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解釋提起刑事附帶
⑴ 如何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規定:「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這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法律依據。附帶民事訴訟,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或者提起公訴的人民檢察院因國家、集體財產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損失,附帶提出要求被告人賠償損失的訴訟。現就附帶民事訴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如何引導當事人訴訟提出以下看法。
一、附帶民事訴訟提起的時間及受理范圍
(一)對附帶民事訴訟提起的時間
1、公訴案件附帶民事訴訟的提起時間規定在刑事案件的偵查立案至第一審人民法院審查立案階段前;
2、自訴案件在自訴人提起控訴的同時就應當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否則人民法院不再受理附帶民事訴訟。但為了保護被害人的訴訟權利,可告知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在刑事案件宣判後另行提起民事訴訟。
(二)關於附帶民事訴訟受理范圍
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該刑事案件中被害人已經遭受了物質損失;二是該物質損失系由被告人的犯罪行為導致的,即物質損失與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之間要有因果關系。 根據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等有關規定,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是指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質損失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但對於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或者在刑事案件審結後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二、審查和確定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
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是指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一)關於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
確定附帶民事訴訟的適格原告,是法院審理這類案件應該解決的關鍵問題。依照法律規定,凡是由於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而在刑事訴訟中提出賠償請求的,都可以成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國家、集體財產因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同時,也可以作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1、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 「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是為了維護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合法權益,而不是他自己的權益。因此,在訴訟過程中,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被害人是合格的原告人,其法定代理人並不是原告人。但由因《解釋》第八十四條規定:「無行為能力或者限制行為能力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這就賦予了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作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訴訟主體地位,具體做法是將被害人列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其監護人列為法定代理人。
2、已死亡被害人的繼承人,包括配偶、父母、子女、 兄弟姐妹等。被害人已死亡的,其民事行為能力已終止,但其民事權利依法仍應受到保護,由因犯罪行為遭受的損失如醫療費、就醫交通費、住院期間生活補助費、護理費、誤工費等實際上由其繼承人已經支付和將要繼承,在此情況下,被害人的繼承人可以作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還應當包括雖不是被害人的近親屬,但為搶救被害人承擔醫療費、喪葬費的其他人。
3、因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被害人以外的公民和其他組織。這種情況往往是受牽連損失的,比如故意傷害案中的案發現場的其他人被誤傷,財產被毀損,被害人的親屬以外墊支的醫療、保險等費用的人或組織。因犯罪行為遭受物質損失的被害人不限於犯罪行為直接人作用的犯罪對象,只要遭受的物質損失是由刑事訴訟中被追訴的犯罪事實造成的,就可以作為原告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4、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法》第77條第2款規定,「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此規定實際上賦予了人民檢察院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地位。
(二)關於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
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是指因犯罪行為而造成被害人等物質損失的刑事被告人以及其他依法應當對刑事被告人的行為負有賠償責任的單位和個人。附帶民事訴訟負有賠償責任的人是民事訴訟義務的直接承受者。因此確認負有賠償責任人的范圍,確定適格的附帶民事訴訟被告,是保障附帶民事訴訟活動正常進行及保障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合法權益的基礎。
關於附帶民事訴訟中依法負有賠償責任的人,應注意以下問題:
1、刑事被告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及沒有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共同致害人。刑事被告人是當然的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理所當然要賠償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的經濟損失。除此之外,如果有未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共同致害人,也應當被追加為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沒有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其他共同致害人包括:(1)人民檢察院沒有提起公訴的與刑事被告人共同實施了侵害行為的其他共同侵害人;(2)自訴人沒有提起自訴的與刑事被告人共同實施了侵害行為的其他共同侵害人。而依照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的連帶責任。因此這些人應當在附帶民事訴訟中作為共同被告人參加訴訟。如果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沒有對共同致害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訴法第119條的規定,通知他們參加訴訟。