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如何理解民事訴訟法中的住所

如何理解民事訴訟法中的住所

發布時間: 2021-03-15 00:24:53

『壹』 「住所地」和「經常居住地」如何界定

訴訟中經常用到「住所地」「經常居住地」等詞語,兩詞看似相似,實則不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3條,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戶籍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住所地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不能確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注冊地或者登記地為住所地。公民和法人都有其「住所地」,而「經常居住地」只有公民才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4條規定:「公民的經常居住地是指公民離開住所地至起訴時已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醫的地方除外。」所以說,「住所地」一般來說是登記的地址,而「經常居住地」一般來說是實際居住的地址,具體界定依據法律規定。

『貳』 民事訴訟法第22條,經常居住地相關方面的具體解釋

A已經離開B所在地,雖然曾經居住兩年,只能算是曾經的經常居住地,是沒有效力的.

法院回所確認的經常居住答地是自起訴之前一年內居住的地方.也就是說,起訴時並沒有離開.

所以要去那個女子的住所地即戶籍所在地起訴.

『叄』 司法解釋是對自然人的經常居所地是如何規定的呢

司法解釋第十五條對如何認定自然人的「經常居所地」做出了規定。「經常居所地」類似於有關國際條約中規定的「慣常居所地」。國際條約中將「慣常居所地」作為重要連結點,是為了彌合各國確定屬人法的國籍原則和住所原則之間的分歧,是國際私法統一化運動的產物。如何確定「慣常居所地」往往被認為是一個事實問題,因此,國際條約並沒有對認定「慣常居所地」的標准做出規定。其他國家的立法例中也很少有關於如何界定「經常居所地」的規定,德國法與瑞士法中對此僅有抽象規定,均強調其應當是「生活中心」。 我國民法通則司法解釋第9條第一款規定:「公民離開住所地最後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為經常居住地。但住醫院治病的除外。」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5條規定:「公民的經常居住地是指公民離開住所地至起訴時已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醫的地方除外。」我們認為,可以借鑒上述司法解釋中關於自然人「經常居住地」的規定,並參考德國法與瑞士法強調的「生活中心」這一要素,明確何為自然人的「經常居所地」。同時,我們認為,將「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時間起算點規定為「涉外民事關系產生或者變更、終止時」較為合理。一般而言,經常居所地將會與住所地重合。在國外就醫治療、被勞務派遣在國外務工、因公務在國外工作、培訓學習等都不應屬於在國外經常居住,因此,司法解釋針對這種情形規定了「但書」。

『肆』 求教!中國境內有住所的住所指什麼

一、中國境內的住所指:住所是指為使法律關系集中於一處而確定的自然人或法人的地址,是公民生活和進行民事活動的主要基地或中心場所。

《民法通則》規定:公民以他的戶籍所在地的居住地為住所,經常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經常居住地視為住所。「經常居住地」應當理解為連續居住1年以上的居住地,並有長期居住目的的。如果公民由其戶籍所在地遷出後,尚未遷入另一地,又無經常居住地的,仍應以原戶籍所在地為住所。

二、住所分意定住所、法定住所和擬制住所。

自然人住所的種類:

我國民事立法只對自然人的住所做了概括性規定,而未作具體規定。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遷徙,仍有探討自然人住所種類之必要。

1、意定住所

意定住所,又稱任意住所,是指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而設立的住所。

意定住所與遷徙自由緊密相連。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住所和戶籍分離的存在,在客觀上要求法律肯定自然人的意定住所。

2、法定住所

法定住所,是指不依當事人的意思而設立,而由法律規定的住所。例如,《德國民法典》第11條第1款前段規定:「未成年人以其父母的住所為住所。」對此,我國民法未作專門規定。在我國,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性能力人也有自己的戶籍,因而應以其戶籍所在地的居所地為其住所;如果他同監護人共同生活,則監護人的住所是被監護人的經常居住地,視為被監護人的住所。

《民法通則》規定自然人以其戶籍所在地的居住地為住所,其性質屬於法定住所。

3、擬制住所

擬制住所,是指法律規定在特殊情況下把居所視為住所。我國民法規范和司法實踐肯定了擬制住所的存在:

(1)自然人的經常居住地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住地視為住所;

(2)自然人由其戶籍所在地遷出後至遷入另一地點前,無經常居住地的,仍以其戶籍所在地為住所;

(3)當事人的住所不明或者不明確定的,以其經常居住地為住所。

(4)如何理解民事訴訟法中的住所擴展閱讀:

住所設立的原因:

衣、食、住、行是人們最起碼的生活條件。為了獲得這些條件,每個人都要在一定的地方參加各種經濟的、社會的和政治的活動。為了得到一個安身立命的住所,有的人甚至要花費畢生的時間參加勞動才得到它。即使不為自己著想,也要為家人及後代著想的這種傳統思想,使人們把住所放在很高的位置上,因此在法律上設定一個人的住所,具有了重要的意義。

這是你的,那是我的,在法律上都應有明確的區分,確保每個人的利益。這只是一種為更好地說明法律上的為什麼要設定一個人的住所的方法。其實,法律為什麼要設定一個人的住所,具有多種因素。法律上把人們生活和活動的主要地點叫作住所。

作為住所,它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某人有長久居住在這個地方的意思,二是這個人有在這個地方居住的事實。在經濟欠發達、交通不便利的情況下,人們活動范圍非常有限,住所也就比較固定。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活動范圍不斷擴人,加上交通日益便利,使人們有可能經常改變自己的住所。但是,如果法律不對這種情況加以必要的限制,就有可能給國家、社會和個人都帶來麻煩。

