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被申請人與被告
⑴ 申請人與被申請人是什麼關系
屬於主動與被動的關系或者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
申請人與被申請人主體為自然人,在不同的領域和時間,申請人與被申請人具有特定的負責內容。
在法律方面:
申請人是指仲裁的一方當事人,也可稱為原告。被申請人被起訴的一方當事人,也可以成為被告。
拓展資料:
"被申請人"指申請人訴稱侵害其合法權益或與其就民商事法律關系發生爭執而由仲裁機關通知參與仲裁的人。
"申請人"是指以自己的名義,為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根據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提出仲裁申請,並使仲裁程序啟動的人。
"被申請人"指申請人訴稱侵害其合法權益或與其就民商事法律關系發生爭執而由仲裁機關通知參與仲裁的人。
行政復議申請人可以查閱被申請人提出的書面答復,第三人只有在參加行政復議的情況下才能提出查閱被申請人提出的書面答復的申請,否則是無權查閱的。
⑵ 在行政訴訟中,怎樣確實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其依據是什麼請詳細一點謝謝!
原告是指對行政主體具體行政行為不服,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以自己回的名義向人民法院起訴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所以說,行政訴訟原告大多是行政管理中的行政相對方。
行政訴訟的被告是指被原告起訴指控侵犯其行政法上的合法權益和與之發生行政爭議,而由人民法院通知應訴的行政主體。行政主體作被告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
1、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作被告2、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作被告。3行政復議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和原決定機關為共同被告
行政訴訟第三人:同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或者同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在行政訴訟過程中申請參加訴訟或有法院通知參加訴訟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
如:甲和乙打丙被公安局行政拘留,甲為原告,公安局為被告,受害人丙和共同被處罰人乙為第三人!
⑶ 行政法中的被申請人
行政法中的被申請人是指當事人因不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而申請復議或進行行政訴訟,此時的行政機關就是被申請人,提請復議的就是申請人。
⑷ 民法中用申請人與被申請人是不是就是原告和被告的意思
不一定。
申請人和被申請人往往用在執行程序,一般是判決書中的勝訴方申請執行。
⑸ 國務院可以作為行政訴訟的被告人和行政復議的被申請人嗎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11條和第12條,人民法院僅受理公民、法人、和其它版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權不服提起的訴訟。因而,對於國務院制定、發布的行政法規和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等抽象行政行為,人民法院無受理權,國務院也就不可能成為這些案件的被告。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12條、《行政復議法》第14條,對國務院部門或省級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應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務院部門或省級人民政府提起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仍不服的,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向國務院申請裁決。如果選擇後者,國務院作出的決定即是最終裁決,當事人不得對國務院的最終裁決提起行政訴訟。這里,國務院已依法規避,不會成為該類行政訴訟案件的被告。
⑹ 行政法中,被申請人與被告一定是同一個嗎
我不知道你說的被申請人是哪裡的被申請人,那就按我自己理解的吧,被申內請人是行政復議法容中類似於行政訴訟法的被告,但是經歷過行政復議再提起的訴訟,被告可能是復議機關一個,也可能是復議機關跟被申請人共同當被告。
⑺ 怎樣認定行政訴訟的被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四條: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回責任,應當提供作出答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
第三十七條: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
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⑻ 行政復議被申請人與行政訴訟被告之間的關系
行政復議被申請人與行政訴訟被告一般情況下是相同的,都是行政行為主體,但有的情況下具體行政行為只能提起行政復議而不能提起行政訴訟的.
⑼ 法律所指的被申請人與被告兩者的區別是什麼
你好!
一般情況下是對的,但在執行中(訴訟)雙方被稱為申請執行人和被申請執行人,還有二審、再審,雙方當事人的稱呼都不一樣。在仲裁中雙方就稱為申請人與被申請人。
打字不易,採納哦!
⑽ 行政法關於被告主體資格
你說的是來正確的,勞動監源察大隊是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二級單位,它沒有行政執法權,它做出的處罰是以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名義作出的,它的行為屬於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委託執法行為,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對受委託機關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應以委託機關為被告。樓上那位純粹胡說呢,不懂不要胡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