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勞動法適用的對象
A.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對哪些人群不適用
1.公務員和比照實行公務員制度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
公務員依法行使國家職權的行為,不是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而國家職權不能作為合同的對象,從而不能把公務員視為雇員。我國當前採取的是公務員和非公務員分別立法的模式,公務員勞動關系,由《公務員法》和其他法律加以規范。比照實行公務員制度的工作人員(如工、青、婦等社會團體的機關工作人員)也不適用《勞動合同法》。
2.農村勞動者(或稱農業勞動者、農民)
毫無疑問,農民屬於勞動者的范疇,但農民勞動關系是否由《勞動合同法》調整,爭議很大。現在立法的態度是,農村勞動者通過家庭聯產承包合同確定其權利和義務,農民與村民委員會之間不屬勞動關系,不受《勞動合同法》調整。但是如果作為鄉鎮企業的職工或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與相應的企業、僱主之間形成的勞動關系,仍應是《勞動合同法》的適用范圍。
3.現役軍人
正在服役的軍人肩負著保衛祖國和人民安全的重任,這是符合服役條件的公民應盡的義務,所以,現役軍人不適用《勞動合同法》。
4.家庭保姆
家庭保姆是否適用《勞動合同法》,各國規定不同,有的國家規定家庭保姆適用,但大多數國家規定家庭保姆不適用,我國規定家庭保姆不適用《勞動合同法》。
另外,退休再從事工作的也不適用。
B. 簡述我國勞動法的調整對象及其特點
勞動法的主要調整對象是勞動關系,但並非所有社會勞動關系均由勞動法調整,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是狹義的,一般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在實現勞動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其特點是:
1.勞動關系的當事人是特定的,一方是勞動者,另一方是用人單位。
勞動者只能是自然人,是勞動力的所有者,可以釋放其腦力和體力的勞動能力以從事物質創造和完成其他工作任務。在我國勞動者包括在法定勞動年齡內具有勞動能力的我國公民、外國人、無國籍人。用人單位是指使用和管理勞動者並付給其勞動報酬的單位,用人單位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經營者、管理者。在我國用人2.勞動關系是在實現勞動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是職業勞動、集體勞動、工業勞動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非個人勞動、農業勞動和家庭勞動關系。
所謂實現勞動過程,就是勞動者參加到某一用人單位中去勞動,使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提供的生產資料、工作條件相結合,強調勞動過程,就是強調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相結合的生產過程,從而與物物交換的實現過程相區別。一般來說,物物交換的關系屬於民法的范疇,與勞動過程沒有直接聯系,因而不受勞動法調整。在我國,勞動法所調整的勞動關系產生於職業勞動、集體勞動和工業勞動過程中,非單位的個人僱傭關系和農業勞動關系、家庭成員的共同勞動關系不由勞動法調整。
3.勞動關系具有人身、財產關系的屬性。
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提供勞動力,就是將其人身在一定限度內交給用人單位支配,因而勞動關系具有人身屬性。這一屬性也決定了用人單位對勞動力的使用、管理,直接關繫到勞動者的人身,關繫到其健康和生命,關繫到其勞動能力、勞動人格、尊嚴的維護,關繫到其工資等物質權利的保護;這種人身屬性也決定了勞動者必須親自履行勞動義務,並應遵守用人單位的內部勞動規則,按照勞動力使用者的要求進行勞動。勞動關系具有財產關系的屬性,是指勞動者有償提供勞動力,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由此締結的社會關系具有財產關系的性質。而無償、義務、慈善性勞動關系不由勞動法調整。這種財產關系與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有一定區別。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主要是主體之間因交換物化了的勞動(勞動成果)而發生的財產流轉關系,而勞動法調整的是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相交換的關系。
4.勞動關系具有平等、從屬關系的屬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關系是通過現代契約形式——勞動合同確定的,雙方當事人在建立變更或終止勞動關系時,依照平等、自願、協商原則進行,因而勞動關系具有平等關系的屬性,不具有懲罰性、強制性。但由於雙方力量的不平等,勞動關系存在著事實上的不平等,一般而言,勞動者處於相對弱勢。同時勞動關系具有從屬性,勞動關系一經確立,勞動者成為用人單位的職工,與用人單位存在身份、組織和經濟上的從屬關系,用人單位控制和管理勞動者,雙方形成管理與被管理、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
C. 勞動法是對所有的對象都能適用嗎可以舉一些例子來說明嗎
勞動法的適用范圍在對人、事、空間、時間上都有具體的規定。
在其適用對象上,首內先公務員之類的是除容外的,這些對象特點是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
其次是根據《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也是不包括的。比如說,社會團體:黨派團體、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等;文藝團體:文聯、足協等;學術研究團體:法學會、醫學會等;行業協會;中國飯店協會、中國物流協會等。
。。。。。。。。。。。。。。。。希望上面的回答能夠對你有幫助!
