技術進步,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一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
(五)建立完善食品工業標准化體系,推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建設。以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水平為目標,加大現行食品相關標準的宣傳力度,加快地方標準的制訂、修訂,逐步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食品標准化體系。強化標準的實施工作,加大監督力度,確保食品企業能按照標准組織生產,產品質量符合強制性標準的要求。重視食品原料專用品種的引進、選育和推廣,逐步使食品原料生產基地建設標准化、專業化、規模化、區域化,提高食品原料的質量品質,以適應食品工業發展的需要。
(六)落實發展食品工業的扶持政策,增強企業發展活力。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搞活流通擴大消費的意見》(國辦發〔2008〕134號),探索建立地方成品糧油(含小包裝糧油)應急儲備制度和商業代儲制度,引導和鼓勵企業保持適當庫存水平,滿足消費市場的基本需求,進一步落實國家出台的一系列發展食品加工業的扶持政策,切實把扶持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積極研究制訂財政配套政策和稅收管理措施,加大對食品企業生產經營流動資金等支持力度,認真清理調整各類收費項目,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空間,保障食品工業平穩較快發展。
(七)積極推行「生態效益」科學發展模式,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淘汰落後產能,防止低水平項目重復建設。鼓勵玉米深加工(味精、有機酸、澱粉糖等)、釀酒、果蔬加工、肉類加工等企業利用國家節能、節水、治污、資源綜合利用專項資金,加快企業的技術改造,降低能源消耗和廢水廢物排放,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推動食品工業實現工業新型化和可持續發展。
(八)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行業協會要從維護和促進食品行業發展的角度出發,掌握和研究國內外食品行業的發展動態與趨勢,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協調,建立完善風險預警和貿易糾紛法律援助機制,為企業發展提供信息,為政府制定行業政策、規劃提供參考。制定並實施行業行為規范,建立行業自律機制,重視環保和社會責任,保護消費者和生產企業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