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中的現場筆錄
① 現場筆錄是什麼為什麼是行政訴訟特有的證據種類啊萬分感謝
行政執法人員在對你進行檢查的時候現場對你進行詢問,製作的筆錄,這是最有利的證據,其他訴訟中不可能存在這種材料
② 如何作好行政處罰案件的現場勘測筆錄
作好行政處罰案件的現場勘測筆錄的要求是:
現場勘測必須要求2名以上辦案人員,有必要的話可以邀請專業人員參加。
勘測筆錄上要載明勘測起止時間、勘測對象、工作證件號碼、勘測人員姓名及工作單位和職務、勘測過程、查獲的違法行為的證據、可疑物品及其他與違法行為有關的線索
在勘測筆錄製作結束後,要求勘測人員在勘測筆錄上簽字、被勘測對象或現場見證人簽字認可。
現場勘測筆錄的檔案保管工作。
③ 行政訴訟中的現場筆錄是言詞證據還是實物證據
言詞證據是指以人的語言陳述形式表現證據事實的各種證據,是實物證據的對稱,包版括證人證權言、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鑒定結論。 凡表現為一定實物的證據叫實物證據。實物證據多以物品或痕跡等實在物為其存在狀態和表現形式。法定證據種類中,物證,書證,勘驗、檢查筆錄,現場筆錄,視 聽資料等都屬於實物證據。
④ 交通行政執法文書中,現場筆錄已經能夠證明案件事實,還需要做詢問筆錄嗎
譬如超限車輛,現場筆錄記錄了相關情況,車輛有過磅單,這兩個證據證明當事人的違章行為已經足夠了。我認為不需要再做詢問筆錄;譬如改型車輛,有現場筆錄記錄相關情況,我們有當事人簽字按手印的車輛營運證復印近證明車輛的登記尺寸,有車輛的錄像證明其實際尺寸,有這幾個證據也已經能夠完全證明車輛的違章情況,我認為也不需要再做詢問筆錄。不知道這樣認為是否正確
⑤ 行政執法做現場筆錄,是否可以用電腦打字
電腦筆錄在幾年前就開始始用了,只是有的地方尚未普及而已,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⑥ 行政執法中的現場筆錄如何寫,有什麼注意事項
現場檢查筆錄的特徵和要求
1.現場檢查筆錄製作主體上的行政性。在行政程序中行政執法機關負有調查收集證據和保存證據的責任。現場檢查筆錄是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製作的重要證據形式。行政機關是行政訴訟證據的最基本提供者。在行政訴訟過程中負有舉證責任。在行政訴訟發生以後,由於行政機關不得再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因此,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必須保證有關證據的充分、確鑿,以保證後續訴訟程序中雖作為被告但不陷於被動。
2.現場檢查筆錄對象上的現場性和保真性:筆錄涉及的情況是行政案件或檢查發生的現場的原始狀況。這是現場檢查筆錄製作的最基本的特徵和要求。凡是對案件或現場情況製作的筆錄都是現場檢查筆錄。不是對案件或現場情況製作的筆錄都不是現場檢查筆錄。在案件發生或檢查之後根據印象製作的筆錄就會「失真」,就會出現偏差,不可能體現現場的「原汁原味」。
3.現場檢查筆錄時空上的即時性和同步性:製作的時間,嚴格來講,應當是在案件發生的同時或檢查的同步,不能在案件發生之後或檢查之後。製作的地點,嚴格來講,應當是在案件發生的地點或檢查的現場。現場檢查筆錄的即時性和同步性是現場檢查筆錄的現場性和保真性的必然要求。
4.現場檢查筆錄內容上的相關性和外在性:相關性是指筆錄的內容與案件事實要素相關,主要包括違法事實要素和規范執法所需要的程序事實要素,無關的事實不予記錄。不同的案件有不同的案件事實要素。當場准確確定有關要素並將其真實記錄下來,這種能力是在執法實踐中不斷積累、不斷磨練後才能具備的。對違法事實要素的記錄要准確具體,尤其是對涉案物品的記錄,要具體到品牌、外觀、批號、規格、數量等。對規范執法所需要的程序事實記錄要規范:依法依規檢查、依法亮證、規范檢查等。外在性是指現場檢查筆錄的內容是行政執法人員聽到、聞到、看到、摸到的或者用基本測量工具測量檢測到的有關違法事實情況的記載,不能也無法對事實要素的核心和內在品質進行確認和評判。
⑦ 在行政執法過程中,怎樣製作現場筆錄
1、客觀實錄,不加評論。追求客觀真實,是製作筆錄的真諦,應該用紀實、敘述的寫作手法來記錄檢查的情況,切忌在筆錄中作評論、推斷。現場筆錄應該是執法人員在現場所看、所聽的實錄,而不應是詢問筆錄。2、貼近案情,詳略得當。可以採取「由大到小」、「由粗到細」的方法,首先簡要描述大環境、方位地點,再收縮到具體需要重點檢查的位置;從物品總體擺放、堆碼再聚焦到具體商品數量,包裝標簽及現場痕跡等等。同時,對現場操作人員在從事何種活動,也要作好記錄。對與具體案情關聯不大的內容,可以簡寫,而對於與案情關聯緊密的商品、標識、人員作業情況、工具、原料、廣告、檢查過程,甚至能證明案件事實的地面污水痕跡、廢棄損毀物品的狀況都應詳記,並盡可能地加以固定、提取。3、抓住重點,講究技藝。現場檢查中,往往可以意外地發現一些對定案十分關鍵的證據,要注意策略,可以採取以虛掩實、迂迴反抄的方法將這些證據予以固定、提取。
⑧ 強製法中現場筆錄是指什麼
現場筆錄是指強制執行現場情況的記錄,具體內容和要求由行政強製法第十八條規定.