法律設定人們的住所,並不意味著一個人的住所永遠不能改變。人們可以改變自己的住所,但一個人只能有一個住所,當然法律有特別規定時,一個人也可以有一個以上的住所。

『伍』 如何理解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二十六條

新民事訴訟法解釋:第二十六條【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管轄】
專第二十六條因保險合屬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解釋】本條是關於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管轄的規定。
本條規定,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保險合同,是指投保人支付保險費給保險人,保險人對於投保人因自然災害或者意外事故所致的損害或者責任,承擔賠償責任或者支付一定金額的合同。因保險合同發生的糾紛,是指投保人或者保險受益人與保險人之間發生的爭議。保險標的物,是投保人與保險人訂立的保險合同所指向的對象,如財產、人身健康或生命等。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被告住所地、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如果保險標的物是運輸工具或者運輸中的貨物,則可由運輸工具登記注冊地、運輸目的地、保險事故發生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陸』 公司的住所有什麼法律意義

公司的住所主要有以下法律意義:
(1)確定訴訟管轄地。我國《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對公司法人提起的民事訴訟
,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2)確定公司登記管轄。公司登記除依法應當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或省、自治區、直轄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記注冊公司以外,其他公司由所在市、縣、區工商局核准登記。
(3)確定債務履行地。我國民法和合同法都有相關規定,對履行地不明確的債務,給付貨幣的,在接受一方所在地履行,其他標的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所在地即為公司的住所。
(4)確定訴訟文書收受的處所。訴訟文書無論以何種方式送達,對公司而言,均以公司住所地為訴訟文書的收受處所。
(5)確定涉外訴訟的准據法。在涉外民事訴訟中,當按屬人法原則適用當事人本國法律時,一般按公司住所來確定適用何國法律。

『柒』 關於民法中住所,經常居住地,戶籍的問題

但是換了個地址復,並且住滿制一年以上,這個要變更戶籍么
不需要
還有那個算是經常居住地么

書上說經常居住地是自然人離開住所地最後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意思是如果存在經常居住地的話,必須是戶籍所在地外的城市?
是的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條規定:公民的經常居住地是指公民離開住所地至起訴時已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條規定: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戶籍所在地

『捌』 如何理解《公司法》中的「住所」

五樓的大哥正解,我覺得。連續居住滿1年以上吧。比如某個老外在友誼賓館有個固定房間的常年包房,就認為他在北京有住所了。 查看原帖>>

『玖』 居所和住所的區別

一、定義不同

住所地是指自然人的戶籍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

居住地是公民連續居住一定合理期限的地方。

二、地址不同

公民住所地即有效的公民身份證上的地址或者有效的戶口簿上的地址。這個地址一般情況下是不變的。

居住地則可變以動。

三、法律規定不同

《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2015年)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夫妻雙方離開住所地超過一年,一方起訴離婚的案件,由被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沒有經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訴時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四、確認方式不同

自然人的戶籍所在地一般是以其戶口簿或者居民身份證上登記的地址為准,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一般是以營業執照上登記的地址為准。

《民訴法解釋》第三條規定,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戶籍所在地。第四條規定,公民的經常居住地是指公民離開住所地至起訴時已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醫的地方除外。

(9)如何理解民事訴訟法中的住所擴展閱讀

居住地的認定

對居住地的認定應以從寬為原則。居住地的認定涉及到賠償標准(農村標准或城鎮標准)的問題,故對原、被告雙方均利益攸關。

1、受害人的戶口在農村,但發生交通事故時已在城鎮居住一年以上、且有固定收入的;

2、雖然是農村戶口,但所在集體的土地均被國家徵收的;

3、受害人受人身損害時為農業戶口,一審起訴前因正常的原因和正當的途徑轉為非農業戶口的;

4、戶口已經統一的地方,主要根據住所地判斷,並適當考慮經常居住地和主要生活來源、主要消費地等。從寬掌握。

參考資料

網路——居住地

網路——住所地

『拾』 新民訴解釋中的被告居住地是什麼意思

按實際情況,被告人的戶籍地為其居住地。經常居住地與戶籍地不一致的,經常居住地為其居住地。經常居住地為被告人被追訴前已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住院就醫的除外。被告單位登記的住所地為其居住地。主要營業地或者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與登記的住所地不一致的,主要營業地或者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為其居住地。

相關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三條被告人的戶籍地為其居住地。經常居住地與戶籍地不一致的,經常居住地為其居住地。經常居住地為被告人被追訴前已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住院就醫的除外。
被告單位登記的住所地為其居住地。主要營業地或者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與登記的住所地不一致的,主要營業地或者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為其居住地。

熱點內容
秀嶼法院院長 發布:2025-09-21 02:52:22 瀏覽:431
萊州刑事律師 發布:2025-09-21 02:49:12 瀏覽:179
僱傭超過7人還適用勞動法嗎 發布:2025-09-21 02:31:09 瀏覽:361
海商法視頻教程 發布:2025-09-21 02:12:51 瀏覽:351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集中體現什麼的特性 發布:2025-09-21 02:07:14 瀏覽:112
刑法的私塾電子版 發布:2025-09-21 02:06:38 瀏覽:558
陳印2016一建法規視頻下載 發布:2025-09-21 01:49:21 瀏覽:196
建築法是屬於行政法還是經濟法 發布:2025-09-21 01:37:25 瀏覽:264
黑客相關刑法 發布:2025-09-21 01:29:47 瀏覽:3
司法考試真題分布 發布:2025-09-21 01:23:58 瀏覽: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