《民法通則》規定,對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2、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監護人。未成年刑事被告人是指年滿十四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少年被告人。這些被告人在民事訴訟中一般屬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的損害,監護人承擔賠償責任。因此,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監護人一般情況下負有賠償責任。但應注意下列幾個問題:一是不能將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監護人負有賠償責任絕對化,因為其監護人之所以負有賠償責任,是建立在未成年刑事被告民事行為能力受限制基礎之上,但並非所有未成年刑事被告人都是限制行為能力的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意見(試行)》中規定,「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能夠以自己的勞動取得收入,並能維持當地群眾一般生活水平,可以認定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對這部分未成年但已取得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刑事被告人,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法理基礎已不存在,故該部分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造成物質損失的,其監護人不應承擔賠償責任。當然,其親屬自願賠償的不在此列。二是不能將監護人負有賠償責任一律理解為承擔全部的賠償費用。因為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 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 有財產限制民事行為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也就是說,未成年刑事被告人如果具有財產足以支付賠償費用,其監護人無須再支付賠償費用。只有在被告人本人無財產可供賠償的情況下,其監護人應承擔全部賠償費用。還有,根據《民法通則》113條的規定,單位作為監護人的,如果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無財產可供賠償,單位也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3、關於已被執行死刑的罪犯的遺產繼承人及共同犯罪案件中,案件審結前已死亡的被告人的遺產繼承人作為賠償責任的問題。對此類案件,由於其繼承人繼承了已死亡罪犯的財產,因而罪犯本應承擔的民事責任,由繼承行為而轉致其繼承人,故應將其繼承人作為附帶民事被告參加訴訟。但這里必須注意的是,如果繼承人放棄了對財產的繼承,就不能作為民事被告人參加訴訟,法院應終止對死亡罪犯的附帶民事訴訟。對繼承人明確放棄繼承,但確有財產存在的已死亡罪犯賠償問題如何處理,我們認為應參照繼承法有關規定,由人民法院將該罪犯所擁有的財產提存,直接用於清償債務,不足清償的不再賠付,多餘財產上交國庫。
4、關於對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單位和個人范圍確定問題。根據民法通則及有關行政法規、司法解釋的規定,在某些法定條件下,有關單位和個人要對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如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規定:「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的活動承擔民事責任。」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國家機關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利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此外根據有關行政法規、司法解釋的規定,個體司機的僱主、 取保候審被告人的保證人等負有連帶賠償責任。這里需要明確的是,國家工作人員在履行職務過程中以及企業工作人員在其所經營工作職責范圍內犯罪,造成他人損害的,承擔民事責任的主體問題,即單位和個人是否都要承擔民事責任。
三、舉證時限及引導當事人及時舉證
由於《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對刑事訴訟中的附帶民事部分,沒有規定舉證時限制度,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刑事訴訟法》若於問題的解釋第一百條「人民法院審判附帶民事訴訟案件除適用刑法刑事訴訟法外,還應當適用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的精神,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引進舉證時限制度,但在具體操作上,應充分考慮其作為刑事案件附帶民事訴訟的特點:首先,這類案件的當事人雙方往往對立情緒大,且被告人大多在押,舉證期限難以通過當事人協商確定,對舉證期限的確定不宜採用協商方式;其次,人民法院在指定舉證期限時不能按照《若干規定》第三十三條第三款「由人民法院指定舉證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於三十日」的規定執行,因為刑事案件的審理期限大大短於民事案件,不能照搬,只能作一些變通,可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將舉證期限指定在開庭審理前的某一天;同時也要考慮給予對方的准備時間和進行證據交換的時間;還應當要求當事人提交證據副本,以送達對方當事人,平等保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四、賠償范圍與調解的問題
(一)物質損失范圍的確定。依照刑訴法第77條規定,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請求賠償的范圍是「物質損失」,即是指犯罪行為引起的,被害人因人身權利、財產權利遭受已經受到的經濟損失和必然遭受的經濟損失,即直接物質損失。
(二)關於人身損害賠償類附帶民事訴訟賠償數額的確定問題。由故意傷害、故意殺人、交通肇事引發的屬人身損害的賠償標准與實際情況相比明顯偏低。顯然不能滿足受傷害人的實際需要,如營養費、交通費、差旅費等。在調解處理過程中只要被告人願意多賠付,應予准許。在判決處理案件中,如果在審理過程中,被告人確有誠意提出高於有關規定的賠償數額,但被害人仍不接受,調解不成的,判決時也可以按被告人願意賠償的數額來確定賠償金額。當然其積極賠償的主觀願望,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四條規定:「被告人已經賠償被害人物質損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可在量刑時酌情從輕情節中予以考慮。
⑵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相關司法解釋有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已於2012年11月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59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六章 附帶民事訴訟
第一百三十八條 被害人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有權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單獨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精神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一百三十九條 被告人非法佔有、處置被害人財產的,應當依法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被害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追繳、退賠的情況,可以作為量刑情節考慮。