D. 簡述我國勞動法的調整對象及其特點是什麼
最佳答案 - 由提問者2006-11-07 12:47:56選出 勞動法調整對象是指所調整的勞動關系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
勞動關系概念:是指在運用勞動能力、實現勞動過程中,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勞動使用者)之間的社會勞動關系。
並不是所有與勞動有關的社會關系均由勞動法調整,有些與勞動有關的社會關系由其他法律調整。由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是和勞動有著直接關系的,勞動是這種關系的基礎和實質。因此勞動法調整的是狹義上的勞動關系。
勞動關系的特徵:1、勞動關系是在社會勞動過程中發生的關系。2、勞動關系的主體雙方,一方是勞動者,一方是勞動使用者(或用人單位)。3、勞動關系主體在維護各自經濟利益的過程中,雙主的地位是平等的。4、勞動關系主體雙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關系,即勞動關系建立後,勞動者要依法服從經營者的管理,遵守規章、制度。這種雙方之間的從屬關系是勞動關系的特點。
勞動關系的種類:按不同所有制關系,可以分為全民所有制勞動關系、集體所有制勞動關系、個體經營勞動關系、聯營企業勞動關系、股份制企業勞動關系、外商投資企業勞動關系等。
按職業分類,可以分為企業的勞動關系、國家機關的勞動關系、事業單位的勞動關系等。
按資本的組織形式,可以分為國有控股公司的勞動關系、私營企業勞動關系、外商投資企業勞動關系、有限責任公司等等的勞動關系。
按工人運動角度分類,可以為利益沖突型勞動關系、利益一體型勞動關系、利益協調型勞動關系。
從集體談判制度上,可以分為個別勞動關系、集體勞動關系。
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社會關系:
列舉式方法:1、國家進行勞動力管理中的關系。2、社會保險中的某些關系。3、工會組織與企業在執行勞動法、工會法過程中發生的關系。4、處理勞動爭議過程中發生的一些關系。5、其他有關管理機構在監督勞動法執行過程中發生的一些關系。
區別式方法:1、這些關系是勞動關系產生的前提條件,如勞動就業中的某些關系。2、這些關系是勞動關系的直接後果,如社會保險中的養老保險。3、這些關系是勞動關系附帶產生的關系,如職業培訓中勞動者與培訓機構產生的關系。
E. 請簡述我國勞動法的適用范圍。(最新使用范圍)
勞動法的適用范圍即勞動法的效力范圍。一般意義上的勞動法的效力范圍,是指勞動法在空間、時間、對人的效力范圍。
(1)勞動法的空間適用范圍即勞動法的地域適用范圍,它直接與不同立法許可權制定頒布的法律相關。在我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頒布的法律,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等統一適用與全國;地方性立法機關制定的法規適用於其管轄區內,但不得與全國性法規相沖突;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規只適用於民族自治地方;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只適用於特別行政區。
(2)勞動法的時間適用范圍即時間上的效力。勞動法在時間上的生效和失效時間,即勞動法的時間效力,在頒布時採取兩種方式規定。一種是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另一種方式規定是公布後並不立即生效,而是規定一個實施的時間,自實施開始時間時生效。《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994年7月5日公布,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勞動法的失效時間也有兩中情況,一種是法律本身規定終止生效或某些特定條件出現時自然生效;另一種情況是頒布新的法規後而原有法規失效。
(3)勞動法在對人的適用范圍即勞動法對哪些人發生效力。各項勞動法規,是採取正面列舉方式規定對哪些人發生效力,還是採取排除方式規定不適用哪些人,都明確規定了對人的適用范圍。
根據《勞動法》第2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可以知道《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的范圍包括: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與其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②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
所以,國企也受勞動法的約束,但是要區分情況,公務員和實行勞動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員是不同的。航天系統沒研究過,不過,也可以比照國企的這種區分情況。
F. 什麼是我國勞動法調整對象
1、勞動法調整對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內)和勞動者之間形成容的勞動關系;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G. 勞動法適用於哪些人員
我國勞動法對人的適用范圍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適用勞動法。企業,是指依法注冊取得法人營業執照或營業執照的企業組織,是從事產品生產、流通或服務性活動等實行獨立核算的經濟組織。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不分所有制形式及經濟形態,也不分組織形式,包括國有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私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港澳台企業、混合型企業、股份制企業、有限責任企業、聯營企業、鄉鎮企業等,都是勞動法意義上的用人單位。個體經濟組織是指依法取得個體營業執照的個體工商戶,一般僱工在7人以下,從事工商業經營。民辦非企業單位,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在中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與勞動者之間,形成勞動關系,適用我國勞動法。依法成立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合夥組織和基金會,屬於勞動合同法規定的用人單位。
