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中關於精神損失
⑴ 刑事訴訟中精神損失提起辦法
公民的身體健康權受法律的保護。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遭受人身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要求賠償義務人賠償因就醫治療支出的費用、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等其他各項費用。但原告要求被告賠償精神損失的訴訟請求,不符合最高院關於適用《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64條的規定,即「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未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進行調解,或者根據物質損失情況作出判決。」故刑事訴訟中不可以提出精神損害賠償。
⑵ 刑訴法是否有精神損害賠償規定
沒有。
被害人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內失的,有權在刑事訴容訟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單獨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精神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⑶ 刑事附帶民事有精神損失費嗎
刑事附帶民事沒有精神損失費,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單獨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精神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肇事逃逸致受害人死亡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的規定:
第一百三十八條被害人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有權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單獨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精神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
第一百三十三條
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3)刑事訴訟法中關於精神損失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關於附帶民事訴訟的規定:
第一百四十五條附帶民事訴訟的起訴條件是:
(一)起訴人符合法定條件;
(二)有明確的被告人;
(三)有請求賠償的具體要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
第一百四十六條共同犯罪案件,同案犯在逃的,不應列為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逃跑的同案犯到案後,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可以對其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但已經從其他共同犯罪人處獲得足額賠償的除外。
第一百四十七條附帶民事訴訟應當在刑事案件立案後及時提起。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應當提交附帶民事起訴狀。
⑷ 為什麼在刑事附帶民事的訴訟中不支持精神損害撫慰金
具體原因如下:
1、精神損害是無形的,不象物質損害那樣對是否造成損害、損害的大小都容易認定。法院很難把握犯罪嫌疑人給予受害人的精神賠償是不是在合理的范圍內。
2、2002年7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規定:「對於刑事案件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後,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我國的刑事訴訟法中賦予受害人的訴權,是僅對物質損害提起賠償請求,如果受害人在訴訟中又提出了精神損害賠償的請求,那就是超出了刑事訴訟法賦予受害人提起訴訟的權利。也就是超出了人民法院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受案范圍。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法院對整個訴訟是沒有權利進行審理的,有權利做的只能是裁定不予受理。
(4)刑事訴訟法中關於精神損失擴展閱讀:
1、《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規定「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明確表明了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受理的只是受害人提起的請求物質損失賠償的訴訟。
2、如果受害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提起一個附帶民事訴訟,這個附帶民事訴訟有兩個訴訟請求,一是要求物質賠償,另一個要求精神賠償,人民法院應該裁定不予受理。
3、精神損害賠償是指民事主體精神受到損害後,要求侵權人通過財產賠償等方式進行救濟和保護的民事法律制度,是針對精神損害的後果所應承擔財產責任。
參考資料:網路——精神損害賠償
⑸ 刑事案件中精神損害賠償問題是什麼
按相關法律規定,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精神內損失的,人民法院不容予受理。另外,如果就精神損失賠償單提起民事訴訟要求的,人民法院也是不予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一百三十八條被害人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有權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單獨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精神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⑹ 刑訴法是否有精神損害賠償規定
在刑事案件中,當事人依法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向被告提起精神損害撫慰金,人民法院不予以支持。具體情況,請自行根據實際情況及相關法律規定進行核實確定。
⑺ 怎樣理解「刑事犯罪案件中不能要求精神賠償」的規定或司法解釋
一、針對犯罪行為提起的精神損害賠償,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法釋[2000]47號)第一條第二款規定,「對於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害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法釋[2002]17號)進一步規定,「對於刑事案件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後,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法釋[2012]21號)第一百三十八條第二款規定得更加具體,「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單獨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精神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上述三個司法解釋以遞進的方式明確了受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也就是說,不管是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還是單純的民事訴訟程序中,也不管是針對刑事責任人還是刑事責任人以外的保險公司,只要受害人的精神損失是犯罪行為造成的,其訴請的精神損害賠償均無法獲得司法救濟。
二、受害人訴請精神損害賠償限於不涉及犯罪的侵權案件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否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一直是司法理論界與實務界爭執不休的話題,倍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支持者認為,盡管罪犯被判處刑罰可使受害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精神慰藉,但仍不足以撫慰受害人的痛苦,刑事處罰是無法替代受害人被侵害所造成的精神損害與痛苦的,而經濟賠償在某種程度上能夠緩解或者消除精神上受到的傷害,犯罪案件中免賠精神撫慰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犯罪成本,等於是縱容犯罪;
反對者認為,罪犯承擔了刑事責任,使受害人得到了精神撫慰,就不應另行支持精神損害賠償,且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九條「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三十八條再一次明確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不能提起精神損害賠償。
(7)刑事訴訟法中關於精神損失擴展閱讀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時,受害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賠償損失既指對物質損害的賠償,也包括對精神損害的補償。
對受害人的精神損害予以賠償不能彌補受害人名譽,榮譽等損失時,還需要用停止侵害、消除影響來解決。精神損害賠償的目的在於以物質形式彌補和減輕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和心靈的創傷,慰籍受害人的感情世界,對侵權人予以制裁。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范圍只限於上述法律規定的人格權種類,不能任意擴大。
⑻ 刑事附帶民事精神損害賠償是怎麼規定的
1、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不能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即使要求,法院也不會判決支持的。
2、《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九條規定: 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三十八條規定:被害人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有權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單獨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精神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⑼ 刑法訴訟中可以要求精神賠償
目前刑事方面的法律還不支持精神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