第一百四十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侵犯他人人身、財產權利構成犯罪,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應當告知其可以依法申請國家賠償。
第一百四十一條 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後,對符合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九條和本解釋第一百三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的,可以告知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放棄訴訟權利的,應當准許,並記錄在案。
第一百四十二條 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受損失的單位未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時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人民檢察院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應當列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
被告人非法佔有、處置國家財產、集體財產的,依照本解釋第一百三十九條的規定處理。
第一百四十三條 附帶民事訴訟中依法負有賠償責任的人包括:
(一)刑事被告人以及未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其他共同侵害人;
(二)刑事被告人的監護人;
(三)死刑罪犯的遺產繼承人;
(四)共同犯罪案件中,案件審結前死亡的被告人的遺產繼承人;
(五)對被害人的物質損失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其他單位和個人。
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的親友自願代為賠償的,應當准許。
⑶ 什麼情況下可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專事訴訟。被害人屬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1、第九十九條 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2、第一百條 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採取保全措施,查封、扣押或者凍結被告人的財產。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或者人民檢察院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適用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3、第一百零一條 人民法院審理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可以進行調解,或者根據物質損失情況作出判決、裁定。
4、第一百零二條 附帶民事訴訟應當同刑事案件一並審判,只有為了防止刑事案件審判的過分遲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審判後,由同一審判組織繼續審理附帶民事訴訟。
⑷ 哪些罪名可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一、條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十八條規定:附帶民事訴訟的起訴條件是:(一)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法定代理人符合法定條件;(二)有明確的被告人;(三)有請求賠償的具體要求和事實根據;(四)被害人的物質損失是由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造成的;(五)屬於人民法院受理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
該解釋規定了附帶民事訴訟起訴的五個條件,對於前四個條件在實踐中不會有什麼問題,關鍵在於第五個條件:何為屬於人民法院受理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
二、范圍: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一條規定:「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質損失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對於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對於該條規定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讀:首先,受害人只能就物質損失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對於精神損害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其次,受害人物質損失的原因只能是人身權利受到侵犯或財物被毀壞。
因為只能對物質損害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所以這里所講的人身權利僅指身體權、健康權等物質性的人身權,而不包括姓名權、肖像權等精神性的人身權;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是因故意傷害、交通肇事等引起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
除了人身損害以外,財物被毀壞的也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但必須注意的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中的上述規定,如果受害人的財物不是被毀壞而是被侵佔或非法處置,是不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關於這一點,《規定》在第五條作了詳細的規定:「犯罪分子非法佔有、處置被害人財產而使其遭受物質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被追繳、退賠的情況,人民法院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經過追繳或者退賠仍不能彌補損失,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也就是說,如果被告人只是非法佔有、處置受害人的財產而不是毀壞其財產的話話,受害人只能要求其退賠。如果無法退賠,則只能另行提起民事訴訟。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是盜竊、詐騙等案件,對於這些案件的受害人是不能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而對於諸如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罪、放火罪等案件,受害人則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⑸ 什麼時候可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1、可以在偵查階段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公安機關接受被害人的附帶民事訴訟狀,偵查終結後一起移送檢察院。
2、在審查起訴階段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移送到檢察院,檢察院決定對犯罪嫌疑人起訴後,應當通知被害人,告知被被害人有權利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提出附帶民事訴訟的,檢察院應當將附帶民事訴訟的訴狀與公訴書一起移送人民法院。
3、在訴訟階段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被害人沒有在審查起訴階段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可以直接向法院提出附帶民事訴訟。