2.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關系,依照勞動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國家機關,是指從事國家管理或行使國家權力,以國家預算作為獨立活動經費的中央和地方各級國家機關。包括:國家和地方權力機關、國家和地方行政機關、國家和地方審判機關和法律監督機關、各級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國家軍事機關等。在國家機關工作的工勤人員(即屬於工人編制的人員)與國家機關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適用勞動法。
事業單位,是指國家為了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研、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事業單位與其工勤人員、編制外人員,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與其工作人員之間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適用勞動法。 社會團體,是指由若干社會成員為了共同目的而自願組成的各種社會組織。例如:社會經濟團體,學術研究團體,文藝、體育工作團體等。社會團體與其工勤人員、編制外人員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適用勞動法。 上述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勞動法有關規定執行。
依據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不適用勞動法的主要有:
(1)國家機關的公務員,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中納入公務員編制或者參照公務員進行管理的工作人員,適用《公務員法》,不適用勞動法。
(2)實行聘用制的事業單位與其工作人員的關系,法律、行政法規或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不適用勞動法;如果沒有特別規定,適用勞動法。實行聘用制的事業單位,指的是以聘用合同的形式確定事業單位與工作人員基本人事關系的社會服務組織。對這類事業單位與其工作人員以聘用合同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法律、行政法規或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不適用勞動法。如果沒有規定的,依照勞動法的有關規定執行。國務院早在2002年7月3日批准國家人事部發布《關於在事業單位試行人員聘用制度的意見》,要求在事業單位實行聘用制,因此實行聘用制的事業單位與其工作人員的人事關系,不適用勞動法。
(3)從事農業勞動的農村勞動者(鄉鎮企業職工和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除外)不適用勞動法。
(4)現役軍人、軍隊的文職人員不適用勞動法。
(5)家庭僱傭勞動關系不適用勞動法。
(6)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等不適用勞動法。
另外,義務性勞動關系、慈善性勞動關系、家務勞動關系不適用勞動法。
H. 討論我國勞動法調整范圍,非專業勿進。
按相復關法律規定,勞動法制的調整范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都是適用勞動法的。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I. 《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不適用的具體對象群體有哪些
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條的規定,下列人員不是《勞動合同法》上所稱的勞動者,不適用《勞動合同法》:
1.公務員和比照實行公務員制度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
公務員依法行使國家職權的行為,不是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而國家職權不能作為合同的對象,從而不能把公務員視為雇員。我國當前採取的是公務員和非公務員分別立法的模式,公務員勞動關系,由《公務員法》和其他法律加以規范。比照實行公務員制度的工作人員(如工、青、婦等社會團體的機關工作人員)也不適用《勞動合同法》。
2.農村勞動者(或稱農業勞動者、農民)
毫無疑問,農民屬於勞動者的范疇,但農民勞動關系是否由《勞動合同法》調整,爭議很大。現在立法的態度是,農村勞動者通過家庭聯產承包合同確定其權利和義務,農民與村民委員會之間不屬勞動關系,不受《勞動合同法》調整。但是如果作為鄉鎮企業的職工或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與相應的企業、僱主之間形成的勞動關系,仍應是《勞動合同法》的適用范圍。
3.現役軍人
正在服役的軍人肩負著保衛祖國和人民安全的重任,這是符合服役條件的公民應盡的義務,所以,現役軍人不適用《勞動合同法》。
4.家庭保姆
家庭保姆是否適用《勞動合同法》,各國規定不同,有的國家規定家庭保姆適用,但大多數國家規定家庭保姆不適用,我國規定家庭保姆不適用《勞動合同法》。
學生在校期間,從事的是一般性的兼職,還不能以勞動為職業,其與用人單位之間是僱傭關系或勞務關系,不是勞動關系!
J. 簡述我國勞動法上用人單位的范圍
根據《勞動法》第2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
依照本法執行。」,可以知道《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的范圍包括: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與其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②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
(10)我國勞動法適用的對象擴展閱讀
《勞動法》第三條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
第五條國家採取各種措施,促進勞動就業,發展職業教育,制定勞動標准,調節社會收入,完善社會保險,協調勞動關系,逐步提高勞動者的生活水平。
第六條國家提倡勞動者參加社會義務勞動,開展勞動競賽和合理化建議活動,鼓勵和保護勞動者進行科學研究、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表彰和獎勵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勞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