第十八條行政機關實施行政強制措施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實施前須向行政機關負責人報告並經批准;
(二)由兩名以上行政執法人員實施;
(三)出示執法身份證件;
(四)通知當事人到場;
(五)當場告知當事人採取行政強制措施的理由、依據以及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救濟途徑;
(六)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和申辯;
(七)製作現場筆錄;
(八)現場筆錄由當事人和行政執法人員簽名或者蓋章,當事人拒絕的,在筆錄中予以註明;
(九)當事人不到場的,邀請見證人到場,由見證人和行政執法人員在現場筆錄上簽名或者蓋章;
(十)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程序。
⑨ 下列關於行政法上「行政」的說法,哪一項是正確的
1989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三條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第四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第五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第六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會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第七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第八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第九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第十條人民檢議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第二章受案范圍第十一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一)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第十二條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第三章管轄第十三條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第十四條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一)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海關處理的案件;(二)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第十五條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第十六條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第十七條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第十八條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第十九條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第二十條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第二十一條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自己管轄時,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自行移送。第二十二條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第二十三條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判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也可以把自己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移交下級人民法院審判。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第四章訴訟參加人第二十四條依照本法提起訴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原告,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第二十五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由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第二十六條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因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樣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的,為共同訴訟。第二十七條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第二十八條沒有訴訟行為能力的公民,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諉代理責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為訴訟。第二十九條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代為訴訟。律師、社會團體、提起訴訟的公民的近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以及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託為訴訟代理人。第三十條代理訴訟的律師,可以依照規定查閱本案有關材料,可以向有關組織和公民調查,收集證據。對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材料,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保密。經人民法院許可,當事人和其他訴訟代理人可以查閱本案庭審材料,但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除外。第五章證據第三十一條證據有以下幾種:(一)書證;(二)物證;(三)視聽資料;(四)證人證言;(五)當事人的陳述;(六)鑒定結論;(七)勘驗筆錄、現場筆錄。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第三十二條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第三十三條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此文章共有3頁[1][2][3][下一頁]
⑩ 調查取證和行政強制現場筆錄的區別
有調查取證權的組織或個人為了查明案件事實的需要,向有關單位、個人進行調查、收集證據。
國家機關的調查取證權
具有調查取證權的國家機關對於立案處理的案件,為查明案情、收集證據和查獲違法行為人而依法定程序進行的專門活動和依法採取的有關強制措施。
通常情況下,具有調查取證權的國家機關有:公安、檢察院、法院 等其他行政機關在其行政職能業務領域的調查取證權。
現場筆錄是指行政執法機關辦案人員記錄依法對有違法嫌疑的物品或者場所進行檢查等活動的文書,是《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證據有以下幾種:(七)勘驗筆錄、現場筆錄」明確規定的一種證據。在實踐中,某些執法人員未意識到現場筆錄的重要作用,製作現場筆錄時簡單、掛一漏萬,不能抓住證據要點,甚至把製作現場筆錄當成一種過場,漏掉了案件關鍵證據,甚至因為記錄錯誤而給案件埋下隱患,提高現場筆錄製作水平和質量,是調查取證的基礎和必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