4、《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九條 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三十八條被害人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有權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單獨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精神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四十一條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後,對符合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九條和本解釋第一百三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的,可以告知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放棄訴訟權利的,應當准許,並記錄在案。
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四十二條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受損失的單位未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時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人民檢察院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應當列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
⑹ 哪些案件可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一、條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十八條規定:附帶民事訴訟的起訴條件是:(一)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法定代理人符合法定條件;(二)有明確的被告人;(三)有請求賠償的具體要求和事實根據;(四)被害人的物質損失是由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造成的;(五)屬於人民法院受理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
該解釋規定了附帶民事訴訟起訴的五個條件,對於前四個條件在實踐中不會有什麼問題,關鍵在於第五個條件:何為屬於人民法院受理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
二、范圍: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一條規定:「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質損失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對於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對於該條規定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讀:首先,受害人只能就物質損失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對於精神損害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其次,受害人物質損失的原因只能是人身權利受到侵犯或財物被毀壞。
因為只能對物質損害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所以這里所講的人身權利僅指身體權、健康權等物質性的人身權,而不包括姓名權、肖像權等精神性的人身權;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是因故意傷害、交通肇事等引起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
除了人身損害以外,財物被毀壞的也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但必須注意的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中的上述規定,如果受害人的財物不是被毀壞而是被侵佔或非法處置,是不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關於這一點,《規定》在第五條作了詳細的規定:「犯罪分子非法佔有、處置被害人財產而使其遭受物質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被追繳、退賠的情況,人民法院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經過追繳或者退賠仍不能彌補損失,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也就是說,如果被告人只是非法佔有、處置受害人的財產而不是毀壞其財產的話話,受害人只能要求其退賠。如果無法退賠,則只能另行提起民事訴訟。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是盜竊、詐騙等案件,對於這些案件的受害人是不能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而對於諸如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罪、放火罪等案件,受害人則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155條,在實踐中應如何理解和適用
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五十五條
對附帶民事訴訟作出判決,應當根據犯罪行為造成的物質損失,結合案件具體情況,確定被告人應當賠償的數額。
犯罪行為造成被害人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付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被害人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等費用;造成被害人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等費用。
駕駛機動車致人傷亡或者造成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確定賠償責任。
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就民事賠償問題達成調解、和解協議的,賠償范圍、數額不受第二款、第三款規定的限制。
二、最高人民法院刑訴法解釋 第155條第二款規定之理解
「犯罪行為造成被害人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付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被害人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等費用;造成被害人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等費用。」
上述規定,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給出了一個可予支持的范圍。
從其羅列的各種項目看,參照民法通則(1986年)第119條、侵權責任法(2009年)第16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年)第17條等法條的表述形式與順序看,該款規定徹底排除了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和被撫養人生活費(「三項賠償」)。
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在辦理案件時也是明確告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原告及其代理人「最好與被告協商,如果協商不成,法院不會判決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和被扶養人生活費」、「與刑事案件一並判決時不會判,單獨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時也不會判」。按照上述規定,辦案法官這種告知是正確的。
三、刑訴法解釋第155條第二款之規定,值得商榷
從立法目的、法律體系、價值取向、社會效果上看,刑訴法解釋第155條第二款之規定均屬於最高法有意放棄「三項賠償」形成的「盲區」,而不是有意或無意遺漏形成的「法律漏洞」。但這與現行刑法、刑事訴訟法的立法目的與任務,與立法者於立法當時確立的價值取向以及所要追求的社會效果是不相符合的。
如果對於普通的民事侵權案件,可以請求「三項賠償」並能獲得法院裁判的支持,而在侵犯生命、健康權的刑事案件中卻無權請求「三項賠償」,即使提出請求,也得不到法院裁判的支持。
這不僅凸現了公民生命健康權在不同形式的侵權案件中遭受到了不平等待遇,也顯露了我國刑事法律體系的缺陷。如果對「三項賠償」不依法予以支持,則會對刑事被害人造成「第二次傷害」。
事實上,對於法律適用產生的社會效果,既需要從當事人利益紛爭的平衡與妥當方面去考量,更需要從個案裁判結果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影響去考量,如果影響是正面的、積極的,就是符合法律所要追求的價值取向,就是合法、公正、妥當的裁判;反之則會產生負面的和消極的影響,就是不公正的判決。
從任何方面講,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都不應當排除「三項賠償」。因為,我國尚無對刑事被害人的國家補償制度,如果不能從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被告處獲得賠償,無異於 「死了白死」、「傷了白傷」。
所以,建議立法機關對刑法和刑事訴訟法有關刑事犯罪的民事賠償責任以及刑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或者作出立法解釋。
將「三項賠償」納入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犯罪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范圍,在刑法、刑事訴訟法修正或者作出立法解釋前,最高法院可以對刑訴法解釋第155條進行修改,將「三項賠償」納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請求和判決支持的范圍。
(7)刑事訴訟法解釋提起刑事附帶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五十一條 秘密偵查的適用原則
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時候,經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可以由有關人員隱匿其身份實施偵查。但是,不得誘使他人犯罪,不得採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發生重大人身危險的方法。 對涉及給付毒品等違禁品或者財物的犯罪活動,公安機關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規定實施控制下交付。
第一百五十二條 技術偵查措施取得證據的適用原則
依照本節規定採取偵查措施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如果使用該證據可能危及有關人員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產生其他嚴重後果的,應當採取不暴露有關人員身份、技術方法等保護措施,必要的時候,可以由審判人員在庭外對證據進行核實。
第一百五十三條 通緝的條件及程序
應當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如果在逃,公安機關可以發布通緝令,採取有效措施,追捕歸案。 各級公安機關在自己管轄的地區以內,可以直接發布通緝令;超出自己管轄的地區,應當報請有權決定的上級機關發布。
第一百五十四條 一般偵查羈押期限
對犯罪嫌疑人逮捕後的偵查羈押期限不得超過二個月。案情復雜、期限屆滿不能終結的案件,可以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准延長一個月。
第一百五十五條 特殊偵查羈押期限
因為特殊原因,在較長時間內不宜交付審判的特別重大復雜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延期審理。
第一百五十六條 重大復雜案件的偵查羈押期限
下列案件在本法第一百五十四條規定的期限屆滿不能偵查終結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延長二個月:
(一)交通十分不便的邊遠地區的重大復雜案件;
(二)重大的犯罪集團案件;
(三)流竄作案的重大復雜案件;
(四)犯罪涉及面廣,取證困難的重大復雜案件。
第一百五十七條 重刑案件的偵查羈押期限
對犯罪嫌疑人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條規定延長期限屆滿,仍不能偵查終結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再延長二個月。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⑻ 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可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現實困惑
左某買了一輛貨車,用於做運輸貨物的生意。在一次運輸任務前,左某喝了半瓶酒,駕駛貨車上高速路後,酒勁開始發作,左某無法有效控制貨車行駛,撞壞一輛小汽車,導致司機及車上的乘客當場死亡。檢察機關對此案提起了公訴,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受害人的家屬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法院最終判決左某有期徒刑十年,並賠償受害人家屬一定的經濟損失。請問,哪些案件可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律師點評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質損失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具備以下四個條件的情況下,受害人可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第一,起訴人必須是有權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人,即被害人。所謂被害人是指其實體權利遭受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第二,有明確的被告人,有明確的賠償數額和事實理由。被告人是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依法負有賠償責任的人。第三,被害人的損失為物質損失,且與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之間有必然的因果關系。第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九十九條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一百四十五條附帶民事訴訟的起訴條件是:(一)起訴人符合法定條件;(二)有明確的被告人;(三)有請求賠償的具體要求和事實、理由;(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
特別提醒
因人身權利受到侵犯而遭受物質損失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具備一定條件的情況下,被害人都可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一般的情況下,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要在檢察機關對犯罪分子提起公訴或法院量刑前,向檢察機關或人民法院提交刑事附帶民事起訴狀。
⑼ 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應具備哪些條件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四十五條的規定,附帶民事訴訟的起訴條件是:
(一)起訴人符合法定條件;
(二)有明確的被告人;
(三)有請求賠償的具體要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